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杨振宁相信的“造物主”是什么?
加星标,才能不错过每日推送!方法见文末动图
一个人愈是深刻感受到一切事件都有安排好的规律性,他就愈是坚定地深信:除了这种安排好的规律性,再没有余地可让那些本性不同的原因存在。对他来说,不论是人的支配还是神的支配,都不能作为自然界事件的一个独立原因而存在着。固然,主张有一个能干涉自然界事件的人格化的上帝这种教义,绝不会被科学真正驳倒,因为这种教义总是能够躲进科学知识尚未插足的一些领域里去的。
——爱因斯坦《科学和宗教》
前两年,一个关于杨振宁的采访视频在网络上风靡一时,该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大多被冠以醒目的标题: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承认宇宙中有一位造物主!直到近来,这则视频还在被不少人引以为据,用来宣扬对“造物主”的迷信。
在这个采访中,杨振宁先生表示,他为诸如麦克斯韦方程这样精妙的自然规律而惊叹,因此不得不疑惑是否有造物主在支配。而且他觉得,年纪越大,就越倾向于相信这一点,因为自己不像年轻时那样自信了。
其实知识的境界就像不断扩张的圆周,越大的圆周,接触到的未知范围也就越大。顶尖科学家所感悟的未知,要远超常人,所以本身更能体验自然的神妙,感觉这种神奇似乎超出人类的想象和认知能力,也因此而诉诸“造物主”。
但仔细观看网上流行的相关视频,就能发现是被剪辑过的,裁掉了杨先生开始一句最关键的话:“如果你所谓的‘上帝’是一个人形状的,那么我想没有。”杨振宁先生的原话是:“如果你所谓的‘上帝’是一个人形状的,那么我想没有;如果问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为整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的……这些不偶然、力量这么大、影响这么大的东西,是哪来的,你可以随便取一个名字,假如这里面没有一个人的形象,那我想大家都会接受……假如一定要加一个人的形象,这是你的自由,但这个是没有根据的……”。可见,网传的标题是断章取义,有故意歪曲之嫌。
也就是说,杨先生在上面的访谈中所说的“造物者”其实是抽象的,或者说是一个概念。这一点和爱因斯坦、牛顿都非常类似。
牛顿也是“通过上帝对万物的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以及最终的原因,才对上帝有所认识。”这和杨振宁先生出于对物理学规律之精美的了解和惊诧,从而产生对“造物主”某种程度的信仰,如出一辙。对于牛顿来说,“自然界是一本打开的书,一本他读起来毫不费力的书。”[1]同样,牛顿也并不相信一个具象的上帝。在牛顿心目中,“上帝根本没有身体,也没有一个体形,所以既不能看到,也不能听到或者摸到他,也不应以任何有形物作为他的代表而加以膜拜。”牛顿说自己之所以崇拜上帝,是“因为他至善至美而钦佩他,因为他统治万物,我们是他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对万物之谜的答案,只能寄托于上帝:“我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看到的所有各种自然事物,只能发源于一个必然存在的上帝的思想和意志之中。”然而牛顿不得不承认,“我们关于上帝的一切观念都是从与人的行为相比拟而得出来的。这种比拟,虽不完善,但终究有某种近似性。”牛顿最后总结说:“以上就是我关于上帝所要说的一切。” 而“从事物的表象来论说上帝,无疑是自然哲学分内的事了。”可以看出,牛顿对上帝的信仰,实际是对大自然及其神奇的崇拜和困惑,是把未知寄托于全知全能的所谓“上帝”身上,而他自己明白,那其实是自然哲学的命题。
牛顿时代的自然哲学,其实就是自然科学。众所周知,牛顿划时代的集大成之作就命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那是近代物理学和数学的发端。
关于上帝,爱因斯坦的观点更为明确。他在回答一位犹太教堂牧师的电报询问时说:“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2]这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就是说,你如果把客观事物所具有的规律,看成是上帝,那也无妨;但是这个上帝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它与人类命运和行为完全无关。这和宗教徒所信仰的上帝风马牛不相及,完全不是一回事!富有争议的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说:“一切存在的东西,都存在于神之内。”[3]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中,“神”就是一切存在物的总和,就像我们所说的广义上的“世界”概念,它包括了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这与教士们所幻想的天父、造物主形象完全不同——斯宾诺莎的“神”已经去人格化了。与其说“神”创造了世界,倒不如说“神”就是世界本身。这与杨振宁先生去人形化的“造物者”概念如出一辙。
