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播预告|第四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与应用网络会议:电池等表征技术全面解读

仪器信息网 能源学人 2021-12-23

报名倒计时!

2021年11月30日


2021年11月30日,由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主办的“第四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云端来袭!

会议背景


新能源材料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也是《中国制造2025》重要部分。新能源材料作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关键,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转换效率低、能量密度低以及成本高等诸多问题。进一步拓展新能源材料的种类,深入研究其结构、组成、性能之间的关系,对新能源材料的发展与广泛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仪器信息网(instrument.com.cn)将于2021年11月30日,组织第四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邀请13位新能源材料领域研究应用专家、相关检测技术专家,以网络在线报告形式,针对当下新能源材料研究热点、相关检测新技术及难点、新能源市场展望等进行探讨,为同行搭建免费学习互动平台,增进学术交流,促进我国新能源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会议概述


一天会议,13位报告,将涵盖以下新能源领域、检测项目、检测表征技术(部分整理)



报告嘉宾(按报告顺序)


肖立新

北京大学

教授

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毕业,现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中国材料学会太阳能分会秘书长、 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 中国北区执委会学术副主席。

研究方向:有机光电子学,长期从事光电功能材料及器件方面的研究,如有机发光材料及其器件,光伏材料及其器件物理等。

研究成果:主持过多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承担973项目子课题。已发表论文150余篇及申请专利共30余件,SCI他引4500余次,入选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编著《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第一、二版),译著《有机电致发光-从材料到器件》,参与编著《锂离子电池》。2015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高效有机蓝光材料及其介观结构发光器件研究)。

报告题目:铋基非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

报告&答疑09:00--09:30

报告摘要

点击下方空白处滑动获得摘要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ABX3太阳能电池发展非常迅速,其效率从当初的3.8%已经快速上升到25.5%,接近单晶硅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但是其中含有对人体有毒的铅元素。目前非铅钙钛矿中锡基材料的光伏效率最高,已经超过14%,但是Sn2+很容易被氧化成Sn4+。非铅双钙钛矿结构如Cs2AgBiBr6这种结构非常稳定,我们前期研究中率先获得了无针孔的高质量Cs2AgBiBr6薄膜,但是文献报道的最高光伏效率仅为3%,这主要受限其光学能隙近2 eV (太宽)而造成光学吸收不够。所以很有必要研究如何对双钙钛矿的能隙进行调控,通常的尝试就是针对A2B(I)B(III)X6进行不同位置的元素替换或者掺杂,根据最近的文献报道,本文分别通过掺杂从化学成分调控及外界条件如温度及压强等对物理结构调控两个方面来讨论其最新进展。


陈新

华东理工大学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级计划专家。上海市显微学学会理事、科技部项目评审专家、上海市科技奖励评审专家。

1991年获清华大学现代应用物理系学士学位,2000年获美国休斯敦大学物理系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附属的休斯敦大学先进材料中心、北京大学、美国应用光电子公司、美国伊利诺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等单位工作和访问。2011年7月至今,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先进显微镜装备开发(原位液体电镜技术)、新能源超级电容器材料、新型纳米材料与器件。作为负责人承担及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技委员会纳米专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研究项目。发表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论文近150篇,其中在ACS Nano、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Journal of Power Sources、Nanoscale、Nano Research、Chemical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70篇,论文被引用1500余次,最高单篇引用400余次。有6篇论文被选为Cover文章,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 编辑、共同编辑国际国内学术专著3部。获得7项美国国家专利和5项中国发明专利,并获得美国Sigma Xi 研究成果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太空行动奖、以及2018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图书奖一等奖。

报告题目:原位液体室电镜及其在新能源材料检测中的应用

报告&答疑:09:30--10:00

报告摘要

点击下方空白处滑动获得摘要

新能源材料研究对解决我国和人类面临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新能源材料的制备、存储、和应用都广泛涉及液体环境,利用原位液体室电镜技术实时高分辨地对液体环境中的新能源材料进行分析检测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本报告就原位液体室电镜装备的发展、在新能源材料检测方面的一些探索和未来的展望进行汇报。


赵同新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

从事电子显微分析十多年,专长于材料表征,在材料微区测试和金属构件的失效分析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曾参与CNAS压力容器失效分析机构认可标准制定和研讨。在大型的行业研讨会上主讲过《金属构件的失效分析》、《汽车材料的电子探针测试与分析》、《含超轻元素矿物的微区定量测试》、《电子探针及其在材料测试中的应用》等专题。现专职于微区定量测试研究,负责不同行业材料的应用开发。对多种材料的微区观察、测试和分析需求有着深入的理解,为行业用户提供现场技术支持及应用解决方案。

