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yǒu项目 I 永丰家园共享街道——老旧社区的激活途径

元小有 元有景观
2024-08-30



2018年新北社区绿道计划一期启动,2020年初二期落成,在投入使用的两年里我们通过复盘和回访收获了许多反馈和教训,积累了一定关于老旧社区改造的经验,而最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的努力带来的改变并非仅仅局限在院落内部,整个新北社区及周边区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内外公共交通可达性的增强,到绿色空间与服务设施的完善,充分显示出老旧社区的内部更新和外部优化是互相促进的,居民和政府如果能够相互给予信心和支持,必能更好地促进这些原本封闭、隔离的老旧社区真正回到城市的系统里。

在对新北计划推进与观察的同时,我们启动了另一个实验性项目—— “共享街道计划”,第一个选点落在了高新区永丰家园,这也是2019年就申报立项的社区激励资金项目,在2020年以前已经完成了参与式设计的过程和社区开放日活动,但由于疫情的影响,真正开工滞后到了2020年底。3月14日永丰社区的居民迎来了共享街道建成后第一场主题市集,而对于我们,这也是首次将社区营造的过程从空间改造延展到持续运营环节,希望能从公益切入,建立居民参与的社区商业场景,并提升与周边街区人群和文化的流动,最终形成能够自循环的造血能力。






在进入永丰社区项目之前,先简要讲述我们对以下几个核心定义的解读:城市街道共享街道


在乡村,土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具有不可移动的特性,使得附着在土地上的乡村人口流动相对较少,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群体居住模式,也就是村落。而城市作为以交易和集散为主要功能的人类聚居地,区别于村落的宗族聚居方式,城市人口的流动性与灵活性使得个体之间的联系更多是陌生而多变的。换句话说,对于大城市中的一个居民,他每天碰到的陌生人一定比他碰到的认识的人要多的多。


街道做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陌生人来往最多的地方,也是城市中能把陌生人联系在一起进行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而在这样的场所中,安全性是最基本的要素,然后才谈得上顺畅的交通、繁华的商业和街区的文化。而城市老旧社区中的街道,往往更容易给初次进入的陌生人带来不安全感,比如冷清无人产生的惧怕,比如来自于居民带有敌意的眼神,又比如会一不小心冒犯他人的担忧……类似的负面感受又会促使人们与这些区域进一步保持距离,让老旧社区日益成为孤立于城市繁华的“贫民区”。

一条富有活力、受到欢迎的街道似乎有着各种各样的特征,而归纳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条标准来评价一条成功的街道


1.界限明确: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界线分明,城市公共领域和个人隐私领域的界线清晰;

2.聚集人气:总是有行人来往;

3.功能复合:布置多重公共功能和商业功能;

4.公共信任:街区中有被人所信任的热心“公共人物”。


共享街道(Woonerfs)是2000年之后特别是近10年以来国际上越来越广泛的倡议,也随之兴起了众多的行动,比如每年九月第三个星期五的Parking Day,以及把临街停车位转变为微型公园的Parklets。其核心是转变一直以来城市街道中机动车的主导地位,使车与人和谐公平地分享街道空间。正如Jane Jacobs所说:“在城市里,除了承载交通外,街道还有许多别的用途,这些用途是与交通循环紧密相关的,但是并不能互相替代。就其本质来说,这些用途和交通循环系统一样,是城市正常运转机制的基本要素。”这些尝试和行动都对城市与社区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我们也借由“共享街道计划”加入到这个过程中来,通过实践来增强自己对理论的理解,加强在城市老旧社区中人们的合作意识,共同实现街道的通畅、安全与活力,保障人与车共享街道的权利。

             ▲ Parklets(上下滑动查看)




我们最初受到邀请来到永丰社区,是对其中一处公共广场的优化,这里刚改造不久,基本功能齐备,能做的不外乎装饰和美化。最终我们在社区老旧院落中找到了另一条被冷落的街道作为改造对象,也由此产生了共享街道的计划,并以其潜在的价值和代表性获得了高新区的认可和支持。

