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9月14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微信屏蔽
大家好,我是田静。 如果一位女性,突然情绪崩溃,当街对伴侣破口大骂。 围观者或许会认为她过于疯狂,正在对伴侣造成伤害。 但其实这种爆发背后,可能深藏着长期而隐秘的虐待。
它会让受害者为自保而「进攻」,甚至成为他人眼中的施害者。 你和你身边的人,或许正在经历它,但却无法察觉。
被“吹狗哨”的人 事情要从前段时间的一则热搜开始说起—— 网红狗狗小胖疑似被主人扎针虐待。
许多人对这只小狗最初的记忆,是它惟妙惟肖的委屈神情。各类网站也会为它的表情包带上“可爱”“搞怪”的标签。 而在陷入争议的视频中,它表情狰狞,显得格外狂躁。 随着主人的抚摸,它的情绪非但没有平静下来,反而愈加激动。 龇牙咧嘴,仿佛下一秒就要发动攻击。 但眼尖的网友注意到,主人疑似在录制中途取出了一根细针,在手部动作的掩盖下,一次次扎向小狗。
狗狗表现出的夸张情绪,极有可能是疼痛后的应激反应。 陷入争议风波的小胖主人,为了证明自家小狗只不过是个“戏精”,特意拍下了和它的日常互动:只要向它竖中指,它就会躁动。 有人却一眼识破了他的把戏—— 如果主人总是用同一种手势对小狗施加伤害,时间一长,无论主人的手里有没有物品,只要看到这种动作,小狗就会恐惧或愤怒。 并不能证明主人的清白。 这种长期习得的反应,被称为“吹狗哨式虐待”。 虽然叫“狗哨”,但这种虐待最常见的受害者,其实是人。 “吹狗哨式虐待”这个词比较陌生,但或许你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家庭中。 一回家就被父母不停催婚。但在有外人的场合里,他们又表现得通情达理,只是不停通过夸赞他人的婚姻,暗搓搓向你施加压力。 你心情烦闷向父母发了脾气,却被他人指责不尊敬长辈; 在爱情里。 男友总是私下嫌弃你不够好看,你感到自卑,不得不通过钻研化妆和穿衣打扮来提升颜值。而他却当着朋友的面,吐槽你乱花钱爱臭美。 你崩溃大哭,朋友却对男友投向了同情的目光; ...... 这些事件的共同行为逻辑,正是“吹狗哨式虐待”。 狗哨,原指一种声音频率只有狗才能听到的特殊哨子。 许多训犬师会借助它训练狗狗的“习得性”,通过狗哨的声音,来指示狗狗做出特定动作。 而用在人身上,“狗哨”就是会刺激人的特定行为的代称。 类似于运动比赛中的“发令枪”。 它是一种心理操纵形式,属于精神虐待,是我们熟知的“煤气灯效应”的高级形态。 通过言语、肢体暴力,让受害者产生自我怀疑,失去正常的稳定情绪、感知力和判断力。 在公共场合里,施暴方会基于某些隐秘的前提,说一些外人听起来很正常,实则是在刺激你的话。 当你因此情绪崩溃,表现出愤怒,不了解具体情况的外人却会先入为主: 情绪脆弱、无理取闹的是你。而对方,则成了无辜的受害者。
占据舆论高地
“吹狗哨式虐待”具有易误导舆论的特性。 有人正在利用这个特性,来制造“疯女人”。 “残疾女诗人”余秀华的前男友,在直播中指责她尿裤子。 作为伴侣,前男友清楚什么样的“哨声”最能刺激到她。 果然,余秀华正中他的圈套。 无法自证的焦虑,让余秀华的情绪瞬间崩溃。 她不顾直播镜头,开始骂脏话、大喊大叫、乱扔东西。 前男友则将她的反应录下,给看客们展示她的失控,让观众产生一种男方才是“受害者”的错觉,借舆论的刀来完成这场“精神虐待”。 不仅如此,余秀华的“疯狂”,甚至变成了他理直气壮家暴的借口。 「打人是不对的,但我有隐情。」 万幸的是,余秀华尚且有名气和才华傍身。 支持者愿意为了证明她的清白,去挖掘事情细节还原真相。她才能在这场“失衡”的舆论战中站稳脚跟。 但其他“吹狗哨式虐待”的受害者,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他们饱受精神折磨,难以自救。又因为过激的反应,常常被他人误解。 