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骚,浪,俗,可真的香!

沧海明月生 拾文化 2024年12月17日 08:02



大吉大利,今晚吃鸡!

如果袁枚能看到如今这款风靡全球的游戏,肯定会不屑一顾:“切,就这?”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吃鸡达人”,袁枚的吃鸡攻略堪称逆天。不过,小伙伴们吃的鸡在手机里,而袁枚吃的鸡,在他家厨房里。

遍尝了天下各类名鸡后,袁枚将精选的31类鸡肉的烹饪技法编入《随园食单》里,针对不同产地的鸡,部位不同做法也大相径庭,其材料之详尽,过程之精细,堪称厨艺界的天花板。

满足口腹之欲倒也罢了,这老小子还玩杀鸡诛心这一套,抹一把嘴角的鸡油后,他很恶趣味地写了这样一首诗: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

只能说,没有最损,只有更损。可就此将一个吃货的标签贴在他身上,那未免对不起他这多姿多彩的一生。


袁枚的形象标签,包括但不限于:著名诗人、资深学者、优秀公务员、美食博主、农家乐开发商、餐饮公司CEO、女权先锋、刷脸驴友、快乐躺平族 ……

三百年了,比他有钱的人,没他有才,比他有才的人,没他有钱。

有钱又才的人,没他快乐。


01

放眼古今,那些活得潇洒通透的人,绝不可能是个循规蹈矩的社畜。

袁枚是个有想法的人,一直都是。

1716年3月25日,袁枚出生于浙江钱塘。虽然其曾祖袁茂英曾经做过省部级高官,但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只能靠做幕僚养家糊口。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袁家再不济,好歹也是书香门第,所以袁枚6岁那年,被家人送到名师史玉瓒门下学习《论语》和《大学》。

没多久,他“神童”的名头,就传遍了十里八乡。

有多神,不多说,用成绩说话。

1728年,12岁的袁枚考中了秀才,一同考中的,还有他的老师史玉瓒。此前每天拿着教鞭唬人的老师,如今变成了学生的师兄,那场面想想都尴尬。

从这时起,“神童”袁枚就一路被保送进名校,成了备受浙江教育界青睐的潜力股。“神童”之所以稀缺,是因为他的眼界超出了同龄人。

14岁那年,袁枚就对世人称颂的“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嗤之以鼻,还写了篇《郭巨论》反驳。

“不能养,何生儿?既生儿,何杀儿?”

汉代郭巨因无钱供养老母,就准备挖个坑将自家儿子埋了,此举被视为孝顺广为流传。

可在袁枚看来,传承了千年孝子人设的郭巨,就是个又穷又笨的糊涂蛋:“没能力养,你生个毛线?生了他又要亲手杀了他,这是闹着玩么?”

这脑回路引得同学们钦佩不已:“都读一样的书,你咋这样优秀呢?”。


四年后,因为这篇《郭巨论》,袁枚还被大儒杨绳武称赞:“行文如项羽用兵,所过无不残灭。汝未弱冠,英勇乃尔。”

年轻人,勇气可嘉,老夫看好你!


02

再牛逼的学霸,也得经历考场的残酷洗礼。

1737年,21岁的袁枚在广西巡抚金鉷的推荐下,参加了京城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作为年龄最小的考生,袁枚还是缺了几分老练,最终因八股不佳而落榜。

说起来,袁枚以一介秀才的身份,能得到广西巡抚的赏识,缘自一场巧合。

20岁那年,袁枚前往广西探望叔叔袁鸿,时任巡抚幕僚的袁鸿,对侄儿的才华引以为傲,便将他引荐给了上司金鉷。


金鉷对袁枚的印象一般,以为他就是个绣花枕头。此时正巧有乡民送来一面壮族百姓敲击的铜鼓,金鉷便让袁枚以此为题写篇文章。

略作思索后,袁枚当即作了篇《铜鼓赋》的骈文,既将铜鼓的特征描述得绘声绘色,又巧妙地植入对金鉷政绩的夸赞,一篇完美的政治软文就此横空出世。

这通不露痕迹的马屁令金鉷非常受用,随即邀请袁枚出任他的幕僚。

几个月后,袁枚所展现出的才华,竟然令金鉷有了种莫名的负罪感:“这么牛逼的人,留我在身边打杂,简直是对人才最大的浪费啊!”

