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期荐读 2023年第3期 | 案例研究的学术对话之旅:以信息系统领域为例

李亮 王铭旭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24-01-09

图源 | Internet


李亮    王铭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



摘  要

近年来,案例研究方法在国内管理学界得到极大重视和广泛应用,不过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若干典型问题,导致理论贡献相对薄弱,阻碍了案例研究的质量提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认为在开展案例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做好与文献、理论、现象、方法论和研究者自身这五个方面的深入对话。本文以信息系统领域国际高水平期刊上的案例研究作为范文,对其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将上述五个方面细化为九项具体的学术对话,并通过范文中的具体做法,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范例。最后,针对如何提升国内案例研究质量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案例研究    学术对话    研究方法论    理论贡献    质性研究



01

引言

近年来,案例研究方法在国内管理学界得到极大重视和广泛应用,不仅国内管理学期刊上的案例研究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升,而且国内学者基于中国管理实践所开展的案例研究也频频出现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以信息系统领域为例,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国形成了一系列全球范围内的最佳实践,在此基础上多篇关于数字化转型[1]、数字化创新[2]、数字化平台[3]、农村电商[4]等重要主题的案例研究在国际管理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不过,虽然国内部分领先学者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案例研究发表能力,但总体上来讲国内案例研究还处于走向规范化的过程之中,仍存在若干典型问题和不足,导致理论贡献相对薄弱[5-6]。许多学者把这些问题概括为学术对话方面的欠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与文献对话不足,表现为研究缺口界定不精确、未将研究结论与现有文献对比、理论贡献定位模糊等问题[7-8];(2)与理论对话不足,表现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缺乏理论指导、混淆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参照理论应用存在两个极端等问题[6,9];(3)与现象对话不足,表现为企业调研浮光掠影、未能深入挖掘现象中的独特性和有趣性等问题[5,9]

针对案例研究在学术对话方面的欠缺,国内学者提出了许多极具价值的建议[5-9],但仍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第一,关于如何加强学术对话的讨论缺乏足够的系统性,案例研究除了需要与文献对话、与理论对话和与现象对话之外,是否还应该开展其他方面的学术对话?其次,针对学术对话不足的批判性反思较为详尽,但关于如何加强学术对话的建议颗粒度较粗;也就是说,案例研究的学术对话是否可以分解为更加具体的、更具可操作性的若干维度?第三,关于如何加强学术对话的建议主要从概念层面进行阐述,但在具体操作方面缺少可供研究者借鉴和模仿的范例。

为了更加系统地探讨案例研究应该如何加强学术对话,本文提出了图1所示的框架。我们认为,案例研究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深度对话,才能有效提升研究质量。具体来说,与文献和理论的对话有助于打磨案例研究的贡献,与现象和方法论的对话有助于提升案例研究实施过程的规范性,而与自我的对话有助于坚定案例研究的信念。此外,为了与国内案例研究的发展现状紧密衔接,我们还以国内学者发表在信息系统领域国际高水平期刊上的案例研究作为范文,对其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将上述五个方面进一步细化为九项具体的学术对话。在每一项学术对话中,我们均以范文中的具体做法作为示例,展示如何加强学术对话的“最佳实践”,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可供借鉴和模仿的范例。

图1    案例研究的学术对话之旅 

接下来,我们将首先介绍所采用的范文分析方法和样本论文来源,然后从案例研究的贡献、实施和信念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开展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的九项学术对话;最后,我们针对如何提升案例研究质量提出若干建议,并对全文进行总结。



02

范文分析与样本论文来源

我们以国际信息系统协会推荐的八种顶级期刊(Senior Scholars’Basket of Journals)作为样本论文来源的目标期刊。这八种期刊在国际较有影响力的ABS和ABDC两个期刊列表中均得到了较高评价,属于两个列表中的最高等级(分别为4级和A*级),在国内外信息系统领域得到广泛认可。

