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祸国殃民,风光死去

拾文化 2024年11月20日 08:00

Image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
作者:我是艾公子



东魏武定五年(547),高欢死后,时刻担心被高澄所害的大将侯景,毅然决然地开启了人生中的又一次跳槽。

这一次,他把目光瞄向了南方的梁朝。

另一边,得知侯景承诺将自带河南十三州的土地来降,梁武帝萧衍两眼放光,力排众议伸出了橄榄枝,给侯景上了梁朝“户口”。

不过,入籍梁朝没多久,侯景那颗不安分的心又躁动起来。梁太清二年(548)八月,寄人篱下的侯景开始反客为主,起兵造反,仅用一年时间就逼死了梁武帝。

在梁朝拥立了两任傀儡皇帝后,已经是“宇宙大将军”名号加身的侯景,直接废帝自立,建立了自己做主的“汉”帝国。

这一刻,侯景从人臣晋升人主,脸上洋溢着咸鱼翻身的得意之情。相比于至死都摸不到皇帝宝座的前任老板高欢,侯景的“成功”显得有模有样。

诡异的是,侯景在通向权力顶峰的路上,除了其自身的“努力”,其实还有一个人无意间的持续助力。每当这个人行动一次,侯景离皇帝梦就近了一步。

多年之后,史官记录这段历史时,将在史书上写下短短数语——“梁祸始于朱异”。


Image

被公认为“侯景之乱”祸首之一的朱异,年少时曾是一个街溜子。

当时,年仅十来岁的朱异可能正值叛逆期,与现在爱炸街的“鬼火少年”一样,经常以一副街头混混的形象出没于街巷,不时纠集一帮问题少年聚众赌博。一时间,朱异臭名远扬,“颇为乡党所患”。

虽然朱异声名狼藉,顾欢对这个外孙却持另一种看法,他对亲家朱昭之说,你的孙子不是一般的人物,将来一定能光耀门楣(“此儿非常器,当成卿门户”)。

被外祖父顾欢寄予厚望的朱异,出身吴郡钱唐(今浙江杭州)朱氏。其祖父朱昭之“以学解称于乡”,叔叔朱谦之“以义烈知名”,父亲朱巽之也曾当过南齐的吴平县令,整个家族在当地颇有名气。但在以门第论高低的南北朝时代,朱氏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低等士族而已,跟当时金字塔顶端的王、谢家族相去甚远。

用朱序自己的话说,即“我寒士也”。

低人一等的出身,成了朱异的一块心结。得势后,他常常对世家大族面露鄙夷之色。有人劝他适可而止,但他说:“我是寒士出身,幸得皇帝提拔才有今天的地位。现在朝廷里有那么一帮贵人,依靠他们的门第和祖宗的威望来升官发财,还要靠坟墓里的枯骨来轻视我;我要是对他们谦恭,他们反而会更看不起我的。所以,我要先做出看不起他们的样子来。”可以想象得到,门阀时代造成了巨大的社会隔阂。

不过,傲气和不服在现实的残酷面前,总是显得苍白无力。在以门第论高低的大环境下,朱异想要往上爬,走仰仗家族背景加分的路线已经不太现实,唯有在其他方面上找补,或许还有一丝希望。

数年之后,朱异这个曾经的街头混混突然浪子回头,开始“折节向学”。同样在发生剧变的,还有当时的南朝政局。

齐废帝萧宝卷荒唐残暴,最终众叛亲离,激起了叛乱。萧衍趁势起兵攻入建康,另立新帝。南齐中兴二年(502),已经获得“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三件套的萧衍正式取代齐,建立梁朝。

Image
▲成也梁武帝,败也梁武帝。图源:网络

知识分子出身的梁武帝萧衍,很重视文教事业。尽管科举制还未诞生,但梁武帝已经尝试着通过普及教育来选拔人才。梁朝天监四年(505),梁武帝下诏设立传授“经学”的五馆。相较于以往国子学生源“限以贵贱”,五馆的生源“皆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并且只要通过考核,就可以录取进入官吏队伍。

朱异恰好吃到了南梁的这一波改革红利。

据《南史》记载,“梁初开五馆,(朱)异服膺于博士明山宾”。明山宾是南朝时期经学领域的学术大咖,有了这层关系,朱异“遍治五经,尤明礼、易,涉猎文史,兼通杂艺,博弈书算,皆其所长”。曾经的街头混混摇身一变,成了小有名气的知识分子。

二十岁那年,朱异前往京城建康,面见尚书令沈约。

沈约可不是一般官吏。早在南齐时期,其人就以文学见长,和当时尚未称帝、极具文学素养的萧衍以及另外六人组成一个文学团体,因常聚于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左右,史称“竟陵八友”。

经过一番考察,沈约对这个后生很是青睐,还不失时机地拿他开了个玩笑:“你年纪轻轻的,怎么一点都不廉洁呀?”仍是白身状态的朱异听后一头雾水,沈约见状解释道:“天底下只有文章、经义、围棋、书法这几种学问,你一个人就都要占了去,这是不是太贪了?”