按照当时的潜规则,像金鉷这级别的官员,可以举荐数人进京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

这是皇帝为网罗人才特设的一次考试,考生若是能考中,可以跳过院试直接晋级,类似于如今北大清华选拔特长生。

金鉷的推荐信中,不遗余力地夸赞袁枚:“奇才应运,卓识冠时……国家应运生才,必为大成之器。”

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袁枚没有气馁,金巡抚的勉励历历在耳,从哪来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为了掌握八股文的写作套路,袁枚硬着头皮将《论语》《中庸》和《大学》读得滚瓜乱熟,然后自己给自己出模拟题目,一口气写了40篇八股文。

学霸刷起题来,谁能挡得住?1738年,袁枚考中了举人。半年后,他一鼓作气又考中了进士,成为二甲第五名。

此时的袁枚才23岁,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他得意地作诗道:“杏花一色春如海,他日凌霄那几枝?

那年秋天,衣锦还乡的袁枚,与王氏完婚。“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四大喜,他一年就占据了两个。


可是,人生是一场长跑,过满则溢,物极必反。袁枚自己都没想到,这将成为他人生的巅峰时刻。



03

学生时代叱咤风云的学霸,混迹职场时,往往不如那些普通人。

袁枚就是很好的例子。

一番考核后,袁枚被录用为翰林院的庶吉士,这职位官阶虽不高,但可以经常为皇上讲解古籍,若是能博个好印象,很容易被授予高官。

这么好的机会摆在袁枚面前,他却没有珍惜。


袁枚对满文非常抵触,拒绝学这种在他看来没什么用的玩意儿。可对于庶吉士来说,满文是必备的技能,你一个连皇上的母语都说不好的人,扯什么效忠皇上?

除此之外,袁枚为人颇为自负,和同僚的关系也很僵。再加上他为人潇洒不羁,在京城结交了一帮酒肉朋友,吃喝玩乐逛青楼,引得翰林院的那帮老学究们纷纷侧目。

三年后,翰林院举行了一场“散馆考试”,类似于如今的毕业分配考试,根据考试成绩给考生安排相应的职位。

考得一塌糊涂的袁枚,被分配到江苏沭阳任七品县令。如果干不出像样的政绩,混到这份上,仕途也基本到头了。

没想到在这个位置上,袁枚干得还有声有色,因为官声不错,他受到百姓们热烈拥戴,先后出任江宁、上元、溧水等地的知县。

和那些一根筋的清官不同,袁枚处理政务时很会来事。

在江宁任知县时,江宁将军岱林布府上有个奴才敲诈勒索,被百姓告到县衙里,袁枚将奴才一通杖责后,又赶紧写信给岱林布道歉,并亲自带着礼物上门赔罪。

可从内心深处,他又看不起这种阳奉阴违的为官之道,为此他写诗感叹:“书衔笔惯字难消,学跪膝忙时有声。

曾经的屠龙少年变成了恶龙,正如步入社会多年的我们,逐渐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1747年发生的一件事,让袁枚有了躺平的心思。

那一年,31岁的袁枚,得到两江总督尹继善提拔,可推荐信到了吏部那里却被驳回了,没有任何理由。

按理说两江总督的面子,吏部不会不给,唯一的可能,就是皇上给吏部打过招呼了,那个袁枚不行,你们看着点!

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自知被老板拉入黑名单后,袁枚借口身体染病,回老家休假去了。

回家不久后,袁枚的父亲病故,他顺势向朝廷请了个长假--守孝三年。

三年丧期满后,袁枚向朝廷提交了辞呈,请求在家奉养老母,旋即获批。


于是,还不到35岁的袁枚,就此告别了多少人为之奋斗一生的官场,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人这一生,终究要学会与自己和解。


04

躺平是需要底气的。

袁枚的底气,源自他的超级私家宅院--随园。

袁枚还在江宁做知县的时候,就已经为退休生活做准备了。在熟人的介绍下,他以300两银子在江宁城郊小仓山北麓购置了一座荒废的庄园。


这处庄园可大有来头,最早由江宁织造曹寅所建。曹家被抄没后,继任的江宁织造隋赫德将其取名为“隋园”,后来隋赫德又被抄家,这处宅院因此被人视为不祥,便逐渐荒废下来。

顺便插一句,曹寅的孙子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就直接将这处庄园的场景照搬到大观园里,可见其构造之奢华。

袁枚接手隋园的时候,里面杂草丛生鸟雀横飞,蛇鼠成堆满目疮痍,那景象怕是刘姥姥亲临都认不出来了。

随后,袁枚花了一笔银子对其进行改造,拆除了庄园的围墙,将其改名为“随园”,并在门口刻了一副楹联:

“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任来看四时花。”

随心所欲随遇而安,只要到这来玩的,都是我的朋友。

以袁枚的精明,当然不会花着大把的银子开免费的paty,他心里在盘算着一局大棋。

随园占地220余亩,袁枚将东面和西面的田地分包给了13户人家耕种,收的租金充作维护基金,这么一算基本盘算是稳下了。

读了几十年之乎者也的的袁枚,还颇具互联网思维,懂得靠引流扩大对实体的消费,他利用自身的名气搞了几波硬核推广:到随园参观的人,一律不收门票。

看似优惠,实则暗藏玄机。你一个成年人呼朋唤友地来这里玩,一大圈逛下来,总不能不吃些点心不喝水吧?

这时商机就出现了。

袁枚此前租给农户的那些地里,种的是原生态的蔬菜和果树,果树下养的有鸡,塘里种的有藕,养的有鸭,池子里还有几百尾鲜活的大鱼在那活蹦活现。

炊烟袅袅的农家乐小土灶上,飘出诱人的香气,池塘边的亭子里,可垂钓、可赏花、可撸串,可品茗,可小酌……

走过路过,你确定不来一个?


夜深人静的时候,袁枚一边在灯下数钱,一边这样复盘:

“树上有果,地上有蔬,池中有鱼,鸡凫之豢养尤为得法。美酿之储藏,可称名贵。形形式式,比购诸市上面更佳。”

就问如今那些靠着高价门票敛财的景区,你们Low不Low?


05

这么一处集吃喝玩乐为一体的景区,自此名声大噪,慕名前来的人络绎不绝,据说因为人流量太大,随园里的门槛每年都得更换一次。

生存需求满足后,袁枚搞钱的手段也提升了一个档次。

袁枚没有传统文人骨子里的清高,只要能轻松挣钱的生意,他来者不拒。不少人仰慕他的才气,纷纷托他写墓志铭、契约、诉状、神道碑之类的,每笔润笔费至少能收到几两银子,甚至还报出了一篇墓志铭白银千两的高价。


要知道,当时一品大员的年薪也不过180两银子。

最高明的玩家,最喜欢用魔法打败魔法,袁枚厌恶八股,但这一点儿也不耽误他用八股赚钱。

他将此前刷八股文的经验写成攻略,汇编成册出版刊印,竟然卖得脱销,借此又收割了一波财富。

致富路上有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挣富人钱的钱,永远要比挣穷人的钱来的更轻松。

袁枚利用自己在文坛上的影响力,编了本《随园诗话》,收录了不少达官显贵的大作。

可总有些附庸风雅的人,送来的东西层次不高,袁枚又不好驳了他们的面子,只得为其润色,并与他们约定:“有替人求入选者,或十金,或三五金不等。”

而且鸡贼的袁枚又玩了个套路,他在书中列了个排行榜,那些上乘之作当然毫无争议地入榜,可那些平庸之作想入榜?得加钱!

为报答湖广总督毕沅资助刊印《随园诗话》的恩情,袁枚还在书中对毕沅母亲的诗作大加赞扬,这让不少文人很鄙视他,称他是“富贵人家作犬马耳”。

同时代的才子郑板桥甚至直接骂他“斯文走狗”,扬言与其断绝往来。

比这更离经叛道的是,在那个男女大防的年代,袁枚还堂而皇之地收起了女弟子。

袁枚收女弟子无视家境贫富,好学上进者均可报名入学,不仅不遗余力地为她们传授诗词创作技巧,还将优秀学员的作品编撰成《随园女弟子诗选》。

袁枚的馆里前后收了五十余名女弟子,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诗人孙原湘的妻子席佩兰,袁枚称赞她的诗:“字字出于性情,不拾古人牙慧,而能天机清妙,音节琮琤。”


据说快八十岁的时候,须发皆白的袁枚还乘船来到杭州望湖楼,与多年未见的女弟子在楼上开诗会,引得杭州城内轰动一时。

那一刻,这个风骚的老头子,成为一帮奶奶们眼中最靓的仔。


06

不过有一说一,袁枚在文学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

《随园诗话》虽说夹带了些私货,但袁枚在书中对诗歌创作的点评和归纳,还是很独到的。

他提出了“性灵说”,认为诗人创作诗歌,应该发自内心的真性情,没有感情的诗歌,和押韵的顺口溜没什么两样。


为此,他还写了个《沙弥思老虎》的故事,说五台山的老和尚带着从未见过世面的小沙弥下山,一路向他解释路过的鸡犬牛羊,这时迎面走来一位窈窕的少女,老和尚怕坏了小沙弥的修行,便告诉他“这是吃人的老虎”,可回到山上后,小沙弥却告诉师父,自己什么都记不得了,就记住那只吃人的老虎了。

