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7月2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渐行渐远的“导弹驱逐舰象征”:从“不敢高攀”开始的海鹰记忆

帧察 帧察点 2021-04-14

【上期内容:“胖妞”发动机的原厂换代产品,如何实现史上首次“民转军”?


导弹,是一个现代人无需了解多少军事也不会感到陌生的词汇。如今在几乎所有武器平台上,从最为基础的步兵,到最为复杂的核潜艇,都可以搭载使用导弹。其中海军舰艇由于对武器系统的重量与体积较为不敏感,加上打击的目标往往庞大且具有很强的抗损性,因此成为较早搭载导弹的实用化武器平台。


▲从“毒蜘蛛”导弹艇上发射的P-15M改进型“白蚁”反舰导弹,注意其折叠弹翼还没有展开


可以说,在人们讨论当代军事话题时,驱逐舰那就是“导弹驱逐舰”,护卫舰那就是“导弹护卫舰”。而我最初接触导弹这个字眼,则是从其同音词开始的——老师家长训斥小朋友调皮捣蛋是常事,而小朋友精力充沛乱跑乱跳,擅长把物品折腾坏,则让老师家长们称某某小朋友是“如同导弹一样”,或者说是“专门捣蛋的导弹”。


小时候能看到的军事图片和影像资料,远不如现在那么丰富,所以导弹在我心目中最早的形象大概就是个火箭,当然火箭是飞向太空的,导弹则是飞向目标的……直到我看到了当年人民海军驱逐舰装备的、真正的反舰导弹。


▲由于国产早期反舰导弹均基于弹翼不可折叠的P-15基本型研制,导致发射筒的尺寸颇为巨大


比起同期也不怎么先进,但好歹外观上显得敏捷灵动的霹雳-2、霹雳-5空空导弹,国产老一代反舰导弹造型可是真对不起期待:体积庞大可以理解,但是怎么这么圆、这么胖、这么“豚”呢?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早期反舰导弹绝大多数都是这样一幅尊容,既是因为电子科技尚不发达,各种元器件体积庞大;又有携带庞大战斗部以杀伤航空母舰、战列舰等海上巨兽的需要;也因为最初的飞航式导弹,其很多技术都源自人类当时刚刚掌握的另一款尖端武器——喷气式飞机。


▲瑞典海军“斯莫兰”号驱逐舰上的Saab Rb 08反舰导弹,服役于1966年,也是一副“小飞机”的模样


就像是新生的人民空军很快用上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喷气战斗机那样,我们的反舰导弹事业起步也并未落后。在当时的叫法中,反舰导弹的名称为“海防导弹”,是岸舰导弹与舰舰导弹的统称。


▲“542”岸舰导弹,使用涡喷发动机,外形就像一架“微缩无人版米格-15”。该弹和代号“544”的P-15一同引进,尽管理论射程较大,但受限于制导原理等原因,有效射程相比P-15优势不大,加之精度欠佳,我国最终并未仿制


1960年,我国开始着手仿制苏联P-15“白蚁”导弹,即“上游一号”导弹。其中1960年至1962年为仿制准备期,主要是组建技术队伍、复制消化资料、摸清工艺生产条件,进行新工艺新技术的攻关;1963年至1966年为仿制生产期,先后生产了陆上发射模拟弹、海上发射混合模拟弹、进口零件组装的遥测弹和全部国产定型弹。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示的上游一号反舰导弹


由于中苏关系破裂,使得在导弹仿制过程中,那些网络上只有寥寥数语记叙的内容,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例如在弹体研制中,就曾遭遇至少两项技术难题:


玻璃钢泡沫塑料弹头罩——泡沫塑料原材料国内很匮乏,苏联资料中又未提及具体配方等细节,而且当时没有用于成型的大型真空抽压机;

合金挤压铸造弹翼壁板——国内不仅没有制造过挤铸机,就连像样的图片资料都没有,这项“工业母鸡”也得自己从头开始做;


除此之外,还有舵面、副翼蒙皮的化学铣切等等难点。不过正如前文提及,早年的反舰导弹就像是小飞机,新中国刚刚起步的航空工业在成为攻克海防导弹的主战场的同时,也将其刚刚掌握的部分技术用到了导弹上。例如上游一号的弹头罩生产工艺攻关时(需要材质强韧、造型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还要透波),就用上了米格-19P(国产型称之为歼-6甲)雷达罩的制造经验。


1966年年底,上游一号导弹仿制定型,最早使用该弹的舰艇——21/23型导弹快艇部队,也在磨合中初步形成了战斗力。虽然获得了部分苏联P-15导弹的资料,但本身没有任何研制经验,也没有苏联专家帮助,进行了大量的试验与实践,其中经历并克服的所有困难,则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导弹艇部队发射上游一号的照片非常多