外国视频平台上,曾有过这样几段手机拍摄的视频: 一位女生衣冠不整头发凌乱。 她手脚乱蹬,不停打滚尖叫,又用头猛撞地板,大喊着让拍摄者“停下”。 画面一转,拍摄视频的男性,正举着手机对着洗手间的镜子。他身后的门被女生锤得砰砰响,门上甚至出现了裂缝。 短短几分钟,观众们无从得知事件的前因后果,只能凭借直观感受同情男子的遭遇。 直到一位曾经亲历过“吹狗哨式虐待”的人,指出了视频中的异常: “如果受害者真的是男方,为何他不仅没有害怕,也没有转身离开,反而在冷静拍摄?” 答案是,因为男方才是施虐方,是那个掌控全局的人。 心理学家认为,“吹狗哨式虐待”的施虐方,往往有着“自恋型人格障碍”(NPD)。 “吹狗哨式虐待”和PUA有相似之处。 但不同的是,有着“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施虐方,主要目的不是控制他人,而是因为渴望受到更多的关注与优待。 他们想要通过掌控他人,来获得自我的优越感。 他们会利用受害人心软、在意外界目光等特质来“献祭”对方,通过刻意的表演行为,为自己的“优越地位”添砖加瓦。 比如去年年底一则新闻中的母女。 因为母亲不买手机,15岁的女孩当街对母亲大打出手。 围观群众纷纷指责女儿不孝顺,不体谅母亲赚钱的辛苦。 但随着完整的实情展现,事件反转了,不少人为女孩“叫冤”。 原来,女孩的手机坏了,与母亲商议,想买一部新手机。 她辛苦打工挣来4000元,母亲同意再资助2000元。 到店之后,母亲却突然反悔,不仅不愿意买手机,还将女儿的4000元也没收了。 两人当街发生争执,随着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女孩的情绪越来越激动。 从刚开始的喊叫,到敲打母亲的头盔,声嘶力竭地喊:“快走!” 母亲不对现场的围观群众做任何解释,一边数落女儿,一边充耳不闻停留在原地。 直到路人报警,事情才告一段落。 施虐方享受的是一时的“舆论优待”,受害方却要用几个月甚至数年去修复情绪的创伤。
“捂住耳朵”
想要逃离“吹狗哨式虐待”,首先必须识别它。 它极其隐秘,却又有着长期且持续的伤害性。 最棘手的是,它往往难以被施暴者和受害者察觉。 在这种虐待中,不少受害者会感到压抑,却又不知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只能归为是自己“太过敏感”。 在识别出虐待行为后,受害人要注意避开情绪陷阱。 听到施虐方的“狗哨”后,先不要急于反驳或自证。 掩饰住真实的自我,以免落人口实。 其次,尝试练习忽视他人的评价与观感,不那么在乎他人对你可能产生的批评和误解。 最后,则是要想办法远离这种恶性关系。 有毒的关系会为受害者的身体心灵带来双重消耗。 在“吹狗哨式虐待”中,施虐方的思维逻辑很难被改变,最好的办法是受害者行动起来。 如果你囿于客观条件,短时间内无法离开,则要避免“自我攻击”。 与自己和解,拒绝进入自我折磨的怪圈。 只关注有能力改变的事,而不是没有改变的事情。关注自己的需求,培养兴趣爱好,把精力从内耗中解脱出来。 寻求外界的帮助,也是缓解虐待影响的好方法。 无论是与亲戚朋友聊聊天,还是和心理医生进行专业疏导,都可以有效释放舆论误解带来的压力。 诚然,属于精神虐待的「吹狗哨式虐待」,远不如身体虐待般血腥残忍。 伤害有多深,旁人难以感同身受,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明白。 但如果能对它有正确的认识,等下次“哨声”响起,我们就有了“捂住耳朵”的能力。 参考资料: 1.壹心理 《“我一个动作,就能把女友逼疯”:这种隐秘的虐待,正深入无数家庭!》 2.陈思含 《受害者变加害者?自恋型人格与自恋型虐待》 3.萤火Hotarubi 《比PUA更可怕:警惕NPD恋人的吹狗哨式虐待》
▽今天你星标「女孩别怕」了吗?▽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