报告题目:三元电池材料的电子探针分析

报告&答疑:10:00--10:30

报告摘要

点击下方空白处滑动获得摘要

介绍场发射电子探针及在三元前驱体和正极材料的微量掺杂元素分布特征、包覆层的工艺效果和研究开发的元素浓度梯度分布规律等试样中的测试和分析。


周海鑫

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电镜市场部 副部长

博士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主修高分子材料和化学专业,曾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电镜中心工作,主要负责电镜的测试和相关研究工作,对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原理、操作和应用非常熟悉。周博士目前就职于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日立表面科学相关产品的技术支持和应用开发,具有多年日立电镜的使用经验。

报告题目:日立电镜在新能源领域的最新应用

报告&答疑:10:30--11:00

报告摘要

点击下方空白处滑动获得摘要

新的电池材料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池材料的形貌、结构、成分等对其性能有重要影响。电子显微镜作为重要的显微分析设备,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与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质等材料的研发与表征。本报告将重点介绍日立电镜在电池材料方面的最新应用,为广大新能源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袁宁肖

梅特勒-托利多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热分析技术专家

暨南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硕士。主要负责热分析仪器的技术与应用支持工作,具有丰富的热分析仪器原理,结构及应用经验,并熟悉各类热分析仪器的性能、故障分析、维护保养及样品测试经验,深入了解热分析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对热分析在锂电行业的应用有深入的研究。

报告题目:热分析技术在锂电池热失控研究中的应用

报告&答疑:11:00--11:30

报告摘要

点击下方空白处滑动获得摘要

高能量、高密度是锂离子电池一直追求的目标,但与此同时带来的热失控问题也是锂电池进一步发展所面临急需解决的难题,尤其是在大家都在关注续航能力的同时,锂电池的安全问题尤为值得注意。热分析技术可以用来分析锂电池的热失控的过程与机理,为锂电材料的研发及质量管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朴玲钰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研究员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天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5年,分别于北京大学和巴黎第六大学(玛丽.居里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5年7月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委会委员、全国标准物质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理事、北京市室内及车内环境净化协会专家。主持基金委、教育部、中科院及科技部项目及课题多项,在Joule,Angew   Chem. Int. Ed.,Nano Toda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授权专利29项;获国家级标准物质/样品19项(含我国首个比表面积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制定国家标准8项(已颁布实施);获2011中国分析测试学会科学技术奖及2018年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

研究领域包括纳米光催化材料的精准合成及其在能源、环保领域的应用,以及纳米材料性质与功效类国家标准物质研制;国家标准制订。

报告题目:高效光催化产氢过程研究

报告&答疑:11:30--12:00

报告摘要

点击下方空白处滑动获得摘要

将太阳能进行光催化转化转换为氢,已成科学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这个过程不仅对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是理想的途径,也是在当前碳减排、碳中和和碳达峰中被寄予厚望的过程。朴玲钰研究员团队长期从事功能纳米材料在能源与环境光催化领域的基础研究,在高效率、低成本光催化获取氢及降解环境污染物方面取得了系列的成果,在光解纯水获得化学计量比的氢气、氧气,突破水氧化半反应的瓶颈,显著提高整体反应效率,解决氢氧混合物的逆反应和安全、分离等方面选择了全新路线。


沈越

华中科技大学

副教授

201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在包括Science、Joule、J. Am. Chem. Soc、 Adv. Mater.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10的期刊论文21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美国专利1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锂离子电池超声检测技术和搅拌式自分层电池。成果应用于比亚迪、宁德新能源、华为、通用汽车等30余家企业。

报告题目:锂离子电池超声扫描技术

报告&答疑:13:30--14:00

报告摘要

点击下方空白处滑动获得摘要

本报告将介绍超声波扫描成像技术用于表征电池内部变化。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具备穿透电池的能力,且其传播行为受材料的模量、声速、密度影响巨大,可以反映电池内部电解液浸润不足、产气、析锂、荷电状态变化、界面裂纹等结构信息,具有直观、原位、快速、无损等优点,且灵敏度极高,可以先于电化学测试发现电池内部的问题。


潘义

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化学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

理学博士,研究员,现为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化学所副所长。兼任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体分析分技术委员会(SAC/TC206/SC1)副秘书长,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体分析分技术委员会氢能与燃料电池分析方法标准制定工作组(SAC/TC206/SC1/WG1)组长,CNAS实验室专门委员会标准物质/标准样品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光谱分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标准物质研制、气体测试计量技术和标准化、气体分析仪器开发等领域,近年来主要围绕燃料气体质量检测量值溯源体系以及相应的分析方法标准化体系研究工作。负责研制完成20余种国家标准物质(包括5种气体国家一级标准物质),主持和参与12项气体分析相关的ISO、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获得2020年度全国气体标准化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主持四川省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1项,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协作研究课题、省部级项目10余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作为主研人员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工作以来发表科技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5项。

