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5月2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轻武器口径的“反潮流运动”:写在超轻版12.7mm重机枪再曝光之际

帧察 帧察点 2019-12-08

【上期内容A:为“强军”欲使浑身解数,挡不住全年自杀突破两位数

【上期内容B:日本准航母变身“中常弹”?吃不上猪肉好歹也吃过猪肉嘛!


作为一个轻武器爱好者,我的专注点很容易被某一型武器装备和弹药体系的性能吸引过去,所以之前写的轻武器内容中,也经常只限于某一型号的轻武器。不过作为一个热衷于轻武器进化历史的人,在和友人交流之后再受其提点,调整思路并不太难。


枪与弹走向成熟之路的“三化”


纵观轻武器历史,在人手一支的制式步枪领域,其发展逻辑是非常鲜明的。人类最早的火器,是凭借早期火炮经验,制造出的小型手持身管式武器。在此路线上一直发展到如今的小口径突击武器,其总体逻辑从来没有变过:轻量化、小型化、便利化


1607年,西方火枪手使用的火药壶,每次装填要从膛口倒进去,装填时间可想而知……


而其中变化最鲜明的,是弹药:无论是弹头形式(大口径→中口径化→尖头弹→中间威力化→小口径化)还是发射药应用(散装火药→纸包定量装药→纸包定装弹→金属弹壳→无烟发射药),每个时代的子弹都带有明确的时代特征。


苏/俄军用弹药变迁,从左到右分别为10.66×58mmR、7.62×54mmR圆头弹,7.62×54mmR尖头弹,7.62×39mm中间威力弹,5.45×39mm小口径弹

AK-74及其M74弹药,是冷战东方阵营对小口径高速弹药的回应


随着弹药的革新进步,步枪本身也随之发生变化,首先是从根本性上提升了步枪的射程和精度的重大革新:由滑膛变线膛,由此创造出的Rifle(线膛枪、或称来福枪)这个名词,到后来更是直接取代了Musket(现在一般指老式火枪),成为步枪的代名词;其装填方式(前膛→后膛→人力单发→人力连发→半自动→自动)和击发方式(火绳→燧发→针发→击针等)也经历了N次迭代。


蠢材,大明科技……!

当然,这样的图合适一些


枪与弹各自科技树的攀爬,使得步枪从最初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实在射不远(所以才会有“对超过80米以外的目标开枪,还不如射击月亮——反正命中率都是一样”的俏皮话);到后来能打远了,各国步枪标尺都乐观到给足2000米射程;再到后来都抛弃了这种盲目乐观,选用400米的突击步枪标准射程。


而在重量和射速方面,步枪从原来笨重到需要支架,甚至逼急了能用来当钝器捶骑兵,装填费时良久才能射一发;如今变成能端在手里狂奔,可以全自动射击,30发左右的弹匣换起来更是飞快。在轻量化、小型化、便利化这一“三化”之路上,步枪的进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阶段。


端在手里狂奔.jpg


殊途同归的时代,强敌遇上了和我们一样的问题


我们常说人类轻武器发展进入瓶颈期,换一种表述则是,各项性能取舍与调和已经达到基本平衡。而轻武器大国在进入瓶颈期前,试图在弹药领域的最后一搏——比如H&K G11与LSAT等试图走无壳弹之路的作品,其实依然符合“三化”的趋势。


LSAT的步枪

H&K G11


而近些年来大家看到的一系列轻武器发展动向,却表现出逆“三化”而行的情况——即各国不满足于现有的小口径突击步枪的体系,去想射得远、打得穿的问题了。


这得从步枪的地位变迁说起。随着人类战争朝着机械化发展,步枪从当年体现一支军队近现代化程度的核心高科技装备,其重要性可谓一路走低。如今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看起来是降低了,战争越打越“散装化”,而正是依托如今世界乱局中那些似是而非的“实战经验”,步枪的重要性竟然稍微反弹了点。


