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8月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美国空军近乎无解的“撒豆成兵”,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帧察 帧察点 2019-12-09

【上期内容A:巴基斯坦四艘054A全部开工,为何军队内部却有人不高兴?

【上期内容B:半岛上机动性最强的装甲部队,装备却来自红色帝国


回溯世界空军战史,战略轰炸机机群最后一次面对较完整防空体系的地毯式轰炸,大概是1972年12月的越南战争“后卫II”战役。在短短11天的大规模空袭中,美军在出动740架次的B-52战略轰炸机、2500余架次的战术飞机的同时,还出动了150多架次的电子战飞机予以配合。


▲以12月19日的首场空袭为例,66架战机组成的美军机群中,其实只有24架B-52,但有16架F-4前出投放箔条形成干扰走廊,海空军还各自出动了2架EA-6B和EB-66电子干扰机分别掩护轰炸机群的撤出和进入


在这场美军精密筹划的、持续62分钟的空袭中,虽然此时的越军已经装备了后期型S-75地空导弹系统,性能要优于当年我军“543部队”使用的早期型号,但其19轮导弹发射(共发射35枚导弹,为缩小自身暴露面积,越军单个营阵地经常不满配6个发射架)仅命中了1个目标。


▲尽管战斗失利与越军战法单一,指挥员水平低下等有很大关系;但美军的电子干扰导致越军雷达被迷盲,无法准确判断态势,使得35枚导弹中竟有25枚是在有效射程之外发射,白白浪费弹药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美军战后的经验总结中,区域电子干扰机和“伴随干扰走廊”的结合使用,被认为是在未来大规模战争中仍将行之有效的战法。但由无动力的箔条等组成的,只能在空中短暂悬浮的干扰走廊,毕竟存在着特征固定、干扰时间较短等局限性,面对苏联新一代防空体系时的迷盲作用必将大大下降。


▲多次被我军击落的美军147系列无人机,在越战期间也演化出了充当诱饵使用的N/NX系列,虽然使用次数不多,但也积累了一定经验


有趣的是,率先做出改变的是美国海军,而这种改变的源头,则与越南战争后仍在与苏制防空体系持续较量的以色列空军,有着很大的关系。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布伦斯威克公司就研发了一系列无动力滑翔诱饵,以色列IMI公司引进了其专利在国内生产了“参孙”(Samson),装备以色列空军,并在1982年的贝卡谷地战斗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以色列人在这一领域确实有不少成名作品,不仅自用效果良好,还经常返销回去


看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果,1985年美国海军也从IMI公司采购了约2000枚“参孙”,赋予其ADM-141A的型号,也称TALD(战术空射诱饵,Tactical Air Launched Decoy)。TALD采用起飞前预编程飞行轨迹,在12200米高空投放时有着125千米的滑翔距离,使用龙勃透镜等手段模拟战机的雷达信号特征。


▲美国海军一般使用A-7或F/A-18携带TALD,由于它只有2.3米长,180千克重,战机可以轻松地在翼下挂载两组共6枚


TALD有两种改型,ADM-141B提升了箔条撒布能力,可携带36千克箔条,让对方雷达误认为这是一架在释放干扰的战机。这种改型和基本型一同参加了1991年海湾战争,美国海军仅在“沙漠风暴”的第一夜就使用了100多枚TALD,伊拉克大量雷达因此而暴露,随后被“哈姆”反辐射导弹摧毁,作用非常显著。


大喜过望的美国海军在战后又增购了2000枚TALD,但同时他们也发现,TALD即使高空投放时最大滑翔速度只有460千米/时左右,其无动力的航迹在碰上水平较高的对手时仍能识别出其与战机的区别。这就催生了TALD的第二种改型ADM-141C(也称ITALD,I意为Improved,提升型)。


▲加装了小型涡喷发动机后,ITALD不仅飞行距离增加到了300千米以上,飞行速度也达到M0.8,并具备一定的地形导航和GPS导航能力,本质上成了一架微型无人机


看到海湾战争中TALD的表现,美国空军自然也颇为羡慕,“给我也整一个”的呼声不绝于耳。然而虽然1996年诺格公司旗下的瑞安公司——正是越战时期147系列无人机的娘家——就中标了MALD(小型空射诱饵,Mini Air Launched Decoy)项目,其量产工作却因为美国空军对其需求不断升级而无限拖延。


▲历史一次次证明,在美国空军这儿,什么事儿搞得太短平快物美价廉了,未必是好事


到了1999年,此时已经被命名为ADM-160A的MALD终于迎来了首次试射。然而同年爆发的科索沃战争中,TALD的使用经验再次影响了空军的观点,认为ADM-160A虽然足够轻便(仅重45千克),3万美元的单价也能接受,但其460千米的航程仍显不足,而且过小的尺寸也限制了其未来的升级空间。最终拖到2002年,美国空军只好取消ADM-160A的订单,重来一次招标,雷声公司获得胜利。


