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清华女神,34岁的美女博士县长,辞职了
豆瓣9.7!鲁迅赞叹不已、余华为它失眠,看完后劲太大···
“湿冷魔法”攻击!鸟家三合一冲锋衣、羽绒服、软壳裤帮你抵挡
故宫蛇年限定款藏书票,错过再等12年!
贴脸开大!小呆呆爆后台收入,撕X舞帝!热度暴涨,爆数据阿哲打开公域流量!停播降热度!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姚霞银课题组:准离子液体/聚偏氟乙烯基单一相致密聚合物电解质
Energist
能源学人
2021-12-23
【研究背景】
商业锂离子电池采用有机液体电解质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且能量密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基于固体电解质的固态电池有望使用金属锂作为负极,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聚偏氟乙烯(PVDF)基聚合物电解质是最具前景的电解质材料之一,其往往包含少量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助剂,显示出较高的室温离子电导率(~10
−4
S/cm)以及氧化电位(>4.5 V)。聚偏氟乙烯(PVDF)基聚合物具有吸电子能力较强的F 原子以及较高的介电系数(~8),但是由于其较高的结晶度,在不加入增塑剂的情况下,对锂盐具有较差的解离能力。而对于含少量DMF作为助剂的情况,在电解质的制备过程中,DMF的逐渐挥发通常导致PVDF基聚合物发生相分离,产生空隙,且难以准确控制电解质中DMF的含量。
【工作介绍】
基于以上的问题,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姚霞银课题组
等人采用了bottom-to-up 的设计策略,利用DMF与Li
+
之间的强络合作用,在合适的配比中形成了准离子液体;再用易于挥发的THF 溶剂将准离子液体与PVDF 基聚合物混合,从而抑制了PVDF 基聚合物的相分离。该工作系统研究了不同DMF 与Li
+
配比下的物理化学性质、PVDF 基聚合物/准离子液体电解质的性质及其电化学性能。经过优化的准离子液体/聚偏氟乙烯基单一相致密聚合物电解质具有1.55 ×10
-3
S cm
-1
的高离子电导率、3.4 MPa 的拉伸强度、~1550%的断裂伸长率、43 MJ cm
-3
的韧性以及较好的热稳定性与阻燃性质。此外,聚合物电解质中的[Li(DMF)
3
][TFSI]维持了Li
+
••••••O=C-N 络合形式。在电化学性能方面,该聚合物电解质具有4.97 V 的氧化稳定电位以及对锂金属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室温临界电流密度为1 mA cm
-2
。室温下,相应的Li||Li 电池稳定循环了3000 h,Li||Cu 电池的库伦效率趋于~98%。对于Li||LiNi
0.6
Co
0.2
Mn
0.2
O
2
电池,经过500 次循环,放电容量维持了96%,库伦效率为98.6%。该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主要是由于聚合物电解质在锂金属与LiNi
0.6
Co
0.2
Mn
0.2
O
2
界面上均形成了刚柔相济的界面层,其不仅具有较好的力学强度,而且其柔韧性能够适应充放电过程中的形变,稳定电极/电解质界面,改善电极/电解质界面接触。该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Small Methods上,徐芳林博士为本文第一作者。
【内容表述】
在DMF/PVDF基聚合物电解质在制备过程中,由于DMF与锂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DMF溶剂挥发所需要的时间长于聚合物电解质相分离所需要的时间,从而通常导致PVDF基聚合物电解质发生相分离,形成空隙,且仅仅通过调整烘干时间与温度难以准确控制电解质中DMF的含量。本工作利用DMF与Li
+
之间的强络合作用,在合适的配比中形成了准离子液体;再用易于挥发的THF 溶剂将准离子液体与PVDF基聚合物混合,从而抑制了PVDF基聚合物电解质的相分离。
一、LiTFSI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对PVDF-HFP聚合物电解质形貌的影响
通过图1与图2可以看出,PVDF-HFP对LiTFSI具有较弱的解离能力,以THF作为溶剂时,LiTFSI在PVDF-HFP聚合物电解质析出,而含有溶剂DMF时该聚合物电解质易于相分离,产生空隙。
图1 不同LiTFSI 含量的PVDF-HFP/LiTFSI聚合物电解质的断面形貌,该聚合物电解质制备过程中以THF为溶剂,不含有增塑剂。
图2 不同LiTFSI 含量的PVDF-HFP/LiTFSI 聚合物电解质的断面形貌,该聚合物电解质制备过程中以DMF为溶剂,电解质中含有DMF溶剂。
二、溶剂化合物[Li(DMF)
n
][TFSI]的结构与性能
根据图3可以看出,Li
+
•••O=C-N相互作用随着LiTFSI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强,热稳定性与氧化稳定性也逐渐改善。此外,[Li(DMF)
3
][TFSI]展示出准晶格的特征。
图3 LiTFSI与DMF的溶剂化混合物[Li(DMF)
n
][TFSI]的结构与性能: (a) 离子电导率与密度随n值变化关系; (b) TG曲线; (c) LSV 曲线; (d) O=C-N 的拉曼光谱; (e) Li
+
的溶剂化数与游离DMF 含量曲线; (f) XRD数据。
三、[Li(DMF)
3
][TFSI]/PVDF-HFP聚合物电解质的结构与性能
图4 (a) [Li(DMF)
3