尽管也有采用冲压发动机的鹰击一号和海鹰三号这两个超声速导弹项目,但在上游一号之后,国产海防导弹总体的发展方向仍是继续吃透并改进P-15。1971年,开始研制上游一号甲,提升可靠性,降低飞行高度到15-50米;1975年,开始研制使用7710双通道末制导雷达的“上游一号甲二次降高弹”,实现第一次降高到15米、第二次降高到8米、末端以2米高度冲向目标的指标;同期还有采用电视制导头的上游一号乙、以及雷达/电视复合制导型等方案。至于上游二号,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上游一号的舰载型,主要装备21、24型导弹艇,01、053H型护卫舰和07型驱逐舰。在驱护舰上,它们就是以这种藏身于双联回转式发射架的方式部署

▲排好队,争上游!图中装载上游一号导弹的是24型导弹艇


接下来就是让很多人(甚至包括外军情报机构)都困惑不已, 很难与上游一号区分,却又蓬勃发展的一个分支——也就是我小时候见到的“海鹰”系列亚音速反舰导弹。其研制开始的时间是1963年末、1964年初,要求基于上游一号研发岸舰型海鹰一号导弹。


其既定任务是防范美帝国主义侵略,打击封锁我渤海湾的美舰。渤海湾海峡宽度为110km,这决定了海鹰一号需要有更大的射程才行,为此其弹体比上游一号加长了0.76米,实现了最大射程80km,有效射程70km的指标。由于岸基制导雷达站可以修筑在比舰艇桅杆更高的阵地上,这使得其工作范围更远,让同等条件下的岸舰导弹比舰载导弹有更大的有效射程。


▲由于并未更改弹翼的尺寸,同样的翼在弹体更长的海鹰一号上,看着就比在上游一号上小一些


1967年3月,与国产第一代导弹驱逐舰051型配套的海鹰一号舰载型,尽管尺寸和岸舰型完全一致,但受到352型火控雷达安装高度的限制,其有效射程就下降到了50km,但仍然比雷达安装高度更低的护卫舰和导弹艇上的上游一号远些,这样也便于组织实施编队战术。


▲352型火控雷达的显控台和天线(图中为352丙)


之前提过,最初测试由改装后的“抚顺”舰(舷号202)执行,而后在1971年9月由051型首舰223舰考核发射装置性能,发射2枚模拟弹,1973年9月由该舰执行实弹发射试验成功。相比岸基“海鹰一号”,舰用型对雷达分机线路与参数进行了修改,驾驶仪增加了适应舰体摇摆的倾斜随动系统,弹体滑块增加侧止档和剪切销装置。


1968年至1975年,舰用型海鹰一号导弹先后进行5次试验,发射13枚导弹,确定该型导弹可以在14至28节条件下发射最终于1976年1月定型,代号为“HY-1J(以前曾经误会过,把J当成了“甲”的缩写1978年之后生产的海鹰一号,则实现了岸舰与舰舰型的通用。


▲后来更多出现的是H1J这种缩写形式


1980年8月,为解决海鹰一号定型遗留问题,并为当时规划中的老055型大型导弹驱逐舰配套,海鹰一号迎来了新的改进。1981年研制工作正式展开,目的在于提高导弹抗电子干扰能力、抗海浪杂波干扰能力,将导弹平飞高度降低至50米以下,增加扇面发射能力,称作“三改”。至1985年,使用新型导引头、无线电高度表和控制系统的海鹰一号改进型导弹定型,称为海鹰一号甲,代号为“HY-1A”。


▲1985年7-9月,换装了具备装订扇面发射角能力的ZJL-7型导弹指挥仪的109舰,以四发四中的成绩完成了海鹰一号甲的首次靶场测试。从1982年服役到2019年退役成为靶舰,该舰的服役生涯,就是一部051的现代化改进和国产舰载武器系统的发展史


从“544”发展到海鹰一号甲,便是我小时候常常见到的、圆圆胖胖的反舰导弹了。说是常常见到,其实也就是常常见到发射筒而已,它们藏身于比护卫舰上的双联装发射筒更为巨大的三联装回转式发射筒里,平时并看不出舰上有没有装载导弹。


▲得打开盖子才能看见


大概是因为舰炮是一种“所见即所得”的武器,特别是61式双37舰炮和61式双25舰炮,甚至可以坐进去摇高低机与方向机玩……所以小时候的自己自然对舰炮更加感兴趣。但我们这样的小孩子们也知道,尽管051及海鹰一号甲导弹系统不算先进,说起来依然会觉得自豪;因为不管小朋友的情绪有多么强、理智有多么淡薄,我们都明白,导弹才是舰艇战斗力的拳头力量。


