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4月1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老枪驱逐新枪】上篇:老贵族的葬礼与红色帝国的成人礼

帧察 帧察点 2021-04-14

【上期内容:大型登陆舰首舰没等试航就起火,其实最难处理的并不是火


国内有相当权威的业界泰斗说过,“轻武器不轻”——说的是研制开发之难。历史事实也告诉我们,轻武器在一个国家军事战略中的地位,在一战前也着实风光无两;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便大大下降。


▲一杆步枪居然还能是曾经的时代弄潮儿、军事科技的制高点,这在21世纪回想起来,颇为让人感慨——图为法国Lebel 1886步枪


一战前与一战中近乎疯狂的轻武器军备竞赛,被时代强行慢下来之后,在一些大国里发生的自我碰撞就很有意思——就像浪潮的形成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轻武器领域,先后发生了若干次类似于信息时代计算机程序“回滚”的事件。


▲回滚的原因都是出了“岔子”,当然在这个短篇里,“岔子不限定在武器本身上


笔者见识短浅,只了解其中几次发生在主要大国、面向整个军队的主力步枪更新换代过程中的“回滚——姑且以时间为顺序吧。


我死后的葬礼上,鸣枪一定要用7mm!


作为河马非常喜欢的M1917恩菲尔德步枪的最初发端,Pattern 1913 Enfield步枪(P13步枪)是根据布尔战争的经验与战后的呼声,最终在一战爆发前形成的“英国需要更强大的非凸缘弹药+前闭锁凸榫步枪”的组合。


与之配套的.276恩菲尔德(.276 Enfield)弹药,是一种公制描述为7×60mm的全威力步枪弹,其学名为“RL18000C 1913测试弹药”。在这种弹药数年的研发过程中,探索了从.256到.276英寸口径(6.5mm到7mm)的多种方案,其中.276英寸对应的最大药筒长度一度到达过2.76英寸(约70.10mm),弹药总长度达到3.587英寸(约91.11mm)——不难看出,这类设计对弹药主要指标的追求


▲.276恩菲尔德弹药的尺寸诸元


在基本敲定的RL18000方案中,则有3种不同重量的弹头方案,分别为165格令(10.69g),175格令(11.34g),188格令(12.18g)。英国轻武器委员会(Small Arms Committee)更加偏好165格令方案,因为这种弹头在800码(732m)处拥有更加低平的弹道,并建议生产1个批次1000支步枪用于部队测试。


▲P13恩菲尔德步枪


▲.276恩菲尔德弹药


在部队测试中,1000支P13恩菲尔德测试步枪配套的是60万发RL18000C方案测试弹——其弹壳更薄,进一步提升药筒容积的改进做法,可以说非常极致了。尽管这款弹药并未获得正式定型,但是在一些资料和弹药包装上经常被给予“Cartridge S.A. Ball. 276 inch Mark I”的名称。


然而在英军各部队展开的广泛测试中,过于极致的设计导致膛压过高,不仅会产生严重的枪膛挂铜现象、后坐力较大、膛口焰过大、枪管升温过快的问题也颇受诟病,特别是升温过快不仅导致枪管损耗快,过热甚至会导致走火。在1913年年中,英国做出了审慎的决定:P13步枪无法通过部队测试,需要开发新型弹药。1914年,针对发射药和挂铜问题的研究仍在继续……


▲一战打断了.276恩菲尔德弹药与P13恩菲尔德的研发,战争中的步枪仍然是SMLE


然后我们都知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针对战争中必然面临的兵工厂产能不足问题,英国决定将步枪“回滚”到经典的SMLE步枪。为了服务于这场总体战,已经大体完成的P13步枪研发工作、特别是量产准备工作也不能浪费,遂将其改为使用.303弹药的P14恩菲尔德步枪。


▲P14恩菲尔德步枪


而后,英国将P14合同授予美国公司生产,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实际上代替“正房”春田M1903,成为美军主要制式步枪(占比达到75%)的“小妾”M1917恩菲尔德。


▲M1917恩菲尔德步枪,使用美军标准的.30-06弹药,详见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521/18/36609064_837307765.shtml


不过在大战中和战后,围绕P13弹药改进仍在继续:1914年,为了解决发射药问题,.276恩菲尔德弹药换用过IMR(“改进军用步枪发射药”);在1919年,换用了IMR#15½发射药(往 IMR#15加入2%的锡)以减少挂铜问题;甚至到二战爆发前不久的1935年,发射药又被改进为IMR #4064。另外在1922年到1935年期间,部分.276恩菲尔德弹药的弹壳被扩颈为.303口径,用于生产.303马格南弹药,进行各种穿甲弹测试。


