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0课《岳阳楼记》知识点+图文解读

初中之友 2021-07-14


课文朗读

♬ 点击上方绿标听有声阅读,解放双眼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有《范文正公集》传世。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


二、相关资料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庆历四年被贬,谪守岳州(今湖南),第二年范仲淹被贬,谪守邓州(今河南)。滕子京心里有些愤慨,范仲淹非常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身在河南,望着滕子京送来的《洞庭晚秋图》,借题发挥,写出自己所推崇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翻译课文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注释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做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及、到。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通,顺利。和,和乐。

具:同“俱”,全、皆。

旧制:旧时的规模。

属:同“嘱”,嘱托。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时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上面。(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注释

胜状:胜景、好景色。

汤汤:水流大而急。

涯:边。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早晚阴晴变化,景象变化多端。晖,日光。气象,景象。

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完全。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北: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会:聚集。

得无异乎: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译文:我看那巴陵郡的胜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水流大而急,宽阔无边;清晨湖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这里向北通向巫峡,向南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远调的人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霏(fēi)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开:放晴。        

排空:冲向天空。

耀:光辉。        

楫:船桨。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迹。岳,高大的山。潜,隐没。

冥冥:昏暗的样子。

斯:这,指岳阳楼。

去国:离开国都。

萧然:萧条冷落的样子。


译文: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倒下,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惧怕讥讽(的心情),满眼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伤到极点而悲痛万分了。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注释

景:日光。

万顷:极言其广。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群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指美丽的鱼。

惊:起伏。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或,有时。一,全。

璧:圆形的玉。

答:应和。

何极:哪有穷尽。

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

宠:荣耀。

偕:一起。

把:持、执。

临:对着。


译文:

又如春风和煦、日光明媚时,(湖面)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情开朗,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 


5.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注释

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或许。

为:心理活动。

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是:这样。

进:在朝廷做官。

退:不在朝廷做官。

先:在……之前。     

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非,如果没有。归,归依。


译文: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他们的君主忧虑。这样,在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四、问题解疑

1.  首段叙述滕子京“谪守”之事有何用意?

①交代本文写作起因。

②“谪守”暗含作者对仕途浮沉的感慨,奠下本文写作基调——下文的写景、抒情、议论都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贬谪这一点展开的。

③反映了作者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该奋发有为,而不能消沉下去。


2.“衔”和“吞”这两个词用得好在何处?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衔”“吞”二采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极力渲染洞庭湖的阔大气势,生动别致,绘成了一幅大磅礴的画面。


3. 第3、4两段中的写景与两节中的抒情有什么关系? 

这两节中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作者要极力渲染出悲喜之情,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是为了抒情。


4.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忧”,迁客骚人“感极而悲”也是“忧”,他们的“忧”各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阐述。 

古仁人的“忧”是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即“忧国忧民”;客骚人的“忧”是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即因外物环境的触发而“忧”个人之遭遇。


5.文中“庙堂” “江湖”分别指什么?对于“古仁人”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态度,你有何评价?   

①“庙堂”指朝廷(或:在朝、为官),“江湖”指民间(或:在野、为民);

②值得肯定:不管是为官为民,都应关心国事,心系天下。


6. 分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警句的含义。

(1)揭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思想感情之异;

(2)概括了古仁人的宏伟抱负;

(3)表达了作者高远的志向。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8.“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阔达胸怀和崇高情怀的肯定和赞美;

(2)具有自勉之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

(3)表达了作者对好友滕子京的勉励之情;

(4)同时,慨叹当今世人具有这种胸怀和情操的人太少了。 


五、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迁客骚人登岳阳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课后思考探究

二、第三段描写迁客骚人在阴天时登上岳阳楼产生“悲” 的感情。第四段描写迁客骚人在晴天时登上岳阳楼产 生“喜”的感情。


作者并没有到过岳阳楼.凭借想象分別描写了天气的 阴晦和晴朗,以及迁客骚人览物而悲和览物而喜之情, 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埋下伏笔。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三、第一段,简要记叙作记的缘由、背景,为后文埋下 伏笔。第二段,不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 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第三、四段分别描写阴晦和晴朗时的景色.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或悲或 喜的感情。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 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 竞境。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第五段的议论,点明 了文章的主旨。


四、“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体现了作者高远的志向,也就是要超越个人 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革除时弊, 积极进取。


五、1. “属”同““嘱”,嘱咐。

2.详尽,完全。

3.至、到达。

4.迫近。

5.离开。


六、先忧后乐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柯。

暇日登临固宜乐,其如天下有忧何?

内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范仲淹,他的志向和语言比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 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的孟子更高。闲暇 时木来宜于登山临水享乐,无奈天下有忧,乂怎么能 乐得起来呢?

理解:战国时的孟子M早提出“忧乐观”,北宋时的 范仲淹继承并且把这种思想发扬光大,从诗歌的后两 句可知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对后人(南宋诗 人王十朋)也产生深远影响。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一年级知识点 | 二年级知识点三年级知识点 | 四年级知识点

【中考名著导读】《简爱》知识点梳理附习题!

【中考名著导读】《昆虫记》知识点梳理附习题!

【中考名著导读】《老人与海》知识梳理,附中考真题

【中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

【中考名著导读】《西游记》知识梳理,附中考真题(建议收藏)

【中考名著导读】《水浒传》知识梳理(内含真题检测)

【中考名著导读】《格列佛游记》知识梳理(附中考真题)

【中考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习题及中考真题汇总

【中考名著导读】《红岩》知识梳理

【中考名著导读】《骆驼祥子》梗概、知识点和习题大集合

【中考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主要内容概括,知识点、习题大集合!

【中考名著导读】《昆虫记》文学常识与考点内容梳理,附常考知识点练习题!

【中考名著导读】《艾青诗选》阅读知识梳理

【中考名著导读】《西游记》知识点梳理

【中考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建议收藏!

【中考名著导读】《水浒传》人物深度分析——鲁智深

【中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积累及中考真题汇总(给孩子收藏)

【中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阅读检测题附答案

【中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附今年中考真题!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带答案)

部编初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答案

月考复习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3单元重点知识归纳

初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精编一课一练+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复习资料(文学常识、名著导读、阅读理解)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初二是成绩下滑的高危期!这4个迹象表明,孩子新学期成绩会变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诗词翻译梳理,收藏能用一学期!

初二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精编一课一练+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现在背熟,以后不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必背课文汇总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西游记》知识点梳理

名著导读 |《三国演义》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建议收藏!

鲁智深|中考名著《水浒传》人物深度分析

中考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积累及中考真题汇总(给孩子收藏)


如何把古诗词、名言警句巧妙写到作文中?(附方法+素材)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7~9年级上册常考默写题汇总,备战第一次月考!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非常实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40个典故,你知道几个?

统编教材1-9年级语文必背古诗文142篇都找齐了(附音频)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7~9年级上册常考默写题汇总,备战第一次月考!

初中必读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合集(共60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阅读检测题附答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