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5月2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东亚下一款“神盾舰”还没诞生,先得看老奶奶带病出征

帧察 帧察点 2019-12-09

【上期内容A:第二艘航母奶妈首次公开出海任务,却不只是为了国产航母

【上期内容B:同样出自沙场老兵之手,博采众长的它为何名气远不如AK?


这年头要在东亚怪物房混下去,手里头没点盾盾牌牌之类的怎么行?就连我们的宝岛同胞对此那也是摩拳擦掌。至少按照他们的某个原计划,被岛内死硬和分裂分子寄予厚望的“国军版宙斯盾”——“震海计划”,本该在去年就要开工一条原型舰了。然而祖国大陆已经在今天......公布了2020年春节等节假日的安排,我们才刚刚看到“蛙盾”的……胎动?

 

最早虽然只有这么个模糊图,但由于改造“高雄”的计划之前已经公布,所以一下子就呼应上了


和之前外界的想象大差不差,一尊醒目的白色多面体结构矗立在这条已服役75年的老式登陆舰舯部,其前方还有新安装的甲板室。不难猜测,这些玩意儿就是传说中由岛内自行研发的相控阵雷达,以及从域外强敌进口的MK41垂直发射装置。换句话说,对岸终于开始测试“蛙盾”了——他们的官方说法叫“迅联计划”。


有了相对高清的图,相控阵雷达前面加高一层的甲板室,应该就是用于容纳MK41的,之前“中科院”的自制垂发系统,看来连上舰的机会都没有。该舰的全部火炮也被拆除,改为平台


无论如何,整个“蛙盾”系统算是有了个粗糙的模样,而且终于走出了出海测试这一步,怎么说也是有利于“迅联计划”整个作战系统的测试、磨合的。那么从“高雄”改头换面后的首次出海测试,到对岸当局说了多少年的“震海计划”,中间还差着哪些事儿呢?


由于当局的资金(没钱是万万不能的)、造船工业能力有限、加上本岛的港口基建能力这三重限制,对岸海军对“震海计划”的要求是满载排水量不超过4500吨——注意!是!满!载!4500吨!这比去年光荣成为“宙斯盾潜艇”的挪威“英斯塔号宙斯盾护卫舰,还小了将近1000吨哪。


2016年6月,对岸海军公布“建军愿景”时的“新一代巡防舰”草图,全长138米,可见32个垂发单元还是前后各16个布置

2017年8月展出的“震海计划”模型,32个垂发单元改为集中在主炮后布置

对比上图,可见其烟道和垂发布局等细节一直在调整,然而依旧袖珍的舰体要搭载四面相控阵雷达天线、垂直发射系统、大量反舰/陆攻/反潜导弹等武器装备,这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对岸一些相关机构之前就放过风,“蛙盾”中的舰载相控阵雷达存在着超重问题,使得军舰重心过高:以目前公布的这个满排4500吨的方案,根本无法安全搭载,至少需要再增加800-1000吨排水量才行。


虽然比当年天弓-1/2用的固定部署式长白雷达(上)要先进,但天弓-3的配套雷达(下)仍为PESA体制,整体架构也较为落后


说到这款“蛙盾”,技术源流上仍能看出与“天弓”系列地空导弹使用的无源相控阵雷达的关系;虽然据称能够满足对岸海军的指标——对典型战斗机目标具备超过300千米的探测距离,但较为落后的基本设计使其尺寸和重量难以缩小。“中科院”尝试过将“蛙盾”的后端设备小型化,并进行分布式布置的方案,然而在地面试验中发现,不仅小型化设备的稳定性不足,分布式布置更是导致信号传输失真。


配套的海弓-3舰空导弹是近期服役的天弓-3远程地空导弹(射程200千米)的舰空型,另外还有以“一坑四弹”发射海剑-2(下图,天剑-2中程空空导弹的舰空型)的计划,不过后者的试验进度较慢


总之,这边“中科院”表示雷达就这么个尺寸了,海军您要么选择放大船体,要么选择降级成类似新加坡“可畏”级护卫舰那种旋转双面阵布局;而海军偏偏一不想放大船体——现有动力方案基本敲定,那么在加大1000吨之后,航速肯定保不住原来的27节;又不想接受降级方案——实际上,他们对现有雷达的性能都不是很满意。


当初为了省钱,“震海计划”(下图)计划与之前完成设计的4500吨级多功能快速人员运输舰(迅能计划,上图)使用基本相同的舰体,这也等于给自己画地为牢了


在一场场毫无结果的争论之后,“震海计划”原型舰开工的日子,目前又被拖到了2021年(预计2024年交付海军测试)。既然改装后的“高雄”才刚刚出海测试,完成各系统海上测试评估怎么也得耗掉2020年的大把时间,反正到那时候“大选”早都完事儿了,计划和变化究竟是什么关系,到时再说也不迟。


