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然教育中心在台湾 | 森林中的自然教育中心(上)

深圳市绿色基金会 深圳市绿色基金会 2020-09-15

小编说

咣咣咣~继自然解说系列科普之后,绿色基金会又给大家带来新一系列的分享文章啦。目前,深圳的自然教育在深圳市城管局和其他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发展势头迅猛,公园内的自然教育中心和自然学校正茁壮发展。


深圳正致力于构建一个完备的自然教育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湾、香港、新加坡、美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自然教育体系的构建上已走出一条非常成熟的路径,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因此,绿色基金会新一系列的文章将以“自然教育中心在____”为主题分享世界各地自然教育中心成立、运营、管理和体系构建的经验


下文是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主要以台湾林务局下设的自然教育中心创建过程为案例,分析基于森林公园的自然教育中心体系构建过程。我们采访了有20年环境教育经验、台湾环境友善种子有限公司的王书贞(书子)老师。她也是最早参与台湾地区自然教育中心创建的专家。让我们听她讲讲台湾林业部门创建自然教育中心的故事吧!



背景介绍:台湾林务部门及其自然教育中心


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农委会林务部门为台湾森林经营管理以及保育的最高机关,下辖八个林区。自上世纪90年代之后,林务部门的主要工作逐渐从林业经营,转型为森林保护。林务部门的宗旨为:维护森林生态、保护自然资源。角色的转变,也带来认知上的更新,以往公众眼中“砍树”的部门,也要开始推广生态保育和环境教育了。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创建优质的自然教育中心,成为林务部门开展生态教育,同时也是转变公众对于林业部门认知的重要抓手。林务部门主动整合森林环境教育资源,协助人们走入森林,提供第一手的环境教育经验,增进全民对森林的情感、认知、价值与行动。


林务部门将自然教育中心的宗旨设为:师法自然、快乐学习。在每个林区选择适宜的地点,把森林游乐区改造为环境教育中心,涵盖整个台湾岛。目前已有东眼山、罗东、八仙山、奥万大、池南、知本、触口、双流八个环境教育中心,全部通过环境教育设施场所的认证。


他们还和中小学进行合作,推出符合学校课程目标的配套教案,在工作日提供学校的户外教学,在周末以及寒暑假提供各种主题活动以及冬、夏令营。他们也为成年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提供专业研习课程。另外,还有优秀志愿者全年无休地提供活动支持。


东眼山自然教育中心为学校提供的各项教育活动

图源/《深圳市自然教育体系构建报告》


总之,台湾林务部门的自然教育中心从不同层次、为不同受众提供森林学习方案,当然也提供量身订做的活动方案以及课程规划。林务部门的上级主管单位农委会,出版了诸多关于自然资源与保育的书籍和DVD影片,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东眼山自然教育中心面向不同类群的课程体系

图源/《深圳市自然教育体系构建报告》



开拓之路:早期自然教育中心的建立过程


以下为绿色基金会与王书贞老师的访谈对话,绿色基金会简称“小绿”,王书贞老师简称“书子”。


1

起步阶段,规划先行

小绿:可否简单介绍一下最早的自然教育中心是如何起步的?


书子:大家好,我是王书贞,2004年我还在念台北师大环境教育研究所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周儒老师和林务局一起做策略规划


林务局早些年是砍树的单位,当时慢慢转变为种树为主,更核心的是想把森林守护好,他们有这样一个心,也希望让公众理解林务局工作项目的内容。但他们不知道怎么做,大部分林业单位都是埋头种树,不太会说话,所以想让周儒老师这边开一个策略规划会议,成立了自然教育中心行动研究团队,由台师大的专家、林务局领导和下属各中心负责人组成,以帮助大家重新找出定位


我觉得找出定位是很重要的,你定位清楚才会知道下一步怎么走。而要找定位,一定是先进行对内的沟通和加深对外部环境的理解


通过策略会确定方向后,2005年,我们的规划就进入了下一个问题:林务局到底要做成什么样的自然教育中心。那时林业人对于“自然教育中心”完全不理解——他们过去有森林游乐区,民众进来走马看花,大家拍照放松,没有任何的宣教内涵,也不会有太多的解说。所以老师就建议林务局的长官要先做一个试点。台湾的林务局下面有八个林管处,林务局在台北,八个林管处分别在台湾各个县市,老师就建议找离台北最近的新竹林管处,策划做第一个自然教育中心,就是位于桃园地区的东眼山自然教育中心


为了学习自然教育中心怎么建设,我们那时候就跟着林务局的长官、新竹处的长官、周老师,还有我们几个即将毕业进入自然教育领域工作的研究生伙伴,参加了十几天的美国自然中心参访。我们学习回来要到不同地区所有的林管处做报告,分享我们在美国看到的自然中心长什么样。


经过参访和回来的汇报分享之后,我们就有一些共同的对话的语言了。我们开始讨论如果要建设某个类型的自然中心,它应该长什么样,这时才会进入到设定自然中心宗旨、愿景的阶段。还有林务局的体系建设,局本部需要带动八个林管处各有一个自然中心。这就是草创阶段的规划和方案设计的过程。


2

自然中心四要素:方案、人员、营运、设施

小绿:宗旨和规划完成之后,主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呢?


