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4月1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接装崭新“小轮车”的中国空降兵,当年也曾用过正经的“大坦克”

帧察 帧察点 2021-04-14

【上期内容A:驾战机模拟“撒手锏”弹头!东风-21D攻关竟有他们的大智大勇

【上期内容B:【旧文重发】暮春时节的五个瞬间:纪念炸馆事件二十年



这两天空降兵接装了一批轮式装甲车的事儿,算是在网上引起了不大不小的波澜——主要还是因为列装的是使用QJC88型12.7mm车载重机枪的“装甲输送车”,而非之前航展上多次露面的,采用30mm机炮炮塔的“步兵战车”(其实受战斗室空间影响,它也装不了几个伞兵)。另外,在相关报道中,一位新中国第一代伞兵的回忆,也使得有人产生了疑惑,难道我军空降兵当年还拥有过坦克吗?



▲老前辈的这段回忆,也侧面证实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要是就编制而论,咱们的空降兵从组建时起那就有坦克兵。1950年9月17日,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陆战第1旅在开封成立时,在苏联顾问的参与指导下,该旅的编制大致与苏军相同,下辖4个狙击营(即空降兵营)、1个迫击炮营、1个战防炮(反坦克炮)营和1个坦克营,以及通信、侦察、高射机枪、工兵、运输和卫生连等直属连队。


和各营一样,坦克营不仅有配套的苏军顾问和教员,上级还任命王涛和贾国臻两位“老八担任该营营长、教导员。但当时我军显然没有什么能和缴获的美制C-46运输机匹配的轻型装甲车辆,加上此时进的苏制坦克装甲车辆自然要优先装备入朝参战的坦克1、2、3师这就使得在军陆战第1旅扩为师时,基本架子的编制也随之撤销,人员分流到其他部队工作。


▲缴获的日/美制轻型坦克虽然这一时期已转为训练用,但随着我军坦克技术全面向苏联学习,它们显然也不适合空降部队的训练了


1954年,空军陆战第1师改编为伞兵教导师,从名字就能看出,这支“教导部队”的定位开始向着为扩建更多空降兵部队培养骨干的“半军校”转型;随着1955年正规化建设的推进,该师制定的训练计划也由一般部队的年度训练计划改为两年一贯制,目的就是尽可能在更长的训练周期里,把这些“普通战士”(实际多数都是共产党员、战斗英雄)培养成能够指导空降业务、带出更多合格空降兵的军士。


此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结束,上级也有余力为这支部队调配更多的装备资源。考虑到未来空降兵必将朝着重装化、机械化的方向发展,伞兵教导师组建了师部直属的坦克教导连和自行火炮教导连,分别装备7辆T-34/85坦克和4辆SU-76自行火炮——尽管这俩经典型号哪个都没法空降,但作为教导连队的装备,它们在空降兵的存在意义,就是为了让这支种子部队,熟悉坦克装甲车辆从日常使用保养到基本战术编组的特点,为以后接装真正的伞兵机械化装备做准备。


▲只可惜找不到它们在空降兵服役时的影像资料,就拿在坦克博物馆拍的图替代一下得了


然而直到中苏关系破裂时,这种用心良苦的“教导”也没能发挥实际作用。一方面我军运输机部队还很弱小,实在也装不了扔不下什么东西;一方面当时苏军空降兵也只是初步解决了(反坦克)炮兵的自行化,尽管ASU-57和ASU-85这两款产品堪称短小精悍、火力不俗,但它们最多只能像二战时的T-34那样把空降兵当做“坦克骑士”在车外搭载;而在它们的大多数国外用户那儿,ASU们更只是作为纯地面机动的轻型自行反坦克炮使用。


▲至于BMD-1伞兵战车的研制缘起......那都已经是1964年的事情了


所以在1959年,坦克教导连和自行火炮教导连还是撤编了。1961年,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15军整建制改为空降兵,原伞兵教导师(之前已改称为空军伞兵师)也归15军领导,番号改为空降兵43师。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空降兵要认真地搞起来,搞就要搞的像样子,不充实的把它充实起来”,1970年9月空降兵15军完成扩编后(员额达32000人),三个师均达到了典型的“三步一炮”编制,但装甲机械化力量还是没影的事儿。


