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幕揭晓 | “ 回溯与重塑——18位艺术家的实践与并置” 现场

rongyi 榕异美术馆
2024-09-07



“回溯与重塑——18位艺术家的实践与并置 ” 展览现场    ©RONGYI



RONGYI美术馆于2022年12月10日推出由王欣,施瀚涛策展的展览“回溯与重塑——18位艺术家的实践与并置 ”,参展艺术家包括:德尔塔小组(段滨/刘小凯/张帆)、顾振华、蒋崇无、罗威、陆煜玮、钱嵘、汤曙、徐国峰、王净、王伊楚、袁滨、袁侃、张德群、张勇、赵爱华、赵志文






下面分别介绍本次展览中18位艺术家带来的艺术实践

Exhibition View


展览按动线排序



艺术家

蒋崇无


明夷*六策”,装置,尺寸可变,2022

本人虽已过了知天命之年,而今环顾四野八荒,仍存诸多疑惑。于是对《周易》这部有关占 卜的经书倍加产生兴趣。正如《左传》桓公十一年中所载的那样“卜以决疑,不疑何卜?!”。近来我带着种种疑问略考了《易》书百种,以备创作。本次展出的作品《明夷*六策》是三年前开始的《明夷》系列创作的延续,采用对现成品的改造、挪用和物象重塑的手法,试图呈现出对现实疑惑、未知、策略、方法之间交错的复杂感受。



展览现场  蒋崇无   ©RONGYI


展览现场  蒋崇无   ©RONGYI


展览现场  蒋崇无   ©RONGYI




 

艺术家

徐国峰 

废弃塑料玩具”系列,装置,回收材料,尺寸不一


这些废弃玩具来源与上海周边的垃圾场及公益人士的捐助,许多玩具在进行了简单的使用后即被丢弃,产生大量消耗,人类(从儿童时期就具有的欲望)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但又产生了极大的公共问题,满足欲望式消耗性发展方式难以维系。

跨越了国家及文化背景的不同玩具(如:比娃娃、机器猫等)代表着不同文化所交织的情感满足,随着孩子们成为掌握权力与金钱的成人后他们的“玩具”并没有消失,只是玩具的对象有所改变或者说“玩具”的范畴产生了变化。


展览现场  徐国峰   ©RONGYI





艺术家

王净 

识字卡”系列,布面油画,尺寸不一,2020-2021

《识字卡》系列作品是我和女儿一起完成的,文字部分都是她写的。这些识字卡也都是她小时候用过的,我只是把识字卡再现在画布上。我们也许会诧异这些图片与文字之间的关联,它们既真实又可笑,既正确又悖论。我们习惯用这样的文字描述教育和灌输给我们的孩子们。我女儿是个不喜欢学习考试的孩子。陪她学习的过程,有时候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辅导作业演变成彼此煎熬,我就是通过画识字卡的过程来消解彼此的矛盾。这是我与女儿非常个人化的过程和体验。我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她的优点和兴趣,鼓励她与我一起创作,一起面对困难,解决问题。

“日常”系列,综合材料,尺寸不一,2019-2022

这一组纸本作品是我日常在一些广告单、杂志页上的信手涂鸦,主要对象是女儿。她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尊重她的自我发展,不忍心给她更多的压力。因为小小年纪她已经经历了世间的生离死别,然而她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永远是我的开心果。不过她有一天终究会长大,会离我而去,会渐行渐远。所以更加珍惜和她一起的每一天。



展览现场  王净   ©RONGYI


展览现场  王净   ©RONGYI


展览现场  王净   ©RONGYI


 


