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4月1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平行不相交:实枪都来到中国了,为何假数据仍催生“最轻大口径”?

帧察 帧察点 2021-04-14

【上期内容:接装崭新“小轮车”的中国空降兵,当年也曾用过正经的“大坦克”


全重仅26.5kg的89式12.7mm重机枪,是我国轻武器里的“明星”。


一如人类中的明星那样,不仅有迷人的形貌、出彩的演技这样的正面要素;也会有绯闻乃至丑闻等负面消息。


它既有重量极轻,有能力在各种地形上伴随全速冲击、快速穿插的轻步兵的优势;也因为精度问题,而在一个个小圈子里引发着长期争论——当然不管我们所处的环境如何tunnel-visioned(形容在瞄准镜等环境下视野狭窄受限,过分专注),其仍然是一款装备十分广泛的武器。


▲如今的89式重机枪,是人民军队各军种步兵忠实的重火力伙伴


25千克的12.7mm重机枪?不可能!


而在89式重机枪研制前后发生的那些传奇性的故事,也在军事爱好者之间到了脍炙人口的地步——比如广泛流传的说法:其减重缘起,是因为对苏联当时先进大口径机枪NSV的重量情报获取出了偏差所致。


▲当初对NSV机枪性能诸元的信息记载


冷战时代的保密之严苛,远非如今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能够想象。当下依托互联网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细节丰富。而相比如今非常喜欢炫示军事科技能力的俄罗斯,1971年装备NSV重机枪时的苏联,不仅国力鼎盛,基于冷战的整体环境,苏联在保密工作上的严格与苛刻,甚至可以称一时冠绝。


负责获取情报的人员及单位,未必具备全面的武器装备专业领域知识,其工作条件、信息传递渠道的凶险与诸多限制,导致出偏差也是常事——比如早先二战中,盟军情报人员对MG42的判定是“德国机枪造那么薄,纳粹已是日薄西山”;盟国轻武器研发部门却对其广泛、有效运用的冲压工艺大感震惊;而西方情报人员第一次目击AK步枪的描述,也足以让人啼笑皆非。


▲CIA人员第一次目击AK步枪后,给出的情报是这样的:刺刀是错的,导气管没有表现,标尺是错的,快慢机是错的,弹药尺寸是错的,枪托形制与安装方式是错的


虽然一般认为,相比坦克大炮,轻武器的流转相对容易;但随其具体体积、装备层级与数量的变化,中间的难度也分好几档。手枪乃至制式步枪还算好搞,但大口径机枪就很困难了,毕竟无论是装备于营连(可能加强到排级)的NSV,还是安装在坦克装甲车辆上的NSVT,数量都有限,弄丢了可是大事。


▲安装在6T7三脚架上的NSV大口径机枪


在这种种因素作用下,NSV重机枪系统全重仅25kg的说法,便在我国轻武器业界流传开了。大多数人的感受是:苏修果然厉害,冶金及加工能力、机械设计能力当真优越,能够开发出如此轻量化的12.7×108mm大口径机枪。然而到了具体的大口径机枪研发单位,却觉得此事疑窦丛生——比如负责国产第二代高射机枪研制生产的单位(湖南所)就有专业人士,特地致信相关杂志:系统全重仅25kg,却能发射12.7×108mm弹药的大口径机枪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


▲“绝对不可能”、“要求刊物予以更正,以正视听”,注意这里还提到了新加坡的STK 50MG


为减轻54式12.7mm高射机枪(仿苏联DShKM)的重量,中国先是研制了77式高射机枪,全重为56.1kg;并基于77式继续减重、改进工作,很快又推出了85式高射机枪;作为这两款机枪的科研所,湖南所在12.7mm机枪减重上丰富的设计和工程经验,对国内杂志刊载NSV机枪重量的质疑,自然颇有底气。


▲平射状态的77式高射机枪


▲平射状态的85式高射机枪


例如85式高射机枪,是77式的继承与发展,仍然采用气吹式自动原理,鱼鳃板撑板式闭锁和滑脱开锁式闭锁机构;但由于85式高射机枪的击发机构设计,参考了捷克生产的ZB53式7.92mm重机枪(这种机枪反倒以笨重而闻名)的击发机构,使之重量进一步减轻,即使加上瞄准镜和肩托后全重也仅40kg。


▲捷克ZB53重机枪,这款使用7.92×57mm弹药的机枪却全重36.5kg,85式成功地从这种笨重的重机枪上汲取营养进行轻量化,特征是两者相似的“自行车把”式握把


