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融+”支撑全球湾区一流城市群建设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

编者按

为持续跟踪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进展,亚洲金融智库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研究项目,由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亚洲金融智库首席研究员、香港交易所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担任课题主持人,并由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由王志峰博士担任课题协调小组组长。其中,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研究助理喻奇、方堉豪、朱伟豪、赵一迪参与了课题研究和报告撰写。课题成果在2018年11月20日在亚洲金融智库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上正式发布,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本文选自《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第一章:粤港澳大湾区与全球主要湾区的金融运行对比”中“第二节:‘金融+’支撑全球湾区一流城市群建设”,文末附有报告购买和征订信息。



课题主持人: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亚洲金融智库首席研究员、香港交易所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2018年3月7日,国家领导人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机遇,携手港澳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钩沉四大湾区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在湾区城市群的建设中,产业集群的发展直接反映了城市群的特征和湾区内的资源配置水平,科技创新作为提升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对于推动城市群转型升级具有关键影响力,物流集运强化了城市群的互联互通和集聚外溢功能。金融服务则为城市群建设特别是上述三大要素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撑服务,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金融产业自身的快速发展。本节以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相互促进为理论研究基础,对应粤港澳大湾区四个核心城市分别代表的实体产业、金融、科技、文旅服务业四个角度,对比分析全球三大湾区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发展经验、以及发展过程中金融服务业所发挥的作用,以期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出有益参考。


一、全球三大湾区已形成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形成的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外部效应对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Michael E.Porter,1990)。产业集群能够通过资源共享来提高区域经济水平和产业竞争力,进而促进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群的各类功能又进一步推动了产业集群的深化,二者具有协同效应(陈柳钦,2007)。因此,城市群的发展必须以产业为依托,以产业集群夯实城市群发展基础。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以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为代表的世界一流湾区均已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一)纽约湾:以金融商务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位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西岸的纽约湾区,沿岸分布着纽约、新泽西、纽瓦克等著名港口城市,是美国最繁华的大都会圈,也是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枢以及国际航运中心。2016年纽约湾区人口达2340万人,占美国总人口的20%,从城市人口占比看,纽约湾区的城市化水平已达90%以上;GDP总量为1.4万亿美元,占美国的8.9%。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纽约制造业向周边城市外移,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崛起,纽约市中心曼哈顿区逐渐形成了金融商务服务业集群,进而推动了国际资本向纽约进一步集聚。曼哈顿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一阶段,纽约的金融、保险、房地产业所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1990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从26%到37%上升了11个百分点;从服务业的产值结构来看,这十年间商务服务占整体服务业比重大幅上升至23%,据统计,期间纽约商务服务业工作岗位增加了26万个,占纽约服务业就业增长的42.7%。就此,纽约曼哈顿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了以华尔街为中心的金融贸易集群和以第五大道为中心的商业区两大中心。由纽约湾区的产业结构图(见下图),至2016年,纽约湾区的房地产和金融保险业在其GDP中的比重仍然处于前两位,占比分别为16.9%和16.1%。


图1-11:纽约“金融湾区”产业结构


发展至今,围绕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作用,湾区内城市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与发展特色实现产业布局,纽约湾区形成了产业互补、错位发展的多核格局和多样化、综合性、产业链齐全的城市群体系。


——金融商务业为代表的纽约。2016年纽约服务业GDP占比超过90%,其中金融业占40%左右;曼哈顿以纽约市8%的面积创造了约70%的产值,金融业、专业服务业、娱乐业高达90%。


——高科技产业集中在谓之“东岸硅谷”的波士顿。波士顿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引致的产业结构的转变,深刻影响了当地金融机构的发展轨迹,出于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风险投资快速发展成为波士顿金融业的主流,规模仅次于硅谷,与金融中心纽约形成互补的张力和良性的互动。截至2016年,金融业在波士顿产业结构中占比为8%,相比之下,高科技研发、教育、商业、贸易等产业占比总和已经超过了50%。


——服装、化妆品、印刷以及石油、军工、塑料制品制造、金属制品制造等主要集聚在纽约曼哈顿周边地区,如纽黑文。纽约湾区制造业占全美30%以上,是美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


