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必背古诗文》 34 李贺《雁门太守行》
作者:李贺 朗诵:雅坤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是古代的乐府旧题,这个题目当初是用来歌颂太守的一个题材,后来人们用它来写军旅战争和边塞的题材。所以说李贺是用了一个乐府的旧体,却写了时代的新事,什么时代的新事儿呢?从这首诗的诗意来判断,结合李贺所处的中晚唐时代,应该所写的就是藩镇割据时期,朝廷和藩镇之间尖锐的斗争,这个斗争,就体现在这一场具体的战争当中,李贺在这首诗中具体所写的究竟是哪一场战争?目前学术界还有争论,也许具体知识已不可考。但我们从中所感受到的是,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气势,和诗人在诗歌写作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若干鲜明的艺术特色。
诗的头两句说“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气势非常的壮大。但不能否认,这形势看上去也很危险。为什么呢?黑云翻滚,乌云重重,已经沉重到什么程度了?这个黑云呀,逼近了城墙,逼近了城门,都快要把城压垮和摧毁了。黑云当然没有办法把城市摧垮,但是围困我军的叛军,三镇的叛军。确实是快要把我们的城墙攻破了。所以“黑云压城”其本质指的是叛军、是敌军。所以在这里作者实际上是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用黑云来形容围困我军城池的这个敌人,敌军的确是如此的猖獗,我军又是如何表现的呢?诗人说“甲光向日金鳞开”。“甲光”指的是铠甲上放射出来的光芒,“金鳞”指的是铠甲上一片一片呈现出黄金色的铠甲的鳞片。换言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是黑云压城,我是太阳光,照射在将士们的铠甲上放射出金黄色的光芒。这两句诗放在一块儿是有点儿奇怪。最早提出奇怪的,那还不是我,是宋代的诗人王安石。他的疑问就是,既然刚才是黑云重重,压城城欲摧,不可能这么快太阳就冒出来了。你不能说王安石说的没道理,但是这话看怎么说,诗人在这里重点是表达诗意,是在写意,不是在写实,更不是在写报告文学。所以对诗人来讲,他的重心在于要用另外的一种气势来压倒这个“黑云压城城欲摧”。敌军不是黑云吗?我军就是太阳,敌军不是压城城欲摧吗?我军在太阳的照耀下放射出了更加辉煌的光芒。
接下来战斗更加激烈,作者说“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战斗打响了,满天响彻的都是战斗的号角,为什么战斗要吹号角啊?那就是在鼓劲儿啊,在加油啊,看看抵抗不住了,吹一阵号角,部队又冲上去了。就像我们现代的战斗当中,我们常常看到电影上有人吹冲锋号一样,这说明战斗进入到了最艰难最剧烈的时刻,剧烈到什么程度“塞上燕脂凝夜紫”,边塞的大地上,处处都洒满了将士们的鲜血,这个燕脂用的是文人的说法,实际上就是鲜红的鲜血颜色。到了深秋季节的夜晚,这些土地上的鲜血渗透到了这个土壤当中,发出了黑紫色的颜色。“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战况的激烈,也说战争的残酷啊。只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写这个仗打得如何惨烈,将士们如何去用生命战斗。而是用一个色彩,用一个声音就表现出了战斗的残酷。
第五句、六句接着说“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有人认为这两句描写的是我方的援军到了。你看在这黑夜里,我们的援军,为了悄悄地接近敌人,发起一场突袭。所以,把红旗卷起来,临易水接进了易水。实际上是说接近了敌人的阵地。这里的易水是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借用了荆轲刺秦王当中的一个典故,当时燕太子丹送荆轲出发的时候,荆轲他们高歌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此。这一水就成为了壮士的象征,同时因为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方就在河北一带,而在李贺的时代,河北地区所盘踞的节度使,往往对朝廷是有谋反之意,有谋反之举呀,所以朝廷对于河北这一带的藩镇,这一带的节度使,那是高度警惕。也是常常要出兵去平定这藩镇之乱。所以我们说“半卷红旗临易水”既有用典之意,也有写实之意。
