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5级新生,快来pick你心仪的学术团队~

快来了解青岛学术团队

选中你心仪的研究方向吧~


青岛基地重点围绕海洋开发、海洋新材料、海洋水声技术、海洋无人系统、船舶智能动力、海洋智能机器人等前沿交叉型特色专业领域,现有23支研究团队,各团队情况介绍如下:

01 舰船总体性能跨尺度测试分析研究团队


团队在传统的船舶快速性技术、舰艇水动力测试分析技术、冰区船舶推进技术等优势方向持续推进研究,巩固在国内外的技术优势,同时深入布局发展柔性波动式两栖推进技术、水下软体机器人技术和水下反UUV 柔性处置技术等新型交叉学科,形成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新的增长点。

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00余项;软件著作权10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招生专业: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土木水利、水下智能技术

主要需求专业(本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类、土木水利、机械类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上海交大等重点高校、中船等大型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郭春雨

guochunyu@hrbeu.edu.cn

王超

wangchao0104@hrbeu.edu.cn

02 流体力学与数智船海创新研究团队


面向国家和行业需求,团队紧密围绕“深海智能机器人与作业”“舰艇水动力与环境适应性”“船舶工业软件研发设计”三大研究方向,重点开展深远海运载平台技术、新概念水下机器人技术、海洋装备故障诊断及智能运维技术、海洋装备流体力学分析技术、海浪与船舶运动极短期预报技术、多物理场特性及其感知技术、环境适应性评估与智能决策技术、船舶工业软件设计开发技术等。

近5年,团队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备领域基金、工信部高技术船舶项目等。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15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

招生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水利、水下智能技术

主要需求专业(本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机械工程、自动化、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技术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船舶海洋、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各大院所、企事业单位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陈云赛(深海智能机器人与作业方向)

chenys@hrbeu.edu.cn

黄礼敏(舰艇水动力与环境适应性方向)

huanglimin@hrbeu.edu.cn

唐滨(船舶工业软件研发设计方向)

tangbin@hrbeu.edu.cn

03 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研究团队


团队目前主要开展特种AUV的研发工作,针对AUV的总体性能分析技术、导航与控制技术、智能感知与识别技术等开展研究。目前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在水下应急救援、极地探测、水下智能态势感知等领域得到应用。

近5年来,围绕行业需求,团队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发表SCI论文6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

招生专业: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下智能技术、土木水利

主要需求专业(本科):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机器人、船舶、自动化等行业头部企事业单位与科研院所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邓忠超 

dengzhongchao@hrbeu.edu.cn

朱仲本

zhuzhongben@hrbeu.edu.cn

04 船舶冲击与跨介质动力学“兴海”学术团队


团队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注重基础研究与重大工程相结合,开展了我国多个大型装备的冲击损伤与防护设计、跨介质动力学与控制、振动与噪声控制、复合材料应用等相关研究,着力解决相关工业基础难题,助推海洋强国事业发展。

团队研究方向与取得的成果:围绕我国“深远海”战略发展以及战略转型,为我国船舶和平台的抗冲击分析、损伤评估、防护设计等提供了技术支持。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船舶冲击损伤与防护、跨介质飞行器动力学、复合材料在船舶防护结构中应用、船舶结构弹塑性应力波理论与方法、船舶智能材料结构设计与理论等,注重基础研究与国家重大工程结合,着力解决相关工业基础难题,推进我国新型装备技术迭代创新。

近5年团队获得国家发明技术、国家科技进步及其他省部级奖项十余项;发表SC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4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出版《船体振动》等著作7部。

招生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设计制造、土木水利

主要需求专业(本科):船舶与海洋工程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海军装备研究院、中船集团研究所,航天一院、三院、四院、以及各大高校等行业头部企事业单位与科研院所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陈莹玉

chenyingyu@hrbeu.edu.cn

05 软物质力学与柔性智能装备研究团队


团队围绕强适应特种机器人、深海机器人等技术难题及需求,开展软体机器人与柔性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针对深海及水下仿生机器人领域力学理论,深海探测与作业装备研制与应用,水下微纳声学、触觉等感知单元理论及设计,形成了软体水下机器人与深海智能系统技术体系。

