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知识点+图文解读
2019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目录
第一单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知识点+图文解读
课文朗读
♬ 点击上方绿标听有声阅读,解放双眼
课文朗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满族,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 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二、课文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于是他们中的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人带着对故土的怀念,饱含着故土陷落、山河破碎的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作者怀着浓浓的乡愁及悲愤之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下了此文。
三、理解词义
1.挚痛:诚恳而深切。
2.斑斓:灿烂多彩。
3.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4.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5.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6.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7.污秽:肮脏的东西。
8.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
第二部分(②):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
五、问题归纳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在结构上总领第①段,在内容上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炽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泛滥”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一般含贬义,这里贬义褒用,表明作者的感情像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奔流,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激愤狂放的心情。
3.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煤块、赤色的足金、悠远的车铃等等;
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4.“不得不回去”“应该回去”“必须回去”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颠倒?
不能调换,“不得不回去”带有强迫的意味,“应该回去”表示理所当然,“必须回去”则带有命令的口气。这三个短语语气逐渐加强,态度愈加坚决,情感表露也愈加浓烈。
5.“红熟的浆液”指的是什么?
“红熟的浆液”指作者的感情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强调精神与土地的契合,体现出作者对土地的无限热爱之情。
6.品味“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这句话的含义。
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思念,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7.品味“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这句话。
描写家乡的美好天空,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8.“埋葬”在句中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埋葬”表明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表达了作者沉重的感情和悲愤的心绪。
9.“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这是作者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我”愿意付出一切,甚至生命。“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心和不向任何困难屈服的壮志。“我的坟前”表明作者愿为了故乡,死而后已的壮志。
10.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绘。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的景物、物产,并采用景物、物产的叠加,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运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强烈地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2019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目录
第一单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知识点+图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