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丨巴曙松教授著《新金融,新格局:中国经济改革新思路》出版发行

巴曙松 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 2020-08-23
编者按

今天,在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的推动下,不同金融子市场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但是风险的传播也更迅速,这是一个摆在金融体系面前的现实。在新生态环境下,如何促进中国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发挥?顺应市场的内在发展需求,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是一个必然的方向。此外,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数据在金融行业的风控中也获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其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如何将风控与大数据结合、不断完善和优化风控制度与体系,对于互联网和传统金融企业而言都同等重要。


对于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的中国,活跃于金融市场一线的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从负利率、债券通、人民币国际化等角度切入,直击中国金融改革的本质问题,指明中国金融改革的未来趋势。本文为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目录及精彩书摘,后附购买链接。


本书作者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内容简介


今天,在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的推动下,不同金融子市场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但是风险的传播也更迅速,这是一个摆在金融体系面前的现实。在新生态环境下,如何促进中国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发挥?顺应市场的内在发展需求,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是一个必然的方向。此外,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数据在金融行业的风控中也获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其有效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如何将风控与大数据结合、不断完善和优化风控制度与体系,对于互联网和传统金融企业而言都同等重要。对于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的中国,活跃于金融市场一线的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教授从负利率、债券通、人民币国际化等角度切入,直击中国金融改革的本质问题,指明中国金融改革的未来趋势。


作者简介


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还先后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经济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巴曙松教授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担任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等职务。曾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以及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担任高级访问学者,还曾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基础研究领域“国际经济金融结构”的首席专家。是2006-2015年中文文献经济学领域被引用频次最高的中国学者。


巴曙松教授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并参与推动“债券通”等重要金融改革项目,先后在交易所、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公募基金、信托公司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担任管理职务,是同时熟悉金融市场实际业务运作、金融政策制定以及金融理论研究进展的金融专家,在巴塞尔资本协议与风险管理、资产管理行业研究(迄今已经坚持十二年每年出版一本年度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银行业发展与银行家调查报告(迄今已经主持研究并发布年度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中英文版九年)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主要著作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金融危机中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挑战与改进》、《巴塞尔资本协议III研究》、《巴塞尔III与金融监管大变革》、《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年度报告等。


目 录


金融改革:确立激励相容监管理念


003  当前的新形势及金融监管改革

025  负利率政策如何影响经济

028  借鉴纽约联储经验推进金融改革

030  美国金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影响

044  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框架与“中国因素”

054  对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的再评价


资本市场:打造互联互通共同市场


061  香港股市估值的高与低

068  中国金融大格局下的沪深港共同市场

085  中国股市异常波动的原因及救市评估

096  从金融功能角度看股票期权的发展与市场影响

100  股市波动和金融监管体制

109  期货及衍生品发展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114  债券市场开放与人民币汇率

121  从境外投资者持债动机看中国债市开放

134  从国际视角看中国境内债券市场

143  债券通的大框架


汇率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165  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现状评估及趋势展望

196  从人民币汇率预期管理看在岸与离岸汇差调控

204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新动力

213  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趋势与香港的定位

230  多层次国债市场为境外投资者提供重要支持

234  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243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开放:逻辑、进展与趋势


金融科技:发展大数据、区块链与人工智能


257  大数据风控的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

266  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与核心技术

274  金融科技:改变中国的金融业

279  中国金融科技应用的场景与路径

285  金融科技助力中小银行转型

292  多管理人基金投资模式与金融科技应用展望

300  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302  “区块链”——颠覆生活的下一个风口

304  区块链加速金融行业变革

316  房地产电商的未来发展

321  “人工智能+金融”促进中国智能金融的新突破


精彩书摘


巴塞尔协议Ⅲ与金融监管


金融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市场的内在运行机制、风险的发生和传播途径,包括监管者在内的参与者行为等因素,这些因素持续变化且相互作用。监管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必须跟踪金融体系的变化,特别是风险的变化。


今天,在金融全球化、市场金融创新的推动下,不同金融子市场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但是风险的传播也更迅速,这是一个摆在金融体系面前的现实。而纵观人类的金融创新史,则呈现一个非常清晰的“钟摆效应”,那就是:金融创新—市场波动—强化监管—放松监管—鼓励金融创新,这可以说是一种螺旋式推动金融体系发展的方式。超出金融体系风险管理能力的金融创新往往导致金融体系的风险累积,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于是促使更为严格的金融监管的实施,严格的金融监管必然会提高金融体系运行的成本,也可能使经济金融体系逐步丧失活力。此时如果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必然会促使金融体系专项金融创新,然后放松管制,鼓励创新,才能迎来金融创新的活跃期。我们在全球金融体系的变化中可以看到这种钟摆式的监管周期,其实在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演变中也有类似的轨迹。