    ▲街道原貌


    ▲项目区位


永丰家园,地处成都市高新区肖家河街道永丰社区内,虽然紧邻代表着成都市井生活的玉林路与小酒馆,但在大部分本地人印象中都是“隐形的存在”。我们希望通过一条街道的介入,改善院落自身的基础服务,提升居民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以期所在院落能在不久的未来融入城市,并与周边活力节点形成有效联动,助力区域影响力的提升。

我们选择的这条街道处于院落中央,但和其他内部道路不同,具有三个特点:


A.两端开口,连通着城市主路(肖家河街)和院落内部,可达性高;

B.该街道并非院内车行交通的必经之路,时常沦为停车场,也意味着机动车通行优先级可以通过管理而降低;

C.街道两侧没有入户单元门,不承担繁忙的进出人行交通功能,从而具备了成为公共活动空间的潜力。


除此之外,街道中目前不可进入的绿化带可以成为各种休闲活动的承载场地;同时周边紧邻多所中小学校,该街道能否为青少年群体提供更多的益处也是研究重点之一。


1.去除消极绿地

原有绿化带不具备可进入性,既占据了原本可以用于行走的空间,又滋生了一楼住户私自开设后门、圈地种菜的违规行为。

拆除这些消极绿地,让整个街道处在同一个标高平面,一方面可以释放更多的公共空间还给街道,模糊车与人的界线,为共享空间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花箱、木门等设计手段明确公私边界,既充分尊重了一层住户的现状和需求,也为将来街道的社区共享制定了规则。






使


    ▲过程图集(上下滑动查看)



2.弱化车行,赋予多重公共功能

针对共享街道的设想,改造后的街道空间将满足社区日常休闲需求和节庆活动需求两种情况。

日常需求包括社区运动、交往、园艺等功能,主要通过街道两侧树下空间来提供,在保留中央机动车通行功能的同时,充分突出人行和活动的优先级;

节庆活动则在周末、节日等特殊时段开展,届时会采用交通管制临时限制机动车通过,将这条街道转变为活动场地,创造多样化的社区场景。

原 始

街 道







    ▲过程图集(上下滑动查看)



3.关注未成年人群,益于儿童成长

玩耍与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大环节。

发展科学与认知科学研究表明,游戏不仅仅是学习的辅助手段,相反,游戏更是一种自我激励型的学习方式。我们希望这条街道不仅成为孩子们上下学的安全通道,更是他们家门口可以随意玩耍的场所,这里不需要专门的设施,而是一个直接、方便、有趣、安全的地方。

因此,改造后的街道没有高差,只在地面上涂绘了明快的“永丰蓝”和声波状纹理,这种非具象的模糊性设计更容易激发儿童进行积极探索,并在主动利用场地的过程中产生社交。

除了学习知识技能,公共责任感的培养与教育对于儿童同样重要,而责任感不是知识,无法通过别人的告知来习得,它类似于一种经验,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真正获取。社区里的大人们是对陌生孩子更负责的态度,决定了这些孩子更能对自己生活的社区乃至城市具有主人翁精神。我们希望通过共享街道空间的变化,带来居民们行为和意识上的改变,找回社区的公共信任和尊重,也让孩子们更易于在家门口获得社会责任感。

    ▲ 街道上的孩子


4.商业植入,创造经济可持续性

一方面根据居民的生活习惯和需求,规范引入小贩与摊车,营造富有市井烟火气的场景;另一方面,以造福居民为目标、从公益角度切入,通过政企多方合作,开展短期或长期的经营活动,探索具备持续造血能力的商业模式,让居民、商家和社区都能获利共赢。