——以强生为代表的制药企业总部向卫星城新泽西扩散;国防、航空和电子产业在费城发展迅速;巴尔的摩着重布局矿产业和航运业等优势产业。


(二)旧金山湾区:以“金融+科技”双核引领的服务业集群


旧金山湾区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部,2016年GDP总量为0.8万亿美元,人均GDP则高达10.5万美元。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服务业在湾区产业结构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见下图),2016年专业商业服务占比达19%,金融保险、房地产、贸易和信息产业规模总和在全湾占比超过1/3;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奥克兰地位稳定的同时,旧金山和硅谷逐渐成为推动湾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双核”,特别是集合名企、名校、人才和资金从而形成强大科技产业生态系统的硅谷推动了“科技湾区”的诞生。


图1-12:旧金山“科技湾区”产业结构


相较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核心城市,旧金山湾区有三个核心城市,且产业特征明显:


——旧金山是湾区的金融中心,已经完成以资源禀赋为核心生产力向服务业发展的蜕变,制造业、冶金业和航运业等传统产业已转移至周边城市;顺应国际贸易发展需求,旧金山发展成为本部金融中心,其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实力不断增长;在中心城市高经济水平的带动下,旧金山的第三服务业、批发零食业也发展成为主导行业。


——奥克兰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集装箱运输的港口,奥克兰港于1969年超越旧金山港成为世界第二大港口,成为东湾的主要竞争力;依托优良的港口条件,造船、化工、生物医药等临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硅谷的崛起,奥克兰发挥地理优势,围绕硅谷而产生的新兴产业也在逐渐成型。


——位于湾区南部的硅谷是世界最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是电子、软件、信息科技和互联网产业的集中区。硅谷位于南湾,以圣何塞为中心。20世纪70年代,全球兴起科技浪潮,硅谷迎来历史发展机遇,旧金山的风投机构除对硅谷提供资金支持外,还发挥PE职能,为创业企业提供内部管理等多方面的辅导,促进了科技产业的做强做大。综合人才、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硅谷诞生了世界级的计算机、生物科技、电子等尖端企业,发展成为当前旧金山最有特色的世界级名片。


图1-13:旧金山湾区五大区域


从上图,可清晰看到旧金山湾区内不同梯级城市群的差异性融合成果,不同区域间的发展特色和竞争力水平各有明显特征,其中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区域也略有不同。人口的流动是直接促成城市群现状、并反映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参考指标,金融的竞争最核心的是人才的竞争。上世纪50年代圣何塞地区人口不足旧金山的1/10,经过60-80年代的爆发式增长,圣何塞地区人口在1990年已经超过旧金山;到了21世纪,科技人才和中小型科创企业又开始从旧金山和硅谷两大人口稠密区向周边城市转移,从下图的增长趋势看,气候条件舒适、位于湾区交通枢纽的费利蒙未来人口有望超过奥克兰甚至旧金山。


图1-14:旧金山湾区人口前四大城市变化趋势


除了湾区内城市间的迁入与迁出外,旧金山湾区整体的人口增长率也持续走低。根据2016年6月份数据,湾区九县除了索拉诺(Solano)外,人口净增长都达到了四年来最低值。2017年,旧金山、纽约的净迁出人口分列美国都会区的第一、二位;许多初创公司也纷纷将办公室迁出至湾区其他城市乃至其他州,如科技巨头Google和Facebook都在波士顿和科罗拉多州等地设立了新的办公室。


分析总结湾区内城市间的人口转移及湾区内外人口流动的原因,不断上涨的房价、高额的生活和生产成本、已形成的行业垄断发展格局、行业发展驱动等都是重要推动因素。根据周期规律,经济发展到最高峰后会呈回落态势。但是,对比粤港澳大湾区,旧金山与圣何塞的距离与深圳—东莞的地图直线距离几乎相同,部分企业如华为将研发等部门从深圳迁至东莞,是对土地、空间、环境和政策的更好追求,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因为高房价,这是城市对企业吸引力的正常体现。