我们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样本论文的检索和筛选。为了与国内案例研究的发展现状紧密衔接,我们聚焦于国内学者(不包括港澳台)基于中国信息管理实践开展的案例研究。考虑到国内管理学界从2005年前后开始重视和支持案例研究的发展[5],我们将“出版年”的检索范围限定在“2006—2020”,同时将论文作者所在单位的“地址”限定于关键词“China”,依次将八种期刊在“出版物名称”中进行检索,共得到414篇论文。接下来,我们通过三个步骤筛选样本论文,首先,仅考虑任职于国内学术机构的学者所发表的论文,通过浏览论文作者所在单位,筛除掉不符合条件的论文;其次,通过浏览论文的标题、摘要和正文“研究方法”部分,筛除掉并非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论文;第三,逐篇浏览论文的正文部分,筛除掉并非以中国信息管理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最终,共得到27篇样本论文。这些论文的发表趋势和期刊分布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    样本论文的发表趋势

图3    样本论文的期刊分布

逐篇详细阅读这27篇案例研究,并基于图1所示的框架对每篇论文进行分析,识别其中开展学术对话的具体做法和参与对话的核心要素(如研究问题、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然后基于对话要素的不同将这些具体做法进行归类。最终,得到了九项具体的学术对话,其中四项对话发生在研究问题、案例选择、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与文献和理论之间,另外四项对话发生在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理论构建形式、论文写作与现象和方法论之间,此外还有一项涉及研究者与自我的对话。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九项学术对话进行详细阐述。

注释:

1.这8本期刊是: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EJIS)、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IS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ISR)、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IT)、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JSIS)、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JAIS)、MIS Quarterly(MISQ)。

2. ABS期刊列表即Chartered Association of Business Schools' Academic Journal Guide 2021,见链接:https://charteredabs.org/academic-journal-guide-2021/。ABDC期刊列表即2019 Australian Business Deans Council Journal Quality List,见链接:https://abdc.edu.au/research/abdc-journal-quality-list/?msclkid=14f04c13ce6911ecbec6f30c1ecf491b。

3. 在ABS列表的4级期刊中,特别杰出的期刊(Journals of Distinction)被标记为4*级。



03

案例研究的学术对话之旅

3.1 案例研究的贡献:与文献和理论对话

理论贡献是评价案例研究质量的最重要标准之一,也是案例研究与教学案例、正式研究之前的预研究和案例咨询报告的最本质区别[10]。一篇案例研究为什么能够发表,从期刊编辑和审稿人的角度来说,所有投稿的论文都需要“同场竞技”,其中理论贡献的优胜者才有机会在期刊中获得一席之地。因此,为了提升案例研究的理论贡献,研究者需要在研究问题、案例选择、数据分析、研究发现等方面与文献和理论进行充分、深入的对话。

3.1.1 对话1:研究问题vs.文献/理论

案例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理论构建,而促使研究者开展理论构建的原因既可能是文献中的争议,也可能是现象与文献之间的争议[11-12]。因此,在案例研究的启动阶段,研究者需要基于所关注的现象,在与文献和理论的对话中识别研究机会,并提出研究问题。研究问题统领整个研究,代表了所希望加入的学术对话,定义了对该研究感兴趣的读者群体。好的研究问题应该是重要的、有趣的[13-14],这就要求研究者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识别文献中的已知和未知,并重点关注其中尚未解决的、存在重要争议的问题,或者现象出乎意料、现有理论未能很好地解释的问题[9,15]

例如,在样本论文中,Li等[1]的调研机会来自与企业合作的课题,因此研究伊始已经有了一个相对明确、但仍显宽泛的研究主题,即“跨境电子商务如何助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为了识别研究机会,作者广泛阅读国际高水平期刊上有关于数字化转型的文献综述,并与Besson等[16]指出的研究缺口进行深入对话,发现调研所关注的现象与其中两个方面的研究缺口极为契合,从而得以快速定位研究方向,并进行了更有针对性的文献梳理[12]。最终,论文的研究问题确定为“对于能力相对不足、资源较为匮乏的中小企业创业者来说,应该如何开展向跨境电商的数字化转型”。

