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7月2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旧文重发】歼-10首飞周年纪念

帧察 帧察点 2021-04-14

【上期内容:从有名无实到有实无名:关于人民海军那些百花齐放的巡洋舰梦想


今天重发老号旧文一篇,以示纪念。



在凝聚着国家顶级科研成就的军工领域,几十年下来的“争气型号”确实不少。就说“争气弹”吧,可以说各装备口都至少有一个。地地导弹这边,东风-1是“争气弹”;飞航导弹这边,鹰击-83是“争气弹”;空空导弹这边有说当年的霹雳-1是、有说霹雳-12是,反正也有这么口气争就是了。


▲貌似对外展出的歼-8Ⅲ原型机就这么一架


“争气机”自然也不例外——先有歼-8Ⅲ“八三工程”,后有空警-2000,这俩名号的来由都是有官方资料背书的,而且其研发背景都牵扯到之前与外方在类似型号上的合作,且均曾惨遭对方背信弃义撕毁协议......所以也确实比较符合“争气”这么个语境。


不过在我看来,“争气机”这三个字,即使是如今光芒万丈的歼-20,也未必比现在几乎被当做“过气网红”的它更有资格担当。


▲“你才是争气机”!


腿短不是事儿


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国会一场关于当时还未服役的F-16战机的听证会上,一位参会的美国空军将领轻蔑地问:“这是个腿短的小杂种,不是吗?”


“如果您一定要这么说,就算是吧,但F-15比它更腿短。”


▲“歌剧院行动”的飞行简图,尽管以军F-4当时已经具备激光制导炸弹使用能力,但航程不足


这句话是不是大话,1981年的“歌剧院行动”——以色列空军轰炸伊拉克核反应堆之战是最好的回答。当时刚刚进入以军1年,还不具备激光制导炸弹使用能力的“战隼”,能够获得诞生以来的首战机会,正是因为它们能做到携带2枚2000磅炸弹长途奔袭1100千米,完成精准投弹再返回,且无空中加油......这甚至是以色列空军的F-4战机都承担不了的任务。


▲网上最早出现的歼-10“爬墙图”,在当时很多人的心目中,歼-10基本型就被赋予了能和“两风”抗衡的地位


此后名声大噪的F-16,自然是歼-10研制起初就暗自瞄准的目标。而作为和F-16同一等级的单发中型战斗机,歼-10亮相以来,围绕其载油/航程/作战半径的讨论就不绝于耳。不说凭空估计的那些数字了,从2007年《兵工科技》歼10专辑里的一句“机内2600千克燃油”,到2012年珠海航展展板上的“基本航程1650千米”,都在论坛上引发了大量的口水战。


▲当年因为这个图啊,不少论坛也打出狗脑子了,现在这些论坛基本都没了


其实早在“和平使命-2010”上合组织联合反恐演习中,我军就已经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公开了歼-10的作战半径,这可比以上那些来源都权威得多。

本次联演中国空军有6架飞机参演,还使用了预警机和加油机保障。中方参演部队副总导演孟国平少将指出,从我军机场到哈萨克斯坦马特布拉克训练场的空中距离为1000余公里,其中进入哈境内近500公里。轰6H飞机活动半径足以保证任务完成,歼10飞机作战半径理论上也没有问题。


但为了稳妥起见、确保绝对把握,安排了在出境前对其实施空中加油。同时,演练中安排空警2000预警机对轰6H、歼10飞机进行全程不间断空中指挥。此次跨境实兵实弹合练,空军战斗群单机往返飞行2033公里,共投下了24枚航弹,均精确击中目标。

▲歼-10护航轰-6到任务空域后多次通场,投放并形成干扰带


除非“歌剧院行动”那样的一锤子买卖,否则指挥员在制定战机飞行计划时,必须考虑因天气等各种原因,可能需要到备降机场着陆等情况。尽管为了尽可能满油起飞,“歌剧院行动”中的F-16,直到滑出前最后一刻才与加油车脱离;但由于前半程飞行长时间低空突防耗油较多,返航落地时,个别飞机已经处于无余油的“dead stick”状态,以军都承认机队能全部正常返航有幸运成分。


