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光,你这个精灵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物理与工程 Author 钟锡华
点击上方蓝字“返朴”进入主页,可关注查阅往期文章
撰文 | 钟锡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资深教授)
一光与人类
人类与光的关系最为亲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光明媚精神爽,天气阴沉情绪降,这是心理光学的情事。阳光普照大地,给人间送来光和热,催化了地球上的万物生灵。也许反过来说更为合理,唯有适应了阳光的生物,才能得以存活、生长、繁衍和进化,可谓适光者昌,抗光者亡。
“倘若不是我们的眼睛像太阳,谁还能欣赏光亮。”这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名句,诗人的浪漫得到了科学家的鉴赏,苏联科学院院长瓦维洛夫,在其名著《眼睛和太阳》一书的引论中,就选用这一诗句作为首语。的确如此,人眼的感光性能与阳光的光谱特性相当匹配。以下从多方面对此考察审视之。(1)人眼所能感受到的可见光波段,其波长约在0.4~0.7μm 之间,波长小于0.4μm 的光或大于0.7μm 的光,成为不可见的紫外光或红外光。而太阳辐射的本征光谱是一连续谱,其波段很宽,从0.1~3.2μm,光谱曲线的峰值出现在约0.56μm(黄绿光),这正是人眼可见光波段的居中位置。经粗略估算,在可见光波段的太阳辐射能量占有60%.换言之,波长范围仅占总波段约1/10的可见光,却占有了总辐射能的6/10,而被人眼接受。可见,人眼对阳光辐射能的利用率是很高的。(2)假如人眼对太阳辐射的全光谱均可见,那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借用光量子语言,短波长的紫外光,其频率ν 甚高,相应的光量子能量E=hν也甚大,它在生化作用方面多数情形下将破坏有机体,乃至杀害有机体,广泛使用于医院、饭馆和储藏室的紫外线灭菌灯,就是一个例证。况且,人眼球腔中的晶状体,对波长短于0.4μm 的紫外线有很强的吸收,紫外线几乎不能到达视网膜,这也体现了人体器官具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功能.再看长波端的红外光情况,根据热辐射定律,凡温度T 不为零的物体均有辐射本领,而向四周辐射光波;体温37℃相当于绝对温度T=310K,相应的人体热辐射的光谱曲线其峰值位置约在9~10μm,向左陡降到波长约5μm,向右缓降至30μm;倘若视网膜对如此一段广阔的红外波段的光均为可见,那整个眼球体就成为一个光球,甚至亮得宛如一个火球,周围客体包括太阳都变得暗淡无光。这是一个令人可怕的景象,也完全违背了人类造就眼睛的初衷.对于波长在1~5μm 的近红外光,无视觉反应的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也许从光电效应和光化学效应的量子化特性入手分析,可能获得一种合理的说明,即红外光量子的能量较低,不足以产生与视觉相联系的光电子数.这是生理光学中可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3)必须指出,到达地面的阳光,由于大气层的吸收和散射,以及约30km 高度臭氧层对于0.29μm 紫外线的强烈吸收,其光谱特性有了显著变化,它在0.45~0.65μm 波段的光谱曲线变得平直而趋于均匀,在两侧较长或较短的波长区域陡然下降.这不是一件好事,它不利于人们看清或识别客体(objects)。幸运的是,人眼对光的感受灵敏度随波长而变,有一个所谓视见函数,其线型宛如墨西哥尖帽,在白天其峰值位置约为0.56μm,恰与阳光本征光谱的峰值位置相近,也正是上述地面阳光光谱曲线的居中位置,峰值两侧视见函数值下降,直至为零,当波长小于约0.4μm 或大于约0.7μm 时视见函数的这种局域性和非均匀性有利于我们看清对象和识别物体。在这里不禁要问,何为看清物体?深究起来它有两个基本含义或者说两个基本指标:一是看清楚对象内部的细节;二是识别对象与周围客体的差异,以显示出对象的边缘轮廓.前者是视觉的空间分辨率问题,人类为追求高分辨率而不断进取,已持续努力了约300年,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单分子显微镜的发明者.后者是图像识别问题,要识别就必须有差别或衬比(contrast),或凭借亮度的差别即亮衬,或凭借色度的差别即色衬.人眼的色视觉,红橙黄绿青蓝紫,提供了色度衬比,而视见函数的非均匀性,提供了亮度衬比,两者共同作用使人们识别图像的本领得以极大提高。你看蓝天白云,朵朵婀娜,千姿百态,其边界形貌十分清晰,此乃其有高色衬和高亮衬之故。(4)颇有意思的一个事实是,白昼人眼视见函数曲线,几乎与绿色植物所反射和散射的阳光光谱曲线相重合,后者也呈墨西哥尖帽状,两者峰值均在0.56μm(黄绿色)位置。自然,这种一致性对于生活在植物地带,并以植物为主要食料的动物是十分有利的,人类的祖先就是这类动物之一种.因为这种一致性,使强光入射时的主观亮度依然强,而使弱光入射时的主观亮度变得更弱,从而提高了对丛林环境的识别能力,使这绿色世界包括植物、泥土、沼泽、河流和岩石更具层次感,也更容易识别出没于森林中的其他动物,以保持警惕和保护自身。(5)另一个相反的事实是,在弱光环境下,人眼视见函数有所变化,相比白昼,黄昏或夜间的视见函数曲线向短波紫端方向移动约有50nm,即其峰值位置约在0.51μm(青蓝色)。这是否表明夜光的光谱曲线向短波方向移动了?事实上恰巧相反,与白天光谱相比较,夜晚光谱中长波成分增强了。