对于宗教,爱因斯坦的态度更加鲜明:“宗教代表人物的这种行为,不仅是不足取的,而且也是可悲的。因为一种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而只能在黑暗中(指科学知识尚未插足的一些领域,编者注)站得住脚的教义,由于它对人类进步有着数不清的害处,必然会失去它对人类的影响。在为美德而斗争中,宗教导师们应该有魄力放弃那个人格化的上帝的教义,也就是放弃过去曾把那么大的权力交给教士手里的那个恐惧和希望的源泉。”类似杨振宁先生的说法,爱因斯坦也完全不相信那个人格化的上帝。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是坚信因果论的,他认为:“凡是彻底深信因果律的普遍作用的人,对那种由神来干预事件进程的观念,是片刻也不能容忍的。”他还认为,一个有罚有赏的上帝,是不能想象的,“理由很简单:一个人的行动总是受外部和内部的必然性决定的,因此在上帝眼里,就不能要他负什么责任,正像一个无生命的物体不能对它的行动负责一样。”“一个人的伦理行为应当有效地建立在同情心、教育,以及社会联系和社会需要上;而宗教基础则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一个人因为害怕死后受罚和希望死后得赏,才来约束自己,那实在是太糟糕了。”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3]中写道,“对神秘的体验——即使夹杂着恐惧——产生了宗教。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不可参透的东西存在着,感受到只能以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的心灵所把握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性;在这个意义上,也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笃信宗教的人。我无法想象神会对自己的造物加以赏罚,……我不能也不愿去想象一个人在肉体死亡之后还会继续活着”。在这里,我们看到爱因斯坦实际上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他不相信死后灵魂和因果报应,不相信鬼神,不相信世俗宗教意义上的神或上帝。
这几位伟大的科学家非常有代表性,他们的思想和言论表明,他们心目中如果有“上帝”,或“造物主”,那也只是大自然及其神奇规律的代名词,是不可穷尽、不断追索的对世界认识的形象代表,而与宗教意义上、盲目崇拜迷信的对象完全不是一回事。当然,有不少杰出科学家的确是宗教信徒,他们相信上帝或造物主创造世界、支配世界。但是在科研实践中,他们探索的还是客观真理,只不过他们愿意把这些与上帝创造结合为一体。
在庆祝杨振宁先生八十寿辰时,他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大会上演讲,有一句话使当时在场的笔者印象深刻。杨先生说;“当物理做到极致,就会诉诸哲学;当哲学做到极致,就会诉诸宗教。”所谓“诉诸”,可以理解为借助、求助。探索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物理学,显然具有深刻的哲学涵义。杰出的物理学家,尤其是理论物理学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沉浸于哲学的思考之中。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海森堡,专门写作了著名的《物理学与哲学》一书,他本人的“不确定性原理” 其实就是个深奥的哲学问题。当哲学的思考遇到困惑时,诉诸宗教就自然成为一个出路。这在思维的逻辑上完全合理,但并不标志着顶尖科学家们最后都走向宗教,更不能证明上帝或造物主的存在。
我们探讨关于“造物主的迷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多年来各种思潮的反复,使一些人失去了基本信仰,他们缺乏对正确文化的自信,非常容易受到神秘主义和神灵鬼怪之类的蛊惑。一些号称科学家的人物,也宣扬以佛教取代科学、佛在科学的巅峰等待物理学家的攀登;认为灵魂是物质存在,甚至宣扬客观世界似有似无之类的谬论。在这种时候,宣扬真正的世界顶尖科学家的真知灼见,澄清一些相关的歪曲和断章取义,对我们,特别是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实在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77年第1版。[2]《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北京),1979年第1版。[3]《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江西美术出版社,2021。[4]《伦理学》,斯宾诺莎,商务印书馆,2024。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溪谷清流”,返朴此次发表时经过重新修订。
相关阅读
3 杨振宁挂念了七十多年的师姐,和她背后屹立三个世纪的学霸家族
近期推荐
2 P/NP问题50年:基础理论举步维艰,但AI正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精品专栏“,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获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返朴」,查看更多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