查看原文
其他

JACS好文: “无负极”锂金属全电池中失效Li形成及缓解策略​

Energist 能源学人 2021-12-24

研究背景

锂金属电池(LMBs)的低容量保持率、短循环寿命以及差安全性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然而LMBs的低容量保持率常常被忽视,因为实验室研究的电池中通常使用过量的Li金属,这导致人为地提高了循环效率。为充分利用Li金属负极的高比容量,实际应用的LMBs需要限制多余的Li,或者采用“无负极”设计如用裸Cu集流体替换Li金属负极。但是由于Li金属上固态电解液界面相(SEI)的自发形成和电镀过程中 “失效Li”的形成,这种电池设计会发生快速的容量衰减。此外,在无负极电池中,沉积Li和Cu金属彼此和电解液密切接触,有可能形成原电池,从而造成Li的腐蚀。因此,理解和量化失效Li的形成和Li的腐蚀并采取措施对其抑制对于LMBs的研究至关重要。


【成果简介】

近日,英国剑桥大学Clare P. Grey等人开发了原位NMR计量技术,以研究“无负极”锂金属全电池,其中Li从LiFePO4(LPF)正极直接电镀在裸Cu集流体上。通过原位NMR追踪Li金属全电池在电镀和剥离过程中 “失效Li”的形成,作者进行了以下工作:1)量化失效Li和SEI的形成,并研究了电解液对它们形成的影响;2)研究了电极磁化率效应对Li 的NMR位移的影响;3)通过监测电池搁置期间Li金属的量,研究了电池中Li金属的溶解(腐蚀);4)通过对Cu表面进行修饰以及电解液调整探讨了减缓Li腐蚀的策略。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J. Am. Chem. Soc.

 

【文章详情

定量Cu上形成的失效Li

采用原位NMR研究Cu-LFP全电池中Li的电镀和剥离。图1a显示了循环前Cu-LFP电池的7Li原位NMR光谱。Cu-LFP电池充电后,Cu电极上出现Li沉积,并且谱中出现Li金属共振(图1b)。放电结束时,Li金属峰仍存在(图1c),表明形成了电隔离的Li沉积物,称为“失效LiNMR” 以表示通过NMR测量的失效Li。进一步循环后,在剥离结束时Li金属峰的强度增加,这表明电池中失效Li进一步积聚(图1d)。 

图1 用于研究失效Li形成的原位7Li NMR示意图以及测得的NMR谱图

 

电解对Li金属循环的影响

图2显示了使用1 M LiPF6-EC/DMC (LP30)电解液的电池在恒流电镀和剥离中测得的原位NMR数据。Li金属峰的积分强度随着电镀线性增长(图2b)。剥离时,Li金属峰强度降低,直到电池达到截止电压,活性Li金属从Cu电极上剥离。如图2b所示,由于形成了失效LiNMR,放电结束时的归一化强度不等于零。在接下来的循环中,由于LFP正极尚未完全脱Li,因此在每个电镀步骤中仍可以通过1 mAh/cm2的容量。失效LiNMR在前五次循环中累积,达到首次循环中沉积Li的40%左右。同样,在电镀结束时,Li金属的强度(以下称“总LiNMR”)在每个循环中都会增加(图2b)。如图2b所示,总LiNMR和失效LiNMR的增加不完全相关,其中失效LiNMR大约是首次循环中沉积Li金属的8%,而第二次电镀结束时仅增加5%。这可以用副反应中SEI的形成(称为SEI容量)来解释,从而会影响每个循环中测得的总LiNMR 

图2 在LP30电解液中循环的Cu−LFP电池的原位7Li NMR表征

 

进一步在电解液LP30、LP30+FEC和1 M LiTFSI-DOL/DME+2wt% LiNO3 (DOL/DME)中测量了三组原位电池。LP30电解液中的平均总LiNMR(图3a),与图2趋势相同,在前五次循环中大约增加了20%,平均失效LiNMR的累积大约占初始Li的40%(图3b),CE为82-85%。对于LP30+FEC,几乎未检测到失效Li(图3c)。与其他电解液相比,DOL/DME首次循环的CE更低,约为75%,这与形成大量失效Li有关。 

图3 电解液对Li金属循环的影响

 

SEI形成引起的容量损失可以通过NMR测量的失效LiNMR以及电化学产生的容量损失来估算。通过分析图2中LP30电池的数据,得出结论:失效Li容量和SEI容量与循环容量损失呈线性关系,说明这两个过程都决定了LMBs的循环稳定性

 

