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厕撕咬女孩的凶手被捕了,帮凶却还在我们身边
大家好,我是田静。
近日,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登上热搜——
一个年轻女孩,在女厕所被陌生男子殴打、撕咬长达20分钟。
目前,受害女孩正在医院救治,面部被撕咬得血肉模糊,眼球也差点保不住。
可当她将自己的遭遇发在网上后,却招来一片猜忌。
「怎么不打别人就打你?」
10月30日下午4点,浙江永康市三井头村,一个名叫小徐的女孩走进公共厕所,一名男子尾随其后。
因为附近村民们都常用这个公厕,小徐并没有察觉异样。
可当她走进女厕时,男子仍然跟了过去,小徐还来不及呼救,一个板砖就砸向她的脑袋。
男子一边用板砖猛砸她的头,一边用手挖她的眼睛,撕咬她的鼻子。
「他把我鼻子里面搅得血肉模糊,用嘴巴试图把我的鼻子咬下来。」
「还用手伸进我的喉咙,要把我的舌头拔出来。」
据小徐回忆,男子对她的折磨长达20分钟,其手段凶狠凌厉。
好在一对路过的夫妻解救了小徐,并迅速报警制服了歹徒。
可小徐的状况却非常不好,经法医初步判定,她的伤情在轻伤二级以上。
牙齿碎了六颗,脸和手全被咬烂,眼皮也被撕掉,为了方便缝针,不得不把心爱的长发剃光。
可施暴者及其家属连句道歉也没有,只垫付了两万元医药费。
小徐把自己的遭遇发在了个人社交账号上,不为别的,只为求一个公道。
可她没想到的是,另一场暴力又向她袭来。
在一部分人看来,小徐遭遇的这场袭击并非偶然。
要么是她打扮妖艳,要么是与凶手有见不得人的情感纠纷。
「你是不是穿太暴露了?」
「好端端的男孩,是你绿了人家才会被报复吧?」……
一时间,恶毒的言语如同受害那天冰冷的板砖,劈头盖脸地砸向小徐。
躺病床上的小徐,在承受身体痛苦的同时,还要不断努力自证清白——
据小徐自述,她并不认识施暴者,只知道他是同村居民。
小徐和家人本是浙江临水人,五年前,父母来到永康市三井头村,在这里租下一个店铺。
全家人的生活,都靠这个小超市维持。
今年5月,小徐父亲查出肝硬化,母亲便将在杭州务工的小徐叫了回来,一起打理超市。
为了能够多一份收入,他们的超市还提供寄存快递的服务。
小徐与施暴者为数不多的交集,就是对方曾到她家超市假装取快递。
她从来没有主动与对方攀谈,反倒是对方总是直勾勾盯着她看,对她猥琐发笑。
而遇害当天,她穿的是过膝高领毛线裙和打底裤,是再常见不过的冬装。
小徐的解释,让无数女孩们心疼不已,同时又感到后怕。
如果事情发生在夏天,小徐穿了一条漂亮的花裙子,那些恶毒的言论是不是就“坐实”了?
难道每个女性,要时刻准备一件朴素的受害者套装,才能在遭遇不测后避免二次暴力?
讽刺的是,在这起恶性事件中,受害女孩不打码的照片、社交账号、家庭背景在网络上疯传。
而施暴者呢?没人知道他长什么样,没人知道他的成长环境。
只知道他正在进行精神病鉴定,甚至还有脱罪的希望。
不是所有女孩都是受害者,但几乎所有女孩都会因小徐的遭遇感受到恐惧。
因为当舆论逼迫女孩公开遇难当天的衣着时,本质上是对全体女性发出警告——
你们要时刻保持衣着朴素,你们要时刻保持社会关系的单纯。
否则,当你们被人强奸、殴打、杀害的那天,你将会代替歹徒成为众矢之的。
而这样的荒诞的事件,却在我们的社会中真实地发生着。
被捕的嫌犯,还有多少“帮凶”?