军队接近了敌人的阵地,突然擂鼓发起了突袭,可惜鼓没响。为什么呢?“霜重鼓寒声不起”深秋季节,边塞之上霜气太重,这鼓面儿遭了霜打之后啊,敲上去声都出不来。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啊?战争的环境特别的艰苦,更加突出了将士用命的这样一种壮志。但是,虽然“黑云压城城欲摧”,虽然“塞上燕脂凝夜紫”,虽然“霜重鼓寒声不起”、虽然战士们守城,城将要破了,甚至可能守不住,但是战斗的意志从来没有退却。
所以最后两句呀,是表达的将士们坚决的斗志。什么斗志呢?“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什么叫士为知己者死呢?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燕昭王当年为了振兴燕国,不知该怎么办?他手下有一个叫郭伟的谋士,跟他出了个主意,说我的才能平平,你若能筑黄金台尊我为师,那天下的贤才都会纷纷来投奔你。燕王果然用了郭伟的主意,一时之间,天下英才纷纷都来到了燕国,燕国也因此而壮大。所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当朝的君王对我们有恩,对我们又有提携之恩,又有奖掖之恩,又有知遇之恩,所以我们愿意为了这样的君王而去死,我们也愿意为了我们的家国而去死。“提携玉龙为君死”也可以解读为“提携玉龙为国死”。这里的玉龙指的是宝剑,李贺的这一首《雁门太守行》应该说是气壮山河,之所以气壮山河,一方面是因为有“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这种豪情壮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诗歌当中的对比强烈的色彩,使得整个的诗情得到了提振。
形容敌人,那就是黑色,是黑云。形容我军的,那就是阳光,就是金鳞开。形容战士们苦战,战况惨烈的,那就是如塞上燕脂的鲜血,还有凝夜紫,黑紫色。包括临易水也有水的颜色,黄金台上意有黄金的颜色,提携玉龙又有宝剑的那一种寒光。所以我们说一首诗要有一个主题的思想。而要表达好这个主题的思想,诗歌当中的艺术的色彩非常重要。
在唐代的众多的大诗人当中,要说运用诗歌当中的色彩,李贺当之无愧,我就应该排在第一位。陆游曾经有个评论说,李贺的诗就好像是百家的锦绣衣裳绣在一起一样五光十色,看了之后夺人耳目,你都不能长时间的看一会儿,多看一会儿你头晕目眩。说明它这个色彩特别的浓艳、特别的丰富。
有研究者还特别把这个王维,韩愈和李贺三个人的诗作当中所用的色彩字,作了一个统计比较,结果发现:王维的色彩字占用他总的用的字数是1.5%。韩愈的是0.8%。而李贺的最高是3.3%。这就等于说,王维每用67个字,就有一个字是色彩字,韩愈每用125个字,有一个色彩字,而李贺每用30个字就有一个色彩字,这个统计啊,是不是全面准确,我们姑且不论,但起码说明,在运用色彩方面,李贺的的确确在唐代诗人当中是非常突出的。
他偏好色彩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呢?他甚至经常用一种颜色来代替物体的名称,比如咱们说是太阳,人家说这叫红镜白景,咱们说这个叫月亮,人家说这叫斜白、叫碧华、叫玉钩。咱们说这是天上的繁星,人家说这是天上的银沙,咱们说这是河边的春草,人家说这叫河边的含绿,咱们说这叫秋花,人家说这叫冷红。你听了这些就会感觉到李贺为什么偏好用色彩的词,因为,在这些色彩的词当中是蕴含着他自己的情感,情绪,甚至他的价值观念。
就好像在雁门太守行里面,用黑云形容敌军,用阳光来形容我军。用黑紫色来形容泛黑的血色,来形容壮怀激烈。也就是说色彩当中渗透出来的是他的情感的倾向。这应该说是李贺诗歌创作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李贺毫无疑问在写作方面是一个天才。
据说他七岁的时候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当初著名的文人韩愈等人还不相信,专门到他家里去,换句话说,要当面测试一下,没想到小李贺拿起笔来挥笔而就。从此,这名声可就大了去了。大家可能会说,那看来人家李贺从小就有这方面的天分,也不尽然。据有关史料的记载,李贺每天早上出去的时候,都要骑一只小驴儿,身边还跟着一个小书童,他背上背一个锦囊。只要一路所到之处,忽然想到了一些非常好的诗句,就写到纸条上,然后呢把它投到锦囊当中。李贺写诗有个特点,并不预先拟好主题和题目,而是由感而发。只要有感而发,就把它写出来,写完之后再确立题目。
早上出去了,等晚上回来的时候啊,李贺的母亲让奴婢把李和锦囊当中的那些字条再倒出来,每次都能倒出一大堆写满了诗句的纸条。她母亲很感慨说孩子,你难道真是要如此呕心沥血的来写诗?您非得把这颗心给它呕出来才能罢休吗?你还真别说,除非是他喝醉了酒,或者是碰到了什么丧葬之事。否则李贺每次出去,不管做什么事儿,都是这个习惯,遇到有所感,就把它写下来,记下来,投到锦囊当中。这就是咱们现在说的要常有积累,灵感才能迸发。
