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6月1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大勃朗宁”的小知识:电影胶片也能当发射药&换个枪管累出猪叫

帧察 帧察点 2021-04-14

【上期内容:告别2020:永远不要低估一颗战士的心


新年好,感谢大家这几年的支持!2021年,我们还是从经典武器的复习开始。


▲勃朗宁与他的签名


约翰·摩西·勃朗宁(John Moses Browning,1855年1月23日-1926年11月26日),是一位极为高产的枪械设计师。在轻武器科技大踏步前进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他本人设计(不包括以他冠名)的一系列自动/半自动武器大量装备美军,也广泛扩散至世界各地。


它们被我习惯称之为“小勃朗宁(柯尔特M1911)、“细勃朗宁(BAR M1918)、“中勃朗宁(M1917与M1919)和“大勃朗宁(M2HB)。上面提及的型号,都是大家最熟悉的叫法——不带A几,也非全称。本文的主角“大勃朗宁其步兵型全称是Browning Machine Gun, Cal. .50, M2, HB, Flexible,即“勃朗宁机枪,.50英寸口径,M2,重型枪管,活动式”,简称M2HB


▲典型的M2HB


一战末期的1918年,勃朗宁开始着手设计大口径重机枪。当年4月,由潘兴将军指挥的美国远征军向美国军械部正式提交需求,寻求一种大口径重机枪。潘兴将军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上新型重武器层出不穷,这种新型重机枪要兼顾防空与反装甲作战需求,发射大口径高速弹药。当年的坦克比较费拉,大口径枪弹就能有效击穿;但飞机发展速度已经很快,比如沙俄的“穆罗梅茨4发重型轰炸机。


▲由它代表的一战轰炸机巅峰水平,也催生了用于防空的大口径高速枪弹发展


当时,美英法等国所用的标准防空弹药为11×59mmR French Gras/11mm Vickers,这种弹药虽然有较大的弹头容积,足以发展为曳光/燃烧等弹种,以攻击观测气球,但是药筒容积不足(只比.303步枪弹略大),因此初速较低,弹道性能较差。


▲11mm Gras/Vickers(红箭头)与.50 BMG(黄箭头)的对比


勃朗宁大口径重机枪的基本结构,是由M1917(使用.30-06弹药的水冷重机枪)放大而来,最初的勃朗宁大口径重机枪也是水冷的,更偏重于固定阵地持续射击的防空需求。所以说,勃朗宁大口径重机枪发展速度之快,既有世界大战正在进行的因素,又有勃朗宁本人的才华加成,还得加上M1917铺的路。


▲操作M1917勃朗宁水冷重机枪的美军士兵


1918年11月,自需求提出后仅7个月,勃朗宁大口径重机枪原型进行了实弹射击测试。其所配用的弹药,为当今世界上依然非常普遍的.50 BMG,由柯尔特与温彻斯特公司开发,其BMG的名称,就是“勃朗宁机枪”(Browning Machine Gun)。


▲同期德国人也在搞大口径高速弹药与配套机枪,虽然机枪研发进度一般,但是弹药倒是先搞出来了——13.2 mm TuF(Tank und Flieger,坦克与飞机),图为该弹药与英国.303步枪弹(左)对比


▲而且还有与之配套的专门的单发步枪,即著名的M1918 Tankgewehr,图为一战中被缴获的该枪


说起来中小学作文中常提到的名人名言,大家用的是爱迪生版本“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而我常引用的则是勃朗宁的版本,当有媒体记者询问勃朗宁,为何大口径重机枪设计如此成功时,他的回答是“只是1滴天才加在1加仑汗水里(it took one drop of genius and a gallon of sweat. 美制加仑为3.785升)”。


挫折与改进:“天上掉下来的宝贝”


原型枪的实弹设计测试过后,美国军械部对结果大为欣喜,直接下了多达10000挺新型大口径重机枪的订单——其中5000挺为防空型,5000挺为反坦克型。然而,这些订单并未执行,因为一战的戛然而止,导致了对新型大口径重机枪的需求消失了——这勃朗宁大口径重机枪啊,药......其实还没丸,因为美军还真有一个兵种装备了它,命名为M1921型.50英寸口径重机枪。