3.1.2 对话2:案例选择vs.文献/理论

由于案例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理论构建,因此案例选择通常遵循理论抽样原则[17],而非随机抽样或便利抽样[18]。这意味着所选择的案例必须能够回答研究问题,而且适合用于阐明和扩展构念之间的关系、或深化对过程的理解,从而发展理论[17]。因此,在案例研究的设计阶段,要充分做好与文献和理论之间的对话,深入思考所选择的案例以怎样的方式符合理论抽样原则。

在具体的案例选择标准方面,单案例研究与多案例研究存在较大差异。单案例研究通常选择极端性案例、启示性案例、或纵向案例[17,19]。首先,极端性案例是指所选案例与现有的常识、规范或日常事件有较大差异,这类案例常常被比喻为“会说话的猪”[20]。例如,样本论文中的Huang等[2]、Li等[21]均选择极端性案例开展研究。其次,如果研究者有机会去观察和分析先前难以开展研究的现象或事件,那么此时符合启示性案例的选择标准。例如,样本论文中的Leong等[4]、Tan等[22]均选择启示性案例开展研究。第三,纵向案例是指针对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时间点上现象随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案例开展研究。例如,样本论文中的Reimers等[23]、Tan等[3]均选择纵向案例开展研究。

与单案例研究不同,多案例研究的理论抽样往往基于复制逻辑[19,24],即把不同案例看作多元实验,其中某几个案例能产生相同的结果(逐项复制),而另外几个案例由于可预知的理论原因产生不同的结果(差别复制)。例如,在样本论文中,Su等[25]以IT外包供应商为研究对象,基于资源依赖理论探讨了“IT外包供应商如何应对客户需求冲击”的研究问题;在进行理论抽样时,作者首先选择了Alpha和Beta两家IT外包供应商,然后在Alpha中选择了分别与客户X、Y和Z对接的三个部门,在Beta中选择了分别与客户S和T对接的两个部门,从而形成了“Alpha-X”“Alpha-Y”“Alpha-Z”“Beta-S”和“Beta-T”五对“供应商-客户关系”作为分析单元;通过这样的抽样逻辑,这五个案例既包含了逐项复制,又包含了差别复制。

3.1.3 对话3:数据分析vs.文献/理论

案例研究的理论构建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避免“重新发明轮子”,因此,数据分析需要与现有文献和理论进行深入对话。通常来说,案例研究的数据分析有两种常见方式:一是在数据分析之前选择合适的参照理论,作为开展数据分析的理论基础;二是从案例数据出发,进行归纳式的数据分析和理论构建,而不提前预设具体参照理论[12]

在第一种方式中,合适的参照理论可以为数据分析和研究发现提供正当性。Eisenhardt[24]认为,在案例研究的启动阶段,根据推测事先确定一些构念有助于形成初始的研究设计,如果随着研究的进行,这些构念被确认是重要的,那么后续理论构建的实证根基就会更加坚实。此外,合适的参照理论还可以避免研究者淹没在现象的汪洋大海之中。Yin[19]认为,在研究设计阶段发展理论是极为重要的,这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应该收集什么数据,以及采用什么策略来分析数据。因此,参照理论就像暗夜中的光源,可以照亮研究者所关注的现象,让研究者可以聚焦于特定的事件或对象上,发现文献中被忽略或误解的理论缺口[12]。例如,在样本论文中,Su等[25]明确提出,以资源依赖理论作为探讨IT外包服务供应商应对客户需求剧烈变动这一问题的理论视角,并详细回顾了权力关系、减少需求不确定性的应对策略等相关文献。再例如,Tan等[22]通过文献回顾识别了与组织意义建构相关的四个维度和12个二阶主题,并以此作为后续数据分析的基础。