还是说回眼前这套超重的“蛙盾”的上舰测试,其实相关消息在去年12月就有蛛丝马迹。当时对岸“中科院”电子系统研究所在他们的采购信息网上,公开宣布要将“三维相列天线等中心装备吊运包装”项目进行公开招标。招标内容大致是将一台相控阵雷达天线,以及配套的大量设备(包括接收机、功率切换器、19吋与23吋雷达后端机柜、冷却空调、敌我识别天线等相关设备),从九鹏基地拆卸并运送到高雄左营军港。


掐指一算,这玩意儿从吊运安装到出海测试,也费了近一年的工夫


至于垂直发射系统的消息,早在9月25日的时候,我们的老熟人“国防部长”严德发,就已经在伪“立法院外交国防委员会”上的业务报告中,给各位委员交过底:“中科院”从美国引进的两套MK41(各8单元),已经在2019年初运抵高雄。其中一套装在屏东九鹏陆上基地测试,而另一套,就在2019年9月中旬装上了高雄舰。


2019年1月在高雄道路上运输MK-41的照片,是不是如今装在高雄舰上的那一套就不可考了


还有眼尖的人发现,改装后的“高雄”舰舰桥顶部多了个状似锥台的新东西,关于这玩意儿,对岸网友的推测也是五花八门,有说是近程火控雷达的,甚至还有人说是用于末端照射的X波段相控阵雷达。但是按照之前对岸有关部门公布的信息来判断,这玩意儿基本能确定是对岸新设计的敌我识别天线(IFF)。


对岸当局今年6月底公开招标安装雷达塔和敌我识别天线塔(上图),所以它们应该是在今年夏天以后装上去的。注意两者的尺寸和重量数据居然完全一样,从对招标吊车的性能要求差别,不难看出两者在尺寸上其实差别明显,如下图所示


让一艘老舰如此折腾,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众所周知,我军当年对“海之星”进行试验的时候,是把相关系统安装到891“毕昇”号综合试验舰上的。现代军舰上几乎所有的舰载设备或武器系统,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海上测试,才能获得上舰资格。专门用来测试新装备的海上综合试验舰,也是衡量一支海军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毕昇”舰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方便地拆除和安装各种武器系统,适合进行高密度试验 


然而宝岛同胞在心比天高的同时还得面对资金有限的窘境,而作为对岸海军有史以来最复杂的自研作战系统,“蛙盾”要想做到能用,还少不得走一遍试验舰的测试流程,那么就只好由“高雄”这位“七旬老妪”代劳一下了。舷号LCC-1的“高雄”,原为1944年服役的美国海军Dukes(LST-735)坦克登陆舰,起初名为“中熙”(LST-219),1962年改为两栖指挥舰,是对岸海军唯一有装指挥通信系统的登陆舰。


高雄舰不仅空间很大,而且由于她服役期间不需要像其他LST那样承担日常运输等勤务,在同类舰中都属于出动频率偏低的;但与此同时,作为一艘指挥舰,高雄舰的政治地位却特别高,该舰舰长高配为上校军衔,是151舰队少数的上校舰长之一。因而长期停泊在高雄港的它,也有着“码头女王”的外号。


该舰也经常对外开放,是很多高雄当地人都很熟悉的军舰


虽然肯定少不了面对施工上的种种困难,但对岸今年还真的在75岁的“高雄”号上,装上了MK41垂直发射系统和相控阵雷达,成就了全世界唯一一条“神盾”LST。就像我们之前所说的那样,能在历史地位上稳压它的坦克登陆舰,恐怕只有2018年曝光的,海峡对面那条“072β型”“电磁炮强袭扬陆舰”了。


虽然一个奏响的是领跑强敌的新时代战歌,一个只能无奈地为过去的“文恬武嬉”补课;但布局近似的两舰,都少不了利用舰内空间增设额外的发电设备等大规模改造,背后都有一番故事


按道理说船也开出去了,MK41与“海弓-3”舰空导弹的整合等相关测试,看上去似乎只是个时间问题,严德发更是放话“2020年初就搞定”。然而实事求是的说,“高雄蛙盾”仍然有着很浓重的赶鸭子上架的成分。随着明年1月11日“大选”日子的临近,对岸海军赶在这时候把它开出去,必然有展示一番“强军成果”的意思。


以对岸媒体的德行,把它包装成“‘’产神盾舰完工出海都一点不奇怪。话说回来,真要是近期赶上打仗,这位好歹是“防空强化”过的“老奶奶”,怕是也得拄着棍子硬顶


而且通过多种渠道得知,目前“高雄蛙盾”上与MK41配套的消防、损管设施,都需要到2020年3月才能完工。换言之,这船现在是带病上岗,过年前能做些雷达前期海上调试就不错了;真要敢打导弹的话,一旦出现意外,由于缺乏消防损管能力,加之舰体极度老化,很可能导致整船连着宝贵的“蛙盾”一起玩儿完。


那就提前给这艘老奶奶拜个早年吧


欢迎使用(支付宝)赞赏码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