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谭平 & 滕菲:时空之诗

时尚甄选 时尚甄选
2024-08-31


艺术家谭平、滕菲夫妇的工作室在北京顺义的一处艺术区里,位置虽偏远,但环境清幽、院落宁静,体现出创作背后的慧辨与哲思的生活态度。在探寻他们艺术奥秘的谈话中,总会被默契的艺术理解与坦然的价值观念感染,在这里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即是艺术。








作为艺术家、教育家,在长达40余年的艺术实践中,谭平的创作涉及绘画、版画、装置、设计等多个领域,在对空间、时间的理解和转换中充满哲学的创作思考和语言创新,让他成为中国抽象艺术的领军人物。


谭平(左)和滕菲(右)在德国


他的创作从最开始的版画语言创新,到早期的“矿工”系列,再到融入时间概念的“书”装置作品,不仅是版画形象转向到方法的实践,也为后来的抽象作品奠定了基础。谭平在版画创作的同时慢慢将油画语言与版画观念结合。在创作出《+40M》《一杯》作品之后,他进入抽象作品的研究领域,颇具代表性的是他一直尝试的抽象绘画创作,以及近期包含更多空间思考和观念变化的“盒子”展览。在不同的阶段,谭平始终在中国文化传统的立场中,汲取西方现当代艺术体系中的思辨方法,在中国当代艺术的逻辑语境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语言风格和个人创作方法论。


“盒子”展览现场


与谭平生活数十年的滕菲,将自身的女性细腻感受融入创作中。她是中央美术学院首饰专业的开创者,其始终如一的创新实验精神和独特的女性视角,将首饰艺术中的人文关怀与亲密关系完美融合。在盒子美术馆的展览中,两人合作呈现了一段关于时间、空间、记忆与生命的创作历程。个人创作与生命经验交织,“盒子”内外,恰如两人在艺术与生活上的默契与睿智体悟。


上图:谭平《长盒子状态》系列作品

下图:滕菲《迁徙》


在近两小时的对谈中,谭平、滕菲将对艺术的见解分享,既有相互给予的智慧体悟,也有生命体验背后的豁达,俯仰之间道真知灼见,珠落玉盘听灵犀之音。






对话 谭平、滕菲      


滕菲: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饰专业创建人。

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率先提出

“首饰设计要为个体量身打造”的理念,

强调首饰艺术的人文关怀


谭平:艺术家、教育家,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20世纪80年代末留学德国柏林艺术大学,

获硕士学位和Meisterschule学位;

英国金斯顿大学荣誉博士



亲密与默契


Q1

展览“盒子:滕菲 谭平”中以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呈现了8组绘画、装置、影像、摄影和场域绘画作品。你们在不同的空间、时间和场域中如何进行作品的展示和叙事?彼此的默契配合是一种互相影响吗?


“盒子”展览是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有这么一个空间叫“盒子”,也和策展人讨论出“盒子”这样一个主题,一拍即合地做了这个展览。以前会避免“主题”,特别是做抽象艺术往往会把“主题”去掉,但后来慢慢地发生了改变,因为生活让人感觉有“主题”。滕老师二三十年前做的作品一直和盒子有关系,2021年的作品《诺亚方舟还在吗?》是以纸箱材料为主的装置,每个盒子都有一个故事。新作《迁徙》是为展览创作的关于盒子的作品,实际上“盒子”里的内容都和生活经历或生命体验有关。我的作品则和最近三年有关,更多的是在“盒子”内部发生的事。


滕菲,《迁徙》


《诺亚方舟还在吗?》用了一个疑问句,作品由六十个纸箱组成,最外围的纸箱是2020年积攒的快递盒,那段时间完全靠快递来维持生存,有这样一个客观生活现状,里面是我几十年间留下的盒子。这些盒子是好看的,甚至感觉过度包装,我想保存下来,让它物尽其用。所以做这件作品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把这个作品再次呈现。在现场开始新的创作,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盒子不同的尺寸,小的盒子其实又是一个独立的作品。这个创作过程与生活经验相关,它们之间看似是毫不相关的主题,但背后又好像有过生活的一些关联。

这和人的生命成长关系更为密切,我的几个作品表达的都是生命比较本能的瞬间体验。包括这次展览的《这是一件作品,这不是一件作品》《内循环》《长盒子状态》等。


谭平,《内循环》

谭平,《长盒子状态》系列作品


Q2

滕老师,在首饰作品里,亲密感是你考虑的相对重要的问题吗?你和谭老师互为最亲密的观察者,作为见证作品的第一个观众,甚至是未完成和诞生过程的观众,你如何从亲密关系角度看待对方的作品?


从我的角度看作品的时候实际上是客观的。作为一个观者面对作品有很多直觉的东西,会有一个很直接的态度和表述。比如说同时看完成的两三张作品,这张我不喜欢,好像感觉还不够。我们俩状态不是一样的,他的东西特别激情,我可能会更喜欢沉静、平静一点。但这种时候别人的看法只是一种介入,每个人肯定还会坚持自己的观点。



Q3

一些观点觉得女性在感受上是相对明显的,很多时候是在倾诉、讲述的状态,谭老师怎么看滕老师的创作过程?