你也不能说这不叫实战


在“散装化”的战争中,士兵们越来越不得不脱离原本为他们设计的、能够跋山涉水、日行千里、刀枪不入,乃至于插上翅膀的“全金属外壳”,直面轻武器的射击;而在这种需求的呼唤下,在战场里进化了上千年,肉体上依旧“功夫再好、一枪撂倒”的人类士兵,终于有条件广泛拥有廉价的、轻便的、能够防御步枪弹直击的单兵防护体系。


面对单兵领域的“甲弹之争”天平逐渐倾斜的局面,虽然美国陆军也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然而折腾之心依旧不改——正如我一直以来的评价,美国陆军在人类轻武器发展史上可不是什么好角色,瞎指挥、套路深、潜规则多、朝三暮四。远的前两天提过一嘴,近的则有那缩写很酷炫,指标很吓人的美军NGxxx(下一代)系武器计划;我们姑且认为“美帝,掌握核心科技”,其秘而不宣的几个选型方案真的有什么特别大不了的“黑科技”。


对NGSW我还是保持谨慎态度


然而,从那几家“既然我注定陪跑,那不如把热闹折腾大点”的参与方来看;再从美国目前逐步实际应用到既有5.56×45mm弹药体系的技术来看,我有一句非常缺德的描述:


哦?美国人在折腾他们的DBP10啊!


这一描述非常生硬粗暴。归根结底,小口径突击步枪作为目前的主流,各国的改进方向甚至都不是殊途同归的,而是不约而同的。


大阅兵中最新亮相的QBZ191型自动步枪,仍然是5.8mm口径


直到近期,舆论上普遍存在的对我军轻武器的评价,仍然是以批判为主。参与其中的不仅有我这样“苍蝇嗡嗡叫”的爱好者写手,也不乏有深度亲身实用经验的用户,更有业界德高望重的泰斗。


说到我们的5.8mm枪族与弹药体系,自然是说目前装备的无托枪族。5.8mm弹药体系从一开始,就是初速最高、弹重最大、穿甲能力最强的小口径弹药。这和我们国家各项科学技术积累比较薄弱,虽然小口径弹药研究起步很早,但是出成果较晚,拥有一定的后发优势是有关系的。


M855A1被美军称作“性能强化弹”(EPR)

几种弹头的对比

大致理解强化的方向,虽然其一部分研发起因比较无语——认为弹头里得无铅,得环保



而实现这一性能,同样重要的因素,就是无托结构武器在维系武器总体长度较短的前提下,拥有非常长的枪管。从95式枪族射出的5.8mm弹药,其实际有效射程是明确的、大幅度高于400米这道坎的。


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加重弹头(同时也是符合多种武器一种弹药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膛压,进一步提升初速,进一步优化远射性能(比如船尾弹),思路并无问题;而我们的改进型弹药,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更优弹道,更远射程,更强穿甲。


原来的弹药,是与武器共同研发的,当然彼此匹配程度更高。而改进型弹药实现了指标要求的性能,自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是一个在任何武器型号上都颠扑不破的道理。好了,您以为我们说的只是DBP10么?


高膛压、高初速、强穿甲的改进型弹药,不如老式弹药匹配既有武器——我和你说,这就是美国的……

图为美国陆军给出的M855A1弹药戳坏M4等武器供弹坡道图情况


除此之外,小口径武器弹药系统的另一个共同的优化方向,就是对短枪管型的优化。现代战争表现出来的高机动要求、城市街巷清扫等近距离作战需求,让短管武器大行其道。原本往往适配长枪管的弹药用在短管武器上有多种问题,至少会有巨大的膛口特征——而“短管优化”这一改进方向,和上述的“远射优化”是直接矛盾的,这也是改进面临的重要问题。


比如95B-1不仅常见于我军卫生员、坦克手使用(上),也是近期广泛用于武警特战的武器


.338是唯一的答案吗?