电极磁化率NMR位移的影响

7Li金属峰的移动对Li沉积物的取向和形态敏感。此外,先前的研究表明顺磁性可引起显著的体磁化率效应。因此,为准确分析在原位Cu-LFP电池中观察到的位移,首先在原始的Li-LFP电池中研究了顺磁性LFP正极对7Li金属位移的影响。结果显示, Cu-LFP电池中的7Li金属峰会从Li-Li电池中通常观察到的信号偏移约15 ppm到更高的频率。Cu-LFP电池中的7Li金属峰在电镀开始时出现在275 ppm处(图4a),并且在电镀期间和进一步循环过程中均移至较低的ppm值(图4b)。提取了峰值最大的位移(图4c),它显示出随电化学循环的趋势,在电镀过程中向较低的位移移动,在剥离过程中向更高的位移移动。在电镀中,LFP正极脱Li(带电),铁的氧化状态由LiFePO4中的Fe2+转变为Fe3+,从而增加了正极的磁化率。因此,对于Li金属观察到的位移变化可是由于LFP极磁化率变化引起整个电池的磁化率变化,或者由于位移对Li形态的依赖性,如先前的研究报道 

图4 体磁化效应对Li金属峰位移的影响

 

聚合物涂层Cu对Li腐蚀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扩展原位NMR测试,对在电池中常用的的三种聚合物(PEO,PMMA和PVDF)进行了研究。将聚合物浇铸到Cu集流体上,组装电池,然后静置两个小时后再通电。图5显示了在LP30中循环的聚合物涂层Cu电极的原位NMR和CE。PEO涂层Cu和PVDF涂层Cu的首次CE较低,约为65%(图5c),而裸Cu为85%,PMMA涂层Cu为83%。此外,检测到了较低的失效Li形成(图5b),这表明使用这些涂层时由于SEI形成而导致的容量损失增加。PEO和PVDF涂层Cu的CE在首次循环后都有所提高,这表明表面反应已经发生并在Cu表面形成了更稳定的SEI。PMMA呈现出类似于LP30中裸Cu的CE,但很少看到失效Li。与裸Cu相比,聚合物涂层Cu上测得的失效Li更少,但SEI容量更高,表明聚合物中有更多的副反应。这些结果证明了定量NMR技术对确认容量损失贡献的强大作用,这一贡献不能单靠电化学来确定。 

图5 原位NMR测量聚合物涂层Cu在LP30电解液中的循环

 

通过原位NMR测量Li金属的溶解

为研究LMBs在搁置期间发生的情况,先进行了Li金属沉积,然后用原位NMR记录开路电压(OCV)期间记录的Li金属信号的演变。电镀过程中的前两个小时,Li金属的强度会增加(图6b),然后在OCV期间强度会下降,表明Li金属的损失。Li金属的溶解(或腐蚀)可能是由于在Li上形成的化学SEI以及与电解液直接接触的Li和Cu之间的电偶腐蚀(6a)。图6b显示,不同的电解液对Li的溶解速率有显著影响。此处观察到的电解液对Li腐蚀的影响受Li形态和裸Cu面积的影响,以及由于形成稳定的SEI而产生的“保护涂层效应”。在研究的三种电解液中,Li金属在LP30电解液中溶解最快,在LP30+FEC中稳定性最好(图6a)。FEC的稳定可能是由于更大的表面覆盖度以及Li和Cu上由于FEC形成的SEI差异。在LP30电解液(图6c)中对聚合物涂层Cu集流体进行了相同的实验,证明所有涂层对Li的溶解具有稳定作用这可能是由于涂层的钝化作用,既钝化了Li沉积物,又钝化了Cu集流体。作者此前的研究发现浓醋酸(AcH)处理后,Cu的表面被Cu(OH)2/CuO钝化。为了研究Cu表面对Li腐蚀的影响,对AcH预处理后的Cu集流体进行了相同的实验。图6d表明,使用AcH处理的Cu减缓了Li金属的腐蚀,说明了Cu表面钝化的重要性。这种稳定可能是Cu表面Cu氧化物/氢氧化物还原的综合效应,尽可能减少可能的涉及Cu2+和Cu+的恒流还原反应,而这种还原反应会驱动Cu2+/Cu和 Li+/Li之间的反应。 

图6 原位NMR测量OCV期间Li金属的溶解

 

Anna B. Gunnarsdóttir, Chibueze V. Amanchukwu, Svetlana Menkin, and Clare P. Grey*. Noninvasive In Situ NMR Study of “Dead Lithium” Formation and Lithium Corrosion in Full-Cell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J. Am. Chem. Soc. 2020. DOI:10.1021/jacs.0c10258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