原来,尚书令是拐着弯儿在夸自己呢!

大约一年后,梁武帝下诏求荐人才,明山宾递上了推荐信,逮着朱异一顿夸。梁武帝拿《孝经》和《周易》当面考核,朱异果真对答如流。事后,梁武帝夸赞明山宾,称他所推荐的朱异确实是个异能之士,并考虑让朱异正式参加工作。按照当时的规定,为官者必须年满二十五,而朱异年仅二十一,朝廷特意下令为他破一次例。

朱异起初的职位是扬州议曹从事史,不久后便升迁至尚书仪曹郎,并且有了一份兼差——中书通事舍人。

为官之后,朱异确实展示出了过人的一面。史载,其“代掌机谋,方镇改换,朝仪国典,诏诰敕书,并兼掌之。每四方表疏,当局簿领,咨询详断,填委于前,(朱)异属辞落纸,览事下议,纵横敏赡,不暂停笔,顷刻之间,诸事便了。”即便是繁杂的公务,朱异处理起来也是又快又准,效率极高。

某年秋日,一群飞蝉齐刷刷都停落到了朱异的帽冠上。同僚看到后,纷纷说这是“蝉珥之兆”,是将要飞黄腾达的预兆。

果然,在往后的日子中,朱异不断获得升迁,直至左卫将军、中领军。梁廷形成了“外朝则何敬容,内省则(朱)异”的格局,到太清元年(547),朱异已“居权要三十余年”。史载,朱异“当朝用事,每休下,车马填咽”。

回想顾欢曾经的预言,多年之后的确应验了。


Image

朱异之所以能成为梁廷的不倒翁,除了确实有真才实学,也有一套自己的“职场生存指南”。

当时,太子侍读徐摛的诗文标新立异,崇尚雕琢,被称为“宫体”而盛行,引得上下争先效仿。梁武帝知道这股“华靡之风”是徐摛带起来的,便怒气冲冲地把徐摛召进宫,准备申斥一顿。然而,当两人碰面一交谈起来,梁武帝发现,徐摛才学不凡,“商较从横,应答如响”。梁武帝爱才,不仅打消了责问的念头,还对徐摛的宠遇越来越盛。

人主的宠遇是有额度的,一人获宠盛,则他人得宠必衰。朱异很担心自己的风头被别人抢了去,妒心滋长,有一次对亲信说:“这个徐老头经常出入两宫,跟皇帝和太子日益交好,我必须趁早为自己做一些打算。”

朱异很快就想到了应对的办法。他告诉梁武帝说:“徐摛现在年纪大了,又特别喜好泉石,私底下一直很想要找一个风景独好的郡来颐养天年。”梁武帝听后信以为真,就签发了调令,并对徐摛说:“新安郡山水秀丽,你就到那里去当差吧!

中大通三年(531),一时风头正盛的的徐摛,被朱异略施小计踢出了京城,外放到新安做了个地方太守。

除了排挤同僚,“不倒翁”朱异在梁武帝身上也花了不少心思。他的绝招就是——善揣上意,事事都顺着皇帝。这样做的好处也很明显——史载,朱异在梁朝内省工作十余年期间,从未受到过梁武帝的责骂,反而愈发受宠。

司农卿傅岐私下找到朱异说,现在皇帝把国家政事交给你,你怎么能事事都完全按照皇帝的旨意来处理,甚至也从没见你跟皇上提过什么反对意见,这样下去是不对的。

朱异振振有辞地答道:“政言我不能谏争耳。当今天子圣明,吾岂可以其所闻干忤天听?”当今天子已经非常贤明,他的旨意怎么可能会有错,我跟他提反对意见不就是跟上天作对吗?