言外之意,别扯那些没用的,一切遵循自己的内心就好。

虽然此前文坛上也有人提出过“性灵说”,但最具影响力的,还得是袁枚。

真性情的袁枚,毫不掩饰对生活的热爱,他声称自己“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圭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

之所以把“好味”排在前面,因为他是个对饮食非常讲究的吃货,不仅讲究口味,对色香味的要求也很高。

一次,去一高官家赴宴,席上每个宾客面前放着一大碗燕窝,足足有四两,但吃起来口感一般,众宾客为了不扫主人的面子纷纷点赞。

事后袁枚却不以为然:“要炫富,碗里放100颗夜明珠就好了!”

为了搜罗到私家食谱,每次赴宴时他都带着自家厨师王小余,遇到好吃的菜,便向主人讨教烹饪技法。

有次在朋友家吃到一道特色豆腐,袁枚直呼好吃,朋友跟他开玩笑:“你向我作三个揖我就教你”。

袁枚二话不说立即向朋友作了三个揖,回到家按照朋友的做法一试,味道果然称绝。

他的专用厨师王小余,不仅厨艺高超,还很有悟性,经常开发些新菜品满足袁枚刁钻的味蕾。

王小余死后,袁枚每吃到他开创的菜品时,都忍不住潸然泪下,为此还给他写了篇传记《王小余传》,而王小余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载入传记的厨师。


袁枚曾经算过命,先生算出他63岁会得一子,死于76岁,当时他将其当成戏言。

结果,63岁时袁枚真的添了一个儿子,这让他开始认真思考起76岁这道坎。


07

到了76岁那年,袁枚开始不停地拉肚子,身形日渐消瘦,预感到死亡的他,便向朋友征集挽诗。

人还没死,谁愿意干这事?被拒绝后,他只得给自己写了一堆挽诗。

尴尬的是,折腾了一圈,他竟然没死。

劫后余生的袁枚,最先想到的,是将毕生收集的食谱和心得流传于世。

于是他编著了一部《随园食单》,记录了中国大江南北236种菜肴糕点的烹饪方法,列出了“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羽族单”、“点心单”等十四个系列。

他的吃鸡攻略,就出自“羽族单”,知名粤菜“烤乳猪”的技法,便是从这里沿袭而来。

袁枚是个细节控,在《随园食单》里,他不厌其烦地告诫后人:“切葱花的刀不能接着切鲜笋;捣花椒的石臼不能接着捣其他调料;菜有抹布味,必定是抹布不干净;菜有砧板味,说明砧板该洗了;炖肉的时候经常掀锅盖,必定多沫而少香;火灭了再浇油,炒出的菜淡而无味……”


时至今日,这些细节仍然被中餐界遵循。

除了美食,袁枚还喜欢游历名山大川,有次他前往天台山游玩,在钱塘江边找不到渡船,看到一艘官船停靠在岸边,便报上自己的姓名想借船一渡。

舱内的人听说袁枚的大名后,立即下船拜见恩师。原来正是读了袁枚编著的“八股秘笈”,他才考中了进士。

还有一次在丽水投店,店主听说袁枚前来,赶紧喊来七八个朋友,这些人都是袁枚的粉丝,一桌人喝得不亦乐乎,直呼过瘾。

有才有钱又会玩,一把年纪还潇洒得和小青年一样,当时的人送给袁枚一个绰号:“通天老狐”。

这老家伙是个成了精的狐狸,我等凡夫俗子自愧不如啊!

1798年,82岁的袁枚吃了几只螃蟹后腹泻不止,这一次他预感到大限将近,便留下了这样一句遗言:“千秋万世,必有知我者!”

随后溘然长逝。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人生一世,做自己想做的事,以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在世间走一遭。

所谓圆满,莫过于此。



往期精选

《她32岁失踪,迄今下落不明》

《「姬圈天菜」的撩功,不试怎懂!》


作者:沧海明月生。拾文化(ID:shiyafengshe),以理性的姿态看待人和物,以文化的底色,传达情感、新知、文化和生活。文化改变生活,信仰照进心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拾文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