当现有文献极度缺乏,难以找到合适的参照理论作为案例分析的基础时,也可以采用归纳式的数据分析来发展理论,例如扎根理论[26-27]和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Gioia方法[28]等。例如,在样本论文中,Huang等[2]、Du等[29]研究采用了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来归纳数据,Li等[1]则使用了Gioia方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归纳式的数据分析策略不是忽视文献和理论的借口[30]。事实上,如果不与文献和理论进行深度对话,研究者将无法确定所关注的现象最适合采用归纳式的数据分析策略。研究者真正需要避免的是在现有文献和理论的诱使下远离所观察的现象,进入“假设检验”式的思考模式[30],表现出来的典型错误做法就是在预先提出了具体理论框架(包含构念和构念间关系)的情况下,还宣称使用归纳式的数据分析策略,这种做法将损害整篇研究在方法论逻辑方面的严谨性。

3.1.4 对话4:研究发现vs.文献/理论

随着研究发现的涌现,如何才能更好地凸显其理论贡献,这就要求研究者基于研究发现重新审视现有文献和相关理论,与之进行比较和对话,从而回答研究问题、填补理论缺口、提出新的见解,最终实现理论构建的目标[31]。通常来说,将研究发现与相似的文献对话有助于提升理论构建的内部效度、普适性和理论化层次;而将研究发现与相冲突的文献对话有助于打破思维框架,产生更深入的见解,并精确界定研究发现的理论边界[24]。例如,在样本论文中,Li等[1]构建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模型,并从三个方面与现有文献进行对话,分别是中小企业创业者的角色、从创业者动态管理能力到组织能力的传递过程,以及数字平台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在讨论中,作者基于动态管理能力和过程理论相关的文献,论述了所构建模型的理论根基与合理性;同时,作者还将研究发现与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平台相关文献进行比较,论述了所构建模型与以往文献的差异所在,凸显了研究贡献的独特性。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尝试将研究发现与参照理论相关文献进行对话,来看参照理论在以往研究中被用于解释哪些现象,以及是如何被应用的。如果研究发现丰富了参照理论的内涵,拓展了参照理论的边界,有助于参照理论进一步发展,那么也将构成理论贡献。例如,在样本论文中,Li等[21]以活动理论作为参照理论,探讨了一个活动系统如何同时影响另一个活动系统的工具、社群、规则与规范、劳动分工等多个要素,从而影响其演化发展过程,而以往文献中并未探讨过不同活动系统之间如此复杂的影响关系。因此,该研究深化了对不同活动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解,从而对活动理论作出了贡献。

3.2 案例研究的实施:与现象和方法论对话

案例研究的实施,指的是研究者遵循规范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所关注的现象的过程。换句话说,为了满足案例研究发表的严谨性要求,研究者需要与所关注的现象和方法论进行充分对话,这有助于得到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对论文的认可。即使一篇案例研究在投稿初期还存在若干缺陷,但如果研究者深入到现象之中,遵循了规范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策略,采取了恰当的理论构建方式,论文写作也具有说服力,那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将更容易识别其作出理论贡献的潜力,从而获得“修改并再次提交”的机会。因此,研究者需要在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理论构建形式、论文写作等方面与现象和方法论进行充分、深入的对话。

3.2.1 对话5:数据收集vs.现象/方法论

相较于大样本定量研究方法,案例研究的优势之一就是深入现象之中,强调在现象与理论间不断迭代、反复对话,这就要求研究者更长时间地沉浸在管理实践之中,开展高质量的数据收集工作。

深入案例现象的有效策略之一是通过多种来源收集数据。通常来说,案例研究最主要的三个数据来源是访谈、文献资料和观察,此外,研究者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定量数据。由于任何数据收集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没有任何一种单独来源的数据能够完全优于其他来源,因此,多种来源的数据将起到取长补短、相互补充的作用,还有利于提升研究的效度和信度[12]。在样本论文中,绝大多数研究都在数据收集时采取了“主要来源+次要来源”的组合方式,例如,以访谈作为主要数据来源,以文献资料或观察作为次要来源,采用“访谈+文献资料”或“访谈+观察”或“访谈+文献资料+观察”的数据收集策略[12]

