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4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不止“黑鹰”:遍布中国海陆空军的“西方四老”,至今老当益壮

帧察 帧察点 2021-04-15

【上期内容:舰桥上的党组织:研究人民海军的“强军之魂”,美军还得靠中国人


▲图片来自《解放军报》2020年7月6日05版《跨越新征途上的“娄山关”


作为我军长期以来的高原直升机主力机型,上世纪80年代引进的24架美制“黑鹰”S-70C-2型直升机在上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近20年里,上镜率非常高。只要出现重大地质灾害,几乎都能在救灾现场看到“黑鹰”的身影,即使高原型“河马”——米-17V5/V7和米-171E到来,老而弥坚的“黑鹰”们仍然能以其独特的外观在报道中“脱颖而出”。


▲有人说“和“放一起,看时间长了能幻视成“海豚”,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个原理


不过相对于繁重的人道主义救援和物资运输任务,受限于引进数量和各方面发展配套问题,“黑鹰”在美国陆军的老本行突击运输,在中国陆军发挥的机会并不多——因为这些直升机上一直没有八一军徽,很多人还猜测是不是有什么奇怪的“最终用户协议”。虽然随着陆航和空突部队的发展,我军步兵机降训练的报道越来越多,但主角基本都是米-17和直-8系列,“黑鹰”在此类活动中的亮相仍然比较“稀罕”。


▲2013年5月,驻藏某直升机场站与多型直升机联训开展满装、满员、远程机动实战化综合演练,除了“黑鹰”之外,还能看到一架“河马”


随着它们的机龄迈入30年大关,在这次军改之后,“黑鹰”的上镜率就更低了。虽然在近期关于西部战区陆军第77集团军陆航旅的报道中(疑似)出现过两回“黑鹰”,但像题图这样一展雄姿,与南部战区陆军第75集团军某红军旅配合展开机降训练的场面,确实是这几年头一回见。


▲虽然从各种感觉来看这应该是一架“黑鹰”,但大晚上的又是这清晰度,话也没法说死

▲左/右上角倒很明显是两架“黑鹰”了,然而右边这苫布一盖,又有一种一时半会儿不用它飞的感觉


考虑到从在美国下线试飞到交付我国的周期,即使是1985年10月交付我军的最后一批“黑鹰”,机龄也已达35年。虽说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波折后,原厂售后服务并没有像传说中的那样彻底断绝,但面对我们这个显然不可能继续引进“黑鹰”的用户,西科斯基公司对这些直升机的售后那自然是本着多挣点就多挣点的态度。既然都明白不可能指望西科斯基公司当“大善人”,为了能以比较经济的方式维持机队,咱们确实是想过很多办法。


▲2008年抗震救灾期间,四川海特集团工程师在某场站现场检修一架陆航“黑鹰”

作为陆航等部队的航材保障单位,海特集团组织精兵强将,24小时确保陆航等救灾部队航材的及时抢修和运输。5月21日中午11点,“应急保障小组”接到陆航某救灾部队从绵阳临时基地的来电,电话里语调急迫,请求海特以最快的速度送去某机载设备,以保证救灾飞机及时起飞前往灾区。


时间就是生命。“应急保障小组”立即安排人员,携带某机载设备火速奔赴绵阳,在一个小时之内即将该设备送达基地。部队领导紧紧握住“应急保障小组”人员的手说:“你们攻坚克难,争分夺秒,在极短的时间内即送来了我们急需的设备,部队官兵感谢你们,灾区人民感谢你们!”

随着直-20的研发和装备,办法进一步丰富起来。无需讳言,在直-20的研制过程中,“黑鹰”起到了重要的参照作用;现在通过已经在直-20上得到验证的技术反哺“黑鹰”,也是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此次“黑鹰”在部队公开报道中的高调亮相也证明,和比它们稍小几岁的老“河马”一样,老当益壮的“黑鹰”们仍将继续为强军事业用尽油箱里最后一点油。