这个兵种就是美国陆军海岸炮兵——仅存在于1901年-1950年的兵种,把“大勃朗宁”作为重型岸炮所配属防空部队的高射机枪使用,也算是不忘初心。


▲勃朗宁M1921 .50英寸口径重机枪构造图


不带冷却水空重79磅(约35.8kg),全长56英寸(约1422mm),枪管长36英寸(914mm),射速500-650发每分钟——作为在固定阵位使用、除非大规模维护保养否则不必拆卸的海岸炮兵用高射机枪,M1921的这一串纸面数据自然是合格的,然而美军其他各军兵种对这种新型大口径重机枪都有这样那样的意见,期望作出这样那样的改进:


比如说步兵和骑兵就认为M1921实在太重了;

骑兵希望该型武器能够得到有效分解由马背驮载;

陆军航空兵最初期望将这种机枪安装在飞机上,但是当时的飞机结构仍然不够强,难以承受后坐力,蒙皮难以承受其发射时的膛口暴风;

骑兵下辖的装甲兵期望这种武器可以从两侧供弹,因为坦克炮塔内部空间狭小,炮塔设计会对武器提出各种各样的需求;

另外,它的老式三脚架难以吸收强大弹药与沉重武器产生的后坐力,导致全自动射击时武器乱蹦,精度几乎不堪用


▲老式三脚架上的M1921


这一系列原因,导致M1921即使在1922年经过一轮设计细化并投产后,短期内也没能得到推广。拥有这种型号重机枪使用权的柯尔特公司,在1922年到1939年间总共才向包括美军在内的用户卖出去11000挺。柯尔特自然不满足与此,在国营春田(另一翻译为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指派到柯尔特的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仍在持续改进这种大口径重机枪。


▲图中可见M1921原来的拉机柄,直来直去,一般人拉不动


由于管退式自动原理,加上使用大口径高速弹药,M1921的拉机柄必须克服枪管复进簧与主复进簧的巨大力量,导致上膛极为困难;所以由国营春田兵工厂的塞缪尔·格林博士改进为利用杠杆原理省力的拉机柄——也就是如今大家在游戏里熟悉的,那个巨大的能摇动的拉栓。此外,格林博士还设计了这种重机枪的供弹方向转换装置,可以比较轻松的实现供弹方向变换。


▲改进后的拉机柄


除此之外,还开发出了通用机匣——水冷机枪的水冷套筒是安装在机匣上的,而早期武器想要从水冷改为气冷,是绝无可能的,出厂的时候其配置就是固定的,要么是水冷、要么是气冷;而通用机匣就是水冷、气冷通用,视情况可以较为轻松的改装冷却方式。


通过改进拉机柄这个人机功效上的改进,以及通用机匣+改换供弹方向这2个改进,使得勃朗宁大口径重机枪具备了适应多个军兵种、不同需求的能力。


▲M1921A1改进型,仍为水冷款,但其拉机柄已经改为带杠杆式的了


到1933年,经过一系列改进之后的M1921A1,也获得了全新的型号,即M2。M2有3种主要亚型,都可以进行固定安装或活动安装:比如航空搭载型,是一种轻型枪管、气冷式机枪,可以固定安装在机翼里、机头里,也可以安装在后座乃至自卫炮塔上。


▲固定式.50机枪安装在P-47上


▲活动式布置的.50机枪,这是B-17/B-24上的自卫炮塔


这使得.50英寸口径的勃朗宁重机枪在经过几次任务使命转变后,依然保留了下来——一战时打算当反坦克机枪、高射机枪;二战时,其反坦克能力已经微乎其微,成为了一种恰当的航空机枪(对飞行器适装性好、弹药携带量大);二战后,虽然作为航空机枪过时了,又成为了车载机枪。


各种型号的.50英寸口径的勃朗宁重机枪,总产量达到了300万挺,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生产了200万挺。其经典型号M2HB射速为450-600发每分钟,航空型号射速自然快得多,比如AN/M2射速为750-850发每分钟,AN/M3射速为1200-1300发每分钟。


▲两侧供弹的舰用型M2 HB


随着二战中后期,美国陆军航空兵逐渐参与中国战场上的对日作战,部分飞机在战斗中坠毁于新四军的抗日根据地内。由于这些残骸上的AN/M2机枪往往尚可一用,它们在被心灵手巧的新四军军工人员修复后,便成为新四军手中一款直射攻坚的“撒手锏”。