且不管上述人口迁移、企业在湾区外设立分支机构是否代表全球三大湾区已经出现不同程度回落,这都对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服务建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人口、人才因素是推动湾区发展的初始动力,更是金融发展的核心续航力,粤港澳大湾区内不同发展梯次的各城市如何借助发达的交通网络,发挥资源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承接人口流入与流出的职能和影响,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提升湾区竞争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三)东京湾区: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为特色的生产服务业集群


东京湾区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太平洋海岸,依托纵深80公里的东京湾,以东京都为中心,在工业和港口群相互趋动下,形成了西向发展的东京——横滨(京滨)、东向发展的东京——千叶(京叶)两大工业带,同时又与东京腹地的金融、商贸、研发等功能紧密互动,推动东京湾区发展成为与旧金山湾、纽约湾齐名的国际性综合湾区。截至2016年,东京湾区常住人口为3629万人,面积13562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5%;GDP总量为1.8万亿美元,占日本全国的32.3%。


图1-15:2016年东京“产业湾区”产业结构


尽管第三产业占比都超过80%,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分别主打金融服务、高科技研发相比,东京湾区的优势在于庞大的工业产业集群,2016年其制造业企业数量和从业人数占全国的1/4。东京湾区具备由钢铁、有色冶金、石化、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现代物流等产业构成的工业产业带,同时又集聚金融、研发和文化娱乐产业成为金融消费中心。东京湾区的这一特点与其产业转移和结构升级的路径紧密相关。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东京湾区特别是东京都核心区的金融保险、专业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知识密集、附加值高的服务业发展迅猛,从上图可以看到,这三大产业目前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已达37%;同时商业、房地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开始向周边地区转移,工业中心东京的制造业也向外扩散,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带顺势而起,推动了整个湾区城市群的特色分工,形成现代服务业集群。在这一过程中,同时,东京出现了大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其中大田区成为技术创新核心区,以“高精尖新”的新产品研发为重点,原有的工业产业开始向生产服务业延伸,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势产业融合。


二、全球三大湾区城市群和产业群建设的金融驱动力


正如第一节对经济发展和金融运行关系的梳理,学术界和业界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普遍认可经济增长与金融运行具有正向的一致性,且多数实证检验认为两者存在双向(bi-directional)因果关系。纵向对比三大湾区,湾区经济对其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世界经济网络中处于较高的层级,而国际金融中心则与经济中心相伴形成、相互促进,本小节主要分析金融服务对湾区发展及其产业群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关键支撑和驱动作用。


(一)经济中心:世界级湾区在世界经济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


首先对全球三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纵向对比和总结。成熟的湾区经济必然具备相应规模的超级体量,湾区经济发展支撑力是湾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口、土地等指标,通过公开数据,课题组整理了纽约、旧金山和东京及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支撑力水平的对比数据,做成图表如下:

表1-2:四大湾区经济发展支撑力水平对比


图1-16:四大湾区经济指标对比


图1-17:湾区GDP占全国比重


而在经济总量上刚刚超过旧金山湾的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和土地面积都超过其他三大湾区的总和;从GDP占全国的比重数据分析,发达的湾区经济在全球区域发展网络中处于高层次等级,体现出对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如东京湾区以3.5%的面积创造了日本约1/3的GDP。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GDP增长率分别约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的2.25倍、2.9倍、2.19,近年来其GDP增长率总体保持在7%以上,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已具备比肩世界一流湾区的发展基础和潜力。


(二)国际金融中心:与经济中心相互作用,世界级湾区必备金融中心


根据2018年9月英国智库Z/Yen集团最新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4)显示,香港金融业竞争力排名稳居TOP3,与前两名的指数分差进一步缩小,维持了近两年对第四名新加坡的领先优势,“纽伦港”全球金融中心第一“阵营”地位进一步巩固;中国内地上榜的9座城市中,深圳、广州分别上升了6位、9位,同时进入全球金融中心20强行列,上升势头强劲。同时,三大湾区中,纽约湾区(纽约)高居第1位,东京湾区(东京)排在第6位、旧金山湾区(旧金山)位列第14。与湾区经济发展支撑力的分析对应,可明显看出每个湾区内都有国际金融中心的支持,从侧面证明了金融服务与湾区经济发展的相辅相成。