如果案例研究在实地调研的时间跨度、访谈数量、文献资料的丰富程度等方面能够让读者“肃然起敬”,那么将更容易得到审稿人的认可。在2017年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上,时任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质性研究论文专任副主编的Bansal教授建议:“数据收集的时间跨度,也许需要6个月,也许1年,但是很明显一周不行;对于访谈的人数,50个也许够了,但是10个肯定不够。”[8]这一点在样本论文中也有很好的体现。例如,Guo等[32]、Reimers等[23]、Su等[25]研究的数据收集时间跨度均达到了五年以上;Leong等[4]、Cui等[33]、Du等[34]研究的受访者人数均达到了50名以上,而且Leong等[4]还在实地调研中拍摄了1000多张照片;此外,Tan等[3]、Du等[29]、Li等[21]的研究均收集了超过600页的文献资料。

除了深入现象之外,研究者在数据收集中还应该与案例研究方法论进行对话,确保数据收集过程的严谨性。例如,在样本论文中,有多个研究通过引用方法论文献,对受访者选择、半结构化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的技术与策略、多种数据来源的三角验证、访谈者之间的分工与三角验证、数据收集的信度、建立证据链、何时达到理论饱和等数据收集相关问题进行了具有说服力的论述(见表1所示)。此外,数据收集的透明性也是提升案例研究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35-36]。例如,在样本论文中,Leong等[4]、Li等[21]、Tan等[22]的研究均在附录中通过五页以上的篇幅展示了实地调研过程、受访者列表、访谈提纲、文献资料列表等与数据收集相关的细节,以供读者审查。

表1  数据收集策略中的方法论对话


3.2.2 对话6:数据分析vs.现象/方法论

数据分析是基于案例研究发展理论的核心所在,但同时也是最困难和最不易言表的环节[24]。与大样本定量研究不同,案例研究的数据分析与数据收集通常是重叠进行、不断迭代的,研究者需要将所关注的现象从经验(Empirical)层面抽象到理论层面,因此,研究者在数据分析阶段仍要重视与现象之间的对话。此外,研究者还需要做好与数据分析方法之间的对话,处理好案例数据、现有文献、参照理论(如果有的话)以及所发展的新理论之间的关系[12]

首先,编码是案例研究最常见的数据分析策略之一,通过对访谈文本、文档资料等进行编码分析,可以将数据抽象为理论概念。通常来说,有两种编码方式较为常用,分别是理论引导下的编码和归纳式编码[43]

在理论引导下的编码中,参照理论为编码提出基本的参考框架,指出了数据分析的范围和方向,研究者可以在此范围和方向内归纳式地开展编码,因此,这是一种介于预设式与归纳式之间的编码方法[43]。此时,研究者往往与Miles等[43]、Pan等[44]的方法论文献进行对话。例如,在样本论文中,Li等[21]将活动理论作为参照性的理论框架,其中涉及动机、工具、规则与规范、社群、劳动分工等八个理论要素;在数据分析中,作者围绕这八个要素来对案例数据进行归纳式编码,从而将具有较高普适性的理论和概念应用于具体案例的特定情境。再例如,Tan等[22]首先识别了现有文献中组织意义建构相关的四个关键维度和12个二阶主题,然后以此作为编码的基础,如果被分析的数据与现有的维度或主题紧密匹配,那么就直接用现有的维度或主题来进行编码;如果被分析的数据挑战了现有的维度或主题,那么将修正相应的维度或主题。通过这样的方式,现有的组织意义建构文献指明了数据分析方向,成为编码的坚实基础。

在归纳式编码中,数据分析前不预设任何编码结果,编码结果是在分析数据时逐渐涌现出来的[43]。此时,研究者往往与扎根理论[26-27]、Gioia方法[28]等方法论文献进行对话。例如,在样本论文中,Huang等[2]应用扎根理论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以归纳的方式提出了数字创业企业快速扩张的三项机制。再例如,虽然Li等[1]以能力作为理论视角,但能力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并没有更为具体的理论框架用于指导数据分析,因此作者应用Gioia方法,从数据出发开展一阶分析和二阶分析,从而归纳式地进行理论构建。

