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初三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范进中举》知识点详解

初中之友 2023-02-11

初三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课《沁园春·雪》知识点详解

初三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详解

初三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乡愁》知识点详解

初三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知识点详解

初三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5课《我看》知识点详解

初三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6课《敬业与乐业》知识点详解

初三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知识点详解

初三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8课《论教养》知识点详解

初三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知识点详解

初三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知识点详解初三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知识点详解初三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详解初三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知识点详解

初三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故乡》知识点详解

初三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知识点详解

初三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6课《孤独之旅》知识点详解初三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详解初三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知识点详解初三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知识点详解初三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知识点详解初三 |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智取生辰纲》知识点详解


范进中举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二、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这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三、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曾祖父、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吴敬梓少年时热衷科举,23岁时考取秀才,屡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读书生活使他暴露出叛逆的性格,父母去世后,近房觊觎遗产,使他看透人性虚伪、卑劣,不到10年,家产挥霍一空,他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寻常变化后,看穿了世态炎凉,写出《儒林外史》。



四、生词识记


星宿(xiù)  斋(zhāi)公  醉醺(xūn)  阎(yán)王  

紧攥(zuàn)  带挈(qiè)  腆(tiǎn)着  啐(cuì)

嗑(hé)    兀自(wù)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强调不出所料)。


五、整体感知


1.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答: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3~11段):写范进中举后的情景。[来源:Z,xx,k.Com]


2.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答:(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3.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答: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就意味着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前穷困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既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又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功名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4.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答: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5.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6.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答: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地“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癫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7.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答: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8.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次来贺喜

第二次来贺喜

原因

范进中了秀才

范进考中了举人

贺礼

一副大肠 一瓶酒

七八斤肉 四五千钱

称呼

现世宝 烂忠厚没用的人

贤婿 天上的文曲星

动作

吃的醉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上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态度

教训

赞不绝口


答: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现:先傲慢而后恭谦。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形象跃然纸上。


9.张乡绅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

答: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  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10.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

答: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11.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答: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变化,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被奉承、被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12.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答: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六、课堂小结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七、拓展延伸


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来源:学科网]

明确: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