表1-3:四大湾区入选全球金融中心


(三)湾区现代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金融驱动——基于实证角度


金融产业集聚最终体现为金融中心的形成。金融资源的流动呈现集聚与扩散两种方向,向集中方向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优质、具有成长潜力的要素,而处于扩散方向往往是一些已经成熟并走向衰退的要素(张晓燕,2012)。前者驱动了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后者则支撑了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1、四大湾区的产业集群皆呈现以现代服务业集聚为主导的共同特征


结合前文所梳理的三大世界级湾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特征,对比粤港澳大湾区,课题组整理汇总了四大湾区当前的主要行业,如下表,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专业和科技服务业、医疗保健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湾区的主导产业。


表1-4:各湾区主要行业


湾区作为科技、商业和金融产业的聚集地,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第三产业的比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湾区的发展阶段和现状。事实上,综合三大湾区的产业集群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大规模的金融创新,三大湾区的制造业都开始从中心城市外迁,其产值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而金融保险、房地产、批发零售、专业和科技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则快速发展起来,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主要动力,由此推动了湾区内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


从下图可以看出,截至2016年,全球三大湾区的第三产业比重均超过80%,平均占比为84.8%,纽约湾区相应比重最高为89.4%,现代服务业集群为主导已经成为全球三大湾区产业集群的共同特征。


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三产业比重占比为62.2%,进入第三产业主导的阶段,与全球三大湾区平均值相比低了约20个多百分点,产业结构占比上与全球三大湾区有一定差异,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多样性更明显,产业链层级丰富。


图1-18:四大湾区第三产业比重


2、金融中心辐射与湾区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的协同效应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演进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产业集群在诞生、成长、成熟到衰退或升级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金融需求(田晖,2015);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通过促进集群内企业的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进一步推进了区域的产业集聚(Francesca,2009)。综上,研究湾区经济和城市群建设中的产业集群发展,必然要探讨金融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中心的辐射和引领作用。这里,综合比较产业集聚理论中的各种测度方法后,结合数据可得性,选用反映相对值的区位熵来分析湾区几大核心城市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其公式为:



其中,E_ij表示j城市i产业的产值,LQ_ij表示j城市i产业占有份额与该产业产值占整个地区的份额的比值,这里i赋值金融业。一般来说,区位熵值越高,该城市金融专业化程度越高、对区域发展作用越重要;若LQ>1,说明金融业在该城市的发展水平较高;若LQ>2,可认为金融业是该城市专业化的产业部门。


基于以上理论和方法,课题组选择四大湾区中的九大核心城市,计算2017年的金融产值区位熵。同时,鉴于各大湾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特征,参考盛龙(2013)的研究,采用现代服务业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来反映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为便于直观分析,这里对区位熵选取1、服务业集聚水平选取0.6作为阈值构建象限如下,其中横坐标为区位熵表示各城市金融发展专业化程度,纵坐标表示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

图1-19:2017年四大湾区核心城市产业集群特征与金融专业化的协同性


分析上图,四大湾区的主要核心城市基本集中在第一象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发展与区域内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的一致性和协同性。其中,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纽约、香港和旧金山集聚于右上角,LQ都超过2,表明其金融业高度发达,同时现代服务业集聚程度也最高;东京综合金融保险、文化娱乐和高新技术产品制造的产业结构特征也体现在其第一象限靠近横轴的坐标上;波士顿和硅谷分别作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中与金融中心城市错位发展的制造中心、研发基地,尽管都位于象限顶层,但位置偏左,以风险投资为主的金融业专业化发展程度相对纽约和旧金山偏低;澳门的现代服务业以博彩旅游为主,相较之下,广州和深圳可依托香港发展成为互为补充的区域金融中心。


