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家周边除两个大型菜市场外,有两条街全是卖菜的,因而菜价非常公道,比上海郊区的菜价都要便宜很多,非常类似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市场。因而货比三家闲逛买菜成为周边居民晨锻消遣的一种方式。妈妈出门买菜,花费一个半小时是家常便饭,但还时常会感叹昨天亦或前天某某菜买贵了,一斤贵了七八毛,应该晚点再买。常买常感慨,常听常滑稽。因为从实际情况来讲,很难买在价格最低点。投资亦然。近期,《上海证券报》发了一篇文章《获得感是基金持续发展的源泉》,其中提到“相关数据表明,从1998年公募基金成立以来,偏股型基金年化平均回报率超过15%,业绩表现堪称抢眼。但相关调查同时显示,基金净值上涨的背后,却是基金投资者不赚钱的尴尬。在所有投资权益基金的投资者中,盈利的投资者占比仅为三成左右。”举个栗子,2014年7月底,笔者妈妈投资1万块购买沪深300指数基金(方便对标),截至2015年7月底,一年投资收益64.37%,盈利6437元。看到投资收益如此良好,笔者妈妈加投10万元,到2016年7月底,反而亏损1.2万元。
来源:Wind 区间:2014年7月31日-2016年7月31日
要知道2014年7月底到2016年7月底,沪深300指数累计上涨37.98%。这就是基金收益不等于投资基金的收益的简单表现。但是,如果将投资周期拉长,后续加投的一笔钱,其实也并不是没有机会再赚钱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持续,还是有两轮上涨空间,原先的加投如果能够拿得住,反倒变成了手里的筹码。
所以上述文章也提到“对于投资者来说,追涨杀跌的习惯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因而需要让投资者知道“最悲观的时刻可能是买进的最佳时机,最乐观的时刻也可能是卖出的最佳时机”。
对于单只基金,单看过去的历史业绩,收益很不错,但如果是冲着历史业绩去投资,很可能就是买在了基金的高点。那么逆人性的操作可能比较合适——在基金便宜的时候多买点,在基金贵的时候不买或者卖出,这样才能保有好的收益。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判断基金的贵贱?像笔者妈妈买菜一样吗?非也。对于主动管理基金产品来说,具体买什么资产?什么时候买?买什么品种?什么时候卖掉?都是由基金经理决定的,而且基金经理也会每季度公布一次投资动向。所以投资主动管理基金产品就是投资基金经理,相信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投资主动管理基金产品的大忌就是用投资股票的思维买卖基金。有可能这支主动管理基金短期内业绩表现不好,但不要立刻清掉这支基金,可以通过查看基金持仓、人事变动等等来看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也有可能这支主动管理基金短期内业绩表现靓丽,但不要马上大举加仓这支基金,因为这时基金经理有可能在减少仓位,避避风头。节奏配合不好,不管对于投资者来说,还是基金经理,都很吃力,这也是有些公司倾向于发行定开产品的原因。既然决定投资主动管理基金产品,既然选择了自己觉得可靠优秀的基金经理,就相信他,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优秀的基金经理尽情发挥自己的投资才能,让基金的投资收益发酵,变成基金投资者收益,了却“在居民财富爆发式增长的情况下,公募基金不增反减的尴尬”。投资是一场漫长的抗争,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赢在“最终”。命运不会偏爱谁,就看你能坚持多久。本公司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者投资于本公司基金时应认真阅读相关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文件并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基金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也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本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公司立场,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基金投资有风险,请审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