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海均:在职人社做了三年职场社会学实验,有这些核心发现

职小酱 职人社 2021-07-28

从 2016 年 5 月到 2019 年 5 月,职人社已经走过三年。在这三年里,我们见证了很多朋友的一路成长,目睹了很多公司的高速发展。5 月 26 日,我们在北京组织了活动,邀请了众多一线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核心员工,一起见证。

职人社三周年之夜现场


以下是第一位分享者,职人社创始人黄海均的现场分享。

△ 黄海均,职人社创始人 & CEO


我之前看过一个数据,80% 的中国创业公司活不过三年。我们很幸运,公司到今天还没有挂掉,看起来明年、后年也还能够很好地经营下去,比较健康。


过去一段时间跟很多朋友交流,我总结说职人社其实在做做一场跟职场相关的社会实验。「实验」怎么讲呢?要从头讲起。


在职人社之前,我有过一个社交项目的创业,职人社是一个 180 度的大转型。有科技媒体总结过,创业失败的前 20 大理由,当时我们几乎全占了。

前三大原因,比如没有市场需求,当时做社交产品,它是有市场需求,但显然我们在产品设计上出现了问题,没有以产品的方式胜出得到更多用户的青睐。比如现金流枯竭,到后面公司只剩一万多块钱了,融资预期几乎完全没有。比如不是正确的团队,我们当时做社交对「人性」的研究太浅了,换句话说不是做这件事情所需要的正确团队。现在来看,挂掉几乎是意料之中的事。


为什么做职人社


所以我们决定把项目关掉,重新寻找新的机会,直到 2016 年 5 月,团队才发现了职人社这件事情的空间,中间经历了漫长的 2 个月,也付出了「非凡代价代价是什么呢?为了继续创业,斩掉现实包袱,我把北京的房子卖了。


当我萌生了做职人社的时候,发现其实我在 2015 年的 9 月份就有一个群,这个群就是职人社最初的原型,可以说是无心插柳。当时我发了一个朋友圈,因为总有人找我介绍产品经理,但时间又不太够用,所以建了一个群让大家自由匹配,结果群里大概帮助五六个创业公司找到了人。所以当我们从用户/客户需求、从技术/能力/资源可行性、商业可持续性三个角度去评估这个 idea 的时候,发现还比较吻合,能够找到一个可切入的点。所以就下定决心要做这件事情,并且有机会做得跟之前的玩家不太一样,有一些差异化可以做出来。

职人社的这个名字是我跟一个同事想出来的,希望搭建一个帮助职人(匠人)成长的平台。为什么 5 月份是职人社的生日呢?因为当时今日资本的 Justin 半夜 11 点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他要投资一个 B 站的 UP 主,需要找一个技术和产品的合伙人,所以我在 5 月 15 号的晚上就发了第一篇文章,职人社就这样「早产」了。


我记得很清楚,到了 6 月份的时候,我在帮一个资深游戏运营(前同事)看机会,这个消息发到朋友圈之后,被陌陌直播的副总裁贾维看到了。所以推进起来,最终在 6 月 30 号顺利入职陌陌。从此,我们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一直到现在有比较稳定的正向现金流。所以从最初 2015 年 9 月的一条朋友圈,到 2016 年 3 月把上个项目关掉,直到 6 月职人社第一个 case 成功诞生,这里面大概是接近一年的时间。


很快我们发现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实:招聘这件事情特别低频。这意味着,你很难捕捉到一个人什么时间会换工作,他为什么会找到你。所以我们就反过来想,稍微往上游走,搭建了一个三角的增长模型,就是社群、沙龙、内容。

刚刚主持人讲到以干货著称,是因为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很忙,出来参加线下沙龙肯定得有所收获。同时在这个转化模型里,中间就会有一个钱袋子,通过 to B 的招聘会带来一定的营收。


关于职场和创业


过去这几年作为创业者、猎头的双重身份,我大概见了差不多 1000 个人。所以我在总结,为什么有人成长很快,有人则相对缓慢;为什么有的人之间聊一次就能合作甚至投资,有的人聊很多次也不一定会有结果?我大概有以下总结。

#1 经历定义人生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他,是由他的过往经历决定的。简单来说:过往的经历铸就现在、现在经历的定义未来。每个人生来不同,不同和独特的经历最终让这种不同更加被放大。除了少数创业成功的人,一般人在职场里面要奋斗 20-25 年,很少有人能在 50 岁之前退休。


职场是 20+ 年的长跑,有朋友、人脉和自己独特的经历和能力,才是制胜法定,当然体力、耐力和毅力都很重要有些人中途可能就放弃掉了,有的人是被时代残酷地抛弃了,能够走得又快又好的人,都是非常值得钦佩的。我们所有的认知和想法,都是过往经历的累加体现。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出去创业被合伙人坑了,朋友跟你吃饭喝酒了不想重提旧事,但这样的经历在内心是无法忘怀的,也会影响后续的很多选择和行为。所以,职业经历里面的每一步都算数,每一次选择都至关重要。