三、科技与金融双轮驱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从发展引擎上看,区域创新体系是打造湾区软实力的关键,这与湾区的科技支撑力度息息相关;同时,科技要真正转化为产业发展的驱动力,还有赖于与金融深度融合,借助资本的力量提升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因而,依据“创新源—研发—转化”的创新链,打造贯通的“产学研资”体系,形成科技与金融双轮驱动的城市群竞争力,是世界成熟湾区发展的共同趋势。表1-5是四大湾区科创研发水平的指标数据,下面将展开分析。


表1-5:四大湾区科创研发水平对比


(一)创新源: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不同的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代表的优质教育和科研资源,是打造贯通的产学研体系和良性循环的产业链的重要创新源。结合图1-20三大排名的数据,四大湾区已经汇集了一批优势专业或研究方向与湾区产业结构相匹配的高水平大学、一流实验室与科研机构,世界前100名大学中,平均有20%都集中在四大湾区之中。


——纽约湾区集聚了普林斯顿、耶鲁和哥伦比亚大学等10余所顶尖大学,其中哥伦比亚大学的金融国际法专业在全球享有盛名,耶鲁和洛克菲勒大学分别专注于生命科学和医药领域,与纽约湾泛金融和医药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一致;


——旧金山湾区中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机械航空,以及劳伦斯伯克利和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斯坦福直线加速器实验室、航空航天局艾姆斯(Ames)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实验室,都推动了湾区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东京湾区以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为代表的263所大学,理工学和新领域创新科学研究出色,为东京湾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也将推动香港和内地的顶尖高校形成更富活力的科研网络和创新平台。


图1-20:各湾区在三大排名中的百强大学集聚情况


(二)研发力: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是技术开发的保障


研发是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性产品和服务的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其激励和支持机制以及知识产权话语权的强弱深刻影响着研发初始到结束的全过程。 R&D投入占GDP比重指标集中反映全社会对创新的投入强度,是区域创新活力的核心评价指标;专利数量则能有效衡量湾区科研产出与市场运用水平。


图1-21:2017年四大湾区研发水平对标


由图1-21可看出,2017年全球大湾区的研发投入占比均已超过3%,主打科技创新的旧金山已经超过6%。观察衡量研发产出的专利PCT数量,东京湾区有 261308件,约为其他三大湾区数量平均值的4倍多,这与日本将多个省属大学和研究所调整为独立法人结构以赋予其更大的行政权力、着力打造产学研协作平台具有密切关系。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PTC专利数量名列第二,超过了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对此,深圳当之无愧为湾区的科技创新中心——仅深圳一城PCT申请量已超过了2万件,科技转化成果较好,未来有望成为大湾区生产力和竞争力升级的核心引擎,发挥科技与金融和其他产业的相互促进作用,推动城市群产业链的革新和发展。


(三)转化力:以具有技术研发功能的大企业和研究所为主体的金融科技中心


研究地区和产业的创新,不能忽视的是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以最具创新力企业和500强公司总部为代表的具有技术研发功能的大企业和研究所,是产学研资体系的连接通道,也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主力军。日本把科研的主体放在企业,每年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约占日本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80%;东京湾区具有38家世界500强企业和26家最具创新力企业,尤其在京滨工业区内,聚集了佳能、三菱电机、三菱重工、索尼、东芝、富士通等著名公司及其研究所,东京湾内对大学和科研机构行政的放权,极大地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旧金山湾区的16家500强企业中,苹果、谷歌、脸书等科技巨头的涌现正是湾区领先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等技术研发转化为成果的体现。


图1-22:四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主体


科技创新离不开研发投入、金融发展等要素的支持,金融发展作为核心要素又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科技创新类公司在孵化期需要从资本市场获取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资本市场还可提供管理经验支持、风险分散机制、增强科技产业运营效率。在旧金山湾区的硅谷,科技研发和科技公司在成立初期通过天使投资等方式得到了金融的支持;而高科技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又用科技的手段推动了金融细分行业的发展,如金融大数据公司、风险评估公司等,从而形成了产业链的相互促进。