近3年来,团队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水平期刊,申请发明专利多项。

招生专业: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土木水利

主要需求专业(本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水利、力学类、机械类、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船舶海洋、汽车、微机电系统、机械等行业头部科研院所、国企、高校、私企等,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工作或攻读博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李国瑞,grli@hrbeu.edu.cn

06 先进轻质与多功能结构研究团队


团队先后入选黑龙江省首批“头雁团队”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兴海学术团队”,依托先进船舶材料与力学工信部重点实验室,长期围绕航空航天、海洋船舶等先进装备对结构轻量化、多功能化(超轻高强、减振降噪、抗冲吸能、无损检测等)和智能化的设计需求,开展多功能复合材料与结构力学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4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

招生专业: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水利、水下智能技术

主要需求专业(本科):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船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杨金水,15765548476

邮箱:yangjinshui@hrbeu.edu.cn

07 深海能源与低碳减排研究团队


团队围绕深海能源动力、船舶低碳管理与节能减排、生物质能源开发等方面需求,开展船舶与水下航行器热动力系统、深海能源高效捕获、高效储氢燃料电池、船舶动力系统能源管理性能、藻类秸秆等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船舶污水废物处理等研究,解决深海装备持续稳定供能与动力系统高可靠性、高续航力难题,牵引船舶低碳管理与节能减排技术持续迭代升级。

近5年来,团队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防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发表SCI论文7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

招生专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能源动力

主要需求专业(本科):能源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中船、中核、中航发、中车、哈电等行业头部企事业单位与科研院所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曹元伟,18615691980

08 海洋智能传感与导航技术研究团队


团队是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运载器导航技术研究所科研力量在青岛的延伸和拓展,依托“导航、制导与控制”国家重点学科,围绕智能科学学科群发展规划中的“智能传感与量子精密测量”“海洋大数据与计算智能”“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三个战略方向,重点开展海洋新型传感、水下智能系统导航定位、海洋环境信息保障、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研究。

团队学术带头人赵玉新副校长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获国家部委技术发明一等奖,黑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近5年来,团队承担国家级课题8项,省市级课题21项,其他课题35项,总经费超过千万元,发表SCI检索文章百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

招生专业:控制、仪器、电子信息、水下智能

主要需求专业(本科):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人工智能、数学与应用数学 、计算机科学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中科院光机所、大连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中航集团、中国电科等行业头部企业,比亚迪、武汉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等私企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何忠杰,13258670862

hzj@hrbeu.edu.cn

09 水下无人系统与智能技术研究团队


团队面向国家和行业需求,紧密围绕水下无人系统自主与智能技术、多水下无人系统及集群协同技术两大研究方向,重点开展基础科学问题、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重大装备研制研发、演示验证及示范应用等研究,突破了水下无人航行器优化与集成、智能探测与通信、自主导航与控制、试验与测试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出多型无人航行器,是我国唯一开展微小、小、中、大、超大及浅、深海全谱系航行器研发的团队,完成了水下无人航行器从0到1,再到100的跨越,推动水下无人航行器行业的发展。

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奖项近10项,荣获“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招生专业: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水下智能技术

主要需求专业(本科):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船舶海洋、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各大院所、企事业单位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邢文

xingwen@hrbeu.edu.cn

10 海洋跨域通信技术研究团队


团队瞄准水下无人智能需求、集群网络化发展方向、多物理场跨介质通信技术难题,开展前沿颠覆性技术攻关与系统集成,并不断衍生出新技术、新思路、新方法,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

近5年来,围绕水声对抗需求,团队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4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项目、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工信部高技术船舶项目、预研基金项目,专项科研项目及其它横向项目。团队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92篇;申请发明专利80项,授权30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6项。