][TFSI]的离子性。(b) 不同[Li(DMF)
3
][TFSI]含量的PVDF-HFP聚合物电解质的XRD数据。(c) 不同[Li(DMF)
3
][TFSI]含量的PVDF-HFP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及其温度依赖性。含有70 wt% [Li(DMF)
3
][TFSI]的PVDF-HFP聚合物电解质的 (d) 拉曼光谱,(e) 正面SEM形貌,(f) 正面AFM形貌, (g) TG 曲线, (h) 拉伸曲线, (i)结构示意图, (j) 阻燃性能测试。
[Li(DMF)
3
][TFSI]具有良好的离子性,能够明显改善PVDF-HFP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在[Li(DMF)
3
][TFSI]含量为70 wt%时,PVDF-HFP聚合物电解质展示出单一相致密的特征,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与阻燃性质。此外,还展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图5 含有70 wt% [Li(DMF)
3
][TFSI]的PVDF-HFP聚合物电解质的 (a) LSV 曲线; (b) Li||Li 电池循环;(c) Li||Cu 电池电压-容量循环曲线; (d) Li||Cu 电池循环库伦效率;(e) Li||LiNi
0.6
Co
0.2
Mn
0.2
O
2
电池的电压-容量循环曲线;(f)循环稳定性。
四、[Li(DMF)
3
][TFSI]/PVDF-HFP聚合物电解质与正负极之间的界面化学
图6 LiNi
0.6
Co
0.2
Mn
0.2
O
2
正极颗粒的TEM 形貌:(a)循环前,(b)循环后; (c) 循环前与循环后LiNi
0.6
Co
0.2
Mn
0.2
O
2
正极的XPS 光谱;(d) 循环后锂金属正面SEM; (e) 循环后锂金属侧聚合物电解质的IR 光谱; (f) 循环过程中PVDF-HFP 的分解过程示意图;(g) 循环后锂金属的XPS 光谱。
由于DMF、LiTFSI、PVDF-HFP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Li(DMF)
3
][TFSI]/PVDF-HFP聚合物电解质在锂金属与LiNi
0.6
Co
0.2
Mn
0.2
O
2
界面上均形成了刚柔相济的界面层,不仅具有较好的力学强度,而且其柔韧性能够适应充放电过程中的形变,稳定电极/电解质界面,改善电极/电解质界面接触。
【结论】
由于DMF 与Li
+
之间的络合作用,[Li(DMF)
3
][TFSI]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与电化学稳定性,且展示出了较高的离子性。此外,[Li(DMF)
3
][TFSI]与PVDF-HFP 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容性,从而聚合物电解质[Li(DMF)
3
][TFSI]/PVDF-HFP具有单一相特征与良好的致密性。在电化学性能方面,该聚合物电解质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与电化学稳定性;同时,该聚合物电解质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柔韧性与力学强度以及阻燃性能。由于在电极/电解质界面形成了刚柔相济的界面层,[Li(DMF)
3
][TFSI]/PVDF-HFP聚合物电解质对锂金属与LiNi
0.6
Co
0.2
Mn
0.2
O
2
具有良好的相容性,Li||LiNi
0.6
Co
0.2
Mn
0.2
O
2
展示出了良好的循环性能。
Fanglin Xu; Shungui Deng; Qingya Guo; Dong Zhou; Xiayin Yao, Quasi-Ionic Liquid Enabling Single-Phase Poly(vinylidene fluoride)-Based Polymer Electrolytes for Solid-State LiNi
0.6
Co
0.2
Mn
0.2
O
2
||Li Batteries with Rigid-Flexible Coupling Interphase,
Small Methods,
2021, https://doi.org/10.1002/smtd.202100262
通讯作者介绍:
姚霞银,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固态二次电池团队负责人。200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并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同年7月起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期间曾先后在韩国汉阳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从事储能材料研究。目前研究兴趣集中于全固态二次电池关键材料及技术研究,迄今为止,与合作者一起在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Nano Today、ACS Nano、Nano Energy、Energy Storage Materials等材料及新能源领域期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担任中国化工学会第二届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储能科学与技术》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