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次遭投毒,清华才女朱令死里逃生,智商仅6岁:27年了,凶手究竟是谁?

馆长凯先生 志愿云 2023-11-30

馆长凯先生|作者

志愿云(zhiyuanyun)|来源


如果今天问朱令,你多大了?

朱令会眨眨眼睛,把头歪向一边,张大嘴巴发出一串不连贯的气声。

等母亲朱明新拿来胶布堵住朱令喉部的气孔,能听见那一串气声说的是:22岁。

2022年,朱令就要49岁了。

27年前,那名年轻漂亮、才华横溢的清华女生,如今瘫在床上。

说着外人听不懂的话,做着别人走不进的梦。

27年前铊毒的贻害,总是跑在朱令的努力前面。

她如今全身瘫痪、智力只有六七岁孩子的水平;

她瞪大眼睛寻找着眼前的焦点,可爸爸妈妈还是一团模模糊糊的影子。

如果不是当年的铊中毒事件,她也许将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01 
清华才女患“怪病”

1973年11月,朱令出生在北京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吴承之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之后就一直在国家地震局做工程师。

母亲朱明新与丈夫是校友,在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工作。

她还有一姐姐叫吴今。


1989年4月,在北大生物系读书的吴今,在一次野外春游中失踪;

三天后在一个悬崖下面她的尸体被找到。

姐姐的意外死亡,给朱令全家带来沉重的打击。

朱令多才多艺,自小便学习钢琴、古琴。

1992年朱令考上清华大学化学系,并成为校民乐队的主力队员;

1994年荣获全国高校艺术表演独奏组二等奖。

此外,她还是游泳高手,曾经在清华的校运动会上多次得到名次,是北京市游泳二级运动员。


1994年12月11日,清华大学年度音乐会上,朱令登台,圆满完成独奏《广陵散》。

台下,父亲吴承之和母亲朱明新一脸泪水,满是心疼。

只有他们知道,女儿朱令已经三天吃不下去饭了。

1994年11月24日起,朱令身上开始出现奇怪的病情:

起先是肚子疼,吃不下饭;接着胃部不舒服;最后她的头发开始脱落,并在几天内掉光。

12月23日,朱令入住北京市同仁医院消化内科病房,虽然没有查出病因,但住院一个月,朱令的病情得到缓解,于1995年1月23日出院。

1995年2月20日,新学期开始,朱令返校。


1995年3月6日,朱令的病情再度恶化。

1995年3月9日,朱令父母带朱令到协和医院的神经内科专家门诊,李舜伟教授接诊后,告诉朱令的母亲“太像60年代清华大学的一例铊盐中毒病例了”。

但是由于朱令否认有铊盐接触史,并且协和医院不具备做该项化验的条件,协和医院没有进行铊中毒的检测。

1995年3月15日,她的症状加重,开始出现面部肌肉麻痹、眼肌麻痹、自主呼吸消失。

1995年3月23日,朱令中枢性呼吸衰竭,协和医院采取了气管切开术

1995年3月26日,朱令陷入昏迷状态,被送入协和医院的重症监护室(ICU),依靠呼吸机维持呼吸。

直到8月31日苏醒,朱令共昏迷长达5个月。


02 
剧毒化学物质——铊

这是中国第一次互联网求救案例。

1995年4月10日,朱令的高中同学、北京大学力学系92级学生贝志城、蔡全清等人当时将这种不明的病症翻译成英文,通过互联网向Usenet的sci.med及其他有关新闻组和Bitnet发出求救电子邮件。

之后收到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回信1635封,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回复认为:

这是典型的铊中毒现象

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的医生在回信中指出:

“疑似铊中毒,认为根据头发脱落、胃肠道问题和神经问题等症状几乎可以确诊”。


1995年4月28日,在一位有良心的协和医生暗中帮助下,朱令父母取得了朱令的尿液,脑脊液,血液,指甲和头发,来到北京市职业病卫生防治所进行检验。

当天,陈震阳教授就出具了检测报告。

认为朱令为两次铊中毒,第二次中毒后朱令体内铊含量远远超出致死剂量1000倍

并怀疑有人蓄意投毒,同时建议服用普鲁士蓝解毒。

(铊属于剧毒物质,与氰化钾、砒霜相当;铊盐因为无色无味且易溶于水,因此成为了投毒犯罪的一种选择。)

朱令开始服用对症药普鲁士蓝。

服用当天,血液中的铊离子浓度开始下降,这是朱令到协和医院求诊的第50天。

一个月后,朱令体内的铊被排出,铊含量降为零,中毒症状消失。


朱令的命得救了。

但是,还是迟了;

朱令的大脑、中枢神经、肺、肝都受到严重损伤;

脑组织萎缩,双目失明,四肢、语言及记忆功能丧失,处于重残瘫痪状态。


03 
究竟是谁,要致她于死地?

据朱令母亲朱明新回忆,当时大夫就说,不是误服就是投毒。

当时的朱令并没有机会接触到铊这种化学物质。

随后,朱明新到清华报案。

“据公安局有关人士说北京市工作中需要使用铊和铊盐的单位只有二十多家,能接触到铊的只有二百多人”。

警方并且排除了朱令本人曾使用或接触过铊盐,也排除了其家人和亲朋接触过铊盐。

朱令家人委托的两名代理律师之一张捷指出:

“根据警方提供的情况来看,有人故意投毒是朱令中毒的真实原因,也就是说背后存在一个凶手”。

而了解内情又有几十年破案经验的老公安王补推断“嫌疑人的范围是很小的”。

并根据清华大学女生宿舍的严格管理,进一步推断“朱令身边就有凶手”。


王一风,朱令同班同学。

她曾站出来,直指孙维有重大投毒嫌疑。

对此,王一风回忆称,当年清华大学一共有七个人可以接触到“铊”,分别是两名教师(李隆弟和童爱军)、三名女研究生(87级女生陈某、88级女生赵某、89级女生朱某)和两名本科学生。

其中一个为90级男生吴某,另一个就是孙维。

“女研究生住在别的楼。只有孙维可以近距离接触朱令的日常用品。”

1995年,朱令的室友孙维被警方列为本案重大犯罪嫌疑人。


当年天涯论坛热心网友梳理的一张“嫌疑人”图


据说当年警方把孙维列为嫌疑人,是因为清华大学出具的材料,孙维是唯一接触铊的学生。

曾有传言称警方当年“从孙维床底的箱子里找到朱令的咖啡杯”;

并且“有被彻底清洗过”,孙维当时辩称“朱令在住院怕杯子落尘”。


04 
悬疑重重

案情进展扑朔迷离。

1996年,清华大学派出所所长李慕成告知朱令父母,“有对象,只剩一层窗户纸了”“上面批准后,开始短兵相接”;

1996年2月,北京市公安局14处有关领导对朱令家属表示案件难度很大,仍在努力之中;

1997年4月,北京警方对孙维采取了第一次突审。

8小时后,由家人领回。

1998年8月25日,公安机关宣布结案。

并以“超过法定期限”为由解除孙维作为嫌疑犯所受到的强制措施。

但匪夷所思的是,公安机关没有告知朱家此案已结,朱令父亲声称“之前得到的答复一直都是‘正在调查中'。”

直至2008年申请信息公开时,才获悉已于1998年结办。

严重中毒致残的朱令当前现状


从1995年5月7日以来的11年(2006年),这个案件没有进入法庭阶段;

北京警方一直没有宣布侦破此案,也没有公开任何有关的细节和原因。

但主要负责这个案件的公安局十四处李树森,在2006年对采访他的媒体记者提及:

“这件事在调查工作中已有一定结论”,且“这件事情很敏感”。

案件侦破为何不了了之,至今仍是个谜;