招生专业:海洋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02

主要需求专业(本科):水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中船、中电等行业头部企事业单位与科研院所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陈永耀 ,13029840651

11 深海水下信息技术研究团队

团队致力于解决深海水下信息的传输、获取、估计、感知等关键技术。重点面向深海高精度水声定位与导航、无人集群组网、海洋PNT技术等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制。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累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在载人深潜、科学考察、资源开发以及国防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研制的水声定位系统(超短基线、长基线、综合定位)装备我国多艘科考船,为我国以三代载人潜(“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为代表的绝大多数深潜器提供高精度定位支持。

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专利银奖、中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黑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奖项。以深海高精度超短基线水声定位技术体系为核心的“深海高精度水声综合定位系统”入选2017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15年度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

招生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02、海洋信息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制造。

主要需求专业(本科):水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水声)、船舶与海洋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中船集团、中电集团、航天科工、航天科技等行业头部企事业单位与科研院所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郑翠娥,zhengcuie@hrbeu.edu.cn

12 海战场环境保障技术创新研究团队

团队围绕水下探测场景,聚焦水声装备环境保障需求,开展水声环境信息获取、复杂海洋环境水声建模、声呐装备效能评估等研究,深度推进水声工程、海洋科学、数学和物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致力于提高水声装备在中小尺度过程、崎岖海底等复杂海洋环境中的适应性,培养水声装备环境保障领域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为水声装备研发、设计与性能升级提供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专业人才支撑。

团队现有专任教师9人、博士后2人、在读硕博研究生110余人。近五年来,团队共承担基础加强计划重点项目、技术基础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目前团队在研科研经费约5000万元。获国家和省部级人才项目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人次,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

招生专业:水声工程、海洋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海洋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

主要需求专业(本科):水声工程、海洋技术、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其他相关专业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中船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华为、中兴、自然资源部等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秦志亮,15301080807

qinzhiliang@hrbeu.edu.cn

13 海洋传感器与探测技术研究团队

团队主要面向水下与水面目标非声探测、未爆弹智能探测、小型化低功耗高精度磁力仪研发、电磁无损探伤与磁感应通信等方向。团队先后牵头并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及其他国家和省部级横、纵项目30余项,发表SCI收录科技论文70余篇,获批国家专利20余项。

团队网址:

http://www.maglab-heu.com/index.html

招生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海洋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

主要需求专业(本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海洋科学与工程、地球物理学、物理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等相关专业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中国船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技等行业头部企事业单位与科研院所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沈莹

shenying@hrbeu.edu.cn

14 水声探测与识别技术研究团队


团队深耕水声通信与网络、水下定位与导航、水下探测与识别技术前沿,聚焦国际尖端,致力于攻克水声通信、定位及探测领域的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取得多项国内领先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海洋装备建设和海洋资源开发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5年来,团队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项目、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工信部高技术船舶项目、预研基金项目、专项科研项目及其他横向项目。荣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

招生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

主要需求专业(本科):水声工程、电子信息类、通信工程、海洋信息工程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中船、中电科、航天航空集团、华为、中兴、小米等行业头部企事业单位与科研院所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陈敏模

minmochen@hrbeu.edu.cn

15 智能边缘计算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团队

智能边缘计算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团队由欧洲科学院院士、挪威皇家科学院院士、挪威工程院院士张彦领衔成立,张彦院士同时担任青岛基地计算学科前沿交叉创新中心主任。团队专注于从应用视角,探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中的潜在价值,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强国战略需求,致力于推动AI智能算法、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多模态协同计算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近五年间,团队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核高基、工信部等在内的4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团队研究成果显著,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招生专业:电子信息

主要需求专业(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地IT企业和事业单位就业,包括北京字节跳动、中兴通讯、华为、腾讯、浪潮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郑香平

xpzheng@hrbeu.edu.cn

16 隐身技术研究团队

团队紧盯国家重大需求,围绕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等三大专业领域,聚焦工信部隐身特色学科,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研究队伍,深化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实现隐身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抢占国内外相关领域战略高地提供重要支撑。目前,团队重点开展电致变色材料、吸波材料、多功能复合材料、光学和光电子材料、导航工程、通信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工程,制导与控制技术、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机器人控制、目标探测与定位导航、智能无人系统等方向的研究。

