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4月1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抗美援朝纪念馆纪行:“隐藏关卡”里,还有革命与时代的更多魅力

帧察 帧察点 2021-04-14


【上期内容:阿塞拜疆攻势不减,亚美尼亚为何还不动苏-30和“伊斯坎德尔”?


▲老抗馆和新抗馆主馆外观对比


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通常被简称为“抗馆”。虽说作为位于锦江山南麓英华山上的“丹东地标”之一,抗馆自打1993年开馆以来,里头也折腾了不止一次,但自从2014年12月29日闭馆算起,那场旷日持久、“并不简单”的改扩建工程,使得多数丹东人和很多本来慕名而来的游客,都已经快习惯了“抗馆关了”的现实。


▲2018年4月,因在相关改扩建工程中,犯滥用职权罪、受贿罪而落马,最终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1年的时任抗馆馆长杨光

以抗馆改扩建工程的63个项目合同为例,除技术服务类个别几个项目无法插手外,杨光逐个扒皮捞油水,连60万元厨房招标合同都要索要5万元回扣,有的回扣甚至高达工程款的25%......杨光讲起抗馆,哭诉自己“对不起地下的英灵”,对不起四川绵阳那一群因自己飞机晚点而苦等了三小时,却仍要将文物捐赠给抗馆的八九十岁高龄的志愿军老战士。

▲想到那些老战士里可能有人没能等到重新开馆的这一天,真就来气


总之这么一折腾,上面拨的款里,究竟有几个钱真正用在了工程上就很是个问题了。围绕这次事件的善后,自然也花了不少时间,等到改扩建工作恢复正轨时,距离抗馆闭馆已经过去了四年多——从抗馆闭馆时杨光宣称的“两年左右”,到2016年宣称的“力争2017年秋季开馆”,再到后来杨光落马后,我都没法跟外地朋友说什么时候能开了......确实让人有些麻木。


就算到了2019年国庆节前后,即使主体工程其实已经完工,大家已经能在外边广场上逛逛了,然而抗馆门口还是得继续高挂闭门谢客的牌子,难免又让一票游人败兴而归。如今好歹在距离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还差一个月的时候成功开馆,让健在的老战士们得以旧地重逢,也了却了很多人一桩心事。



▲参观须知主要就是注意周一闭馆和网上预约这俩事儿,再就是打火机不让带进去;至于进馆路线,反正甭管坐122路/302路公交,还是开车/打车去,最后都得爬台阶


‍就个人而言,赶在今年烈士纪念日进了新馆后,最先感受到的变化是......气味。也不知道是不是兴建较早的原因,即使是在2003年完成升级后,老抗馆的室内空气仍然有一种难以形容的霉味;至于当年那套空调设备,恕我直言,真要是个摆设倒也罢了——由于经常把温度调的过低,时常导致大伙儿参观之后就感冒。


这次改建之后,新抗馆不仅从气味和体感温度上达到了国家级博物馆该有的水准,在室内布局上,新抗馆也明显参考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2017年重新开馆后的一些特色,从图片文物的文字说明均采用红底白字这种相同的细节,就能窥见一二,在总体布置上既不缺应有的庄重感、空间感、也不缺视听语言的呈现。


▲这两处设计更是气氛满满,值得留念


正如笔者的朋友参观后(他拍了大量图片,咱就不重复上传了)所言,“(新馆)采用了许多如全景沙盘等新颖的交互式展示方式,展品的陈列和展厅的空间设置得也都比较考究和洋气,看得出无论是甲方乙方审美都是相当在线且前卫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在一楼开设的(中朝)友谊厅和(抗美援朝)运动厅,不仅从立意上体现出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是中朝两国团结、前后方军民一致的胜利这一高度,其内部的很多珍贵展品,至少是我个人首见。


▲比如朝鲜各级政府和人民赠送锦旗的大面积陈列就非常好,要是能翻译一下就更好了——毕竟丹东人也不是谁都能看得懂朝语谚文的,更不要说全国游客了

▲冰雪长津湖,战旗美如画!


不过如果您此前对老抗馆的记忆足够深刻的话,不难发现新抗馆在老展品上是有所取舍的。比如老抗馆在2003年完成升级重开后,对黄继光烈士、邱少云烈士和罗盛教烈士牺牲时的场面,都通过搭建包括1:1人物模型在内的场景复原的方式予以重现。不知道是不是觉得这种展示对于未成年观众来说过于真实乃至残酷(记得上初中集体参观老抗馆后,第二天真有同学表示梦见了类似场景),这几个场面虽然在新馆中仍然非常重要,但都使用油画结合遗物与照片的形式代替了。


另外,抗馆室外的露天兵器展示区也没有开放,只能隔着围栏远观。相信很多军迷都知道,抗馆里有着一辆国内唯一的T-34/76坦克,其实这辆珍贵的坦克背后的故事也非常精彩。据称该车原本是苏军提供给志愿军筹建坦克部队所用,但我军考虑到此时退回我东北境内休整的人民军坦克部队,已有相对丰富的苏式坦克使用经验,但装备却损失殆尽,因此决定将该车转赠人民军使用。这辆坦克曾在人民军第17机械化师团序列下参战,退役后又作为人民军的礼物赠回我沈阳军区。