孙维家庭背景不一般。

她的爷爷孙越崎曾任民革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伯父孙孚凌曾任北京市副市长。

2008年5月12日,朱令父亲吴承之向北京市公安局提交了要求公开朱令急性铊中毒案侦破过程和结果的申请,并于当日被受理。

5月30日,北京市公安局以“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情形”为由,对此申请发出“政府信息不予公开告知书”。


2009年,朱令家人在律师的陪同下再次到北京市公安局要求公开案件信息。

同时了解案件侦破进展,多年过去,公安部门的回复一直都是“正在调查中”。


05 
“央视7问 ”

2007年1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播出专题记录片《朱令的十二年》,并提出“央视7问”,将此案的关注又推至一个新的高度:

朱令案19年悬而未决的局面,究竟是何原因?

警方当时掌握了哪些证据?

案子卡在哪里?

当初警方那些“只剩一层窗户纸了”的表态是否属实,又指向哪个嫌疑人?

对朱令家属的询问乃至申请信息公开,究竟为何搪塞、不予告知?

玄之又玄的所谓“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情形”具体指的是什么?

特别是公众质疑的,当年本案有没有受到权力的不正当“干涉”?


2013年4月中旬,复旦大学投毒案让人们再次关注起当年的女孩朱令。

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上陆续出现大量相关评论,并对警方的侦破工作是否公正表示质疑。

据媒体报道称,孙维已改名孙释颜,通过虚假婚姻进入美国。

5月3日,一位缩写为Y.Z居住在佛罗里达迈阿密的华人发起了白宫请愿。

这份请愿书的标题为调查和驱逐孙维(Jasmine Sun),不少人认为她是中国著名铊中毒谋杀案的主要嫌疑人。

请愿书写道:

“1995年清华大学学生朱令被发现两次被人故意以致命化学物铊下毒,导致其永久性瘫痪。为了保护我们公民的安全,我们请愿政府对她进行调查,并驱逐她。”

截至5月8日,已有超13万人支持这一请愿。

当年白宫请愿书


按照白宫创建“我们人民(we the people)”请愿网站的规则,对于在30天内超过10万人签名的请愿,白宫需要做出回应。

随后,新华网、环球网等主流体相继跟进报道,呼吁及时澄清朱令案传闻,舆论影响进一步扩大。

5月8日,作为案件侦办方的北京市公安局通过微博首次表态,表示碍于证据灭失等客观因素,朱令案最终无法侦破,并强调始终坚持依法公正办案,未受到任何干扰。


06 
不被忘却的纪念

2013年,《中国青年报》评论“朱令案”: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案而言,无疑是一个可取的态度、一个可以期待的开端。

从赵作海案、唐慧案、张高平案,再到2013年”复旦投毒案”及由此牵出的“朱令铊中毒案”,中国法治的信仰根基正在动摇。

朱令与家人及关爱她的志愿者们庆祝生日

因此,用“看得见”的正义定争止纷,“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司法执法部门的责任,也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国家打造阳光政府、树立公信、加强法治的不二路径。

其实 27年来,社会大众对朱令案的关注一直未曾离去。

“朱令事件”已经不仅仅是家庭的悲剧,更成为一道社会的伤疤。

如果没有一个公开透明的结果,不同时期的人们总会因为某种原因将它揭开,尽管这样会很疼......

参考材料:

百度百科:朱令事件

新华网:舆论呼吁及时澄清“朱令案”传闻

人民日报:朱令案,公开是一剂解毒良药

肖方:从朱令案到黄洋案,看司法与民意



  作者介绍


《凯先生思库》,与新闻热点信息不同,这里提供深度知识,分析事件背后更深层次原因,帮助你在生活工作中思考得更稳健。由百度职业经理人、公益达人“馆长凯先生”创办。


*图源网络,侵删。本文首发于志愿云(ID:zhiyuanyun),转载请添加微信:SSWVs02,并注明来意。


志愿云福利大放送!做梦都想抽到志愿者服装!包邮免费送!


推荐阅读


“复旦学霸毒杀室友”,177名师生联名求情...

今天,我要曝光一个被写作耽误的灵魂段子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