▲.303马格南弹药


然而虽然.276恩菲尔德弹药“贼心不死”,但就是取代不了“老李”的地位。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实战表现都说明,被一战前英国轻武器委员会视为相对老旧、有缺陷的李-恩菲尔德步枪,表现仍然非常出色。


从战略层面上来看,.276恩菲尔德弹药与其配套的P13步枪起伏的一生,对大英帝国的国运显然没什么影响;但对于投身新型枪、弹研发的那一代人来说,它们就是自己永远回不去的光彩青春。据说,一位参与了这一项目研制的英国老绅士曾在遗嘱中指定,他的葬礼在鸣枪环节时,一定要用P13步枪发射.276恩菲尔德弹药。


还我手拉栓”?故事没那么简单


如果说英国在一战前折腾新步枪,在战略乃至战术层面的提升并不明显的话,那么在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都开始进行的半自动步枪选型,其意义之重大、战术效能之突出,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而相比爱摆谱的英国老绅士,“农红军”时代的苏联武装力量,在琢磨莫辛纳干步枪的取代者时,也不缺乏“大干快上的浪漫。


下图是苏联在二战中使用量较大的步枪,他们曾经是、或者曾经被期望成为苏联红军/苏联武装力量的制式步枪。从左到右分别是两支莫辛纳干M/91-30步枪,莫辛纳干M/38卡宾枪,莫辛纳干M91龙骑兵步枪(龙骑兵原意为骑马机动的步兵),AVS-36(西蒙诺夫自动步枪1936型),SVT-38(托卡列夫自动装填步枪1938型)。


▲分析AVS与SVT所遭遇的挫折,是苏联轻武器工业条件、本身技术特性和战争等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缺一不可


在1935年的苏联新型步枪选型中,西蒙诺夫与托卡列夫的作品展开了竞争。最初的胜者是AVS-36——这是一种具备全自动射击能力的步枪,使用15发弹匣作为供弹具,理论射速达800发/分钟。


▲具备改进特征(封闭拉机柄运动开槽挡板)的一支AVS-36


但是AVS-36在列装后暴露出诸多问题,其结构过度复杂且较为开放,导致泥沙杂物容易进入到机匣内,对弹药比较挑剔,弹匣也不甚可靠,而使用全威力弹导致这种武器全自动射击时极难控制,这种步枪产量不大,估计为35000支到65500支。


对此,苏联进行了又一次选型,西蒙诺夫与托卡列夫各自提交了改进型的设计,自此有了SVT-38。其目标,是成为苏联军队的制式步枪。最初的计划预计到1942年达成年产200万支SVT的目标。


▲SVT-38,识别特征是固定在侧面的通条、包裹更大长度的枪托以及不可折叠的弹匣卡榫


SVT-38得到的部队评价也不甚好:这种步枪太长太笨拙,维护不便,弹匣容易掉落——这导致SVT-38在生产大约15万支以后,生产工作于1940年4月终止。同年7月,改进型SVT-40投入生产,包含多项改进,比如可折叠的弹匣卡榫,枪托护木形制有所调整,通条固定在枪管下方,还有一系列简化生产的改进措施。因为各军工厂已经有生产SVT-38的经验,1940年SVT-40的产量就达到约70000支。


▲端着SVT发起刺刀冲锋的苏军士兵


到纳粹德国入侵的1941年,已经有大量SVT配发到比较精锐的海军步兵单位以及各单位的军士手中——依照当年苏联步兵师的标准,应该有三分之一的步枪是SVT,当然实际比例远未达成这一标准。因此,在1941年6月22日当天的苏军中,虽然确实仍以莫辛纳干步枪为主,但不可否认SVT已经比较常见。


▲苏军海军步兵手中的SVT-40


那天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行动”,使得苏联提前接受了这场残酷的“超级大国成人礼”。作为“成人礼”的一部分,SVT当初哪怕只是占据苏军1/3制式步枪的目标也只能被“回滚”;最终吞噬了德国法西斯、撑起了冷战对峙的苏联军工体系,全面转回生产老旧、落后,但是更加简单、更加可靠的莫辛纳干步枪。