除编码之外,研究者还需要与其他有助于理论构建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对话。例如,当进行跨案例分析、对比多个案例寻找共性模式时,往往需要与Eisenhardt[17,24]的多案例研究方法论进行对话,典型的样本论文如Su等[25]、Shao等[45]的研究。当分析过程数据时,往往需要应用时序区间、可视化图示等数据分析策略,此时通常与Langley[46]等着重探讨过程理论的方法论进行对话,典型的样本论文如Tan等[3]、Du等[34]、Tan等[22]的研究。此外,当数据分析接近尾声时,“理论饱和”是结束数据分析的重要标准之一,此时通常与Glaser等[26]、Eisenhardt[24]等方法论文献进行对话,典型的样本论文如Du等[40]、Li等[21]、Tan等[22]的研究。

3.2.3 对话7: 理论构建形式 vs.现象/方法论

案例研究以理论构建为主要目标,那么以何种形式展示理论构建结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样本论文中,理论构建结果主要体现为三种形式,分别是过程模型、命题和分类框架(Typology)。

首先,过程模型是样本论文中最为常见的理论构建结果。与因素模型相比,过程模型可以更忠实地反映管理实践中真实作出的决策、采取的行动和发生的事件,打开管理现象中因果关系之间的“黑匣子”,从而揭示复杂管理实践背后的动态性机制[5,46-47]。例如,在样本论文中,Xiao等[48]、Huang等[38]、Tan等[3]、Du等[29]、Tan等[22]的研究在数据分析时采用了时序区间等策略,所构建的过程模型表现为前后相继的若干个阶段。与阶段模型不同,Li等[1]所构建的模型聚焦于过程中的必要性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前序事件是后序事件的必要条件,前后相继的事件以特定的方式串联和组合在一起,从机制上来解释结果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其次,虽然命题这一形式在大样本定量研究中极为常见,但在案例研究中,并非一定需要通过提出命题的方式进行理论构建。事实上,在样本论文中,仅有Liu等[49]、Xiao等[48]、Su等[25]、Shao等[45]、Huang等[2]、Tan等[41]的六项研究正式提出命题作为理论构建结果。传统上来讲,命题这一形式主要被用于实证主义案例研究,不过近年来也有诠释主义、建构主义等其他哲学基础的案例研究开始采用命题作为理论构建形式[50]。案例研究中命题的提出通常包含三个步骤,即完善构念定义并测量构念、建立构念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对比和迭代形成命题[12]。需要注意的是,命题不应表述得过于描述和宽泛,而是需要清晰表达构念之间的关系,并对此进行逻辑解释或理论解释[12]

第三,分类框架也是一种常见的理论构建形式[50]。不过,以分类框架作为理论构建结果的样本论文最少,仅有Chong等[51]一篇。分类框架可以从多个维度将不同的构念和局部性解释组合到一起,形成整合性的理论。在应用分类框架作为案例研究的理论构建形式时,需要避免分类结果过于描述性,或者仅仅来自于实证观察,而是应该从发展理论的角度进行分类,并提供分类结果背后的理论解释[50]

3.2.4 对话8:论文写作 vs. 现象/方法论

第八项对话发生在论文写作与现象和方法论之间。写作是对整个研究的最终呈现,研究者需要以具有说服力的方式展现自己的研究结果。首先,研究者应该重视论文写作中的一致性,即论文应该自始至终围绕研究问题展开。例如,文献综述部分应该紧密围绕研究问题来梳理现有文献,精确刻画关于研究问题的已知和未知,避免偏离文献的焦点所在。再例如,论文所构建的理论应该准确地回答研究问题,避免在现象解释方面适用范围过大,出现目标理论与研究问题之间不匹配的问题[12]