科技与金融的双轮驱动已成为了促进产业链的升级发展、提升城市群和产业群竞争力的突破点。根据2018年GFHI(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指数)排名,旧金山湾区(第2)、粤港澳大湾区(第5)、纽约湾区(第6)都处于第一纵队,以“产业+金融”为名牌的东京湾区也以第11的排名位于第二纵队,呈现出湾区金融科技迅速发展的趋势。


表1-6: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指数(GFHI)区域排名


综上所述,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了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世界百强大学,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汇聚超算中心、中微子实验室、国家基因库等4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粤港澳大湾区,可通过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结合契合国家发展战略的“四新”企业在深交所、港交所IPO或再融资,探索设立类似硅谷银行的“科技银行”,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企业,进而打造更富活力的产业集群和更有竞争力的城市群。


四、物流集运中心强化城市群的竞争力


湾区是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网络的重要节点,具有重要的枢纽效应,推动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在全球范围流动,发挥了强大的外向交流功能、高效连接功能和集聚外溢功能。通过发展航运金融以建设世界航运中心,发挥金融的资金融通能力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跨境金融推进现代旅游业发展,以此综合建设的现代物流集运中心强化湾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辐射力。


(一)综合港口群和机场群、发展航运金融以打造世界航运中心


湾区经济概念是由海洋经济更甚者可以具体到港口经济派生而来,因而,发达的港口城市可被视为湾区经济的基本单元。观察图1-23,对比劳氏2016年全球港口百强排名中各湾区港口排名和入选数量,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第 3)、香港(第5)、广州(第7)三大港口排进前十,相较其他三大湾区的纽约港(第22)、东京港(第29)、奥克兰港(第70),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天然的良港、悠长的海岸线和广阔的经济腹地,具备形成世界级港口群的优越条件。



图1-23:港口和航运实力对比


上述排名对应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上,可以看到,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吞吐量总计已达6520万标箱,同时,综合航空1.85亿人次的客运量和736万吨的货运量,大湾区已成为全球港口最密集、航运最繁忙的区域。鉴于航运业投资资金大、回收时间长、运输金额高,为进一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还需借助融资、保险、资金结算和航运价格衍生品等航运金融工具,国际航运金融中心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需求和战略意义。


借鉴三大湾区经验,纽约定位于提供高端服务,基于世界航运交易信息推出了全球性船舶管理服务和金融保险服务,对国际航运金融服务发挥着主导作用;东京航运金融中心的发展则依托于世界级造船基地,以金融资本为基础,重点为造船和船舶融资提供金融服务。鉴于香港同样位列五大国际航运金融中心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可整合区域航空航运资源,以香港为龙头通过航运衍生品等航运金融的发展打造世界级航运中心。


(二)资金融通为建设海陆空一体化的交通物流、推进湾区融合护航


高效的交通体系是湾区经济融合的基础。表1-7为课题组整理的全球四大湾区当前的交通体系建设,可见发达湾区均拥有与海外和内陆腹地便捷、广泛的运输网络,依托高铁、国铁、城际轨道、城市轨道等多种铁路轨道方式,构建多模式集成的轨道交通体系,服务于湾区内城际、商务、通勤等目的出行,形成制式多元、服务一体的轨道交通体系,支持产业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发展。


表1-7:全球四大湾区的交通体系建设


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推动了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的形成,为金融集聚和资金融通提供了空间。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功能配合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职能,为发达的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支持。从旧金山大湾区的发展经验来看,其中心城市旧金山市初期发展驱动力来源于“淘金热” 的人口迁入,得益于其港口优势,促进了自然资源、主要货物的运输、流通等。为促进旧金山与其周边陆地城市的货物运输,催生了旧金山湾区内交通的发展,1861年开始修建第一条旧金山到圣何塞的铁路。伴随着制造业、冶金业、航运业等产业向外转移的发展趋势,为适应产业转移需要及便利化湾区内信息、物流、人力的全方位交流,旧金山大湾区的跨海大桥、铁路、公路等交通建设也迅速发展(其主要交通建设进程见表1-8),为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湾区内的产业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大湾区内的协同化、错位化发展。