艺术家

罗威

绘画,布面油彩或纸本丙烯,尺寸不一,2016-2022

孑孓,动画视频,4’25”,2015

罗威以“孑孓”为主题创作的一系列大尺幅的绘画作品已为人所熟知。作品承接着书写性传统与抽象绘画语言,同时具备一种表现性气质。艺术家所描写的孑孓是蚊子的幼虫,但是在画家的笔下,这些微不足道的生物膨胀为画布上巨型的蚊子图像。它们或者“血肉模糊”色彩交融,或者“入木三分”线线相扣,或者“润雨秋风”干湿淋漓,构图的撕裂感和前后颜色层的互渗状并存在画面上,使画面充满了一种紧张的视觉冲击力。这些小生物满身污垢、肮脏又美妙,直击当下动荡不安的生存境遇里我们无处藏身的疼痛与瘙痒。他的创作过程也像是在寻找一种书写的快感,其中充满着即兴、交感、时机性等在场创作的特征。在这些滋生着“混乱”与“污迹”的画面中,充分表现出艺术家对绘画性的热情坚持、自我抗争与艰难拓展。



展览现场  罗威   ©RONGYI




 

艺术家

陆煜玮

绘画,亚克力综合材料,尺寸不一,2020-2022

《不确定关系》系列作品的创作利用亚克力板与布面上分层涂绘的方式,制造出阴影的重叠和图像的对称或重复效果,在展示空间里,静止的画面与观者的镜像再度重合,提示一种流动的存在关系。越过真实肯定的形象,我希望通过作品的书写性表现与透明材料的特殊质感暗示某种印象式的、不清晰的、不完整的、不确定的心理关系。



展览现场  陆煜玮    ©RONGYI





艺术家

袁侃

绘画,色粉、木炭、铅笔、纸本,尺寸不一,2021-2022

“mhysa”系列,雕塑,铸铜着色,尺寸不一,2022

袁侃率真而勇敢地将自己抛向未知,在艺术实践中,富有实验性与探索性地营造出一种朦胧的张力。值得注意的是和艺术家的自我酝酿与判断有直接关系的作品的秩序及情感表现,其目的就是为了表现现在,表现此时此刻未知如何编辑的内心和情绪,将观者带入他个人的宇宙中,并触发对自我的审视。笔触、肌理之于绘画、雕塑,就如同音符之于音乐,时而狂野,时而安静,两者所达到的平衡,恰好焕发出作品极具“冲击力”与“个性化”的生命力。

未知世界突然变异,关系到一个改变,但不一定意味着一个创造。因为艺术家作品并不能孤立出现。我们应当仔细地深思一下,仅仅一次偶然的突然变异就给予了未可知的创造意义吗?偶然是因为无知而创造的一词,它同时也提示着我们还要不断地努力认知。过于重视偶然,靠它去说明那些错综的决定性的画面,等于承认我们认知的无能。当然,未知所至也可以是坦然和嬗变的……



展览现场  袁侃     ©RONGYI


展览现场  袁侃     ©RONGYI





艺术家

汤曙

绘画,实木油彩,直径15cm,2018-2022

《小圆满》的命名来自于作品的形式,第一是“小”,第二是“圆”,并且每个小圆都画的很“满”。实际上由于手工制作的原因,每个圆都不是正圆,甚至都有瑕疵,不圆满。这些绘画作品都是来自于对“真实”事件与记录的再创作。我将新闻、旧闻和纪录图像,以及自己拍摄的照片(但没有电影或戏剧图像)绘制在15厘米直径的圆形木块上。2018年刚画完“伊斯坦布尔”系列时,每个人都能轻易辨认出这一组事件来自哪段影像,如今,绝大多数人几乎无法辨别图像的出处与事件。小圆满并不圆满,它不是宏大叙事,它更像日记或周记;是记忆中图像的再回首,是今天生活中图像的再建构。它们以“小品”的形式出现,图像背后有美好也有沮丧,而贯穿其中的创作纽带,就是绘画的语言。它有别于数字图像或者叙事插画,它是形与色的互相交织,是肌理与笔触的互相对话,试图留藏住笔尖的温度,试图留藏住当事者的感情。


