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曙松:应对疫情冲击须善用数字工具

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和以往经济危机的成因都不同。从对经济体系的冲击看,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有点像战争,现在很多国家都在采用非常态的战争措施来应对。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巴曙松教授受邀在《大河报·大河财立方》开设专栏,从管理体系、经济政策和恢复制造业等方面深入探讨中国如何在后疫情时代保持经济平稳复苏。



文 / 巴曙松(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目前,各种相对悲观的经济预测已经见得比较多了,但是,从美国股市看,从底部已经有了超过20%的回升,因此,市场也出现了比较乐观的预期,可以作为参照。目前看,按照较为乐观的情况,需要有一段时间等候疫苗的出现,在此之前,通过适当的社交距离控制等,不出现医疗资源挤兑,绝大部分轻症者自愈,保持感染曲线的扁平化,疫情最后是会过去的。


基于过去100多年大型流行传染病的经验,经济增长的曲线基本上是广义的V型。1918年大流感和2003年非典都是这样,只是影响范围和时间长度不一样。疫情期间,投资、消费行为均被抑制;疫情结束,经济应当会出现反弹。而且,基本上“V型”右侧的高点会超过左侧的高点。


目前,疫情的中心已经转移到海外,最大的风险点是印度、非洲等医疗资源不足的国家。市场普遍相信欧美国家能够相对平稳地度过疫情,但东南亚、印度、非洲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根据经验,市场上多数分析师对中国经济的看法是比较谨慎偏乐观的:一季度深度负增长,二季度轻微正增长,三、四季度恢复正常增速,年末因为疫苗还不能出来,又可能因为疫情复燃而经济回落,总体上是一个较为动荡和不确定的宏观环境。


疫情带给我们哪些启示?新冠肺炎疫情和以往经济危机的成因都不同。2008年经济危机是金融机构过高的投机性杠杆率导致的。相比较来说,目前美国主要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相对健康,个别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基本是历史上就有经营困难的。大萧条是供给过剩造成的。从对经济体系的冲击看,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有点像战争,现在很多国家都在采用非常态的战争措施来应对。各个国家根据比较优势、资源禀赋的不同,应对疫情策略各异,集中反映在资源动员能力上。


后疫情时代,中国为了保持经济平稳恢复,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的事情:


第一,探索建立符合数字化规律的社会管理和应急管理体系,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促进数据共享。疫情暴发初期,武汉并未充分运用数字化的工具,导致病情防控监测、救灾物资管理等方面出现了效率偏低的情况。随着疫情的发展,健康码等数字工具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使用,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疫情特殊时期的尝试,应该进一步常态化,提升社会治理和政务智能化水平。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份研究报告,如果数据在保护隐私和安全的情况下实现共享,可以节约20%以上的成本。同样,如果能够很好地平衡发展和隐私保护,阿里等电商企业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尝试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提升政策的识别精准度,针对疫情冲击进行精准纾困。防控疫情、复工复产、扶持弱势群体是目前各界关注的经济政策重点。李克强总理最近讲话,强调要尽一切办法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生存下来,支持其从停摆到启动。理论上讲,就是要识别出受冲击最大、承担压力最大、真正需要扶持的企业、人群、地区、产业,然后才能准确地把资源对接上去。但是,在实践操作中这样做存在很大难度。


有专家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直接为民众和企业提供现金补贴。但是,讨论中也存在不少反对的声音,其中有观点认为,现在的行政系统、银行体系无法支持这种精细化操作。比如,中国大部分受冲击很大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往往没有银行借贷记录,国家也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去覆盖他们,容易造成不透明、不公平的现金补贴分配,产生寻租行为。但是当前疫情冲击下如果政策不及时推出,又可能错失良机,导致冲击大的群体得不到救助,有可能出现大面积中小企业倒闭潮和失业率大幅上升,这对社会稳定和经济体系稳定的威胁是非常大的。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比银行更接近中小微企业,更能充当“毛细血管”的作用,应当积极考虑在受困中小企业、受困人群的识别和对接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恢复制造业。现在社会聚焦在武汉和湖北的复工以及外部需求因为疫情冲击降低等因素,但是制造业供应链面临的冲击是一个更严重的中长期问题。全球经济格局本来就在一个关键转折点,疫情暴发将加速改变基于比较优势的全球化逻辑。疫情后,涉及民生的部分基本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是大概率事件。同时,各国都会将供应链备份提到日程,预防突发事件导致的生产停摆。这会导致全球供应链布局的重大调整。因此,需要梳理不同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相对地位,寻找其中受到冲击、可能出现供应链断裂的环节,进行针对性维护。这既可能包括促进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合作,也可能包括寻找相应的替代产品,还可能包括加大预防性的库存,并促进本土的研发。



  延伸阅读  

巴曙松:疫情过后中国经济的新驱动力

巴曙松:距离全面的金融危机尚有距离

巴曙松:应对疫情冲击中国有更大政策应对空间

巴曙松:疫情冲击与全球化转折下的宏观经济观察

巴曙松:疫情冲击下中国房地产何去何从

巴曙松:牢牢抓住疫情带给金融科技的机遇

巴曙松等:数字经济——方兴未艾,未来可期


文章来源:《大河报·大河财立方》2020年4月16日-4月22日(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作为一位研究人员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机构的意见和看法)

本篇编辑:鞠諃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