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服务行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2022年11月26日下午,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2年会分论坛二“高层次中译外人才培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
分论坛二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院长温建平教授,全国翻译教指委委员、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贇教授主持。来自外文出版社、兰州城市学院、山东大学、新疆大学、集美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贵州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青岛大学、上海华之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14位专家学者围绕分论坛主题作了精彩发言和分享。外文出版社英文部副主任李洋分享了在校企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时政话语外译人才方面的几点思考,指出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整合双方优势,有助于为时政翻译教学提供实践性指导,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时政话语外译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全国翻译教指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兰州城市学院副校长姜秋霞教授谈及文化“翻译传播”与高层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指出研究翻译传播的话语及其体系结构时,要探索翻译在文化对外传播中的功能特性与行为方式,为高层次翻译人才(如DTI)培养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山东大学郑春光副教授探讨了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背景下的MTI培养模式,指出国家层面对外传播理念的战略转向对翻译人才的翻译水平、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改革MTI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新疆大学马丽娟副教授以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MTI为例,具体分析了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MTI作为新疆最早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如何助力国家培养具有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敏锐区域安全意识的合格语言服务人才。集美大学刘立香教授具体分享了高素养译者外译实践策略,指出近代以来,中国涌现出一批高素养译者,他们积极投身“翻译中国”的外译实践,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产生了积极作用。陕西师范大学刘全国教授讨论了林语堂给中国文化文学的海外传播带来的启示,指出挖掘林语堂的文化文学传播行为对新时代高层次中译外人才培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翻译硕士人才培养也有启示价值。武汉科技大学李金云教授讨论了异化翻译策略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的运用,以湖北省博物馆解说词英译为例,指出音译加注释、音意兼译加注释、语义翻译加注音翻译等方法,能将民族独特的文化展示给目的语读者,有利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武汉科技大学姚刚老师从顺应论的视角探讨了外交话语翻译中的显化策略,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为框架,以外交话语现场口译为素材,分析了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显化策略的选择动机。河南工业大学焦丹教授分享了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与翻译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翻译教育教学在国内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翻译教育教学如何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铺路的对策与建议。云南民族大学苏蔚副教授分享了民族院校MTI教育的少数民族文化外译人才培养模式,重点介绍了近三年MTI毕业论文中的少数民族文化文献相关英译实践报告撰写情况的统计和分析结果。上海理工大学王勇教授结合当前汉译外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了探索高层次中译外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人才,助力国际传播能力提升。青岛大学卞建华教授指出外宣翻译人才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传播目的,增强受众意识,瞄准目标受众的阅读期待和接受心理,选择“展现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文本,增强外宣效果。上海华之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曹清清讨论了信息技术如何助力国际传播高层次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指出语言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应时而变,需要从只专注于语言教学到人工智能技能教学以及实战场景教学转变。
温建平教授和吴贇教授对专家学者的发言和分享作了精彩点评和总结。她们指出,各位专家学者结合当代中国高层次中译外人才培养的需求,讨论了高校MTI人才培养模式,分享了MTI人才培养诸多方面的思考和感悟,也探讨了当代中国国际传播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做好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各位专家学者的分享既有对宏观视角下当代中国高层次中译外人才培养的思考,也有微观视角下的外译实践策略,内容丰富,引人深思。

来源 | 翻译教指委

供稿 | 杨之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