战争中的SVT-40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枪托容易出现裂纹;另外其枪机偏移闭锁的特性、以及早期半自动步枪枪管“”、被环套摁在枪托上等诸多原因,导致这种步枪有着较大的垂直弹着散布(这一点在很多射击游戏里都有体现)


▲SVT狙击型


虽说作为狙击步枪性能不够理想(“兰德”狙击型M1C也有类似的麻烦),但是半自动拥有更快补射能力、能够应对多个目标的“战略优势”,让二战中仍然有不少苏军狙击手更倾向于使用SVT狙击型。


▲使用SVT狙击型的苏军女狙击手


卫国战争中紧急扩充的苏军兵员普遍缺乏教育和训练,SVT作为半自动武器结构比栓动的莫辛纳干步枪复杂得多,许多步兵无法维护,其导气自动原理特性+腐蚀性底火又加剧了这种糟糕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战争中所有武器都是多多益善,但相比莫辛纳干,SVT生产更加昂贵、耗时。


▲即使后期型SVT进行了更多简化,比如将原本的对称6开槽制退器改为2开槽制退器,其产量仍然不得不被逐渐削减,到1945年彻底停产时,SVT-38/40总产量大约160万支,其中51710支为狙击型


有意思的是,相比AVS-36、SVT-38、SVT-40在苏军中遭遇“不好用”三连,苏军的敌手倒是很喜欢SVT——缴获SVT的德军和芬兰军队在备件短缺时,甚至改装过布伦/LS-26轻机枪弹匣用在SVT上。


▲德军:布伦你的弹匣不错,我改改拿去给SVT用了


使用SVT的德军士兵


芬兰军队在冬季战争中缴获了大约2700支SVT(当时苏军装备量还很少),在“继续战争中则缴获了大约15000支SVT——甚至尝试过仿制生产SVT-38,名字叫Tapako,但是仅有一支被制造出来。德军则缴获了数以十万计的SVT,并依照其抢来自己用的习惯,将SVT-38命名为Selbstladegewehr 258(r),将SVT-40命名为Selbstladegewehr 259(r) 。


▲芬兰军队步兵“名场面”,除了中间的LS-26是芬兰国产的武器以外,左边是缴获的AVS-36,右边是缴获的SVT-38;如今存世的AVS-36,基本都在芬兰人手里


德军对SVT的喜爱程度,高到他们专门印发了德语的使用手册。而二战德军真正成功的半自动步枪G43,也是活塞短行程+枪机偏移闭锁,从原理上说就是抄SVT的。除此之外,瑞士人(Waffenfabrik Bern厂)非常认真的抄了SVT-40,命名为AK44——听着跟老卡同志的作品似的,但并未列装。


▲图为瑞士试验型的AK44,除了苏联军队自己,SVT基本上都是“真香”


如果纳粹德国没有在1941年入侵,SVT-40的问题自然也会在使用中逐渐解决,苏军无论如何也会慢慢适应SVT……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虽然在制式步枪上,换装先进的全自动(AVS)、半自动步枪(SVT)计划都遭遇战争的严重阻碍,被迫“回滚”到问世之初就不算先进的莫辛纳干步枪。但是二战中苏联步兵总体作战效能并不差,这是基于一个重要因素:广泛运用的冲锋枪。冲锋枪结构简单,易于生产,近距离全自动火力猛烈,使用手枪弹易于操控;而二战与一战截然不同的战场环境,则进一步放大了冲锋枪的战术地位,弥补了苏军轻武器体系中步枪的问题。


▲二战中的苏军冲锋枪三连:PPD、PPSh、PPS,真香!


小结


上述这两次著名的“回滚”,对英军和苏军这两支大国陆军来说,其影响之小,在当时的意料之外,也在后世的情理之中。


纵观人类战争史,步兵作为最基础的兵种,在大规模战争中的“权重”反而在逐渐降低;而与步兵紧密关联的制式步枪,虽然是数量最庞大的武器装备,虽然在战争海报上引人注目,但是在战略上的重要性“下行趋势”,与步兵也是一样的——当然,无论步兵还是制式步枪,依然是一支军队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


▲从一战到二战,“老李”都是英联邦步兵的代名词


在互联网内容创作群体中,一位专业学术功底远胜过河马的朋友曾这样评价过自己的专业领域:一支只装备合格轻武器,但拥有先进重武器的军队,必然远胜过装备先进轻武器,只拥有合格重武器的对手。


本系列的上篇便到此为止,下篇我们将探讨国产轻武器发展历程中出现的“回滚”。


欢迎使用(支付宝)赞赏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