表1-8:20世纪20~30年代旧金山湾区建成的跨海大桥


(三)发展现代旅游业助力湾区成为连接世界的沟通枢纽


从现代旅游业来看,湾区包括国际都会圈的形成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相关度,体现着湾区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对国际金融、仓储物流、文化创意、会展博览等新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


图1-24:四大湾区旅客人数对比


目前,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的旅游业无论是在国际游客的人数、占比、来源、消费能力,还是旅游产品、文化氛围、配套建设、 旅游公共服务以及管理水平等,均处于世界旅游业的前沿。如图1-24所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对国际旅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特别是前者,2016年国际旅客人数约5000万人次,对比之下,粤港澳大湾区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是城市群影响力、发展实力和若干自然人文优势的综合体现,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香港和澳门为主的核心旅游城市,结合广州、深圳的会展经济和“会展小镇”的发展规划,辅以境内外联动的金融支撑方案,提升湾区内整体的品牌和综合实力,建设“世界级旅游休闲度假地”,以文旅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

报告摘编


前言和执行摘要


以“金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与沟通枢纽


执行摘要


第一章:粤港澳大湾区与全球主要湾区的金融运行对比


第一节: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背景


第二章: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与融合的进展研究


第二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分析


第四章: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融合与发展


第一节:股权市场融合推动大湾区新经济产业迅速发展


第二节:债权市场融合助力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实体企业发展


第三节: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推动金融对外开放与大湾区金融市场融合


媒体报道


巴曙松领衔发布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我院提供学术支持


财经网丨巴曙松:粤港澳大湾区有助于中国居民实现资产国际化配置


大公网丨巴曙松:香港金融机构加速布局湾区,外资银行网点占比过半


大河报丨巴曙松:大湾区跨境金融融合为产业结构转型带来新机遇


央视财经丨海闻: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措施(含精彩视频)


课题周边


北大汇丰金融圆桌会第一期丨巴曙松等五位金融专家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巴曙松、王志峰:从粤港澳大湾区看珠海和澳门的金融融合发展


海闻院长出席第十届中国(深圳)金融科技发展论坛,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参与发起“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


巴曙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名列中国金融出版社金融类热销书籍第四名


延伸阅读


北大汇丰金融前沿对话第十三期丨巴曙松主持,王健主讲:中美贸易摩擦与大湾区机遇


海闻:推动新兴人才培养,共建世界级金融科技大湾区


巴曙松: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新趋势


海闻: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面临六大挑战


巴曙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下一步关注的重点在哪里?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创投50人交流会举行,巴曙松教授发表主题演讲(含精彩视频)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

编委会


课题主持人:巴曙松

学术支持单位: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

课题协调小组:

 王志峰 (组长)  谌 鹏  宋 昕  姚 飞

课题执笔人:

 孔 颜  胡未名  白海峰  郑伟一  刘 璇

 李瑞雪  喻 奇  朱伟豪  方堉豪  钟凯扬

 唐时达  孙 旭  徐 亮  王 珂  陈 昊

 冷 冬  黄泽娟  胡文韬  赵一迪  郑嘉伟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

课题组简介


2018年7月,考虑到金融发展在全球大湾区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持续跟踪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进展,由巴曙松教授担任课题主持人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研究项目启动,由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由王志峰博士担任课题协调小组组长。课题成果于2018年11月发布。其中,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研究助理喻奇、方堉豪、朱伟豪、赵一迪参与了课题研究和报告撰写。


征订信息


由巴曙松教授担任项目主持人、由亚洲金融智库隆重推出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已上市发行,这被视为第一本由金融专业人士担纲、由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组织推出的关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专业研究报告。本书定价58.00元,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发行。请有意订阅者与出版社联系订购。订阅方式如下:


1.请将书款汇至:

户 名:中国金融出版社

开户行:中国光大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账 号:083518120100304006660

在银行汇款凭证用途栏上填写订购“粤港澳大湾区”字样


2.联系人:王玉莎 王雪珂

联系电话:010-63802779

     010-63820996

邮箱:13718717189@126.com


淘宝购买链接



也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京东购买  


文章来源:《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本篇编辑:黄宇宸、都闻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