其次,研究者应该重视论文写作中的整体性,即论文各部分应该做到前后呼应。例如,论文在引言部分明确地提出了研究问题,那么在结论部分就应该检视研究问题是否通过理论构建得到了恰当的回答。论文在文献综述部分精确地刻画了关于研究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和“还不知道什么”,那么在讨论部分就应该通过与以往文献和相关理论进行对话,详细阐述通过该研究我们“比以前多知道了什么”,从而突出理论贡献[8,12]

此外,相比大样本定量研究,案例研究对论文写作往往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兼顾理论性和故事性[52]。理论性越强,那么论文中概念抽象程度越高,越具有普遍性,但这意味着丧失了故事和细节;故事性越强,那么丰富的细节将构成有趣的故事,但这些细节可能是独特的、只适用于某个企业[12]。如果把案例论文比喻为人的身体,那么理论就如同骨骼,故事则构成了血肉,研究者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才能产出精美的案例作品。为了体现好的故事,案例论文需要在案例的故事讲述中体现理论要素(如构念、范畴、主题等)以及理论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解释;为了体现好的理论,案例论文中所构建的理论(构念与构念间的关系及解释)可以支撑有趣的故事讲述,并解释故事中的因果逻辑。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正如Grant等[53]针对引言写作的调查结果显示,22位AMJ最佳论文获得者在写作他们论文的过程中,引言的平均重写次数达到了10次。因此,案例研究写作是不断迭代的过程,研究者需要反复阅读、多次修改,才能实现论文的一致性和整体性,同时兼顾研究的理论性和故事性。

3.3 案例研究的信念:与自我对话

3.3.1 对话9:研究者 vs. 自我

在案例研究中,最主要的研究工具就是研究者自身。因此,研究者通过与自我对话,将有机会反思案例研究中涉及管理实践、理论构建、研究者角色等哲学基础方面的信念[12,54-55],这是做出高质量案例研究的深层次基础。例如,对于所关注的管理实践,研究者是相信它是客观存在的,还是相信它是由社会建构而成的;对于理论构建,研究者是相信其目的是为了发现“真理”,对管理实践中重复发生规律进行客观反映,还是相信其目的是为了增进对管理实践的地方性、情境化理解,抑或相信其目的是为管理实践中面临的挑战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或者为弱势人群发声;对于自身的角色,研究者是相信自己应该客观地独立于管理实践之外,还是相信自己应该深入管理实践以寻求互动和共享的理解,抑或是相信自己应该积极参与到管理实践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自己的学术生涯,研究者是选择聚焦于案例研究并以此构建自己的学术身份(Academic Identity),还是广泛使用多种质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并追求学术发表的数量。诸如以上问题,每个研究者的答案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研究者在与自身的对话中坚定信念,作出遵从内心的选择。

例如,在样本论文中,Li等[21]的理论构建目标并非像一般的理论那样对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而是提出了关于扶贫活动的“解决方案理论(Theory of the Solution)”。解决方案理论侧重于如何以及为什么可以通过某种特定方式来解决复杂的组织或社会问题,这样的理论构建目标凸显了作者团队坚信基于数字技术的解决方案有助于应对诸如消除贫困、普及教育、环境可持续性等重大社会挑战的信念。再例如,Cui等[33]、Tan等[41]、Cui等[56]的多篇样本论文遵循诠释主义案例研究的原则[57],将研究者与参与者之间的互动视为研究过程中社会建构的一部分,典型做法之一就是将案例研究结果发送给受访者检视并寻求反馈。



04

提升国内案例研究质量的若干建议

案例研究在国内管理学界已有40余年的发展,在经历了混沌阶段的起步探索和萌芽阶段的快速成长之后,已经逐步走向规范化,更加强调理论贡献的重要性[5-6]。不过,理论贡献薄弱也正是当前阶段国内案例研究普遍存在的关键问题。那么,如何进一步提升国内案例研究质量,实现从“形似”到“神似”的升华,成为当前管理学界亟需解决的重要任务。