相比其他国家往往制式步枪更新改进较快、中小口径机枪改进替换速度次之、大口径机枪经常是一把用几十年的“稳坐泰山”——比如M2HB、DShK与NSV(如果不是苏联解体,导致NSV生产厂“国内变国外”,Kord根本不会出现);即使只看自用型号,我国从77式到85式,再到QJZ89和专用于车载的QJC88,以及近年来研制的新型号等,在大口径机枪上的专注与投入,型号迭代之快,是世界上非常独特的情况,与世界各国轻武器更新换代一般表现是“倒挂”的。


▲主要用于车载的QJC88高射机枪,在近年来我军参加“坦克两项”中能频繁见到使用


轻量化重机枪的“国情逻辑”


在同期的南疆战事中,我们经常能看见各种“越军高射机枪平射”的记录,在战争中率先制造事端的越南一方,往往先期占领山头等阵地,构筑阵地防守。在别国军队中,敌防御阵地有高射机枪平射,往往也会出现在参谋人员需要考虑的信息中,但是像当时我军那样,在各部战史、特别是团级以下单位记载中“俯拾皆是”的程度并不多见。这种来自一线的反馈,自然也使得对当时大口径机枪的改进需求变得迫切起来。


▲平射的办法当然不难学,比如反映我军对越作战的各种文章里,这图的引用率也极高


而这些表象背后的“情在此,在当时大约可以分成3个方面:


历史原因:旧中国缺课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现实,导致新中国军工单位长期处于“拼命追赶列强”的状态;而超级大国先进的军工体系,雄厚的技术积累,在冷战那个“不计成本、大干快上”的环境里,对我们而言先进到望尘莫及的武器装备不断涌现;


现实状况:人民军队装备相对落后,以执行国土防卫作战任务的陆军部队为主,陆军部队中,机械化、摩托化水平很低,除提供支援的炮兵部队之外,极为依赖轻步兵部队;


气候与地理条件:我国幅员辽阔,既有比肩全球最为潮湿、炎热的热带海区;又有寒冷如极地的东北;更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时至今日还在努力以专业坦克装甲车辆、具备出色高原飞行能力的直升机等,解决从一线作战到人员、弹药、粮秣等给养的运输保障问题(而“世界屋脊的现实决定了,除非有能源、材料领域的革命性重大突破,这些办法短期内依然无法完全替代徒步运动和骡马运输)。


▲高山之上的詹娘舍哨所


比如QJG02这种全重73kg、全世界最轻的14.5mm高射机枪的出现,就与在西部高原环境上压制对手大口径重机枪的需求有着密切关系。


▲QJG02的最轻桂冠无人在意,记得早先网上有人吐槽这个枪射表里还有B-52和B-2,严重脱离现实,那些只是该枪作为高射武器定型时所加入的而已

而其最初开始研发的具体目的,也几乎无人关注


说回国产12.7mm重机枪,以今天的视角来看,85式高射机枪同样是极为优秀的,其像是“管子加了自行车把”的极简风格,兼顾了可靠、有效与轻量化,也无怪乎其生产厂在后来的各类榴弹武器作品中极有建树。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89式重机枪,世界最轻的12.7mm级大口径机枪的桂冠依然“花落我家”——85式加瞄具和肩托全重仅40kg,而NSV则为41kg、改进型Kord全重为41.5kg(两脚架“超级轻机枪”状态的31.5kg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新加坡的STK 50MG(可以视为美国“多佛恶魔”通用重机枪Dover Devil GPHMG的血脉)不带输弹槽和三脚架的枪身重30kg。


▲发展中止的美国“多佛恶魔”GPHMG,拥有耗时仅90秒就从12.7×99mm改为12.7×108mm,可以用于突入东方/东方支持国家后“就弹于敌”的能力,非常美国式的先进武器研发思路


▲新加坡STK 50MG的相关介绍,有意思的是,在这份资料中,我们的77式是与NSV以及M2HB并列的“减肥标杆”


根据《轻兵器》杂志官方微博的信息,大家可以具体厘清89式重机枪各项研制工作的时间节点:


▲89式并不是89年设计定型,时间相对较晚,但其导气、管退复合自动原理的运用、大规模列装,仍然明显早于一系列“仿89式”——比如XM312、LWMMG、SL MAG MG-338


也就是说,苏联对NSV的指标保密了十年多,而来自77式与85式厂家的意见,可能并未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对大口径机枪极为重视的我军,在NSV全重仅25kg的指标刺激下,在85式高射机枪列装后立即展开了89式重机枪的研发工作


如今的我们,已经知道NSV以及其改进型Kord重25kg左右,仅仅是枪身重量,三脚架重量还有另外的16kg。冷战各方的重重铁幕,导致了我军与我国军工体系获得的情报存在偏差,促成了指标颇为极限的89式重机枪出现。这种“突破常识、创造不可能”的过往,是勤奋、智慧的中国军工人无数励志故事之一……如果故事就到这里,其实倒也寻常。但其实——


我 们 1 9 8 2 年 就 拿 到 了 N S V 实 物 !


