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 〉二则》知识点+图文解读

初中之友 2021-07-14


课文朗读

♬ 点击上方绿标听有声阅读,解放双眼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课文知识点

咏雪

一、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临川王。《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


二、课文翻译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注释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讲论文义:谈论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原文: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 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注释

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

因风:乘风。因,趁、乘。

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是柳絮乘着风漫天飞舞。


原文: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

即:是。

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ùn),聪慧有才辩。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译文: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三、问题解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却内容丰富,涵盖了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及主体事件等内容。


2.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家庭氛围的融洽?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


3.对于胡儿和道韫,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谁的才气?

文章结尾,谢太傅虽未对两人的优劣作任何点评,但从“公大笑乐”,以及最后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看出谢太傅更欣赏的是道韫的才气。


四、课文主题

《咏雪》通过叙述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  “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陈太邱与友期行

一、相关资料

《世说新语》,古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逸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世说新语》按内容分为36篇。《咏雪》被编入书中《言语》篇;《陈太丘与友期行》被编入书中《方正》篇。


二、课文翻译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注释

期:约定。

至:到。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乃:才。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时分碰头。(那朋友)正午已过还没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那人才到。


原文: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注释

时年:那年。

戏:玩耍。

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译文: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那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到,他已经走了。


原文: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注释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译文:那人便发起脾气来说:“真不是人!跟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原文: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注释

惭:感到惭愧。

引:拉,牵拉。

顾:回头看。

译文: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三、问题解疑

1.“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了什么?

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说明他不但无信,而且无礼。


2.陈元方反驳“客”的话精彩在何处?

陈元方的反驳有三个特点。首先是言简意赅,内容凝练。“期日中”是前提,“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这些都写得很清楚;其次,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先言前提,再指出言而无信和无礼的表现,有根据,有结论;最后,用词讲究分寸,“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不失身份,也不过火。


3.友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友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由“怒”到“惭”,走下车子拉元方,表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说明友人虽然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但知错能改。


4.“元方入门不顾”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元方的什么特点?

本题运用动作描写作用分析法。属于动作描写,这一动作真实地表现了元方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直率、好恶情感容易外露的特点。


5.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从本文中我们会得到很多启示。通过陈太丘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人。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一个人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友,失去友谊。


四、课文主题

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赞扬了陈元方的聪明机智,明白事理,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有礼貌。


课后思考探究

一、示例:现代汉语和文言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同样的一个字,在古文中可能有多种意思,即便是同一个意思,也分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因此文言通常深奥难解,或一句话一个字有多种解法。现代汉语通俗易懂,其不同于文言文的一点就是现代汉语的句型可以随便转换,表达容易,不会生硬。讲述故事略。


二、谢安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

示例一:我认为用“撒盐”比喻雪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个比喻好,后一个比喻不好。

示例二:我认为用“柳絮”比喻雪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的比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


三、体现陈元方的“方正”的地方有:

(1)陈元方与友人的对话,可以看出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和“信”“礼”的重要性。

(2)陈元方“入门不顾”强化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合乎道义。


四、1.不久,一会儿。

2.相比。

3.不如,不及。

4.离开。才。

5.约定。舍弃。


五、略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特别推荐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共333集,每晚睡前听一节,建议分享收藏

【中国通史】全集(视频+文字)共100集

【必读书目】《草房子》合集 (共38集)

【必读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合集(共60集)

【必读书目】《骆驼祥子》 合集

【必读书目】《海底两万里》第1~47章(合集)

【必读书目】《鲁滨逊漂流记》全集

动画——中华成语故事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