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暴击「肢解上海论」
马斯克「曲线驰援」了上海。
撰文 | 佘宗明
在某些人的「肢解上海论」甚嚣尘上之际,马斯克站出来充当了「白衣骑士」。
方式是加码押注。
就在昨天,路透社披露,特斯拉将在上海建第二工厂,年产能45万辆。
这样一来,特斯拉在上海的总产量有望超过100万辆,特斯拉上海工厂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枢纽。
特斯拉内部人士对此做了澄清:是扩产,不是建第二工厂。
▲媒体前后报道的截图。
在企业决策层面,扩产跟新建工厂的确是两码事。
但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来说,这就是一回事——反正都是扩大产能。只要是产能会扩大,就能拉动整个供应链,这些企业就有订单。
对上海而言,这颗马斯克牌定心丸来得也挺及时。
现在很多人都担心:供应链外迁风险会让上海陷入「断臂」之痛。
马斯克的「曲线驰援」,至少起到了缓解作用。
01
4月中旬,某大V在网络上发出了这样的建议。
言下之意,要对上海进行「功能疏解」,道理很简单: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专业人士笑了:金融中心功能是你想疏解就能疏解的?你当是玩乐高搭积木呢?
可这代表了不少网民的真实想法。
在蔚来的李斌、小鹏的何小鹏、华为的余承东都发出汽车产业求救信号后,许多人的望闻问切功力不逊于「三针神医」叶某某,诊断结果就是:
「集聚式生产」不行,还得搞多点布局。
更直白的建议是:赶紧把产业链供应链挪到其他城市去。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的诉苦微博。
幸亏他们不是那些造车新势力的掌舵人,也不是有关部门的决策者,只能纸上谈兵——俗称打嘴炮。
否则,计划经济的幽灵又要游荡起来了。
看上去,上海汽车产业集群的国际地位,似乎放大了断链伤害。
可需要看到的是,汽车产业扎堆在上海临港等地,不是「计划」出来的,是市场自发形成的结果。
运联智库就分析道:
汽车产业的供应链是典型的产前供应链模型,是拥有多级材料供应环节的行业,并具有不可替代性。
以整车制造为核心,向上为精密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和相关基础工业,向下可延伸至服务贸易领域;制造流程繁琐且各环节紧扣,有明显的链条效应。尤其是零部件的制造与供给。
这样的产业链特质下,要保证产能,又要控制总链条成本,那么整个供应链对协同设计、快速响应及库存管理的要求就会很高。这一来提高了行业对优质物流、仓库管理等配套服务的依赖度;二来催生了地理空间聚集的趋势。
▲图片来源:运联研究院制图。
你想把它们拆得七零八散,哪有那么容易?
在疫情发生后将上海功能分解,用刘远举老师的话说就是,丢了芝麻,然后再自己主动把西瓜砸了。
02
很多人都低估了上海在中国和全球制造中的地位,以为少了一个上海,还有若干个大城市「递补」。
他们只看到了作为地名的上海,没看到作为中国供应链塔尖所在地的上海。
在他们眼中,企业选址,完全可以蒙着眼在地图上画圈;在他们眼中,一个地方受影响,就把产业链供应链「平行位移」到另一个地方就行。
可他们不知道,全球汽车零部件Top10中,9家的中国总部都在上海,上海汽车光零部件产值有8000亿。
他们不知道,当前最紧缺的芯片,上海是供应主力,芯片产业规模占全国1/4、集聚超过700家行业重点企业。
林雪萍老师就说:上海不仅仅是金融中心,更是全球高端供应链的枢纽。这一次,人们或许会突然意识到:上海是全球制造的关键供应链节点。上海的高端关键制造厂商工厂的数目,远高于广东和深圳。工业的命脉,从机电,到自动化到软件,上海都是至关重要的关口。一关卡死,百关不通。
▲上海特斯拉工厂夜景。
更何况,上海有着在全球排得上号的商业氛围与营商环境。
企业研发基地或生产中心在哪,很多时候也是对商业生态的投票。很多企业青睐上海,青睐的其实是上海外向型经济与海派文化背后的开放性。
很多汽车制造商不是不想离开上海,而是离不开上海。
特斯拉对江西、湖北、辽宁、陕西等地抛来的橄榄枝「十动然拒」,却仍选择在上海扩大产能,原因也是「离不开」。
03
毫无疑问,伴随全域静态管理而来的停产风波,削弱了上海的供应链相对优势。
受这波疫情影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一度停工22天,造成近5万辆汽车减产。
疫情的「风」吹来时,企业就算不被吹倒,也免不了趔趄几下。
这时候,特斯拉非但「不离不弃」,还在上海扩大产能,有几分「别人看跌我看涨」的意味。
马斯克为什么要在上海扩大产能,而非跑到中国其他城市或越南胡志明市建个厂?