▲直到科索沃战争10年后的2009年,美国空军作战测试与评估司令部才收到首批试生产型MALD,价格也翻了10倍,这也算是美国空军办事儿的一贯特点了


当然,凭借美国在相关领域的深厚积累,“好饭不怕晚”的新MALD(此时型号已改为ADM-160B)确实能力非凡,虽然比ADM-160A重了三倍(135公斤),但它不仅有着超过900公里的航程,在任务路线中可预设100多个路径点,其信号特征增强系统可以在敌雷达工作的三种主要频段工作,根据需求模拟各种典型战场目标,从巡航导弹到战斗机再到轰炸机,即使对现代雷达也有很强的欺骗效果。


▲既然动力充沛不怕损失能量,控制效率更高的,能使得MALD更好模拟战机飞行特性的格栅尾翼自然就能用上


不过说好的升级潜力也得兑现,就在首批MALD交付美国空军之前,雷声公司就跟美军签好了MALD-J(J意为Jamming,干扰)的合同,也算是空军瞄着海军具备箔条投放能力的TALD这么多年,“不忘初心”的成果。当然都到2009年了办法也得现代化一些,除了弹载干扰机针对S-300这类地空导弹的半主动雷达导引头进行优化之外,还可以在每个航路点选择在干扰模式和诱饵模式之间来回切换;另外通过程序的优化,MALD-J具备一定的编队飞行能力,诱骗效果更加逼真。


在小批量采购MALD基本型之后,从2012年开始,美国空军开始只采购MALD-J(也叫ADM-160C),2014年5月交付了第1000枚。美国海军看着MALD系列逐渐成熟,也打算将其作为ITALD的替代品。嗅到了商机的雷声公司首先是给海军提供了一批样品,用于在F/A-18E/F上测试。


▲除了美国海军之外,还有英国等用户也对MALD感兴趣,为此雷声推出了MALD-V概念,鼓励客户自己把载荷往MALD上整合——合作开发嘛


毕竟是空射诱饵的老用户,美国海军很快就提出了改进意见:无论是在战术空军的F-16C/D上,还是在海军的“超级大黄蜂”上,MALD-J仍然只能在起飞前完成任务规划,这跟当年用TALD时代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在空间和人员较为充裕的B-52H上,才能通过一个复杂的电气接口,在发射前一刻还能改变任务规划。


美国空军一看海军有此想法,也乐得将其拉进来搞跨军种合作,一拍即合就成了MALD-X,为未来量产的下一代空射诱饵铺平道路。空军主抓接收载机指令的弹载数据链系统验证,实现更加灵活可靠的任务模式;而海军则从2015年开始,在演习中用MALD-J测试模块化载荷(除了电子干扰机、传统的战斗部之外,还包括电磁脉冲战斗部等选项)和快速可替换架构的可行性。


▲随着美国海军对未来“超级大黄蜂”/“咆哮者”机队的电子战要求进一步提高,除了各类吊舱加持之外,MALD-N(N指Navy,海军)之类概念的引入也必不可少


2018年8月,MALD-X进行了两次自由飞行演示。美军还计划将MALD系列空射诱饵从各型运输机上使用“撒布器”密集投放,以及利用MQ-9“死神”察打一体无人机等无人平台,扩展其使用范围。可以预见,在2020年以后,美军在面对拥有较强空防体系的对手时,很可能也将“无MALD,不升空”。


除了研发同类装备之外,如何对付MALD这类空射诱饵,也成为很多国家关注的重点。一般认为,近来流行的双/多基地雷达(单发射多接收结构)概念,或采用多型号、不同波段雷达组网探测,对每个目标进行多次验证,尽可能将诱饵与真实目标区别开来,是较为有效的识别方式。


▲另外,根据美军自己的对抗经验,采用GPS/INS组合制导的MALD系列仍然存在一定被干扰的可能性,这也是MALD-X引入数据链的重要考量之一


当然,如果只立足于消极防御,就难免有十防九空之嫌。虽然MALD有900千米以上的航程,但考虑到航路规划和机动时间,其距我防空阵地的投放距离也不可能太远;那么尽可能在诱饵发射前主动摧毁其载机——特别是在目前MALD系列尚未与其隐身战机的内置弹舱开始整合的时候——才是真正永绝后患的打法。


▲如果剑不够长,向前迈一步!


欢迎使用(支付宝)赞赏码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