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4年第1期 目录及内容提要

新闻与传播研究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24-09-04

 目 录 

 Content


0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次成功的政治传播

   ——兼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论著的编辑失误问题

陈力丹 荣雪燕(5)


寓宣于教: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冬学宣教研究

石尚上(21)

02

新闻学


新闻研究的情感转向:全球议题与在地议程

周睿鸣(36)

03

新媒体


游弋与分化:

   互联网对中国城市青年的文化价值观塑造与世代身份识别

徐 剑 黄尤嘉(51)


邂逅“算法时光机”:AI化记忆的技术嵌合与主体逃逸

周 莉 陈沐恩(67)


元宇宙声场中的公共意见传播:议题分化、传播态势与思想引领

王 帅 徐 菲(83)

04

互联网治理

驯顺与偏离:社交媒体平台用户治理研究

晏 青 杜美玲(95)


互联网平台私法责任承担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0-2022年隐私与个人信息纠纷裁判文书分析

卢家银(111)


内容提要

 Abstract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次成功的政治传播

   ——兼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论著的编辑失误问题

陈力丹 荣雪燕

论文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长期被忽略的政治传播案例——恩格斯的小册子《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在德国迅速传播的经验,同时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错收非恩格斯写的《〈普鲁士军事问题和德国工人政党〉简介》一文,讨论了同类编辑失误带来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偏差。这次由马克思和恩格斯远在英国策划的政治传播,是在1848-1849年欧洲革命失败、共产主义“幽灵”在德国沉寂了十几年之后,马克思主义重新在德国崛起的起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指各方面的党报理论和新闻实践,也包含丰富的党的政治传播的方式方法和策略。论文为这方面研究的初次尝试。


寓宣于教: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冬学宣教研究

石尚上

在根据地开展基层政权建设、乡村文化改造与认同建构的历史语境下,教育与宣传相辅相成,冬学宣教在中共的基层宣传动员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论文聚焦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冬学运动,尝试从媒介形态、传播网络、场景、内容方面,阐释其作为一种构造革命心灵的基层传播新形态的基本特征。冬学激活了报纸、黑板报、读报组等乡村媒介,通过对教员、小学生、积极分子等新的乡村知识传播者的发掘和串联,重塑乡村文化权力网络,以集体阅报、生产学习小组等组织化形式,塑造了意义共享的传播情境,搭建起组织与民众之间的持续联系,培养基层民众过“团体生活”的习惯。冬学运动可视为党传播政治文化,以宣教方式构筑“无所不知”、“无处不在”的集体生活气候以改造民众意识的典型实践。


新闻研究的情感转向:全球议题与在地议程

周睿鸣

情感转向是当前全球新闻研究领域的前沿议题。在中国拓展这个全球议题应立足当前中国数字媒介兴盛的历史条件,以包括新闻从业者在内的多元新闻行动者为研究对象,从新闻的文本、组织和制度三个层面出发,结合特定语境分析新闻工作与情感,兼顾新闻生产者和消费者基于特定情感结构相互影响和形塑的实践经验。开掘特定语境下情感结构的嬗变有助于理解在地新闻实践中的情感表达。在新闻研究情感转向的全球浪潮中明确在地议程,不仅对理解中国语境下的新闻工作与情感有益,还会为丰富全球议题的多样性作出理论贡献。


游弋与分化:

   互联网对中国城市青年的文化价值观塑造与世代身份识别

徐剑 黄尤嘉

着眼于世代文化环境中的媒介因素,探索其对中国青年一代的文化价值观特征的影响。将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大众化作为理解当今中国城市青年世代的环境之锚,在全国20个大城市发放问卷,基于“个人-集体-社会-国家-全球”文化价值观测量框架,分析考察青年世代如何理解当下世界。研究发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从时代身份识别(宏观)、个体集群模式(中观)及媒体使用频率(微观)三个层面,正在塑造当代青年的世代身份特征。相比于前序世代,当代青年一方面出现了脱嵌集体、个体掌控感较低的“游弋”状态,另一方面,其内部各群体之间也存在文化价值观的“分化”趋势。


邂逅“算法时光机”:AI化记忆的技术嵌合与主体逃逸

周莉 陈沐恩

随着人工智能对用户累积的网络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和精准推送,一种新的媒介记忆类型——AI化记忆由此而生并逐渐内化为个体记忆的一部分。运用日记法对个体的AI化记忆体验进行考察发现,人工智能对个体记忆进行汇聚和加工后的整合型记忆正渗透到智能穿戴、移动社交、知识获取等多种场景中,AI化记忆通过点亮记忆微光、与个体协同修复记忆偏差并赋予其平行记忆,实现了技术媒介对人类主体性的内在嵌合。面对人工智能在记忆建构中的主动权日益强大,人类主体也对AI化记忆带来的主体错觉、记忆话术和情感标签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随着人工智能逐步建构起一个结构标准、细节清晰、内涵稳定的记忆世界,人的主体性空间将面临重构,技术媒介与人类的关系新模式也将由此产生。