因为他知道,在物流运输、汽车产业链配套、厂区建设速度等方面,上海的优势依旧在。
疫情的确带来了不少变量,可在此之前,特斯拉全球四大超级工厂中,上海工厂是从建设到量产用时最短的那一个。
它从2019年1月建设到同年10月开始量产,用了不到1年。可供对照的是,特斯拉加州工厂和柏林、德州工厂,都均用了2年左右,还遭到「白左」百般阻挠。
到头来,上海工厂托住了特斯拉的「底」:2021年特斯拉在中国的交付量达到48.41万辆,占特斯拉全球93.62万交付量的51.71%。
在2017年特斯拉陷入至暗时刻,马斯克一度想把特斯拉折价卖给库克的情况下,上海工厂给马斯克吃下了定心丸。
▲马斯克在上海超级工厂交付现场尬舞。
马斯克还知道,在「双碳」目标的牵引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依旧广阔。
2021年,特斯拉在华收入占比达25.72%,中国是特斯拉全球第二大市场。
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达119万辆,超越欧洲的54万和北美的23万的数倍,全球占比达到了59%。
正因如此,刚喜提推特的马斯克虽然喜欢大放厥词,但他很「讲究」:他会批德国当局审批程序冗长,会批美国总统是汽车工会的傀儡,但说到上海,就只有各种夸。
他这次用扩大产能的方式敲打「肢解上海论」,是还给了上海一颗定心丸,也给深陷产业链「出沪」危机的上海暂时解了围。
鉴于特斯拉的行业地位,它投下信任票,其他汽车厂家很可能也纷纷跟上。而汽车又是上下游产业拉动性最强、全球分工最彻底的行业,留住那些汽车企业,对上海的意义不容小觑。
04
「肢解上海」是谬论,但谨防全球供应链去上海化乃至去中国化,却很有必要。
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供应链网络越有弹性与韧性,对中国经济的保护力就越强——它是抵御脱钩的无形盾牌。
如林雪萍所说,「中国制造的连接关系,已经建立了密密麻麻的网络,成为全球制造的深网节点」。这些节点的存在,会让部分国家忌惮通胀压力和自身产业链受损风险,担心「杀敌一千自伤八百」。
从现实情况看,美国引导的「制造业回流」、日本提出的「中国+1」策略和「针对在国内投资的补贴」、「海外供应链多元化支援」两大计划等,早就开始在「加速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方面发力。
与之对应的,则是越南成为新的投资热土。
当下的情势就是:上海跌倒,东南亚吃饱——大量订单流向东南亚,成了明显趋势。
▲要谨防「供应链外迁螺旋」。
虽然说,中国花了30年时间建立起的全球最全产业链,已成长为参天大树,不会说倒就倒,可也得谨防这棵大树的根系被挖断。
更要防范的,是任由疫情扰乱大树代谢的机理,任由有些人为因素吸干大树生长必需的水分。
特斯拉没有外迁,的确是颗定心丸,可我们要瞄准的,绝不是「只留下一个特斯拉」。
当全球汽车芯片大厂安森美在4月18日关闭位于上海的全球配送中心,将其迁往新加坡,当苹果将部分iPhone新机生产线搬到印度……有些东西真的不可不虑。
05
上海不能被肢解,但得谨防被蚕食。
前者指向的是警惕计划思维,后者说的是警惕供应链大规模外迁。
这就需要,让上海继续「上海」,让它用心把更多的特斯拉留下来。
*封面图来源于网络。
✎作者 | 佘宗明
往期精彩回顾
©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