▲该车在战后使用期间,还更换了T-54/55坦克的负重轮等行走机构

▲笔者2010年爬上这辆坦克时拍摄,可见舱盖内部的朝语“一当百”字样仍然清晰


可以说,这辆坦克的故事本身就是中朝联合抗击“联合国军”的浓缩与象征,只要能把故事讲好,坦克本身是在室外还是室内展示反而是次要问题了。新抗馆毕竟重开不久,值得深入挖掘的故事肯定还有不少。比如下面这张图里,就有两个其实非常值得参观,但现在均处于未开放状态的地方。


▲特意寻摸了这个角度


相比坐落于平壤大同江畔,外形与之类似但更高(150米)的“主体思想塔”,抗美援朝纪念塔虽然塔高只有53米(纪念1953年战争胜利),但由于立在英华山上,所以塔顶视野反而更好。更为粗壮的塔身,使得纪念塔内部可以布置扶梯,而不是“主体思想塔”容积有限的直梯,不仅人流通过能力更强,而且扶梯两边还陈列了大量按时间顺序摆放的老照片,用比较俗的说法就是“参观者仿佛置身于流动的历史之中”。不过塔顶的空间还是相对有限的,记得每次上去呆个五分钟就得下去。


大概就是由于接待能力日显不足,加上扶梯要修缮的原因,抗美援朝纪念塔停止对外开放这事儿,甚至要远早于老抗馆本身的闭馆——早到我也记不住具体是什么时候了。然而咱也不知道抗馆改扩建规划里“维护修缮纪念塔及地下附属建筑”这一项是否得到落实,反正由于它仍没有对外开放,别说头一次来抗馆的新观众了,连不少在老抗馆闭馆前夕才首次参观抗馆的人,都以为这座纪念塔是“实心”的。


▲咱也只能在边上吐槽:“实心的那叫碑,不叫塔”


至于位于纪念塔一角下面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挥所旧址”,小时候进去参观的时候,这地儿还叫“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三兵团炮兵指挥所”,而且要额外收费。虽然它的关门还要早于抗美援朝纪念塔,以至于现在我对这里已经没啥记忆,不过如果能把这个货真价实的地下指挥所“整旧如旧”收拾利索了,那还是很有参观价值的。


▲网上只找到了地下指挥所走廊和瞭望哨出入口的老照片


总之从新馆平面图介绍中,仍带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挥所旧址”的位置介绍来看,应该......还是有开放的打算的。咱们也希望接下来几年,抗馆能把这些珍贵资源充分挖掘起来,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要说还有什么是难以解决的,大概就是抗馆的地理位置对游客们来说实在不够友好了不过,丹东广义上的“红色旅游”资源,也并不局限于一个抗馆。


▲比如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前身——安东海校旧址,其实就在这两年比较火的安东老街和万达广场边上,够方便;但由于此地现仍为部队驻地,一时半会儿是没法开放参观的


虽然现在那艘复制的“致远”纪念舰仍然丢在浪头港边上无人问津,但自从听说“有计划”把该舰拖到鸭绿江断桥下面展览的时候,我就产生了一个想法:等再过一段时间,南部战区海军某护卫舰支队的543“丹东”舰退役之后,也把它拖回来,放在“致远”身边展览;这样一来,“致远”代表的近130年前的甲午战争这一近代史,鸭绿江断桥代表的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这一现代史,以及543舰代表的人民海军守卫祖国蓝色国土的这一当代史,就能在这个交通相当方便的地段集中展示,岂不美哉?


▲由于“致远”这几年来实质上的废弃状态,我都没什么拍它的想法——这图是几年前拍的,当时复原的旗帜还在、主炮炮罩看着也还过得去,现在旗帜没了、炮罩也锈差不多了

▲已经服役35年的543舰,仍在一线演训和对外舰监视任务中,以舰员们过硬的维护和操作水准延续着“老江湖”的传奇


当然,如果只需要提出想法,相信在读者中就不缺比我更能开脑洞的朋友,但有能力付诸实践的,想必就只有极少数人了。所以看到此刻正在沿着长江逆流而上,驶向重庆建川博物馆的166舰能有这样的归宿,还是让人欣慰的。作为“红色旅游”的一个分支,军事旅游要想做到“名利双收”,非常不容易。


不过还好,近些年一些地方以军舰、战机等大型兵器为主题搞的军事旅游,纷纷呈现出积极的一面来;作为历史性、专题性更强的博物馆,抗馆的重新开放尽管仍有点不完美,但总体来说也是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随着国内疫情控制趋于稳定,旅游人数的反弹,军事旅游人数短期内也迎来了上升的趋势。我们相信,这里的明天会更好,就像伟大的祖国那样。


欢迎使用(支付宝)赞赏码

祝大家国庆中秋双节快乐,我们节后再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