▲尽管犹太人已经把整个计划设计的无比精细,但能全须全尾还得靠点运气


我们既然有条件进行空中加油,确实没必要这么为难自己。但“歼10飞机作战半径理论上也没有问题”仍然说明,歼-10并不算腿特别短的飞机。虽然我们没有外挂那么重的炸弹,而且护航轰炸机时较高的飞行剖面,其耗油量显然比“歌剧院行动”中的F-16少些,所以折算一下,歼-10的航程确实要比F-16A短一些……


但在鸭式布局飞机亚音速巡航效率一般逊于常规布局的先天限制下,加上AL-31FN也算不得什么省油的发动机,这还能通过综合设计协调,使得在同样外挂3个副油箱的时候,歼-10能够取得和F-16A同一等级的航程,还不够争气嘛——再想想越来越肥的F-16家族,仿佛裤腰带又松了一个扣子。



而且除非是“歌剧院行动”这种极端案例,否则在部队正常使用中,这点极限航程的差别很少能体现出来,特别是对长期缺乏远程预警指挥能力的中国空军来说更是如此。


离开了预警平台,仅靠战机自身的传感器搜寻目标,不仅效能低下,脱离预警平台的信息支援,也意味着自身处于巨大的危险中。而在没有预警机的时候,全靠地面预警雷达引导的战机,面对正常电磁干扰环境,作战半径也就是300千米左右。


▲即使不对现有体系进行其他调整,仅预警机的加入就能使这个距离扩张200千米以上


这不是我军战机水平不行,而是当时地面预警雷达的能力决定的,为了保证生存性,这种预警雷达必须有一定的机动能力,这就限制了它的功率上限。而根据早年组织“红剑”体系对抗的经验来看,如果对方采用超低空突袭等战法,这个数字还会被进一步压缩。


所以在10年前,尽管我军已经有150架苏-27,苏-30和歼-10也都各有个100架上下了;但包括兰德公司在内的大量国外分析机构,都把我空军战时出海活动距离照300千米估计,这真不是瞧不起人,而是实情确实如此。所以,歼-10的续航能力在这一时期是完全够用的。


而300千米这一桎梏,也是苏-27系列飞机在我军服役的头十几年,其使用价值未能全部发挥的重要原因。而如果只充当国土防空截击机使用,苏-27相对歼-10的优势又不明显。直到我军特种机初具规模并开始形成战斗力,苏-27系列的大航程、大载弹量等优势才得以体现。


▲海军新型驱逐舰的陆续服役,相当于海空军联合行动中又多了若干部性能非常强大的雷达站。当硬件陆续配套齐全之后,功夫主要在体系的磨合与调整


上手不费事儿


换飞机不比给战士换枪,飞机这东西,哪怕是产初教-6(倒也确实还在产)都不可能“一秒换装”,所以先给哪个部队换装新飞机,是让老牌劲旅再创辉煌还是鼓励新兵能打胜仗,那都是颇费思量的事儿。


▲2003年还在装备歼-6甲的部队,即使在我军中也实在有点......


就说有着“大红鹰团”之称的“歼-10第一团”,在换装歼-10之前是一个使用——歼-6甲“全天候战斗机”的夜航团。虽说人家在空军内部也是素有组训扎实作风严谨之名,然而当时显然不见于那些“海外中国军事专家”之经传。


▲该部歼-10受阅姿态,注意外挂的霹雳-11半主动弹,以及早期型双座机采用的老式背部天线


然而他们在换装歼-10后不仅担负了2009年国庆阅兵任务,还在2011年首届“金头盔”自由空战竞赛性考核中斩获歼-10组全部三顶“金头盔”。2016年,面对变化很大的规则,和装备性能更强的对手,他们王者归来,又斩获一顶“金头盔”。因一个型号而从默默无闻变为知名新贵,也算是开创了我军先河。


对于长期使用轻型战斗机的我军来说,大部分战斗机飞行员确实更容易接受轻巧灵活,在滚转等方面更出众的歼-10,相对来说,垂直机动性出色,水平持续盘旋性能和大迎角性能毫不逊色,然而操纵惯量较大的苏-27就有些“高手向”了。因此同样从歼-7改装三代机的部队,改装歼-10的,确实要比改装苏-27系列的更快上手。