展览现场  汤曙    ©RONGYI


展览现场  汤曙    ©RONGYI





艺术家

王伊楚

“素”系列,纸本综合材料,34*69cm*4,2014

王伊楚的作品里不时闪现出怀旧、抒情、优雅的成份。大家也乐于谈她作品中的韵味,就这么看来,她的创作不过是拘留于前人已经建立的审美话语体系里。而事实上,这并不是她的目的。她试图将抒情悬置起来,不让画面存在于我们的感觉、意义、叙事等阐释系统中,画面就是一个无内容的表面,而无内容就是纯粹。有时她无法完全净化意象性抒情,这时她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硬边的直线和切割面去造成生硬感,以此来悬置抒情。她的画看似冷淡、静谧,其实暗含一种对忧郁情绪挥霍不去之后的不耐烦和厌倦。不然,她也不会那么独断地用生硬的方块、线、几何块面来打破画面的稳定。最终我们看见的不是场景,而是涂画。她不在乎对象物的质感,也许她在意涂画本身的质地。正如所有抽象艺术家所作出的努力,把艺术从审美中还原为物质实践。(邱敏)


 

展览现场  王伊楚     ©RONGYI





艺术家

钱嵘

法国画家作品的引用”、“读书笔记”、“望江台”等系列,布面丙烯,尺寸不一,2022

这次参展作品皆出于近期的观察与思考。大致分为“法国画家作品的引用”,“读书笔记”,“望江台”三个系列。当代艺术根植于城市发展,作为开放中的上海,皆有传统和西方文化相融合的气质成果,这种气质成果正经历着这个时代、事件的困扰和震荡,这些都是我立足于长期生活工作的这个城市思考与表达。所以其中挪用了法国不同时代的画家夏尔丹和勃拉克的作品进行再创作,通过这种解构来体现人们和这座城市对困扰震荡的承担和耐受。“读书笔记”则偏向于人文情怀,阅读千百年来一直伴随着人们,读书笔记就像个容器,盛满了大量的不解和疑问。“望江台”是对流经这座城市的这条重要江河的凝视,回想和眺望,因为它就在我的身边流淌,我们无法忽视它。

这三个系列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法国画家作品引用系列”试图展现中西融合的这座城市对时代事件的回应。“读书笔记系列”作为这样一个容器也必定拥挤淤塞,但能促使人的深入思考。而“望江台系列”则是进一步确认历史延续,时间长河或许缓慢迟滞,但不会倒流。



展览现场  钱嵘     ©RONGYI




艺术家

袁滨

幸运交给它” 系列,色粉/油画,90*120cm,2022 .5      

幸运盘们吱呀扭转,竭力纠缠并声色流淌,那个谁那个谁给出了气力,顿时螺旋闪烁,预期的格位重逢扫过,轴心里充斥优良的缓冲剂也渐稳消退,针尖儿的微米点任由VR来量定,至此决得。

力均不逮” 系列,色粉/油画,90*120cm,2022 .5      

当猜猜猜成为一种好由头,你可以迟缓瘸跛,我可以瞳孔偏转,他可以散花扑面,它可以呼嚎无度,你可以绕圈走弯,我可以踩捏拆扯,他可以收牵落槛,它可以左胯一刨…其乐融融地!


展览现场  袁滨    ©RONGYI




艺术家

赵志文

发生”系列,布面丙烯,尺寸不一,2021

“发生”系列绘画作品的创作灵感基本来自于诸如《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官方报纸或杂志的新闻图片,然后进行一个绘画方式的“记录”。现在是一个各种信息爆炸的时代,整个社会处于浮躁之状态,如果某些媒体再缺失了职业操守,这种新闻的时效性反而值得人们去反思与探究,而往往新闻背后的事情或原由却常常是某种一以贯之的恒性,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常常要将历史照进现实之原由。在经历过十多年,甚至更久的岁月之后,我在不同时期的绘画“记录”就犹如一块块带有信息的碎片被嵌入到历史长河之中,从而形成了一个属于个人视角的绘画历史文献。