例如1944年10月,国民党空军的一架美制B-25轰炸机坠毁于安徽芜湖黑沙洲附近的江水中。根据沿江支队汇报的情况,新四军第七师命令军工部(当时对外称生产部)前去打捞残骸上的军械,获得4挺较为完好的AN/M2机枪及少量弹药,于10天内完成从电动击发改为手动击发的改造,交付含和支队和巢无支队投入战斗。


▲1944年,中美混合联队(CACW)开始装备B-25轰炸机,该机也是抗战后期国民党空军轰炸机部队的主力,机上最多可配备18挺AN/M2机枪


尽管美制弹药逐渐耗尽,七师军工部仍以“土法”造出了国产弹药作为补充:其弹头是用收集的铜币、铜板等熔为杂铜后,铸成铜棒再切削而成;弹壳则由圆钢毛坯钻孔后,加工退弹槽、挤出缩颈部、钻出底火孔,再与底火组装;发射药更是依靠从敌占区大城市获得的报废电影胶片作为提取硝化纤维的原材料,再经加工、裁剪、研磨而来。


虽然这种“土造钢壳弹”在性能上无法和美制弹药相比,但仍然威力较大,而且毕竟“能拔脓就是好膏药”。在战略反攻阶段,这4挺AN/M2多次在战斗关键时刻压制日伪军轻重机枪火力,起到了“机关炮”的作用,甚至曾有过将敌碉堡打出了大裂缝、迫其投降的战例。到日本投降前,七师军工部共造出1099发“土造钢壳弹”。


不过由于“土造钢壳弹”的数量仍然有限,使得新四军的这些“天上掉下来的宝贝”很少进行长时间持续射击;加之“土造钢壳弹”的膛压也不高,所以AN/M2航空机枪虽然属于“大勃朗宁”系列的轻枪管型,其枪管厚度仍显得颇有余裕;而后来我们在朝鲜地面战场上遇到的重枪管“大勃朗宁”M2HB,则能承受更大的热量积累,可以进行更长时间的持续射击。


▲我军在朝鲜战场上缴获的M2HB


要给M2换枪管,总共分几步?


说到“大勃朗宁”的重枪管,虽然到了M2HB时,其枪管的确可以实现“比较快速”的更换,但并不是“打开卡榫-取下旧枪管-塞进新枪管-关上卡榫”这种“要把大象关冰箱总共分几步”式操作,而是把军械员层级的复杂操作下放:


每一挺重机枪的枪管安装都要进行手动调整并测量间距、还要测定枪机击发时机


▲M2HB每次更换枪管,都要拿出这个工具,即头壳间距检测尺,捏在手中的部分为2片式(一厚一薄)的击发时机检测尺


这种操作,是为了确保头壳间距(即弹药坐膛时,枪机头到药筒某一部分的距离)准确。如果头壳间距太小,则根本难以击发;如果头壳间距过大,轻则导致枪膛加速磨损,重则导致药筒破裂、枪管崩飞、乃至炸膛。而枪机击发时机也要进行手动调整,严防发生危险的膛外击发。


▲无缘弹、凸缘弹、带状底缘弹、无缘直药筒弹,以及凸缘弹自动武器的头壳间距示意图


这是100年前材料科学、生产技术的限制所导致的,但也带来了个很有意思的利好:即使是磨损较为严重的枪管,也能花几分钟,多调整几圈,完成与枪机闭锁时机调整后继续使用。


更换枪管,自然是先要把枪管拧下来。而在将枪管安装回去的时候,则要两个人配合才能完成:一个人要将枪机拉动一段距离,在枪管锁闭爪观察窗看到锁闭爪后退到位,再开始让另一个人拧上枪管。


▲箭头处为枪管闭锁爪观察窗,管退武器有枪管与枪机共进退的行程,所以安装枪管时,得让枪机让开点


拧很多圈,直到拧到位——


▲截图中这位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M2HB熟练射手,转的贼麻利,麻利到我没数出来转了几圈……


到位后,还得先把枪管扭回去2格(能听到咔哒声),然后拿出头壳间距测量尺:


▲头壳间距测量尺细节,一端细来一端粗,细的写着“GO”,粗的写着“NO GO”