日前首次市集活动的开展过程尽管遭遇了种种困难,但呈现的结果还是让我们异常欣慰,参与活动的摊位既有外来商家,也有近半数的社区居民,有的出售二手藏品,有的是自己的手工作品,还有的是地道美食……现场持续了一整天还能保持不错的人流量,作为开端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并由此创建了市集社群,社区与居民都表达了希望将活动常态化的意愿。

未来,我们希望共享街道不仅仅是通过打卡物或新鲜感来吸引眼光,更希望街道上每天、每周发生的丰富多彩的本土生活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到来,实现与周边活力节点的区域联动,融入区域城市名片。

    ▲ 街道上的市集





基于项目的性质和模式,永丰共享街道的建设同样受到激励资金预算的限制,为此设计团队充分发扬在过往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尽可能地选择平价易获取的材料、采用低技术要求的工艺,并在实施过程继续拿出了我们的“杀手锏”——营造小队亲自上阵,既为施工单位节约了部分人工成本,也更好地保证了“非标准营造”的呈现效果,更利用这些机会促进了与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 非标准营造


同时,“多元主体”、“公众参与”作为社区营造的特征不能总是停留在形式主义上,为了获得更有效的行动指导,我们进行了跨领域的理论借鉴。

比如引入社会学领域的“参与者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of Participants)理论,尝试通过系统剖析社区营造实践过程中参与者的主体特征及其网络关系的变化规律,分析和总结参与者之间的社会网络模式,希望为后续同类型的项目提供启发性的规划设计策略。

又比如借由公共管理领域的“合作生产”(co-production)模式,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如何在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灵活转变角色,从而更好的借助外部力量,撬动社区内部资源、带动社区参与,形成可持续的社区共建、共治机制。

    ▲ 参与者社会网络图


    ▲ 多团队合作




好的街道能为人提供一个公共交往的正常渠道,也能给人一条很容易把握城市公共领域和个人隐私领域的平衡线。在这样的街道环境里,邻里间存在的差异会被包容和尊重,一个人可以和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友好相处,随着时间推移社区中能够发展出稳定的公共交往关系,这些关系如果长久地维系下去,则会形成一条街道甚至一座城市的特质,也就是我们通常能够感受到并且异常珍视的“人情味”。

永丰家园的这条街道只有短短88米,但它是我们共享街道计划的第一个88米,万事开头难,未来我们会持续关注和投入这条街道的生长变化,也期待会有更多的街道加入“共享街道计划”,为所在的社区带来更大的活力,并用更丰富更有趣的方式去讲述自己的故事。


项目名称:永丰家园共享街道

项目地点:成都市高新区肖家河街道永丰社区

项目规模:用地面积1200平米,建设投资36万元(含开园两次活动)

设计团队:一十工作室、109工作室、元有社区营造小队

设计周期:2019-2020

建设周期:2020-2021

合作团队:大城小村公益(活动组织)、afs孢子库文创(活动场景与招商管理)、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设计与建造辅助)、艺术细胞教育(建造辅助与活动参与)

撰文:蒋侃迅、朱俊安




恰逢2021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揭晓,获奖者安妮·拉卡顿和让-菲利普·瓦萨尔,他们在旧城改造领域数十年的设计哲学和持续践行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方向:


“好的建筑应该是开放的——对生活开放,为提升人们的自由度而开放,让任何人都能够在其中做自己要做的事情。它并不是为了展现什么或者强加于他人的,而是应当是熟悉、实用和美观的,并且能够静静地为在其中每天发生的日常生活提供支持。”

——安妮·拉卡顿


“我们的工作是解决约束和问题,并找到可以引发使用、情感和感觉的空间。尽管这一切曾经如此复杂,但在这个过程以及所有努力的最后,其结果一定要轻巧而简单。”

——让-菲利普·瓦萨尔


他们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扩展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即在解决城市问题的过程中不懈地寻找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的平衡,并让使用者能从这三个维度上获益,从而推动城市的更新和演进。


共勉。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元有景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