近5年来,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7项,共计29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超5000万元。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1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团队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孵化等领域均具备一定优势。

招生专业:材料与化工、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

主要需求专业(本科):材化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中船集团、中电集团、航天科工、航天科技、兵工集团、兵装集团等央企,中科院的研究所,华为、大疆等行业头部企业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王晨旭,17667552221

张旭阳,18353227998

钱海宁,13366097869

17 海洋先进材料研究团队

团队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6人。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声学复合材料、特种防护材料、电磁材料技术研究,多功能一体化界面修饰材料研究,抗菌高分子材料、防污减阻抗空蚀一体化材料、微纳米材料、聚氨酯弹性体材料等方向,主持研制的特种树脂,减振降噪材料、复合材料等多项科研成果已实现成果转化。

团队围绕海洋实际应用中对聚合物基功能材料的需求,团队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过亿元,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等多项奖励。

招生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化工

主要需求专业(本科):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材料化学相关专业背景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中船725所、中船719所、兵器研究所、航天637所、烟台万华、一诺威等行业头部企事业单位与科研院所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刘晓季

liuxiaoji@hrbeu.edu.cn

张智嘉

zhijia.zhang@hrbeu.edu.cn

王强

qdwq@hrbeu.edu.cn

18 海洋先进传感材料研究团队

团队现有教师(含博士后)8人,从事功能材料的合成以及其在表面界面自组装方面的研究,基于超分子相互作用设计制备具有刺激响应性的有机或无机/有机杂化材料,并将其应用于传感材料领域,为新一代海洋传感器提供传感材料上的支撑。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功能性微纳结构、柔性传感材料及器件、高能换材料及结构、有机和有机金属聚合物及树状大分子的新合成方法、海洋新能源材料与技术、高性能海洋复合材料等研究方向。

近5年来,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团队承担纵向课题5项,横向8项,校内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招生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动力(博士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化工(硕士研究生)

主要需求专业(本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相关专业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中船相关研究所、海信、芯恩等行业头部企事业单位与科研院所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马宁,15811286056

nma@hrbeu.edu.cn

19 海洋智能传感创新研究团队

团队面向超组装软界面仿生材料设计及组装、软界面智能传感与探测芯片集成、新型海洋传感器设计构建的研究和应用开发,致力于为海洋信息传感检测、水下仿生超组装储能器件等领域提供高效可持续的软界面智能材料及器件,提升青岛基地海洋传感器材料的设计和研发能力,为我国新一代海洋传感领域提供材料支撑。

团队近年来承担或参与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未来基金等在内的项目14项,曾荣获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中国化工学会科技进步奖、科技部重点专项优秀青年奖、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奖等奖励。团队近年来在包括《Science》《Nature Sustain.》《Nature Chem》《Nature Commun.》《Science Adv.》《J. Am. Chem. Soc.》 《Angew. Chem.》等在内的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0篇,SCI总引用近12000次。已申请及获授权国内外专利80余项,研究成果与多家企业进行合作转化。

招生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化工

主要需求专业(本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团队与中车集团、海尔生物、山东黄金、海尔智家、海洋化工研究院、中关村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事业单位与科研院所保持紧密合作联系,将积极协助毕业生就业推荐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何彦君 ,13913343525

yanjun_he@hrbeu.edu.cn

20 纳米光学和超材料研究团队

纳米光学和超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是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纳米光学、多物理场超材料等基础研究及跨学科应用于一体的国际前沿科研平台。中心依托国际顶尖的研究团队,聚焦电磁超材料、无线能量传输、微波传感测量等领域,致力于推动电子科学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中心不仅关注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更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下一代量子通信、微波、传感、超材料等领域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中心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和高校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并拥有众多外国专家作为顾问或合作伙伴。学生将有机会与国际顶尖学者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心现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人、省部级人才4人、国际高层次人才5人,外籍院士2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近两年团队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20余项,总经费超4000万元。在Nature Electronics, Nature Material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文章52篇。中心设立不同类别的专项奖学金,支持优秀学生赴海外交流实习。中心与华为、京东方、中电科等头部企业保持密切合作,优秀学生可推荐至相关企业实习实践。