她做作品的时候,我觉得更多的是关注内容,关注每个物品具体的故事和之间的关系,必须感觉特别近,她才开始做作品。因为她做装置比较多,更多的是寻找一个物品和另外一个物品如何建立新的关系,以及之间的关系能不能产生新的故事。我偏重于绘画性的语言。面对的是绘画性、空间、时间的具体问题,在这样一个抽象的关系当中,我存在的意义就是要“进入”,无论是通过个人的行为、动作,还是自己的体验,就是要加入到“关系” 之中。




空间与观感


Q4

这次展览中包括纸本和视频影像的组合作品,是你在以往极简画面里面增加的一些丰富性,这些丰富性就使绘画变成了一种运动的关系,能谈谈这件作品的初衷吗?


其实你要想做一个计划的话,在一张纸上画一画就可以了,这个创作与我画的身份有关系,我希望这个计划呈现出画面感。还有这些纸本来就是版画印画中为了遮挡版面的废纸,它的尺寸和我工作室的空间比例是一致的,所以在这上面起笔的时候,既能非常清楚地表达我的计划,同时每一张作品效果都特别有画面感。而“行走”的作品与“隔离”有关,“隔离”中你得运动,这样随便走也是一种运动,但是如果有了计划后,突然发现在这个空间里会有另外一种感觉,所以我就做了这个作品。


布展时,恰恰也有另外的展示方法。这跟我30年前在柏林的经验有关,当时在宿舍里创作了一批画,我刚到柏林之时其实有非常强的孤独感,不仅是语言交流,也包括在艺术上突然接触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我想相隔30年,同样是一个房子,时代赋予了不同的状态。每件作品在你做的过程当中,随着新的实践会发散出很多新的问题,然后就会使这个作品更有意思。我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基本上不想结果,只想方法,然后希望这个方法能够让我更具有创造性,或者说更具有发现偶然的可能性。



Q5

你的作品在展览中都与空间发生了很深刻的关系,甚至重新定义了展示空间,包括在“盒子”展览里,其实观众体验的更多的是你提供的视角,如何看待这种空间的塑造和观者体验之间的关系?


在“盒子”展览中间的地方,我做的作品《长盒子状态1-6》实际上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为这个空间很多地方是异型的,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我想利用盒子概念,找一个一个单独的形状。长方形纸贴在不同的空间的时候,它的整个形态是不一样的,就好比说它贴在一个角落上,撕下来后这张纸就会一半在墙上、一半在地上,看的时候会觉得这个作品像一个空间装置;但是如果贴在空旷墙面,涂画之后,把这张纸撕下来放在地面上,大家就会有另一个判断,到底是放在地面上的这张有墨的纸是作品,还是墙上的那块空白的是作品,或是留在墙上的墨色是作品?


这其实是体验角度的思考,但是很多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只关注艺术品本身,只关注那张“纸”,与周边物体环境无关。对我来讲,周边所有的东西都和作品有关,从观众进入这个空间开始,他们的沉浸式体验、他们的发声,包括他们的传播,都是作品的一部分。


“盒子”展览现场




计划与偶然


Q6

你经常使用“计划”这个词,与你提到的“主题”与“偶然”之间矛盾吗?


谈到这个所谓的计划,第一,其实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首先需要的一个“游戏规则”,其实是要对“创作方法”进行“创作”,好的创作方法能够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生发偶然性与创造性。包括我的作品“覆盖”系列,都是先设定一个规则,艺术创作设定这个规则非常重要,这可能和我从事抽象绘画的观念意识有关,跟我整个经历有关,在版画创作中对过程的设计也非常重要。第二,关于“主题”的问题,在我的抽象绘画中,当没有主题的时候,做的东西往往都是一些视觉语言的创作,更为注重观感好看程度与平衡,但有了主题后,这些抽象元素都有了非常明确的指向。比如《纪念2020》这件作品,同样的黑白画,只是在空间中布展的高度全部下调了40厘米,进去之后就有很强的压抑的感觉,表达我们面对生死的一种状态。包括《告别2022》,把作品全部挂到空间的顶部,和“告别”的概念就发生关系了。



Q7

提到偶然性, 1987年出国之前的铜版画《缝合》对你以后的作品影响很大,你将边缘的、非中心的形象作为画面的中心进行创作,早期创作的启发和当下的创作有偶然性存在吗?


“偶然”出现是完全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做版画需要非常完美的计划,才能最终印出一个你所需要的效果。我印象中做版画的时候,总是达不到想象的感觉,因为对技巧的把握实际上还没到那个程度,这可能是由于个人的性格。一次创作过程中,突然出现一种强酸把铜版腐蚀了,我感觉这个效果反而是我要的,而且将时间“解放”之后,反而能够获得想要的效果。那我在创作的时候就会利用时间,本来铜版腐蚀最长会是一个小时,我会实验2~3个小时,但其实也不知道最终会是什么样的。后来,很多作品都使用这种偶然性的创作方法,能够在我的创作过程当中出现非常多的不可预测的可能,也是给自己制造一些困难、挑战,其实也是机会。

刚才一直在讲版画技法的东西,实际上通过偶然的遭遇,他又创建了一种铜版画的语言。我记得在谭老师自创的一种铜版语言呈现以后,当时很快风靡,包括地方院校,也就是说技术也是要创造的。第一个迈出这步的人,其实需要有胆量和承担风险的勇气与能力。





撰文 / 王诗颖

内容策划 / LYR

新媒体执行 / SHUZHEN

图片 / 本人提供



Review

More


长按识别 / 搜索关注 

官方公众号搜索

时尚甄选(ID:RobbReport_CN)

罗博之选(ID:RobbReport__Trends)

官方微博搜索

时尚甄选RobbReportLifestyle、罗博之选

官方视频号搜索

时尚甄选、罗博之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时尚甄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