如果“GO”那端未能插入枪机与枪管间隙,则要回去调整枪管,比如扭回去1格——期间,还要保证枪机稍向后拉的姿态。如果“GO”那端能插进去……


▲如图所示,那下一步就换“NO GO”一端插

▲如果较为用力,但“NO GO”一端还是插不进去,这就说明到位了


然而对不起这还没完,下一个活儿是测试枪机击发时机,在此之前先得拆除D形握把与背板。


▲拆除背板与D形握把

▲这是枪机到位击发时机调整轮

▲这个是有数的,得顺时针调整15圈


数完调整轮的15圈之后,再掏出另一组尺子(注意不是刚才的头壳间距测量尺)——击发时机测量尺开始鼓捣。


▲就这么一串

▲还是先插入比较薄的“GO”端

▲进行空击测试,如果未能击发,就要将调整轮拧回去(逆时针),一格一格调整,直到击发成功

▲但这并不是准确的“击发时机”,还要继续往回拧2格,再将较厚的击发时机测量尺“NO GO”一侧塞入,此时机枪应当无法击发;而后将“GO”端插入复查,应当可以击发


经过这么一大套复杂的操作,此时的M2HB枪管头壳间距、枪机击发时机都调整到位,将背板和D形握把安装回去,武器已处于可安全工作的状态啦!



“美国陆军2011年度最伟大发明”


可以想见,虽然M2HB是一挺皮实耐用的大口径重机枪,虽然操作M2HB这样重武器的是训练更充分、经验更丰富的美军人员,但这套因为上个世纪初设计问题而导致的缺陷,也足够磨人的。


从1922年定型的近100年来,美国各方面也不是没尝试过替换勃朗宁.50英寸口径重机枪,但是各种全新型号的努力都未能成功,最终M2HB还得继续用着,一直到现在才有了小幅度改进。


▲多佛恶魔(Dover Devil),一种轻量化大口径武器,图中为20mm版本,考虑到渗透到敌后使用的需要,该枪能在90秒内快速调整配置,使用缴获的俄制12.7×108mm弹药。在80年代初,其造价(号称)为2500美元一挺,而同期M2HB造价为10600美元一挺

▲XM312轻量化重机枪

▲LW50MG:XM806


到20世纪末,M2HB已经成了美军轻武器库中,仍然需要射手来调整头壳间距/击发时机的唯一型号。而此时大量生产时间较为古旧的M2HB,因为头壳间距、击发时机调整不当,造成美军人员受伤,并且相关报告越来越多。


▲M2E2 QCB(快速更换枪管)


1997年,美军开始寻求M2重机枪的升级部件(而不是淘汰整个型号)。期间又因为官僚风气等问题,导致资金断绝,相关改进未能进行测试就中止了计划。直到10年后的2007年,美军才终于重启了这一项目。2010年10月15日,M2HB的改进型M2A1大口径重机枪成为美军正式型号,这种型号研发中被称作M2E2,采用“可快速更换枪管(QCB,曾经眼睛一抖看成CQB,吓一跳),枪管上有可拆卸提把,安装了号称能抑制95%膛口焰的新型消焰器。


此次升级方案中,头壳间距、击发时机终于被固定下来,不必再由射手手动调整,降低武器损坏、射手受伤的可能。M2A1的改进工作被评为“美国陆军2011年度最伟大发明”之一,2011年6月,美国陆军开始升级M2HB重机枪,到2012年11月30日,共有8300挺M2A1装备美国陆军,并开始升级其余的54000挺。陆战队则于2016年到2018年开始升级其M2到M2A1标准。


▲在叙利亚巡逻的美军JLTV上,就能看见M2A1重机枪


但是,除了美军之外的M2HB们,只有以色列在2012年列装了M2-HQCB(M2A1的外贸版本),所以地球上绝大多数的M2HB仍然保持原配置——也就是换枪管时枪管和调整轮拧来拧去,测量尺插来插去的配置。之前我们提到的那场“三八线上东方大口径机枪之战”,南边儿出丑的型号也是这配置。


▲2020年7月13日,仍在使用M2HB的驻日美军陆战队(第171陆战联队支援中队,驻岩国)


“大勃朗宁”的长寿,既有其性能过硬,连续适应了好几次任务目标变更的因素;同样也因为,它并非美军需要“打赢主要对手”时,真正至关重要的主战装备。


至于我的想法,很简单:当然是愿它再长寿一点喽!


欢迎使用(支付宝)赞赏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