招生专业:电子信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物理学

主要需求专业(本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光学工程、电子信息03、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材化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赴合作伙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顶尖国际学府深造;涉及光学工程、电子信息、材料科学、微波工程等领域的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高等教育机构、国际组织等地工作,从事研发、教学、实验师、工程师等工作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宋明肇,912175512@qq.com

21 海洋光子研究团队

团队面向可见光及中红外波段激光器及传感器等研究方向,主要开展光纤激光器、光纤传感器、光学微腔激光器等方向的研究。主要开展新型高稳定性氟化物玻璃及光纤的研制、高性能光纤单元器件(光纤光栅、合束器及耦合器等)研制、高稳定性中红外激光器整机集成及应用研究以及纤维集成光学等。

近5年来,团队围绕高功率中红外光纤激光国家重大需求,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20余项,包括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专项、省部级项目以及横向项目。同时,团队同英国、爱尔兰、日本、意大利等多个国家的研究团队保持密切的国际合作。团队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均被SCI、EI收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近20项。

招生专业:光学工程

主要需求专业(本科):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物理学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光电行业头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校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王顺宾

pengfei.wang@tudublin.ie

shunbinwang@hrbeu.edu.cn

zhangyaxun@hrbeu.edu.cn

22 光子材料研究团队

团队瞄准我国在激光芯片存在的技术难题,开展光子晶体等离激元光子学及微纳光学等技术领域研究,具备高精度微纳结构设计与开发、纳米激光与先进激光芯片等方面的能力,可以实现厘米级到硅片级样品制备,突破了纳米结构样品大面积制备的难题,为下一代光子芯片、半导体激光芯片、光通信等领域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团队现有兼职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在读硕士研究生近40人。

近5年来,团队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40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海外fellowship、省市自然科学基金、预研基金项目,专项科研项目等,发表SCI论文百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0余项。培养研究生多次获CSC国家公派留学奖学金,获国家级、省部级竞赛一、二等奖多项。

招生专业:光学工程,电子信息

主要需求专业(本科):物理类,光学类,光电类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海信集团及国内研究院所及国企等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王祎,yi.wang@hrbeu.edu.cn

23 光学频率梳研究团队

团队面向国家海洋战略、前沿半导体装备与技术研发等具体需求,专注于超快光纤激光器、光学频率梳、精密光学测量以及新型传感技术的开发,开展基于中红外光学频率梳、超短脉冲激光光源、超连续光谱等前沿技术的精密检测与加工应用;致力于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科研资源,推动光学频率梳技术的前沿研究与应用,攻克光电领域中的核心技术难题,着力打造前沿多学科交叉的超快光学基础与应用研究平台, 推动相关技术在生物医疗、环境监测及精密制造等行业的产业化应用。

招生专业:光学工程、电子信息

主要需求专业(本科):光学工程、电子信息、物理学、材料等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光学、电子科技、计算机和通信等领域的行业头部企事业单位与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金磊 ,13871368957

jin_lei@hrbeu.edu.cn

Let's go


更多导师介绍请在以下网页查询

青岛基地导师介绍:

http://qingdao.hrbeu.edu.cn/2022/0119/c12331a311016/page.htm

学校教师主页查询:

http://homepage.hrbeu.edu.cn/irisweb/kyindex

赓续七秩辉煌 矢志向海图强

青岛创新发展基地

邀你兴海踏浪 逐梦深蓝~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

 -  HEU_QD  -

来源|青岛创新发展基地

排版|张雅梅

校对|李松洁 等

责编|王庆琛

审核|张赟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