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挺
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学士、同济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博士、教授级高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Let’s Talk、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Wutopia Lab创始人。
思南书局 —— 2018“美好生活”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 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奖
在一个加班的周末,Wutopia Lab 的创始人俞挺对着徒弟和新来的助理说道。
过去的一周里,俞挺先是和员工一起把办公室的威士忌做了评测,然后和老友来了个“中西合璧”的酒局,末了还挑出六款日本清酒一一品读。这些喝酒的美妙瞬间,俞挺时常会发布在社交平台上。
某种程度上讲,社交网络上的他,更像是一个美食 up 主。
俞挺的爱好颇多,除了建筑师的职业,他还是沪上有名的美食家和专栏作家,网路上还有很多有关于他的标签:业余历史学者、重度魔都热爱症患者、身体力行的都市生活家实践者……
当然,俞挺老师会说:「我最喜欢的身份是俞挺。」
46 岁的他爱酒杯,不爱保温杯,总是衣着精致,戴着各色草帽或是毡帽,他也会担忧中年危机,而设计,就是他应对中年危机的最佳办法。
俞挺分享过自己对「中年危机」的态度,他觉得自己的中年危机大约会是「懈怠」。
“运气很好的是,当我要懈怠的时候,总有什么事会鼓励我再斗。2017年国庆长假的时候,我看到了石上纯在山东的新作,我被深深打动,我觉得我没啥理由可以放松自己继续在建筑学上的探索。”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俞挺的新作品——「上海思南书局」。
思南书局曾是冯玉祥将军旧居,大诗人柳亚子也曾两度寄居于此处,同时它也是上海不可移动的文物建筑,不能改动立面的一分一毫,设计难度颇大。
俞挺设计过很多书店,但当业主将这个书店的命运交给他时,他反而有些犹豫。在俞挺的构想中,书店应该是献给一个人的礼物,有心灵、有思想,有学习,也有潜意识。最后,俞挺决定把思南书局看作一个人,一个有历史底蕴同时面向未来的上海人。
思南书局的入口就是二楼,即俞挺所设计的「心灵」,心灵蕴含有人的气质、欲望和本能,兼具公共性和私密。在这一层中,俞挺设置了思南客厅,文学区和咖啡。
三楼则是思南书局的「眼睛和耳朵」,这里是展厅和艺术书籍区域以及一个隐秘的思南乐房,有展览,有读书会,还有音乐会,通过这里来感受艺术如海浪席卷人的魅力。
四楼乃是思南书局的「大脑」,是思想,就是作家书房。这里会举办小型的文化沙龙,是思辩的场所。
一层是思南书局的「潜意识」,是历史哲学专区。俞挺用书架在一楼打造了一个迷宫,每个读者都可以在迷宫里找到自己安身的角落。有了知识的光辉,身在迷宫中也不必恐惧。
在俞挺的理念中,一个真正的书店,是有资格代表一个城市的性格的。
作为「重度魔都热爱症患者」的他,自然希望思南书店能成为上海性格的一种体现。徘徊在思南书店前,这个上海曾经最中心的区域,俞挺脑海中回忆起很多个重要时期的上海——任何单一的颜色都无法描绘属于上海,属于时代的多样性。俞挺觉得,作为「人」的思南书局,他的色彩不该被固定,应该是一种经验性的色彩,可以与某天的光线有关,也和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有关。
于是俞挺用降调的色彩去表现思南书局作为一个饱经风霜的人的那一面——一个清爽、有分寸、有质感的上海人,思想上海纳百川,但生活态度上保持自我的人。
不止于上海,俞挺设计的书店遍布全国。2018 年的时候,他莅临苏州,为这座历史古都打造一家新书店。这一次的作品,同样惊艳。
他设计了一条彩虹空间,读者置身其中,仿若进入了新桃花源,而在彩虹区域的尽头,空间豁然开朗,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幕墙带来了明亮的自然光线,一切都安静了下来,再喧闹的市井依然可以安静温暖地读书。
俞挺还说服业主,将地址放在能改变街景的三楼,隐藏在玻璃墙里不可忽视的彩虹色,给整条街都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气质。
上海思南书局实体店建成于 2018 年,苏州钟书阁建于 2016 年,再往前一年,则是俞挺建筑设计生涯中很微妙的一个时间点——他因为《梦想改造家》中造出惊艳众人的水塔之家,成为大众心目中的网红设计师。
他并不拒绝这个头衔,诚然传统的建筑师作品需要通过学术期刊发表、展览、著作出版来获得业内知名度,但如今微信和短视频的爆炸性增长,假若未来网络传播具有了学术公信力,那么所谓的网红建筑师就是具有学术价值的建筑师。处在时代转变档口的我们,不必大惊小怪,去拥抱它就可以了。
走红之余,俞挺将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城市微空间」。
他与资深建筑学术杂志编辑戴春联合发起了“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号召全上海的建筑师,去发现和改造身边那些微小的负面空间。幸运的是,这个计划后来得到上海市规土局的支持,2016年开始在全市推广。
俞挺所理解的“微空间”,不仅涉及那些需要更新的个人生活空间,而且触及一系列与公共生活相关的空间。这些空间并不以单一空间形式和固定尺度存在,而是微观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例如人行道、街头公园、街旁绿地、单体建筑周边的公共空间、小区游园和居住区广场等。
于是乎,他在上海的繁华地段建了一座孤独美术馆;为来来往往的社区打造最温暖的邻里中心;他帮助小白领改造47平的家,北间给女孩儿自住,南间变为可以短租的民宿。
俞挺觉得,「这样的空间,让年轻人在这个城市里感觉不是被抛弃,不是被忽视,不是被伤害,有了自己的自豪感和尊严感。我创造了九平米的尊严,作为上海人我就能有自豪感。」
上篇设计师素描中,我们提及顾忆的作品「厢」在经历了4个春夏秋冬后,最终被拆除。无独有偶,俞挺所改造的水塔之家,在刷遍公众号后,也随着轰轰烈烈的拆迁大潮席卷消失了。俞挺在自己的文章里写道:
在俞挺看来,建筑师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总想做个永恒的作品。他们被要做个永恒作品流芳百世这个念头折磨得难以忘怀,以至于这个欲望被资本家看到了,被挑逗去做一些滑稽的东西。
经历了这么多风雨之后,设计中更让俞挺沉迷的是「即兴、偶然和不确定性」,他总在避免落入对永恒、稳定、光线塑造空间的窠臼。
没有什么能永垂不朽,但至少俞挺可以给世界带来一些改变。
他的社会学实践,仍在一步一步的进行着,用建筑学作为工具去推动城市微空间复兴计划。俞挺说自己这个计划有三个部分,一为卑微的空间设计;第二为迷失自己人生方向的女孩设计;第三为这个城市里没有存在感的人设计。
也许是中年危机带来的使命感,也许只是想要整个城市都有一副“清爽相”,这样的俞挺显得颇有日常生活里的英雄主义。
俞挺喜欢用双子座的特性形容自己,即兴,不确定,开始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没有一定之规。他还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如果这个世界不够美,就让我们创造一个新的」。
46 岁的俞挺这么说着,也在实践并呈现着。不断进阶的「建筑设计」,就是他对抗世界变化、对抗中年危机最大的铠甲。阅读原文 即刻参与2019“美好生活”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