元宇宙声场中的公共意见传播:议题分化、传播态势与思想引领

王帅 徐菲

元宇宙在近年来俨然成为社会舆论场中的主要论题之一。“元宇宙话语”乃至“元宇宙声场”本身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范畴。在人类思想史的发展之中,以哲学本体论、古典美学为基点的“古代世界观”一度成为元宇宙的思维母版。随着现代技术和科学对“彼岸世界”的祛魅,人文式的“元宇宙话语”逐渐展露出批判性的特征并逐渐与后现代的社会思潮结合,成为发达资本主义批判的主要思想领域。科学的、技术的“元宇宙话语”仍然具有主流的影响力,以现代的技术理性和科学知性解读元宇宙的物理学、数学原理,借此实现社会改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构成了元宇宙的现实性渊薮。当元宇宙资本和元宇宙话术高度耦合,资本的逐利性反而可能加剧元宇宙之中的舆论矛盾与分化风险,最终以资本主义拜物教形式褫夺科学知性、人文理性的实质地位,以空泛的“修辞符号”制造虚无主义境况。有鉴于此,国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通过数字技术及责任体系来介入元宇宙声场,从而遏制资本无序扩张,促使元宇宙声场秩序在健康、和谐、可控的轨道内运行。


驯顺与偏离:社交媒体平台用户治理研究

 晏青 杜美玲

社交媒体平台深度嵌入现代日常生活,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乱象,治理问题亟待关注。用户作为社交媒体平台治理的末端,其是否回应治理、调试自身行为成为治理能否生效的关键节点。论文结合福柯的治理理论与平台治理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方法,考察系列的治理技术如何为被治理的对象提供一套可模仿的行为模式以制造出一种符合治理要求的主体。论文发现,平台治理构建出一种可增殖的积极权力,通过生产治理知识的形式及自我审查这一重要步骤将用户培养为顺应平台治理的自我治理者。但是这种可增殖的积极权力也会培养出一些偏离平台治理的用户,因为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一种不确定性。尽管平台治理技术与用户自我技术两者有冲突,但是寻找二者的覆合点将有助于改进平台治理。


互联网平台私法责任承担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0-2022年隐私与个人信息纠纷裁判文书分析

卢家银

随着平台“数字守门人”功能的逐步凸显,现行制度日益要求其积极承担保护信息隐私的责任。本研究在全面检视私法责任构成理论的基础上,对2010年以来隐私与个人信息诉讼裁判文书进行了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内容分析,剖析了网络平台在该类纠纷中的败诉裁决与私法责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行为层面,平台的主观过错和权益损害程度越严重,越会被判败诉和承担私法责任;与事前告知许可义务相比,事后积极履行监管救济义务的平台,普遍能够获得胜诉并较少被判承担侵权责任。在主体层面,平台规模也制约着其在侵权诉讼中的胜败诉判决和责任承担,相较于大型平台,中小型平台在法庭上更容易被判败诉和承担去除侵害与损害赔偿责任。

刊物介绍

Introduction



《新闻与传播研究》

Journa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Studies

    《新闻与传播研究》是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的顶级学术期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期刊创办于1994年,初为季刊,2008年改为双月刊,2013年改为月刊。其前身《新闻研究资料》为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权威刊物。

    《新闻与传播研究》创办以来,继承发扬重视学理研究的传统,以“代表中国新闻学、传播学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引领中国新闻学、传播学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为办刊追求,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并与国际学术界保持密切联系,刊发了一系列卓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 刊物基本信息 

Basic Information

刊名:《新闻与传播研究》

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2577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320/G2


主编:胡正荣

执行主编:朱鸿军

副主编:刘瑞生  张满丽

责任编辑:沙垚  张萌  贾金玺  韩博

特约编辑:韩智冬


在线投稿系统:

https://xwycbyj.cbpt.cnki.net


新媒体编辑:张竞壹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除注明出处的文章外,均为原创,如需转载、引用、合作可在后台留言申请转载,并注明本公众号[新闻与传播研究]ID:xwycbyj,转载后请勿擅自修改文稿,若有修改,需征得[新闻与传播研究]同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闻与传播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