▲在定型前,空军曾将部分歼-10原型机(注意其特殊迷彩)调到苏-27部队进行对比测试


另外,分步实现设计指标的特点也有利于部队接装。从2004年的歼-10到2009年的歼-10A,完善了电子设备和部分武器使用能力;再到修改气动全面升级航电的歼-10B和进一步换装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歼-10C,每一步的技术跨度都很合理。尽管歼-10B/C由于俄制发动机供货等原因,导致前期进入量产较慢,但服役以来它们依旧保持了“易上手”的优势。


▲歼-10系列的混编混训混编也十分正常


虽说现代战争不比以前,很难在短促的战争期间造出一堆战机来补充,但一款能让我军广大二代机部队飞行员更快上手形成战斗力的飞机,对备战打仗当然是个好事儿。


保障两张皮儿


评价战机吼不吼,我们很多时候想到的指标还是片面的很。毕竟就算是DCS系列飞行模拟游戏——大概是能让普通人日常感受现代战机使用的最真实的玩意儿了,那里面挂弹加油也是一键搞定。


▲特别是在高原这类特殊环境,保障更是各军种轮战活动中的重中之重


然而在现实位面航空兵部队的兵力运用中,机务保障工作是绝不可能被部队忽视的东西。早年间,一提到苏-27的转场调动,那就意味着天文数字般的车皮与架次,倒确实有种“国之利器不可轻动”的感觉。


即使现在我军苏-27系列飞机,已经实现了和其他主战机型的大型保障车辆(四站连的空调/冷气/电源车之类)的通用;但由于苏-27这种尺寸很大的战斗机,需要多种专用保障托架才能完成检修挂弹等程序,而它们虽然不一定都特别重,但至少外形普遍特殊,很占用运输空间。


▲这类专用托架还有很多,图中只是挂载俄制导弹使用的一种


如果全军每个机场都预置若干套这些托架,采购成本就不说了,当年平均下来一年也不用多少回,保养起来也不经济;所以还得老实儿车皮申报,程序走起。相比之下,体积较小,能够尽可能沿用我军现有机型的保障托架的歼-10就很占便宜,深受担负轮战保障职责的干部战士们喜爱。


另外早在歼-10研制阶段,宋文骢就很重视飞机的维护性和出动率问题。当年宋老还是小宋的时候,曾经是志愿军空军的机务战士,因为对米格-15的维护性不满,还当面跟毛子专家吐槽过。在歼-10上,小到插头防呆设计,大到便检快拆口盖,都借鉴了我们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一些西方飞机的维护理念。而歼-10服役以来的实际表现,也对得起宋老的期许。


▲歼-10服役以来多次征战高原


然而凡事无绝对。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6年杭州G20峰会等多次大型活动的空中安保案例中,反而是由苏-27系列飞机更多担任主角。


究其主要原因,其实是一个经常被忽略的技术细节——由于苏-27系列进气道内部有防异物隔栅,使得它对机场跑道整备要求低,在这种要求一旦有事必须起飞的环境下,能保证不受外界干扰而万无一失。而歼-10的进气道由于为了减重而无此设计,加上距离地面高度比苏-27还要低一点,以及单发布局一旦吸入异物后引发的后果也比苏-27严重,所以在这方面反而不利于简化保障。


▲苏-27系列飞机进气道内的可收放防异物隔栅


所以说,技术兵种的保障也是一门大学问,需要考虑到的因素非常复杂,绝不是A飞机一定比B飞机好保障的非黑即白。而且厂家在转产新型战机的时候,一开始都难免有黑锅。歼-10早期批次,一样出过由于部分蒙皮的紧固螺丝较为“奇特”,导致部队在保养拆换蒙皮时,易引起螺孔附近损坏,甚至导致蒙皮报废的情况。为这事儿,部队也不是没红过脸。


不过可不能“错了再犯,再犯不难”,那样啊,迟早药丸。


双赢得较真儿


▲可见这架歼-10A的垂直安定面和方向舵上的生产批次号不同。不同批次部件的良好互换性,是生产品控的重要表现之一


说到品控,其实当初咱们国家还往外搞无偿军援的时候,全国主机厂品控也都是那么回事儿。最近施老买了一堆主机厂的厂志,记得翻到对外合作的篇章时,甭管谁家,密密麻麻的那都是反修......返修二字。


然而当大家都要学着当军火商的时候,即使中国军机在国际市场一直靠价格牌抢饭吃,但也不能让花了钱的顾客吃了真拉肚子。特别是很多顾客手里不乏美制战机,要想堂堂正正的跟人家同在一个屋檐下,一分价钱一分货的性能确实没办法苛求,但质量上的“争气”是必须争取的。