#2 关于职业成长


我们定位于要做一个服务于互联网人的成长社群。这里我有一个总结的公式:职业成长 = 持续学习 × 一个机会。

猎头本质上是在帮助你得到一个机会,但这件事情发生的前提是你自己一直在成长、学习和交流。


为什么我们会坚持办沙龙,并且为此做了,就是因为我们非常笃定地认为,这件事情非常有长期价值。比如我第一份工作在网易,比我更聪明且运气好的会进入腾讯、阿里,但更多人第一份工作会进入知名度和规模更小一点的公司。中国大学教育的知识体系,跟互联网公司所需要的相差甚远,很多人在职业成长和经历里面是非常困惑的。


有一些人找我做一些「所谓的职业规划,为什么叫所谓的呢?因为职业这件事情别人没有办法帮你规划,我最多帮你验证一下心里已有的答案或倾向。如果能够持续和对的人、牛人一对一交流,这样的机是非常珍贵的。


这里引用一句陆奇在 36氪上讲的一句话,也是引用美国的谚语 —— 很多时候,你得到一份工作并不是因为你会什么,而是因为你认识谁。


#3 关于人脉


在很多人的眼里,人脉等于一切。所谓「多个朋友多条路」和「通过熟人好办事,这是中国人信奉的理念。但是当我们讲到关系,我自己有另一个总结,我把它拆分为三个因子。

  • 一是交流的深度。比如当你换工作时,猎头可能会在 2-4 周内非常密集地跟你聊很多事情,包括你的收入、家庭情况、风险偏好、兴趣等所有信息,这段时间内交流的信息密度和深度,可能比跟你的同事、女朋友还多。这样的交流在一定时间窗口内,是非常有价值的。

  • 二是累计时长。有时候跟一个人聊的深度一般,但是持续时间比较长。比如一个仰慕你的人,可能每年过生日都会跟你说「生日快乐」,持续 N 年。

  • 三是频次。比如有的朋友之间,每过一段时间就要碰一下同步一下各自进展,保持这样的稳定频次,会非常有利于两个人的关系增进。


微信为什么这么有价值?是因为它从深度、累积时长、频次等角度,都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沟通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单聊、群群、朋友圈、看一看等很多个维度,重新激活跟另一个人的关系,这是传统的见面、打电话都要灵活得多。


#4 关于产品经理


我是产品经理出身,但最近在复盘的时候会觉得,之前的我并不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只是一个在某些功能和场景设计上,有一点经验的「小产品经理」。而好的创业者,应该成为一个合格的「大产品经理」。


中间的区别是什么呢?我觉得是要搞清楚「市场」两个字怎么写,包括说搞清楚市场的供需关系是怎样的;你的产品做出来之后会谁的蛋糕;产业链上的玩家,哪些会恨你,哪些又会喜欢你;外部环境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市场情况?等等。


如何增加这样的对市场感知和敏锐度呢?俞军老师说好的产品经理应该尝试不同的产品,我觉得换个说法是,如果一个人同时做过 C 端和 B 端的产品,更有可能是现场市场上的稀缺物种,也更有可能搞清楚真实市场是什么样的。

#5 关于创业


我比较笨,创业四年多了一事无成,比较后知后觉。但创业是让我非常享受的事情,它是一个找寻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逐渐知道什么事情才是你真正擅长的,什么是你很讨厌的、兴奋的、绝望的和恐惧的,又是什么能够让你内心宁静。在这个焦虑的时代,找到那样让你内心宁静的东西,非常重要。

 

同时,创业和做产品一样,都需要时刻保持一个求真的状态和心态。


#6 关于未来


今天,职人社三年了。接下来要做什么呢?还是要回归到初心,关心职业人的能力和经历成长,关心专业、行业和职业三者的融合。我们最新的 Slogan 是「连接职场价值」,这里面涉及到很多问题。首先什么是价值呢?我们需要定义它。其次价值有哪些形态,我们要搞清楚;然后价值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连接,这样的连续如何更高效、有效和稳定?我们需要摸索;价值产生连接之后,可以干什么,我们也需要定义它。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希望在未来的这个摸索过程之中,还有更多职人社的朋友,跟我们一同成长,共同见证。谢谢大家。



黄海均的更多原创文章:



感谢真格基金作为独家 VC 赞助方,对职人社 3 周年酒会的大力支持,如果你正在考虑创业需要融资,欢迎通过职人社联系真格基金投资团队。也感谢谱时提供的全程摄影和照片共享服务,以及共享际国贸提供的绝佳场地,它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认可。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联系职人社客服职酱:ziliude。点击「阅读原文」可加入职人社线上社群,或参加,和更多嘉宾进行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