他诗写得好,一方面是他有这个天赋,但更重要的是他确实很刻苦。关于这首《雁门太守行》,还有一个小小的传说,据说当初李贺写了很多的诗,把这些诗攒成一卷来拜见韩愈,韩愈当时是国子博士,就相当于京师大学堂的老师。下班回来之后已经很疲倦了,本来已经解下了腰带,准备休息,这时候仆人把李贺的诗作给他呈上。这韩愈不得已打开了这个试卷,结果劈头就看见了这头一篇《雁门太守行》他读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立刻又把腰带拴上,给人说,马上请那个年轻人进来,我要见他一下。
这说明什么呀?说明韩愈很有眼光,看到这两句立刻就知道什么也不用看,这绝对是一个天才级的人物。可是天才归天才,天才也怀才不遇呀。李贺在怀才不遇方面,那算是个典型。说起来呢,他出生还是蛮高贵的,也是李唐的皇室宗亲,虽然到了他这一支,家道已经中衰,可是毕竟那还是有些兴望。只可惜他的父亲名字起的不好,他父亲叫什么名?叫李进肃这个”“进”字和进士科的“进”是个同音字,按照唐代当时的习俗,他就犯了一种避讳,也因此就没有资格参加进士科的考试。你说这叫什么事儿?韩愈为此是非常的不平,他专门为李贺写了一篇文章,为他辩护,为他鸣不平。甚至这样说:李贺的父亲如果叫李仁,李贺本人连人也不能做了吗?韩愈很生气,李贺很不平,但是这都没办法跟当时恶劣的时俗相抗衡。因为这样一个原因,李贺终生怀才不遇,只能零零碎碎的做过一些小官,到了27岁就抑郁而终。
李贺年龄虽然不大,但他一生创作了几百首诗文,这些诗和文章在当时就声名鹊起,蔚为大观,富有特色。当时的人就将李贺的诗称作长吉体,因为李贺字长吉。甚至有人认为李贺的成就甚至能和李白、杜甫相媲美。这都是说明,李贺的声名在当时就普遍的受到人们的重视。
李贺的诗风我们似乎可以将它归结到浪漫主义一派,按照李商隐为李贺所作的小传,这位年轻诗人离开人世的时候,也是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在他快要去世的时候,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人穿着深红色的衣服,驾着一条红色的龙,来迎接他上天。李贺说我母亲年纪大,还有病,我不能去。这人说,上帝刚刚造了一座白玉楼,想请你到天上去为上帝作一篇白玉楼记,你放心在天上当差,不会让你辛苦的。这话说了没多久,周围的人就看到李贺慢慢的气绝而亡。还有人仿佛还听到似乎有车轮的声音。意思是说,上天来的车把李贺接走了。
这当然是一个非常非常美好的传说,这让我们联想到,当人们说到李白离开我们的时候,也不愿意说他是病死的,而是说他喝醉了酒,看到江中有月亮,所以投到江中去捉月,至于他是死了还是没死?那就不知道了。人们对于像李白和李贺这样的浪漫主义诗人,都有一种深情的眷恋,连他们的离开人世都赋予了浪漫的气息。李贺去世之前,曾将他的诗文集托付给好朋友沈述师请他代为整理,可是多年过去了,因为种种原因,沈述师没有完成一件工作,有一个夜晚,他喝醉了酒,醒来之后整理书柜,突然翻到了李贺交给他的这些遗稿,他一下子想到当初他和李贺在一起相处的那些个岁月,不由的流下了泪水,他连夜给当时著名的诗人杜牧写了一封信,请求杜牧能够为李贺的这部诗文集写一篇序,杜牧表示李贺是大师,我哪有资格去总结他的成就呢?沈述师反复的言请,最后甚至发怒对杜牧说,如果你再不答应,那就是看不起我。万般无奈杜牧只好答应为李贺的这部诗文集写了一篇序,这篇序非常重要,它成为了我们现在评价李贺诗歌的一个最为经典的标准式的评价。他说“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只要“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什么意思啊?就是说李贺的诗歌继承了离骚的传统,虽然在内容方面与离骚尚有差距,可就其文采而言,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它。如果李贺没有英年早逝,在诗歌创作方面更加的努力,那么肯定将来是能够超越离骚的,可见在杜牧的时代,人们对于李贺的评价是非常高的,甚至将他与离骚并驾齐驱。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雁门太守行》,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李贺的家国情怀,而且也能感受到李贺诗歌创作的突出的艺术特色。的的确确在中国诗歌史上,像李贺这样既年轻却成就卓著的诗人还有不少。这多多少少要归功于唐朝这个伟大的时代,为这些年轻诗人的成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的,自由的和蓬勃的环境。最后再让我们重温一下这首诗。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共333集,每晚睡前听一节,建议分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