前文提及了单兵防护体系和弹药穿甲能力。长久以来,人类士兵的躯体是无法对抗弹丸的,无论是弹丸是本格的铅丸,还是后来的高长径比尖头弹,碰上了都是非死即伤。而早年的单兵防护器材,对抗目标主要是破片——也是战场上的主要杀伤要素,当时虽有能对抗弹丸直击的防护器材,但往往非常笨重,既无法做到长时间穿戴,也无法普及到人手一套。


相比过往的“防弹衣只能挡住手枪弹和破片”的看法,如今的单兵防护器材,已经能够有效应对各国制式轻武器射出弹药的直击;矛盾之争到了这一步,是轻武器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历史上可以参照的类似情况,可能还是当年一战时,德军拿射击装甲瞭望哨的钢芯K弹打早期的“大游民”之前的局面。


之前,美国陆军一度想复活7.62×51mmNATO作为标准弹药,就是觉得面对单兵防护器材时,小口径不给力。然而不幸的是,市面上很多单兵防护器材的防御指标,本来就是针对传统的中口径全威力弹来的,所以就算复活也没大用。


没有做好减法,没有完成“三化”,最初被期望能整合步枪、轻机枪功能的BAR,当不成步枪,还有Big Ass Rifle的别号,意思是壮汉才能使好,腰际射击还有专门的依托(箭头所指),如今看来啊,BAR仍然当不成步枪——当然,现在的原因变成了威力不够


如果手头没有现成解决方案,就找找手边有没有值得操作的基础——这是我所理解的,国内盯上.338LM弹药的原因。当代弹道学研究,造就了先进的.338弹头;安装在古老的.416 Rigby药筒上,并进行缩颈与适配,便成了.338LM。一如之前所说,这种非常有意思的弹药,弹道性能极佳、威力又强,潜力非常大。


说到.338 LM弹药,就不能不提AWM,图为英陆战队使用L115A1狙击步枪


传统上,各种.338口径弹药都是在远距离精确射击领域应用,而中美两国除了将.338口径弹药用于远距离精确射击以外,都有着各自的“额外想法”。美国的想法自然是因为M2HB重得坑爹,几次轻量化尝试——诸如OCSW的XM312和后来的XM806之类——都不甚成功,想要LWMMG;我们的想法是(仍然是基于我的推测),要利用它能在作战距离有效贯穿现有的单兵防护设备这一优势。


SIG的LWMMG用了复合自动原理,很容易让我们想起自己的26kg重机枪呢


在传统的“中口径全威力弹”面对重甲都不行的年代里,请出口径更大、装药更多的“超级中口径弹药”,这也是一个明确的逆“三化”表现。虽然知道.338口径的各种弹药固然有优越的性能,但是它们也要比全威力弹更大更重;但也许是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克敌制胜”的执念,也许是因为作为爱好者太容易在某个指标上过分集中注意力,我还是对.338列装我军充满了热切的期望。


.338口径武器虽然有更远的射程、更好的精度,但也带来了更大的重量(包括射手携行同等基数弹药后的总负重)、更强的后坐力,必然需要更多时间去训练才能掌握使用技巧。虽然往大了说,使用.338口径武器的狙击手、机枪手都是步兵,但这样的角色也必然有着高于一般步兵的素质。


总之,除了将.338口径弹药用于狙击步枪,基于这种弹药发展出“超级中型机枪”,也是我们可以盼望的事情,但毕竟道阻且长。而且,相比对于我国而言全新的.338口径弹药体系,此前曝光过的超轻型12.7mm重机枪不仅早已萌芽滋长,也有了枝繁叶茂的趋势。


之前曾经提及过的新型12.7mm重机枪(上图),官方不久前公开了其在国内某靶场测试的图片,其新型枪口制退器的效果清晰可见


与此同时,始终不可忽略一个事实,小口径突击步枪优势地位依然无法撼动,而真正的现代战争,也从来不仰仗轻武器取胜。


欢迎使用(支付宝)赞赏码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