在反思金融危机的教训后,为适应全球金融行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实现金融监管的目标,防范未来危机的发生,危机后的全球金融监管规则发生了重大改变,并仍在持续完善和修订中。虽然当前一些发达经济体有推动“逆全球化”的趋势,但是总体上看,全球化的趋势依然还在继续,全球金融市场的传染性以及相关性特征逐渐凸显,使得风险传导路径更加扑朔迷离,也给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制定者带来新的挑战。


巴塞尔协议Ⅲ作为国际银行业监管规范的倡导者和指引者,其政策的制定及在全球的实施都满载了国际社会的希冀。从政策制定方面来看,巴塞尔委员会旨在从银行个体和金融系统两方面加强全球金融风险监管。在微观层面上,对原有资本监管的要求进行完善、建立流动性监管标准、强化风险的覆盖范围及敏感性关注,提高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市场波动时期的恢复能力,使银行能够更好地抵挡经济金融风险所带来的压力;在宏观审慎层面上,增加对系统性风险的关注与防范,以形成促进全球长期金融稳定的拉动力量。除了对现有风险和潜在风险的全方位识别和覆盖,金融监管规则在全球的实施也是保证国际监管效果和国际公平机制正常运行的关键。从这几个方面看,巴塞尔协议Ⅲ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当然,监管体系的完善是渐进的,同时也需要金融机构等的配合推进,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


金融监管的目标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金融危机则往往成为推动金融监管改革的动力。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全球金融体系,特别是国际银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暴露了金融体系内部矛盾、金融与经济体系矛盾,更对当时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提出了疑问。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是对原来的金融监管理念和规则的重大革新。


第一,认识到市场过度扩张的缺陷。放松监管的政策基调事实上鼓励了许多不适当的金融创新,造成金融市场外部约束和监控不足,高风险金融衍生产品充斥市场,却不在监管范围之内。金融危机爆发后,监管理念明显趋严。


第二,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保护。金融监管应重视保护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更重要的在于保护消费者以及其他纳税人的公共利益。此次危机中,包括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金融工具在内的复杂产品的透明度不高,造成众多普通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其资产的风险暴露情况和内在价值,而受到市场波动的冲击;同时,这种情况也容易引发投资者快速压缩投资行为,放大去杠杆化过程,导致恐慌蔓延和扩散。另外,在危机救助中,道德风险问题也使公众利益遭受很大侵害。从某种程度上说,危机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缺少对消费者的保护,而危机爆发后消费者信心的缺失又推动金融危机走向深渊,并进一步损害消费者利益。因此,在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中,加强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保护则成为重点之一。


第三,质疑分散的监管体系。格林斯潘曾信奉“几个监管者比一个好”,但事实证明,多头监管模式下并存的监管重叠和监管空白一定程度上为危机的形成和蔓延提供了温床。纵观众多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多个监管机构并存的现象,其中以美国的情况最为严重,在联邦一级,就有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中国证监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和联邦住房企业监督办公室等部门。即使在实现了金融市场统一监管的英国,依然存在实施金融市场监管职责的金融服务局、承担金融稳定职能的财政部和英格兰银行等多个监管部门。而欧盟除存在三大监管机构外,监管权力更是分散在各成员国。因此,通过设立法制化的监管协调机构以加强监管体系的合作,是去除监管重叠和监管空白、解决多头监管弊端的重要选择。传统的多头监管向双峰监管甚至是一元的综合监管方式发展。


第四,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的核心是保障金融系统的安全,微观审慎监管的主旨是确保个体稳健性。然而,由于微观审慎监管的局限性,个体稳健并不代表集体安全,所以宏观审慎监管及其监管工具成为危机后金融监管改革的热点。在后危机时代的英国、美国、欧盟金融监管体制变革中,宏观审慎监管均赋权于央行,宏观审慎分析与政策以央行为主;微观监管体制取决于各自的金融结构和路径依赖,但从属于宏观审慎监管,需要遵守宏观审慎政策。需成立专门的机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金融稳定理事会、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监控系统性风险,并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加强监管。


京东购买链接



当当购买链接



中国图书网购买链接



  也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  


  延伸阅读  

新书丨巴曙松教授系统跟踪并深入研究港交所产品与业务创新的系列著作回顾

新书丨《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8)》精选汇编

新书丨巴曙松、陈剑、张悦等译著《格林斯潘传》出版发行

新书丨巴曙松教授等著《巴塞尔Ⅲ:金融监管的十年重构》

粤港澳金融机构协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

新书丨巴曙松、陈剑译著《查理·芒格的投资思想》

巴曙松:从量化交易发展看资本市场生态丨《量化投资十六讲》序

新书丨《2018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巴曙松教授连续十三年权威发布

新书丨巴曙松等《存量房时代经纪人的职业化:全球模式与中国道路》

新书丨巴曙松《新周期与新金融》


文章来源:《新金融,新格局:中国经济改革新思路》,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本篇编辑:黄宇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