99式主战坦克总师祝榆生曾提到,“1982年,我们搞来了坦克样品。”——也就是那辆来自罗马尼亚的T-72主战坦克。


▲祝榆生(1918-2014年10月23日)


而在《坦克装甲车辆——装甲岁月·中国兵器第一研究院建院六十周年专辑》之中,我们也看到了这辆T-72坦克当年在测试中的一张影像资料,而在其炮塔上......


▲......红色箭头所指的,就是1982年随着T-72坦克来到国内的NSVT机枪


三代坦克也好,追求25kg指标的新型大口径机枪也好,在当时都是非常重要的项目,重要程度越高,保密程度也就越高。


所以,虽然地处湖南的77式、85式的“娘家人”基于常识提出了意见,但同样热火朝天地投入到了新型大口径机枪的竞争中;和最终中选、位于重庆的89式重机枪研发生产团队一样,他们并不知道,当他们在通宵达旦、日以继夜、竭忠尽智地攻关25kg重量指标的同时……


此时已经在共和国北方大地上驰骋多年,军工人正测试其各系统性能的那辆坦克上,就有一挺惊得轻武器工业正拼命追赶的NSVT型12.7mm重机枪实物。


▲然而对于坦克工业来说,NSVT只是个“附件”,甚至还不如与火炮同轴的PKT并列机枪需要多琢磨一下——好歹后者还需要在炮长瞄具上设立分划显示


如果当初在各个行业间的交流与联动充分一些……也许我们就看不到26.5kg重的89式了。然而在那个我国往往需要从特殊渠道获取先进武器装备的年代,为了防止情况外泄,壁垒森严的保密制度不仅是对外的,而且是对内的。


而在这种部分影响甚至延续至今的保密原则下,当本应获取的真实信息与研制单位就是隔着一层纸的时候,只有在非常勤奋、充满智慧、拥有强大创造力的军工体系,以及因武器性能落后于外军而要拼命追赶的决心——比如先进三代坦克,比如“全重仅25kg的NSV”——的共同作用下,才会产生这样的89式重机枪。


▲草丛中的T-72样车,其高射机枪仅剩下瞄具与枪架,NSVT本体......大概应该已经移交给轻武器相关单位了吧


而很多其他国家,要么虽然落后,但没有什么改变的愿望,自不必提;要么有很强的改变愿望,但没有像我们这么糟糕的外部环境,就顺风顺水。比如新加坡,其国民主体也是勤劳、智慧的华人,周边也有着频生龃龉的邻居;但是其国家体量、其战略位置、其所处阵营、所依附的势力,都决定了他们能够相对容易的获得外部援助。比如他们请到了尤金·斯通纳研发AR步枪时的同伴——勒罗伊·詹姆斯·苏利文这样的大师(将FG-42恒定后坐原理发扬光大的人),负责该国轻武器开发。


▲勒罗伊·詹姆斯·苏利文


▲苏利文作品:恒定后坐原理的Ultimax 100轻机枪


而获得媒体广泛夸赞,使用双复进簧结构的STK 50MG,正是新加坡在美国“多佛恶魔”通用重机枪项目中止以后,邀请、雇佣了美国相关厂商进行合作研发出的结果,可以说是“多佛恶魔”的转世重生。


▲STK 50MG一样是恒定后坐原理的,所以其射速较慢


后记


89式重机枪的研发前后故事,情节堪称跌宕起伏,本文提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我们不知道——那些参与型号研制、指标攻关、生产与后续改进的共和国军工人,是否扼腕过自己始终未能达成25kg的指标;和我们一样——那些军工人,大多应该知道自己当年燃烧青春热血的原因,是信息传递上的偏差;而早在1982年国内就已经有NSVT实物的现实,也让这个偏差所造成的误会显得格外让人感叹。


▲当“老步”们通过长时间与89式重机枪打交道,习惯并精通了它们的运用之后;这个共和国军工事业当初在种种误会下的产物,也终于变得“美丽”起来


就像高超音速武器、就像电子科技领域,一旦抢占了技术上的制高点,就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会拥有“一步快、步步快”的优势,以前“看着先进装备望尘莫及”的状况,自然“攻守易势”。


超轻型重机枪的未来,无比光明。


欢迎使用(支付宝)赞赏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