说到用自研装备反哺引进装备,比“黑鹰”到货稍晚,来自法国的“小羚羊”轻型武装直升机是这条道路更早的践行者。早在引进的少量“霍特”反坦克导弹在打靶中消耗殆尽时,我军的“小羚羊”就用红箭-8完成了替代;再到后来“小羚羊”不再担负陆航一线战备任务,进入陆航学院充当教练机,考虑和其他型号国产直升机混编混训的便利性,维修时根据情况使用国产零部件替代的情况就更多了。


▲在今年3月对陆航学院的报道中,地面上就能看到一架迷彩涂装的“小羚羊”

▲虽然中间的EC120/HC120已经基本成为陆航的标准初教机,但在报道中仍能看到少量发挥余热的直-11(图中左侧,仿制“松鼠”而来)


虽说“小羚羊”的画风放在欧洲味儿明显的HC120、直-11里头也相当和谐,但其外观识别还是较为容易的。相比之下,在早已铺开装备国产化“海豚”直-9C/D的海军航空兵,我军于上世纪80年代末少量引进、同样基于“海豚”发展而来的法制“黑豹”AS.565SA反潜直升机,长期以来都有“双豚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效果。


▲空中这两架,近的是直-9C,远的是“黑豹”,多数情况下可以靠最后一对窗的形状识别,“黑豹”的窗户比较圆钝;另外其空速管在雷达罩两侧,而直-9C的空速管在雷达罩下方;远处地上停的直-9D,虽然最后一排窗也有点圆钝,但驾驶室边上少开个窗


也正是由于这种高度相似性,“黑豹”在我军里基本和直-9系列不加区别使用,一些现代化改装内容也和直-9相同当初在卡-28和直-9C交付部队前,这四架“黑豹”算是人民海军航空反潜的门面,如今连固定翼反潜机都两位数了,“门面”自然不至于还得靠“黑豹”;然则面对驱护舰数量猛涨,直升机仍然缺口严重的现实,在直-20海军型到位前,“黑豹”仍得继续一阵“双豚傍地走”的日子。


▲近期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组织的多机型联合反潜中,“黑豹”再次出镜


仍在我军直升机部队服役的“西方四老”里的这三位,或继续执戈一线,或安心教书育人;而这里头相对最神秘的一位——装备空军某运输机师的“超美洲豹”运输直升机,近年来上镜最频繁的时候,反而是2017年的一部广受好评的、反映空军地导部队辉煌战史的电视剧《绝密543》。


▲反正按照电视剧里的设定,和543部队“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空53师”什么都有,这架经常出场的“超美洲豹”自然不在话下


我军1984年以3500万美元的总价引进了6架AS332L,这些于1986年9月到货的“超美洲豹”除负责专机飞行任务之外,也经常以其较好的高原飞行性能参与人道主义救援。后来又引进了2000年首飞,采用五叶桨旋翼(AS332L是四叶桨)和功率更大、配备有双通道FADEC和防冰系统的马基拉2A1涡轴发动机,有着全玻璃座舱和现代化飞行管理系统,安全性更强的EC225系列。


▲2010年8月15日,空军出动2架“超美洲豹”飞抵舟曲泥石流灾区,将3名重伤员运往兰州进行治疗


这些部分机龄较新,且不承担一线作战任务,平时使用也不算频繁的“超美洲豹”,自然还会在我军继续使用很长时间;虽然“黑鹰”、“黑豹”和“小羚羊”年过三旬的机龄是明摆着的后两者较小的机体空间更是使得其升级潜力有限(“黑豹”还要额外考虑海上盐雾腐蚀对机体寿命的影响),但在各自的领域它们都还有一定使用价值。


“黑鹰”虽然是作为“高级民用型直升机”引进的,但当年也要加装相应设备顶在对峙一线;绍文字中说的“轻机枪”,实际上是67式7.62mm机枪


作为那个时代的见证,“西方四老”既以其优秀的性能为人民军队服务至今,也为长期几乎只有苏机使用经验的中国提供了全面的技术借鉴。今天的它们当然早已退居“地位,但“配角”们不仅一样有戏,也以其依旧“露峥嵘”的表现,促进着国产直升机们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早日成为“主角”


▲这俩同框自然是不稀奇了,相信在“黑鹰”退役前,也会有它和直-20比翼齐飞的场面的


欢迎使用(支付宝)赞赏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