▲养鸡和山猫2018年去南昌参观老163舰时拍摄的ZJL-7型导弹指挥仪(位于舰桥一角),可见包括选择不同雷达交联等当他们看到红框里这个用于选择海鹰一号甲和海鹰一号舰用型的开关时,养鸡一下子就想起了歼-8E座舱里那个切换“甲弹/乙弹”的开关


山猫曾经提过,他少年时曾经以历数我军拥有舰空导弹的战舰为能事;尽管我小时候经常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当年的新锐053H2G/H3型导弹护卫舰,却完全没有数防空导弹的奢侈;在我所理解的“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中,导弹两字专指反舰导弹,导弹越多,就该越强!


▲这个倾斜发射架前高后低,钻来钻去的小朋友们很容易撞到头——我就撞过好几次


现在回忆起来,其回转支架的轴像是一个巨大的树桩,驱逐舰的甲板在这里也会向着中间鼓起一些。由于靠近伙房那段甲板也在附近,所以回忆时既能闻到饭菜的香味,也能闻到油烟味,仿佛还能感受到鞋底要用力才能从甲板拔开的粘滞感。


▲可能因为总是用来服务饮食大事,所以即使以小时候的观感,两座导弹发射筒所在的甲板仍然不算宽阔


由于相比舰艇的其他甲板、舱室,发射筒形状复杂,表面是圆弧且倾斜的,所以敢不敢爬上去也是一个孩子具体“顽皮不顽皮”、“捣蛋不捣蛋”的标准之一——反正我是一直“不敢高攀”,感觉就算爬上去也会摔下来。


▲尽管为了便于在装填导弹时协助,发射筒上是有梯子的,但我还是不敢上去


说到装填导弹的过程,则是小朋友们又喜欢看,又容易看腻的过程。毕竟这圆圆胖胖的导弹不能每天都看见,挺新奇的——发射筒打开其菱形的盖板,在吊车、运载车配合下,叔叔们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地将导弹安装到发射筒里。然而部队的作风向来讲求雷厉风行,但是装填导弹的过程却冗长到要用小时计算,对于注意力难以集中,兴趣快速转移的小朋友而言,看着看着就觉得无聊了。


其实出于安全操作的规定,我们就算看完装填全程,也肯定没法近距离接触导弹,但真要想近距离接触它们,机会那也是有的。传说中,驻地的大山都被掏空,下面有洞库;而老爹也曾提到,洞库是个夏天乘凉消暑的好去处,里面有排列整齐的、超多的导弹,并问我:要不要找机会去看看?然而这却是我罕见地拒绝去看大型武器装备的情况:嫌弃海鹰一号甲太“”、太丑,不去!



▲只记得看过支队里的照片,规模比图中这样的洞库还要大上许多


如今,051与她们搭载的海鹰一号甲已经全部退役;一度成为海军岸舰导弹主力,还出口多国的海鹰二号岸舰导弹,也早已被先进的鹰击-62和鹰击-12B取代;即使是作为靶弹使用的改型,都被那些模拟突防性能更好,更能检验海军反导系统水平的新贵们抢走了奉献的机会,能把胖胖的躯壳陈列在各种国防教育展馆里,就算是发挥余热了。


除了堪称“魔改版P-15”的鹰击-63系列空地导弹,仍然是人民空军的主力防区外打击武器之外,那个涵盖了岸舰型、舰舰型和空舰型(轰-6丁挂载的鹰击-6/61)的大家族,曾经如同中国反舰导弹的名片一般被外军称为“Silkworm(蚕导弹们,现在只能在古旧的资料里得见一面了


▲这些想来也是新世纪乃至近年来拍摄的图片,看着已经有强烈的年代感了


而今想来,051型导弹驱逐舰高速驰骋,回转发射架侧舷齐射反舰导弹的画面,有一种广泛运用垂直发射系统的当代舰艇难以比拟的古典仪式感,就像是老式驱逐舰——用当年07型驱逐舰“四大金刚”刚来时候的叫法,“雷击舰”——发射鱼雷那样。


▲再见051,再见海鹰


抛弃那些少不更事的审美倾向,那一代反舰导弹,是当年共和国军工人从无到有铸就共和国海防血脉的缩影——当发射筒盖板掀开,导弹迸射出烟气火焰腾空而起,抛却助退器一往无前的冲向目标时……


那圆圆的、豚豚的身影,永远值得尊敬与记忆。


欢迎使用(支付宝)赞赏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