展览现场  赵志文     ©RONGYI


展览现场  赵志文     ©RONGYI

展览现场  赵志文     ©RONGYI




艺术家

顾振华

 大蜻蜓”系列,布面丙烯,100*240cm,2020-2022

粉色和艳色等是我最喜欢的颜色,而且我认为是中国最时代的颜色。政治波普改变的不是政治时尚本身,而是对时尚和政治的个人理解及表达技术。这样一个时代在我的绘画中却更多地具有一种亲和的乌托邦色彩。它像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时尚化、技术化和商业化后的个人解释。

时尚在我那里不是表现为流行的形象的挪用,而是赋予这种形象以气质。农业时代的青蛙、蜻蜓、螃蟹等在画中就像是消费和技术社会中的个人,它们被放大为富态的体型、艳丽的外表、以及充满人性和想象的表情,去花枝招展地体现为一个主题:即消费和快乐。


展览现场  顾振华     ©RONGYI




艺术家

张勇 

雕塑/装置,综合材料(树脂、凝胶、螺纹钢、透明抛光罩,镜面底座),尺寸不一, 2020

我工作的目的是在艺术创作中,如何通过作品建立起跨越时间空间与不可知的存在的交通关系。作品涉及绘画、多种材料组合的雕塑、装置。作品灵感来自古老宗教寓言和炼金术。结合生态学、考古学,在植物、蚁穴、鸟巢、矿物、星空、建筑等形态中找寻自身的投影,作品尝试探求人类社会未来在自然世界中可持续的关系及个体心灵如何对应当下诸多不确定的生存环境。

 

展览现场  张勇     ©RONGYI


展览现场  张勇     ©RONGYI


展览现场  张勇     ©RONGYI




艺术家

赵爱华

 照见”系列,纸上水墨设色,37*26cm,2020~2022

“照见”系列是从疫情开始到目前的一个心历旅程的纪录,目前已完成50多幅。展出共16幅,而其中7幅,是根据空间位置以及我在整理画作时的一个想法:把它们贯穿成一个故事,故事里自然长出一条小路,观众可以走进来,而不只是在“看画”。

难得画虎,旁有护卫,这一年就这样开始了,这是第一张画。然后,中间的四幅,似乎是我这一年间的经历,或平静,或忧伤,或树上散步,或静观日落…凡此种种,都因心里的念头而起各种变化,那另外的9幅画也如是,在小国寡民似的生活中一次又一次遇见自己。最后二幅,说长生久视也好,阴阳相生也好,生活复归平静。

一曲微茫,综合材料,205*147cm,2021-2022

“一曲微茫”,取自张充和先生“寻幽”中的一句诗:一曲微茫度此生。生命如歌,从拉开序幕到上台表演,直到谢幕,每个人都在演绎自己的戏,直到人生的结束。很少有人会很高兴地谈论死亡,因为这意味着他不再听见,不再看见…如果不晓得有轮回这件事情,这一生会是什么样子呢?尽情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短暂快乐,最后却不知道去向哪里?如果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就要在不断的错误中缓慢地成长,谢幕的那刻,仍然不知道自己是谁。

那么,究竟,这一曲,给谁听?给我们的眼睛,给我们的耳朵鼻子,给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给我们的灵魂………

一曲微茫,此生无生。


展览现场  赵爱华     ©RONGYI


展览现场  赵爱华     ©RONGYI





艺术家

张德群

绿之”系列,综合丙烯,90*90cm,2022.8-2022.9

绿之”系列,综合丙烯,100*100cm,2022.11

张德群的绘画几乎是在生活间歇中完成。我们看到的绿色植物系列,取材于画者工作岗位空间的正前方户外的那片方寸天地。无论是在油画布上,或者是几层亚克力叠加的形态,它们是一些非常浓郁的绿。这些看起来略显生涩的绿,从另一个意义诉说,艺术家不意味着完全展现这个单调的色彩,它还意味着,在这场刻意的直视当中,您的视网膜上将留下时久不可消散的红。注意这对矛盾体的存在也就读懂了隐藏在绘画后的真意。

