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眼日专题研讨会︱转录、细胞和计算水平解析视觉功能及其异常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 逻辑神经科学 2023-03-10



来源︱天桥脑科学研究院

撰文︱中国神经科学学会

编辑︱查佳雪 


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了弘扬科学家精神,团结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厚植家国情怀、勇于创新争先,争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促进“中国脑计划”顺利实施。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党委决定于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后,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首届线上学术专题研讨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线上交流平台,并献上诚挚节日祝福,增强科技工作者自豪感、获得感、认同感。


本届线上学术专题研讨会第一期将于2022年6月6日全国爱眼日召开,由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联合主办,本期活动主题为“转录、细胞和计算水平解析视觉功能及其异常”,参会者需注册相关信息后进入直播平台,欢迎评论留言提问题,与会议报告人进行学术交流。


欢迎扫码参与线上专题研讨会!


网页PC端参会链接:https://socraticlab.com/webinar/3a03c82e-0dca-1f05-5a6e-6afee0d1b86d


手机端:扫描海报二维码并下载APP:Socraticlab(不支持手机打开网页观看)



主办单位: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

本次活动由AIbrain、蔻享学术、Socraticlab、知识分子等平台支持。



张嘉漪(主持人)

复旦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物理系学士,美国布朗大学物理系博士,耶鲁大学神经生物学系博士后。2012年起担任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青年研究员、研究员。现任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生理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感觉与运动分会副主任委员。发挥交叉学科背景优势,围绕修复神经系统功能的主题开展研。近5年以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论文12篇,篇均影响因子10.2。申请专利(含PCT)5项。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承担了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科技部“863”计划等项目。2020年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暨巾帼创新新秀奖。



李兆平 

马普所/图宾根大学


1984年在复旦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巴达维亚的费米国家实验室、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高级研究所和美国纽约的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自201810月起,担任图宾根大学教授和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学研究所研究员。在理解视觉、嗅觉和非线性神经动力学的大脑功能方面具有深入研究。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提出一个理论(正在进行广泛的测试)——灵长类动物大脑的初级视觉皮层创造了一个突出性地图,以自动吸引视觉注意力到突出的视觉位置。出版《理解视觉:理论、模型和数据》,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



李巍 (主持人)

美国国立眼科研究院


1997年在浙江大学获得医学学位,2003年在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分校获得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在美国西北大学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担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国家眼科研究所(NEI)的高级研究员和视网膜神经生物学科主任。李博士的实验室研究哺乳动物视网膜作为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模型,了解它在生理条件下的功能如何形成的,在病理条件下如何分解,以及如何被修复。实验室研究课题包括 (1)研究地鼠视网膜的颜色通路。这是一个研究锥体视觉的优秀模型系统,因为地鼠是少有的视网膜以锥体为主的哺乳动物之一。(2)探索地鼠中枢神经系统在冬眠期间的代谢适应。(3)探究视网膜生物能量学,重点是线粒体结构、功能和动态。



黄锦海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青年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学科副主任。对于眼科和视光前沿交叉技术、眼球生物测量传感、基因编辑、纳米生物材料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评估,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标准。国内外权威专业核心期刊发表及收录学术论文170篇,其中SCI收录110篇,前1% ESI高被引用文章2篇,Nature Index 1篇,第一或通讯作者SCI收录文章80篇,封面文章8篇,三项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眼科学指南PPP,并且应用于临床;单篇评论性文章影响因子74.699,被LancetN Engl J MedOphthalmologyProg Retin Eye ResJAMA OphthalmologySCI期刊引用次数达到1800次,单篇引用次数250次,H指数23Google学术引用次数3200



翁史钧 复旦大学


200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0年,在美国布朗大学神经科学系完成博士后培训。2011年担任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脑科学研究所副教授。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以及美国视觉与眼科协会(ARVO)的国际合作研究奖学金资助。利用多微电极阵列记录、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操作和眼部结构的无创生物测量等一系列技术,开展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研究兴趣主要在于:(1)哺乳动物视觉引导的眼球生长和近视发展的视网膜机制;(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下的神经元重塑及其基本机制;(3)内视网膜的新型抑制性电路。



戚晓琪 

10x Genomics


主要从事生命科学及转化医学领域相关工作,目前担任10x Genomics中国区市场部副经理,负责单细胞及空间多组学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在此之前,曾在赛默飞担任NGS产品经理,负责全国新一代高通量测序(NGS)平台及产品的管理、应用推广和项目合作。



胡扬 美国斯坦福大学眼科学系/吴蔡神经科学研究院


1996年在北京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8年在北京友谊医院完成眼科住院医师培训。2006年,在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获得神经科学博士学位。2009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跟随何志刚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目前担任斯坦福大学眼科副教授和Bio-X和Wu Tsai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实验室研究目标是开发高效的治疗策略,通过促进神经保护、轴突再生和功能恢复,实现中枢神经系统的修复。使用最先进的工具和创造新的工具来研究各种视神经疾病中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和视神经,包括创伤性、青光眼和炎症性视神经损伤,以充分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变性和轴突再生失败的分子机制。



段昕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眼科系


2002年在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8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6年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培训。目前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眼科副教授。段博士实验室研究目标是在神经元损伤的情况下重建神经回路并恢复正常功能。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成像,生产腺相关病毒(AAV),CRISPR诱变,进行小鼠眼球注射,分离视网膜神经元进行RNASeq,并通过膜片钳视网膜电生理学测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功能特性。段博士和邓博士合作研究视网膜如何与大脑 "对话",获得2017-18年威尔开拓者奖。


本文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