▲多国空军联合军演中,与F-22编队飞行的巴基斯坦空军歼-7PG


虽然在歼-7时代,受限于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这些举措的成效还并不明显。但久而久之日积月累,等到开始为我军生产新品率极高的歼-10系列飞机的时候,引入一些“外来文化”的时机也就成熟了。


比如前面提到的螺丝事件,其实里面就有“文化冲突”,之所以厂家要设计成那样,就是不希望部队在使用中因频繁拆换而导致不必要的麻烦——用河马讲轻武器的文章里的洋文说,叫soldier-proof——只不过没考虑到我军机务工作习惯的差异,导致部队没有get到这一点。


▲歼-10/10A/10S的升级工作一直在低调进行


这些事儿只要沟通好了,其实都不是坏事儿。老资格的拍机党们都门儿清,就算是同一个单位同一个批次的战机,同一时期每架飞机的“长相”还会有些细微区别呢。这是因为部队在使用过程中,会根据自身需求不断自行对战机进行加改装。


以前在歼-6/7的时代,部队甚至可以撇开主机厂,而依靠自己的大修厂完成一些实用且急需的改进项目。然而现在的新型战机,想靠大修厂自己捋明白这本经可就不容易了,原厂介入少不了。所以这时候,联系部队和厂家之间的售后沟通环节就尤为重要。


▲伊朗引进的FT-7N,虽然向伊朗卖军机这事儿说不上成功,但积累了一些售后经验


而这一环节,也是长期向国外出口飞机,更早实践完全市场环境下售后模式的成飞公司的优势所在。在另一方面,这种沟通上的优势,还能促进成飞与长期以来和主机厂关系较为微妙的大修厂,展开进一步合作。


比如之前归空军修理厂序列的5712厂,90年代后改制为中航工业长飞。该厂之前长期负责大修成飞生产的歼-7系列战机,2012年,他们又在成飞的帮助下具备了歼-10A/S的大修能力。再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成飞还向贵飞移交了从埃及引进的米格-21US双座教练机样机等技术资料(尽管这是上级安排下的“无心插柳”),成为了如今枝繁叶茂的“山鹰”家族的起源。


▲虽然外表看上去,“枭龙”跟歼-7的相似之处几乎为0,但在“枭龙”双座型JF-17B的座舱盖开启方式上,我们反而看到了歼教-7的影子......


这样一来,成飞未来就能把精力集中在三代半/四代机的量产和升级维护上,同时,这些早期型号技术的输出又带动了湖南和贵州地区航空工业的发展。这不仅是企业内部之间的双赢,从全局上说,也符合这一轮国企深化改革中对资源整合的要求。


▲直升机在全军范围内的加速上量,就推动了一波南北两厂的能力升级


如今在高端自用领域有歼-20,在外贸领域有不断推出改型的“枭龙”,并兼顾无人机等新兴领域的发展,逐渐成型的“成都航空科研生产联合体”,不仅正成为国家西南方向航空制造产业的核心,也是拉动整个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一极。


▲2011年1月11日,歼-20首飞,伴飞的是一架歼-10S


而作为贯穿这些来发展的这条主线,歼-10系列飞机的“争气”,正是奠定今日局面的基石。要说20多年后的今天,歼-10还有哪儿该接着“争气”,是不是一定得有外贸出口倒不是最关键的——这本来也不是歼-10的主要定位。

不过,樊会涛也提到了国产空空导弹与世界最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而且他的观点十分令人深思,“从性能上来说,两者差不多。但美国等基于全球作战的武器装备,在使用中积累了更多实战经验。我们缺的恰恰是根据这些实战经验累积形成的现实需求,来对武器装备进行调整和提高。”

是啊,即使新一代“霹雳弹”的总体性能完全不输强敌,个别指标甚至独步天下,可即使是樊会涛总师也要承认,缺乏实战经验的缺憾仍制约了它们的上限。不独是霹雳系列,它们的载机又何尝不是呢?


要想再争气,就得......


▲23年前的今天,由132厂制造的第一款飞机歼教-5,为歼-10首飞护航的珍贵瞬间


欢迎使用(支付宝)赞赏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