颜色视觉的理论之一的拮抗加工理论解释:视觉体验产生于三个基本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拮抗成分:红对绿,蓝对黄。颜色产生互补色的视觉后效是因为系统中的一个成分由于过度刺激疲劳,当长时间注视任何一种颜色后,再看白色时会看到互补色。

不止是物理上的,这对矛盾也存在于,绘画作为艺术家生活主体中的境遇。实际上,绘画不是艺术家的一项主业,而是在时间的夹缝中被挤压的溢出部分。如果把人的精神空间看作一个容器的话,精神空间则作为它的补偿体积,或视为“力比多”的转译。在德勒滋(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那里,这种连接是完全正面的,这里便形成了逃逸线”(a line of escape)。

而从艺术史上,艺术家对植物的情感是复杂的。植物充当寓情之用,植物也常作为欲望的替代,财产的想象,生命体的符号。在观看张德群的这些作品时,请带着这对矛盾与它的底色。(巢佳幸)


展览现场  张德群     ©RONGYI





艺术家

德尔塔小组(段滨/刘小凯/张帆

布上丙烯综合材料,尺寸不一,2022

版画,尺寸不一,2022

德尔塔小组参展的布上系列作品,看似未能清晰拍摄的图像,实际是由两种不同颜色的笔的绘制所制造的一种晃动感。而版画部分的作品是晃动系列的延伸。小组成员将之前对比参考的算法图像以刻制形式展现出来。

西班牙计算机艺术家罗曼维罗斯科说,“算法可以以破坏性的方式干扰我们的生活”。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被控制到什么程度,以及被什么方式所控制。尽管在前期,小组成员运用了很多算法和模型来参考,但他们并不知道落到实体画布上会产生什么后果。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复杂性充满着矛盾和不确定性。对于艺术家来说,也许还是通过自主选择,手工制作去有意识去制造一种图像。

德尔塔小组是由上海交通大学艺术与设计方向的三位教师组成。因为疫情,他们同时被封控在了学校。幸运的是他们可以从早到晚一起讨论和工作,让这一系列作品的制作过程有了“传统艺术”的影子。 


展览现场  德尔塔小组(段滨/刘小凯/张帆)   ©RONGYI







“回溯与重塑——18位艺术家的实践与并置 ” 展览现场    ©RONGYI

“回溯与重塑——18位艺术家的实践与并置 ” 展览现场    ©RONGYI

“回溯与重塑——18位艺术家的实践与并置 ” 展览现场    ©RONGYI

“回溯与重塑——18位艺术家的实践与并置 ” 展览现场    ©RONGYI





关于 榕异美术馆

榕异美术馆是于2018年成立于上海的非营利艺术机构。为实验性的、独立性的展览项目提供展示场所,支持年轻艺术家成长与发声的项目机构。




往期部分展览


开幕揭晓 | 比人更大的世界 The World Beyond the World



开幕揭晓 | “ 对话的可能 TALK TO ___” 现场

开幕揭晓 | 你会相信你的眼睛——在现代都市中向四面八方嗅寻偶然的韵律

开幕揭晓 |我们来玩游戏吧—— 21个区块是如何呈现了41个艺术家的作品


刺金——郑田明个人项目


葛辉收藏展 —— 诗一样顺滑  |  之轻X屏幕间


展览回顾——《连接 connection》 系列计划 NO.1  “Hi:朋友圈”





榕异美术馆

RONGYI ART MUSEUM

上海高境路371号4F

4F,No.371 Gaojing Road ,Shanghai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10:30——16:30

Opening time: Tues. to Sun.  10:30——16:30


媒体联络:rongyiartmuseum@foxmail.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榕异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