▲1976年开始研制的WZ141型伞兵战车,本质上仍然是作为一种“空降坦克歼击车”研制的。该车共有两辆样车,分别是本图的141和下图的141-1,可见炮塔布局区别,另外141-1的动力系统也有显著改进


其实这事儿从WZ141的指标上看就不难理解:在当时北方强敌的巨大压力下,我军地面作战部队的发展建设可以说是“全员反坦克化”,装备发展长期处于夹缝中的空降兵部队,难得立项一型装甲车辆,就不可能不以反坦克能力为重点——2门75式105mm无后坐力炮(共备弹18发)和4枚红箭-73反坦克导弹塞在一辆仅仅6吨重的3人制战车上,显然是在当年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尽可能堆砌反坦克火力的结果。


▲静液差速双流无级转向、方向盘式转向操纵装置、液气悬挂技术、履带液压自动调节技术......即使不算当初设想的橡胶履带,WZ141的“大胆”之处也已经够多了


然而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连人民空军里的“老大”航空兵都下马了很多型号项目,空降兵就显然更不可能在“六五”期间的装备科研项目经费中拿到多少钱;所以WZ141在1980年跟安-12进行了地面装机试验之后,从此就丢在废车场里风吹雨淋了。虽然也有人畅想过,如果这款装备能继续发展下去,倒是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反哺”出装甲输送车之类的型号,但历史毕竟没法假设。


1985年大裁军中,降兵进行了一次短暂的师改旅尝试,当时一个旅下辖9个营空降兵第1、2、3营、炮兵营、反坦克炮营、反坦克导弹营、高炮营、汽车营、通信营。对比陆军老大哥1998年的师改旅(下辖10个营),空降兵旅少了一个坦克营、一个火箭炮兵营和一个修理营,但却多出了单独编列的反坦克炮营和反坦克导弹营,可见当时空降兵仍然把“打坦克”放在相当高的地位上。


▲1992年,空降兵又改回了师-团-营建制(和这一时期改回去的地空导弹部队类似),合并各炮兵营组建炮兵团之后,对炮兵装备进行了一定更新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空降兵主要作战目标的改变,对其战时迅速夺控战役乃至战略要点能力的高要求,才使得空降兵机械化力量的发展优先度逐渐高于“打坦克”,也就有了从DKC-1伞兵突击车到之后的03式伞兵战车车族的故事。


▲台伪军虽有一定的装甲力量,但其主战装备性能远不及冷战时期苏军的“钢铁洪流”,加上当地更为复杂的战场环境,使得空降兵相对更渴求能够携带较多伞兵快速突击的机械化装备


不过正如我们之前说过的那样,03式伞兵战车车族的产量并不大,而二代伞兵战车直到年初才有进行空投测试的报道。由于伞兵战车天生对尺寸和重量的严格限制,使得其在设计重点上往往需要比普通步兵战车更为“极端”:比如是否要求具有更强的反坦克火力,这就完全可以影响从炮塔到战斗室布局乃至整车设计;台伪陆军即将到来的M1A2这个“变量”,在其中也确实起到了一定影响。


▲在日新月异的我军地面装备中,03式从未缺席2009-2019年之间的历次大阅兵


目前来看,合成化改革中的空降兵军,确实正在通过列装战斗形成较为迅速的新型轮式装甲车(但个人认为30mm炮塔型仍有可能列装尽可能在大范围实现——哪怕有点“凑合”——机械化。而即使今天的空降兵在战斗中得到的火力支援,已经远非当初面对北方强敌研制WZ141时可比,从单兵到车载/队属火器,他们对反装甲能力以及反工事能力的追求,也并未停止。


▲比如各种新型单兵一次性火箭筒,在空降兵就经常密集亮相


欢迎使用(支付宝)赞赏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