除去可能出现的月光,夜光的来源有几种成分,首先是宇宙中的星光,其次是大气对阳光的散射光,它占极小部分;再有天空本身的亮光,它占相当大的部分,其主要贡献者是大气上层的氧和臭氧的热辐射,它的主要光谱区靠近长波红端。于是,对夜晚视见曲线蓝移效应一种可能合理的解释是,在弱光条件下,虽然长波红光成分相对而言比较强,但终究它是弱光,而短波蓝光部分则更弱,拟应通过视见函数的调整,使其视觉灵敏度得以提高;这样夜间人眼对于夜空实际接受的光谱曲线就较为平直均匀,这相似于白天地面阳光的光谱线型,虽然它处于低水平,这可突现夜间物体的边缘轮廓,有利于人们识别周围物体,比如障碍物和危险动物之类。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夜行者的当务之急是识别环境,大体看见周围物体,并非苛求看清物体细节。(6)小结。无疑,眼睛是人类最精巧最机灵的一个感觉器官,它具有多种视觉功能,而首当其要的是其光谱特性。综上所述,眼睛的光谱特性,即其视见函数的局域性和非均匀性以及色效应,正是适应了阳光本征光谱的特性,也更适应地面绿色世界散射光的光谱特性。可以说,这是漫长时期以来自然选择、生物进化、生物自适应和自我保护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看,阳光造就了眼睛,或者说,眼睛是光这个精灵物化于人体中的一个精灵。当然,同在阳光沐浴下的其他动物,它们的眼睛结构和光谱特色却与人眼有着显著差异,这是为什么?也许这是未来生物光学这门学科中一个颇有价值的研究专题。
二光与信息
人类有5大感官系统.耳朵是听觉器官用以获取外部环境的声音信息,鼻腔是嗅觉器官用以提取四周氛围的气味信息,舌头是味觉器官用以获取食物的味道信息,手脚也可以作为触角器官用以感受对象的软硬冷热,而眼睛是视觉器官,用以获取外部世界的光信息,这包括客体的明暗图像信息和空间分布信息,以及色彩色度信息.实验表明,人眼对灰度的识别能力可达10阶,而对色度的识别能力竟可达102级,即人眼具有十分敏感的色效应。我们的眼睛所接受的信息量是相当丰富和巨大的。来自信息科学的统计显示,一个人对外部世界所感受的信息量,其中80%是通过眼睛进入的。
现代视觉理论,致力于探讨体视觉、色视觉和运动视觉的深层内在机制,探讨视觉细胞-视觉神经-大脑这一关联系统中的信息转换、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机制。从眼睛开启的这一视觉系统,使人们具有十分高明的识别和判断能力。比如,繁华路口车来车往,在没有交通信号灯的情况下,你是怎样做出正确判断以使自己安全通过马路的。经验告诉人们,要一站二看三通过,即,停下来,左顾右盼,大约只需要3、4秒钟时间,一个人就可以做出一个可靠判断,是过还是不过.这个识别和判断的任务,如果要让计算机(电脑)来完成,据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的一位科学顾问估算,这在当时所需计算机数量之巨大,可以铺满整个加利福尼亚州。科学家们试图从明了人眼视觉系统内在运行机制入手,为研制新一代计算机找到一个可行的途径。这新一代计算机的运行模式,将根本区别于现代计算机遵循的专家路线的运行模式,它具有宛如人眼加人脑系统那样的识别、判断和推理的能力。简言之,电脑的人脑化,从研究视觉内在机制开始。光学,Optics,该单词源于希腊文一句子词头的组合,其意为What is seen,可汉译为“看见这档事是咋回事”。毋庸置疑,光学这门学科起源于人类对视觉外在机制的思考,旨在如何扩展或增强视觉能力,以使自己看得远看得清.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被统称为助视光学仪器,就是这个道理。人类为增强自己看清物体细节的能力,至今已持续奋斗了几百年,不断取得新进展;迄今为止,人类对宇宙结构及其演化的认知,几乎全凭望远镜获取的光信息,包括其图像信息和光谱信息;迄今为止,人类对凝聚态物质结构、原子分子结构的认知,主要凭借入射光与客体相互作用而传递出来的光信息,包括其光谱信息和衍射图样信息。对以上3个方面稍作如下详述。(1)显微无止境。兹将300年来不断进展的显微技术列于表1.
三结 语
综上所述,从显微镜、望远镜、光谱图和衍射图所彰显的光与信息的关系中,我们充分认可光,这个精灵,像孙悟空神通广大本领高超,迄今为止唯有光,可在宇观世界、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中,自由穿越左右逢源,给人类带来无限丰富的信息。正如著名光学专家、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A. A. 迈克耳孙所言,“光是人类探测无限大和无限小最得力的工具。”
与精灵共舞,与天使对话,人类在未来必将发现光的更多奇异性,必将开拓出光的更多神奇应用,像如今电子计算机、激光、互联网和LED 等这般风光那样,足以深刻影响人类生活,乃至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瓦维洛夫.眼睛和太阳[M].汤定元,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2]钟锡华,现代光学基础[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物理与工程”。
相关阅读
近期推荐
1 一位好导师什么样?看诺奖得主提出的10条黄金标准丨开启科研之路
2 物理学的十大预言
4 所有自然数之和是-1/12?它在物理学中还有特别的应用?丨众妙之门
5 HPV疫苗打完就安全了吗?男生也要打吗?几岁打最有用?一文讲清关于HPV的一切 | 病毒超话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返朴」,查看更多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