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肆意对受害者指指点点。
但并不是所有女性,都有机会在遭遇不测后为自己正名。
2018年6月17日,广东罗定一个名叫小欧的女孩,被歹徒奸杀藏尸冰柜。
据调查,受害者小欧在一家健身房工作,经常忙碌到凌晨才下班。
但是当天,她下班后发现自己忘了带家门钥匙,索性决定打车去酒店休息。
或许是一时疏忽,她上错了车,见色起意的车主也并未提醒,而是把车开到了偏远的农场。
当晚,小欧就被这名车主强奸杀害,藏尸在一家烧烤店的冰柜。
这原本是一件毋庸置疑的社会恶性事件,可被网友们讨伐的不是凶手,而是死者。
小欧的个人社交账号、不打码的生活照被曝光,人们一边窥探她的生活,一边揣测她的遇害原因。
因为爱拍照,爱打扮,她被指责穿得太少才诱导了犯罪。
因为在健身房工作下班晚,她被指责专挑危险时间打车,不懂自我保护。
遇害女性,成为了新的规训工具。
表面上是在呼吁女性重视自我安全,实则是在利用受害者的苦难,完成一场宗教式的洗脑——
“看吧,不守妇道的女人就是这样的下场。”
事实上,当人们对受害女性进行审视时,其逻辑已经与施暴者不谋而合。
“她穿得太少了”、“她太漂亮了”、“她也不是什么好女人”
诸如此类的发言,常常被施暴者当作犯罪理由。
2015年,陕西发生了一起轰动社会的恶性事件,33岁的舞蹈女教师夜跑遭奸杀。
当警方审问凶手的犯罪原因时,他对自己罪行的解释是:她太漂亮了,我控制不住。
同时,互联网上关于受害女性的讨伐也接踵而至,从衣着到身材相貌,甚至运动习惯都遭到一通诟病。
如今,距离女教师夜跑遇害已经过去七年,新的受害者仍在同样的阴影下挣扎。
或许有人会说,互联网本就充满着复杂性,一部分恶意评论在所难免。
殊不知,暴力犯罪的形成与这样的言论息息相关。
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合理化的暴力的言行。
而它们的表现形式,甚至可以是温和的、表现为善意的。
是谁在塑造暴力?
审视女性受害者,往往从审视女性本身开始。
“女孩不要打扮得招蜂引蝶,以免招来横祸。”这句话,是我国女性专属的童年教育。
尽管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将它看作是一种来自长辈的关怀,可它的内在逻辑却十分古怪。
它所暗示的含义是,女性打扮靓丽,是男性暴力犯罪的原因。
仿佛人类道德的底线,全应该由女性身体遮盖的程度去决定。
2022年3月17日,一位年轻女孩乘坐地铁时,因为穿了截断牛仔裤被陌生大妈当场训斥。
大妈一边拍打女孩的大腿,一边指责女孩穿这样的裤子显得太不正经。
而大妈的行为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赞同,甚至有人表示,像长辈一样,很暖心。
也有人觉得,大妈不了解穿衣自由,本意不坏,无视就好。
殊不知,正是这种看上去普遍而无害的指点,在不断遮蔽性别暴力的本质,甚至成为犯罪的培养皿。
当人们对女性的衣着指指点点的时候,当人们要求女性避免去某些场所的时候,本质上是向潜在的罪犯传达一个信息:你有权对她施暴。
据联合国数据统计,全球有35%的女性都曾经历过身体或性暴力。
讽刺的是,在女性穿着自由的欧美国家,强奸率属于中位。
反而越是在要求女性衣着保守的地区,女性遭遇性暴力的概率越高。
如,要求女性遮住面部的中东国家,强奸率常年居高不下。
穿衣自由,常常被人们看作是一项次要的追求。
甚至在一部分人眼中,即便缺乏这份认同,女性的生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不过就是在路上被人瞪两眼,被长辈训斥几句。
然而,一旦恶性事件发生,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偏见,都会变成一把把刺向受害者的利刃。
它引向的,是对受害者一遍又一遍的道德审查,甚至让她们不断自我审视。
施暴者呢?却有无数个免责的理由,伪装成一场「因为诱惑而丧失理性」的冲动。
受害者不断苦苦自证,却仍旧堵不住众人之口。
而全体女性,也不得不在这样的逻辑下,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筑起铜墙铁壁,努力成为一个「永远不可能成为受害者的人」。
对受害者衣着的审视,本质上是将女性当作性资源。
是在要求她们对身体进行自我看管,要求她们将自己看作未来丈夫的所属物品。
当女性在要求穿衣自由的时候,我们要求的是不被当作一件包裹严密的货物。
而一旦接受成为的货物,就代表着我们接受被掠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