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记得民族伤痛的中国人,看一个不喜欢的英国导演拍的美国主旋律电影。我为什么最终给出了好评?我并不是诺兰的粉丝,甚至可以算是诺兰黑子,黑他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的电影拍得不好,而是觉得他既拍不好人物的内心戏,片子台词也都不咋滴。我对题材也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为害怕这部美式主旋律《建核大业》会在反思那两颗核弹时给我喂屎(注:指无脑反思丢核弹,继而把当时的日本人洗地洗成战争受害者,淡化侵华战争中日本、日军的罪恶)。但我最担心的两个问题都没有出现,诺兰拍好了人物内心戏,处理奥本海默对两颗核弹的内心震动时也合适,没有带着现在最廉价的政治正确去刻意反思。预警!预警!以下影评带有剧透!但说真的,这个片不怕剧透,先刷剧透再去观影体验更好先重点夸一下很让我出乎意料的一点,也是最终让我给这部电影好评的原因。对两颗原子弹的反思当然存在,这在我预料之中。但我进电影院之前,始终觉得不会处理得让我满意。因为我的站位是一个记得民族伤痛的中国人,一个我不喜欢的英国导演拍的美国主旋律电影我几乎是默认不会有一个让我满意的立场。我预设片子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居高临下的“我丢了又怎么了,二战要是没我美利坚两颗蘑菇弹,还不知道要打多久!”另一种是现在常见的美日共同玩一些调教虐恋,美国对着两颗核弹生出创伤应激、悔不当初,日本对着两颗蘑菇表演我好柔弱一白莲花,看看《萤火虫之墓》吧家人们嘤嘤嘤。第二种是我最怕的,感觉美日两个狗东西在我面前表演什么很怪的虐恋场景,而我们中国人只是他们父慈子孝调戏场景的一环,现实中见过,真的会吐。但《奥本海默》这部电影处理地出乎意料地好,一个知识分子怀抱着一些拯救世界的天真浪漫在象牙塔里制造了能开启地球末日的武器,但武器的使用权并不在他手里。他在两颗核弹之后长时间受到的震撼也是合理的,并不是圣母式的怜悯,而是逐渐清晰认识到自己所制造武器带来的后果。虽然一开始比较散,但看到造核弹那块剧情基本上就开始容易跟上了,因为开始有个主线了所以也比较好看明白。看到美国佬给自己的科学家在洛斯阿拉莫斯修了一整个带超市学校教堂的小镇我真的都快羡慕疯了,很难不联想到另一部讲造原子弹的国产电影——《横空出世》,这部电影里我们科学家和部队是什么条件啊,罗布泊上茫茫荒原,缺水少粮隐姓埋名。奥本海默和他的团队能撕逼能喝酒能吵架能出轨,我们的科学家因为营养不良而吐血,我们的战士刚刚从朝鲜回来就西出阳关无故人撸起袖子加油干了。《奥本海默》国内上映后要是能跟着重播《横空出世》也许挺好——虽然,《横空出世》不是爽片,会让人爆哭。
《奥本海默》是多线叙事,有黑白和彩色的时间差,但其实黑白环节也有时间差,彩色也有时间差。虽说看起来并不是为了烧脑而多线叙事,但客观上也制造了一定的理解难度,所以前1/3部分会显得信息量过大。
如果对本片有兴趣,就不要怕被剧透,建议先做一些人物历史背景的功课去看,比如了解一下出场人物的背景和名字会好理解很多。我就是没做功课去看,然后英国这边也没字幕(英文字幕都没有),很多地方不认识人物加上很多政治和科学的术语就会觉得在做听力题。此外,关于影片对麦卡锡主义的批判或者说讨论,占据电影大部分篇幅的听证会和审讯戏份都围绕着“奥本海默你到底是不是通共”。一方面我觉得在麦卡锡主义卷土重来的今日,美国有这么一部主旋律电影讨论到这个话题也蛮好的(虽然我完全不觉得会对现在的情况起到任何作用);另一方面这部电影也体现了美式反思的局限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麦卡锡主义在当时的美国制造了一种弥漫全国全社会的恐怖氛围,这种恐怖感在电影里虽然占了很大篇幅,但实际上是没有体现出来的,因为结尾落脚在了刘易斯·施特劳斯和奥本海默的个人恩怨上。我相信很多人会觉得美国人会拍麦卡锡主义就已经是反思了,但我们国家文革相关的电影几乎都会渲染那个时代的整体性的疯狂,甚至添油加醋,而不是去淡化环境、归结于个人恩怨。《奥本海默》对麦卡锡主义的讨论有,批判或许有,但按我们对文革的标准,这部片子仅仅是点到了麦卡锡主义,还不值得被夸奖为“很敢说”。
本诺兰黑子诚心说这次诺兰终于会拍人物了,虽然你也可以说是选了个诺兰擅长拍的高智商中年白男内心戏,但谁说不能选自己擅长的点去攻克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呢。乔什·哈奈特演的欧内斯特·劳伦斯真的好壮,在奥本海默面前整个人大胸肌双开门阴影笼罩,两个人吵架的时候基连感觉随时要被双开门压死那种感觉。不是说一定要磕,但我估计会有人磕毕竟这个片儿也没有别的能磕的了。很多笔墨放在奥本海默的左翼背景和人生经历。就我感觉奥本海默的爱好是通共,造成这部电影分级为R的情人是共,正牌老婆也是共。老婆和情人都是通共,因此……天下何人不通共!(bushi)总结一下,本片没有喂屎,没有按头反思,没有强行政治正确,但是有“奥本海默,你就说你有没有通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