书子:自然中心建立有四个基本要素:方案、人员、营运和设施。这几个部分我可以分别做一些解释。


【方案:从零设计,专业支持】


第一个东眼山自然中心建设的时候,我刚毕业,上山开始做课程设计、营运管理、人员培训方案的设计等等,具体到该用什么样的行政管理系统或者是有什么样的表单,一切从零开始。当时时间很紧,我们四月一号上班,自然中心六月就要开幕,我们必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产出教育方案,并找到学校执行课程。


在整个运作过程当中,虽然是由我和另外一位学长负责在现场执行教育方案,但是并不表示后面没有支撑者,新竹处和林务局的角色就是本地执行的支持者,周儒老师也会协助指导,在林务局、新竹处和现场(自然教育中心)这三个单位遇到问题的时候,帮忙解决问题。


【人员:长期保障,培训成长】


我和学长到东眼山算是外聘教育人员进驻。过去的林务局体系并没有派驻人力的方案,可能有清洁阿姨,但是没有专业教师。你要是聘请专业级的教师进到山上,必须要有一个保障的薪资,要不然谁愿意周一到周五都住在山上。但是因为林务局很难有正式编制,所以他们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聘用专业人员长期在野外工作


这就要确保自然中心这个事情真的要做,确保未来十来年,每一年的经费是固定的,或者根据中心人员的增长而增长。东眼山自然中心从最初两个人到现在六个教师,每一年会按照中心的大小或者教学对象的人数决定中心的聘用人数。


我觉得一个中心最重要的是,没有人很难去做方案,做经营管理,维护设施。有了人员,还要通过专业的培训让他能学习和成长。人员成长以后就会产出更好的方案,会更细致地思考,比如思考场地的设施,教室空间的桌椅是否改用那种可动式的、可收起来的,还有步道的安全性,这些都会有思考的;在经营方面就会思考怎么样营销,怎么样进一步整理方针,就像林务局的宗旨是“师法自然,快乐学习”。


【营运:建立伙伴关系】


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建立伙伴关系,因为林务局开始做教育的时候,谁理你?谁相信一个林业单位的人会做森林教育?所以我们就需要找到合作伙伴。


设计完森林的课程之后我们第一个想要建立伙伴关系的就是学校,之后是教育局。我们利用课堂教学或者是校长研习的时间与教育局、校长、老师对话,甚至让他们来现场看我们的教学,确保课程内容的安全以及课程之间的连接,增加他们对我们的理解和信任。


【设施:改造原有场地】


到这里,自然中心建设的四个要素,人员聘用了,方案在建制了,营运的部分是伙伴关系的缔结还有政策的实施,那么接下来就是设施。过去的森林的游乐区里面都会有一些简单的游客中心,但是没有真正符合教育活动的室内场地,所以我们通过行政员找到了做绿色建筑的专家,重新改造这些场地。


设施建设和改造的这几年里,涉及建筑或者是在系统上要开辟一些符合教育功能的设施方面的问题,林务局和新竹处都会通过行动研究团队找到专家学者去解决。



3

扩展阶段:打造样板,建设系统

小绿:东眼山作为第一个自然教育中心成立后,其他的中心是如何推进的?


书子:2006年成立第一个东眼山自然教育中心以后,第二年就有另外四家自然中心相继成立。我们把东眼山这一个样板做好了,其他的林管处和中心都会来参访学习,再回去复制我们的模式。


这个系统建制是很重要的,如果要由林务局来统筹整合,那大家的各种表单,包括报名的表单,还有课程大类项的划分都需要是比较统一的,这是一种上位型的思考。别的林管处也开始模仿新竹处委托外聘人力,模仿新竹处怎么样设计课程,怎么样做伙伴关系,怎么样做设施的改善,这样就会和东眼山的模式非常接近,运作下来是比较顺畅的。


这大概就是林务局这八个自然中心的发展脉络,到第三年(2009)就有八个了,到2018年是做自然中心的第十一年了。


最开始成立的行动研究团队依然发挥著作用,他们每年都会组织这固定的八个自然中心开展聚会,进行能力培养。有一个总的计划一起来做,沿着一个总的脉络在发展,这也是这些中心能够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


东眼山游客活动    图源/书子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台湾林务局自然教育中心人员专业知能与发展需求》,周儒、陈湘宁

▪《台湾林务局自然教育中心环境教育人员的专业要求清单》

▪《深圳市自然教育体系构建研究报告》,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深圳市林业局)、红树林基金会


王书贞简介

王书贞 (书子),环境友善种子有限公司执行长,上海友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长。广播电台主持人,获三座广播金钟奖。台湾师范大学(师大)环境教育研究所硕士毕业,投入环境教育领域有20年资历,现为台湾中华环境教育学会理事,荒野保护协会解说员。



采访 / 胡卉哲

文稿整理 / 胡卉哲、关伊晴

编辑 / 关伊晴


欢迎关注深圳市绿色基金会!

我们的愿景:人人皆可享受到包容、安全、有复原力与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环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