一个喜欢听好话,一个喜欢说好话。这对互相“讨好”对方的君臣,最终将梁朝牵扯进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动乱之中。

Image
▲南梁、东魏、西魏时期全图。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另一边,东魏武定五年(547),东魏实际的话事人高欢因攻打西魏失利,抱憾病终。像高欢这样的权臣去世,原有的权力架构必然要进行调整,届时不免将激起一场可大可小的波澜。临终前,高欢指定儿子高澄为接班人,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之一便是——老员工不买新老板的账。此时的大将侯景“拥众十万,专制河南”,要地有地,要兵有兵,已然是一方诸侯。他曾公开叫板高澄:“王(高欢)在,吾不敢有异;王无,吾不能与鲜卑小儿(高澄)共事!”明确表示自己就是这么拽,压根瞧不上高澄这个拼爹上位的后生仔。

刚上台的高澄尝试着调虎离山,诏命引诱侯景进京。侯景知道其中定然有诈,也很清楚自己与高氏的关系走到头了。于是,在高欢去世仅仅数日后,侯景果断宣布自己要单干了。

侯景和高澄公开决裂,随之而来的便是开战。高欢生前就预料到侯景早晚会反水,临死前特意告诉高澄:“少堪敌侯景者,唯有慕容绍宗,我故不贵之,留以与汝,宜深加殊礼,委以经略。”只要用好慕容绍宗,侯景就不足为虑。果然,“河南王”侯景便在这场较量中渐落下风,先是被东魏司空韩轨包围在了颍川,接着又被高澄的王炸——慕容绍宗打得抱头鼠窜,最后狼狈地带着仅存的八百士卒逃到了梁朝的寿阳城。

仗打到这个地步,即便多么不甘屈于人下,此时的侯景也得低头找个靠山了。

他最先想到的,是东魏高氏的死对头——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宇文泰,并答应事成之后将拿出自己在河南辖下的六个州划归西魏。不过,侯景左右横跳的名声太臭,宇文泰绝不可能引狼入室。但侯景的河南十三州确实是块肥肉,宇文泰设想利用“太傅”之类的空头支票来一次请君入瓮……

东魏在追杀,西魏在算计。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摆在侯景眼前的,只有一条路——投靠南方的梁朝。


Image

同样在这一年(547),梁武帝做了一个梦——“中原牧守皆以其地来降,举朝称庆”。

一大早,梁武帝就把这个梦告诉了朱异,并煞有介事地说,自己平时不常做梦,一旦做梦,梦境就必然会应验。

朱序自然明白,梁武帝发梦,肯定是放不下北伐中原的执念。按照他顺从上意的一贯做派,此时便陪着笑脸,附和道:“此乃宇宙混壹之兆也。

说来也巧,梁武帝发梦没多久,侯景就送来了降表,现实和梦境居然对上了。但对于这个东魏叛将的请降,以尚书仆射谢举为首的一众朝臣均表示绝不可接受。

一边是朝臣压倒性的反对意见,一边是垂涎已久的河南十三州。面对侯景携地来降,梁武帝内心是矛盾的,以至于喃喃自语道:

我国家如金瓯,无一伤缺,今忽受(侯)景地,讵是事宜?脱致纷纭,悔之何及?

如果因为接纳侯景而导致战争,那时后悔都来不及了。

朱序却很清楚,老头子这么纠结,其实还是对开疆拓土念念不忘,于是开口道:

圣明御宇,南北归仰,正以事无机会,未达其心。今侯景分魏土之半以来,自非天诱其衷,人赞其谋,何以至此!若拒而不内,恐绝后来之望。此诚易见,愿陛下无疑。

在朱异的撺掇之下,梁武帝力排众议,决定赌一把大的——接受侯景来降,并派侄子萧渊明率大军前往接引。

梁武帝之所以赞同朱异的提议,一方面是因为朱序的话确实说到自己心坎里了;另一方面,在侯景之前,南梁就已经有过一次接纳魏地叛将的先例。

北魏孝昌元年(525),北魏发生元法僧叛乱。当时的徐州刺史元法僧杀害了中书舍人张文伯、行台高谅与安东长史元显和等人,自行称帝。怎料,面对北魏朝廷出兵,元法僧根本扛不住,遂请求纳土归附南梁。对于这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梁武帝既开心又担心。朱异当时就进言道:“徐州的地盘这些年逐年被我军夺占,现在魏国把失地之罪全都归于元法僧身上,元法僧自然害怕受到严惩,所以他投降不会有假。”南梁最终成功收降元法僧,这其中少不了朱异运作的功劳。

当再次面临侯景请降,朱异又再度表态支持,梁武帝自然觉得此计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