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翻译自主,从新年这件事开始!

Gio 底壳宇宙 2023-06-08
我们把中文译成外语的方式一向有问题。直到今日,这种问题依然存在。
但在详细讨论具体是什么问题、已经造成了什么后果之前,我们先来看两张菜单。

上图是一张开在纽约的西安名吃餐厅的菜单。


上图是一张开在英国的韩国餐厅菜单。


点开大图仔细看,大家不难发现,中国餐厅的菜单不但贴心地附上菜品图片,连菜品的翻译也是纯西式的诸如“Spicy Cumin Lamb Burger (辣味孜然羊肉汉堡)”,但图片明明是一个肉夹馍。
而韩国餐厅的菜单并没有配图片,而且菜名也都是朝鲜文原文配上菜品的英文发音,不会把韩国拌饭给翻译成“Korean Steam Rice with Chili Sauce”也不会把紫菜包饭翻译成“Korean Sushi”而是直接叫Gimbap。
熟悉英文幽默段子的人可能会记得点菜梗,比如“小姐你点的两首音乐已经给你奏完了”(不认识菜名梗)。就是因为大多数外国菜都没有类似“Sweet and Sour Chicken(酸甜鸡)”这样的名字,而是“Bibimbap(石锅拌饭),Kebab(中东烤串),Aloo Gobi(印度花椰菜)”这样的音译,再配上菜品简介,所以很多不熟悉某菜系的就会容易闹笑话,比如一顿饭点一堆前菜,和刚刚提及的点成现场音乐。
大多数菜品翻译就是这样,是顾客去适应餐厅,自己默默掏出手机搜索什么是Tempura(天妇罗)。
日韩在菜品翻译上,连饺子都是固执使用自己本国饺子的音译。我在英国超市里买饺子,日式饺子用Gyoza,韩国饺子用Mandu,但中国作为饺子的原创国家却用着dumpling这样一个笼统的英语词,来称呼自己文化中重要的传统食品,真看不出谁才是饺子的创造者。  

写着Mandu的韩国饺子。


写着Gyoza的日本饺子。





写着dumpling的中国饺子。


是的,我就是在强调中国人在汉译英上太委屈自己了,太无视自己了,太不把自己的东西当好东西了。
包括食品在内,我们文化里很多概念与词汇,比如各种节日,明明可以使用更能体现出其中国文化属性的翻译,却偏要翻译成“中国版本的别国的东西”,比如“Chinese dumplings(饺子), Chinese steam buns(包子),Chinese Valentine’s Day (七夕), Chinese Opera (传统戏剧)”,等等。这是一种自我虚无化的翻译方式。
另一种失去文化属性的翻译,则和我开篇提到的食品翻译问题一样,采取了英文直译。比如韩国中秋用的是Chusoek(朝鲜语里中秋的罗马发音),但我们的翻译则是“Mid-Autumn Festival”。实际上,Mid-Autumn Festival这样的翻译是符合我们汉语在翻译别国文化的习惯的,比如我们翻译Christmas的时候也不是叫“克里斯马斯”而是采取意译的方式称为“圣诞节”。但要注意,我们在这样翻译的时候并没有给圣诞节加一个“西方的圣诞节”或“基督教的圣诞节”这样的前缀。这其实很离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其实在基督教传入中国前就已经有自己的“圣诞节”了。在“圣诞节”被普遍用来指基督教耶稣诞日之前,一直是老子(道祖)的圣诞日,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是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诞生的庆祝日!我们的翻译方式,不光在对外输出上抹杀我们自己的文化痕迹,还在对内抹杀我们本土的文化传承。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是降圣节,又称玄元节、真元节、老君诞等,是太上老君的降诞之日。降圣节在唐宋时期成为官方法定节日,百官休假,以示庆祝。降圣节是海内外华人共贺的节日,新加坡将二月十五日定为“道教节”,中国香港地区则将二月十五日定为“道教日”。


之所以反对我们这样离谱的翻译方式,是因为这样不断矮化自己文化的最后结果就是,gyoza大家都知道,jiaozi却没人认识,ramen大家都知道,lamian却仍然还被翻译成Chinese noodles。 
又比如,七夕,被翻译成Chinese Valentine’s Day,仿佛一个山寨的情人节。不光山寨,把七夕等同于情人节也是一种矮化和解构。当我们给外国人介绍这个节日为中国的情人节,我们也在给自己制造七夕是情人节的印象。那么当我们过七夕时,我们会做些什么呢,玫瑰还是巧克力还是发个520?但七夕根本就不只是一个情人节啊!七夕,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是一个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才是七夕的传统习俗,而送玫瑰巧克力不是。这一切都是在增加对我们自己文化的误读,和导致大家产生“情人节才是正统,七夕只是个chinese version”的印象。

中国的七夕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约2500年前)。《诗经·小雅·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 作为对比,Valentine's Day基于基督教,而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晚于春秋战国时期。


同样惨遭解构、但不如七夕严重的还有端午。在我学雅思的课本上,黑纸白字印着端午节的英文是Dragon-Boat Festival (龙舟节)。但端午完全不止划龙舟这么简单啊,把含有祭祖、祈福辟邪以及纪念忧国死士的端午等同于划龙舟,就和把七夕拆光了只剩下搞对象一样是解构,是矮化,是误读。直接叫Duanwu有什么问题呢?印度排灯节在英文里也直接叫Diwali啊。大家为了了解Diwali自然会去了解Diwali背后的文化故事。
语言是有力量的,如果我们自己发给自己孩子的课本,都教她们背诵“汤显祖是中国的莎士比亚,肉夹馍是中国汉堡,七夕是中国情人节,端午是划龙舟节,京剧是中国歌剧”,那我们就是在主动失去我们的力量,主动解构和曲解我们的文化,主动放弃传达我们的文化的机会。一个令人难过的输出案例是围棋和围棋相关的术语已经在英文翻译中沿用日语发音了(Go)。韩国象棋也有自己的音译Janggi,而我们的象棋还固执地被我们翻译成Chinese Chess。
当然,这些年随着我们文化自信的不断增长,我们对文化输出也越加重视。我也是能观察到我们在翻译上和输出上也是有进步的,比如随着中国动画在海外渐渐受欢迎,Donghua这个词已经成为区别于Cartoon和Anime专门用于指中国动画的专有名词了。当有人用Chinese Anime称呼动画时,还会遭到中国动画的海外爱好者们“出警”。也开始有人讨论起用西方邪恶的Dragon来翻译我们的祥瑞仙兽龙是否词不达意,我也注意到微博上有植物科普博主提到更多我国的科学家开始用拼音命名发现的新物种。
最后,写这篇文章的时间临近春节,网络上也正在讨论我们快被偷走和解构的春节,争论到底是Chinese New Year还是Lunar New Year。在这里我想说:Chunjie Kuai Le, Gong Xi Fa Cai!


撰文:Jokielicious

图片: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