报告题目:燃料电池汽车用氢气质量检测方法标准化体系研究与建设

报告&答疑:14:00--14:30

报告摘要

点击下方空白处滑动获得摘要

介绍燃料电池汽车用氢气质量检测用分析方法的标准化研究进展、标准制修订情况等。


陈帅

牛津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应用科学家

2015年3月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材料工学专攻,获工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主要研究超细晶亚稳态奥氏体钢的相变诱发塑性和马氏体相变。毕业后先后在钢铁公司和材料分析公司从事钢铁产品开发以及高纯材料分析等工作。2018年加入牛津仪器,主要负责EDS、EBSD、OP的推广及技术支持。

报告题目:EDS&EBSD技术在锂离子电池材料表征和清洁度分析中的应用

报告&答疑:14:30--15:00

报告摘要

点击下方空白处滑动获得摘要

本次报告主要聚焦在牛津仪器EDS&EBSD技术在新能源行业的应用,报告将以具体案例讲解应用场景以及牛津仪器EDS&EBSD的技术优势,报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EDS定量技术;2)EDS表征元素分布;3)AZtecBattery分析原料清洁度;4)EBSD辅助多晶正极颗粒结构设计;5)EBSD表征正极材料的循环相变行为。


王元慈

艾力蒙塔(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产品专员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于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博士学位,在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完成了博士后训练。以第一作者和共同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Catalysi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Chemistry of Materials,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固态离子学;薄膜材料;高温电化学;表界面的同步辐射表征。

报告题目:新能源领域上下游元素分析解决方案

报告&答疑:15:00--15:30

报告摘要

点击下方空白处滑动获得摘要

 本次演讲内容:1.新能源领域的概览 2.来自于艾力蒙塔公司对于新能源领域上下游元素分析的解决方案 3.经典案例


马书荣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拉曼应用工程师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现任赛默飞拉曼光谱产品应用工程师,主要负责拉曼及显微拉曼光谱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技术支持。

报告题目:赛默飞拉曼光谱技术在电池材料及原位电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报告&答疑:15:30--16:00

报告摘要

点击下方空白处滑动获得摘要

赛默飞拉曼光谱及显微成像技术的突出技术优势,及其在电池材料的结构研究、电化学原位分析、界面反应等方向的应用,为新能源电池的开发和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分析手段。


杨贤锋

华南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博士,200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010年度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10年到2014年,受聘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研究所,担任研究员,主要从事与燃料电池、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相关的研究。他长期以来从事与无机纳米结构功能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相关的科研工作,对多级复杂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结构分析、机理解释等有深入研究,相关工作在J. Am. Chem. Soc.、ACS Nano、Chem. Mater.、Nano Energy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并获得了多项被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鉴于其在无机纳米功能材料的合成研究及材料表征方面经验丰富,尤其擅长使用高分辨透射电镜对材料进行深入剖析,作为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2014年11月起受聘于华南理工大学,成为分析测试中心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微区分析室主任,主要负责微纳结构功能材料的透射电镜表征分析、材料构效关系的研究以及相关新型分析仪器的设计开发等。

报告题目:透射电镜在新能源材料微结构解析中的应用

报告&答疑:16:00--16:30

报告摘要

点击下方空白处滑动获得摘要

 我的日常工作是为师生提供电镜测试服务,其中新能源材料的表征占了很大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是似而非的实验结果,在相关文献中有时也会看到类似的数据。很多同学对这类数据和文献缺乏正确的辨识能力。今天我想用几个实例与大家一起探讨,希望能为促进电镜表征给研究人员提供更真实有效的数据尽一份力。


周永超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中机寰宇认证检验股份有限公司 新能源事业部 副部长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机寰宇认证检验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副部长。电动汽车传导充电标准工作组专家、电动汽车换电标准工作组专家、特种车辆用充电设施标准工作组成员。现主要负责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身电器、整车电安全等新能源检测实验室的检测工作。尤其在动力电池领域有着十几年的从业经验,熟悉电芯、电池包的研发、生产及检测工作,同时参与起草《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备案管理细则》、《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营管理规范》等多项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相关行业管理政策的制订。

报告题目: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测试方法研究分析

报告&答疑:16:30--17:00

报告摘要

点击下方空白处滑动获得摘要

随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对动力电池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测试方法也在快速发展。部分大型企业在国标、行标基础上,研究出新的测试方法和项目,如踩踏试验、电解液泄露、底部球击等,同时各企业的测试方法也在逐步形成测试体系,分为性能测试、电气测试、环境可靠性测试、机械可靠性测试、安全测试、BMS功能测试等类别。



温馨提示


扫码加入会议交流微信群,或添加会议助教微信,邀您加入会议交流群,实时了解会议动向、进一步技术交流


会议交流群

助教微信



会务联系


仪器信息网


杨编辑

15311451191(同微信)

yanglz@instrument.com.cn


赞助咨询:15718850776(同微信)








点“阅读原文”直达会议官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