本文围绕学术对话,为提升国内案例研究质量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整合性的视角。除了以往文献中已经指出的与文献对话、与理论对话和与现象对话之外,我们还提出了与方法论对话和与自我对话,并基于信息系统领域国际高水平期刊上的案例研究范文,将这五个方面细化为九项具体的学术对话。通过在研究问题、案例选择、数据分析、研究发现等方面与文献和理论进行深入对话,研究者将精确界定研究缺口,恰当选择参照理论,在理论的引导下开展数据分析,并更好地凸显新见解和新发现,从而有助于提升案例研究的贡献;通过在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理论构建、论文写作等方面与现象和方法论进行深入对话,研究者将深入到管理实践之中,以严谨的方式分析数据和构建理论,并以具有说服力的方式呈现研究结果,从而有助于规范案例研究的实施;而通过与自我对话,研究者将有机会反思案例研究中涉及管理实践、理论构建、研究者角色等哲学基础方面的信念,从而为高质量案例研究奠定深层次基础。

本文第三部分针对九项学术对话进行了具体阐述,这些阐述代表着关于如何加强学术对话的细颗粒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除此之外,我们还向国内案例研究学者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1)为了满足高水平期刊论文发表的严谨性要求,需要对案例研究方法论深入理解并恰当应用。与大样本定量研究相比,案例研究在方法论上更具灵活性,但灵活性不等于模糊性,更不等于对研究方法的错误应用。因此,研究者不应仅仅熟知Yin[19]、Eisenhardt[24]等案例研究中的经典方法论文献,还应该尽量对扎根理论、民族志、叙事分析等多种质性研究方法有所涉猎。此外,研究者还应及时关注国际和国内案例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例如,国际高水平方法论期刊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于2022年刊发了一期以“Template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为主题的特刊,仔细研读其中的文章将有助于避免案例研究过度“模板化”的问题,防止从定量研究的“旧八股”跳入案例研究的“新八股”。

(2)研究者不应该仅仅关注具体理论(如动态能力理论、资源协奏理论等),还应该更加重视与理论化(如何构建理论、如何作出理论贡献)相关的文献。例如,发展理论的主要方式包括理论生成、理论拓展和理论检验,那么这三种方式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有哪些常见策略,它们之间的异同体现在哪些方面[12]。再比如,与因素理论相比,过程理论的科学哲学基础是怎样的,有哪些常见策略和基本模式,其因果关系、逻辑形式和普适性与因素理论相比有何异同[46-47]。对这些问题的熟悉将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打磨案例研究的质量,满足高水平期刊论文发表要求。

(3)向范文学习是提升案例研究质量的必由之路[5],这也是本文选择信息系统领域高水平期刊上的案例研究进行分析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在方法论和理论化相关文献的引导下学习和模仿,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否则的话,如果仅仅把注意力放到范文的形式上,而不理解范文形式背后的方法论逻辑和理论构建逻辑,那么就可能会出现“照猫画虎”(单纯模仿范文形式)、“削足适履”(把数据硬塞到特定范文形式之中)等问题,反而损害论文质量,难以实现从“形似”到“神似”的飞跃。

(4)案例研究范文代表着研究结果,但难以体现研究的发表过程。因此,除了本文探讨的九个方面对话之外,研究者还应该重视案例研究发表过程中的一项特殊对话——在论文投稿和担任审稿人的过程中与期刊编辑和其他审稿人的对话,这也是最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途径。在投稿方面,应该尽可能选择在案例研究方面有较好声誉的期刊和会议,如信息系统领域的MIS Quarterly、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等国际期刊,此外还有《管理世界》、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等国内期刊和会议,这样就会有多位专家对所投稿的案例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审和反馈。此外,研究者还可以主动承担国际高水平期刊、会议的审稿工作,这相当于可以与期刊的资深编辑、副主编和另外几位审稿人共同“精读”一篇案例研究。如果在审稿结束之后可以读到这些专家的评审意见,将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学习机会。



05

结语

本文以开展案例研究过程中与文献、理论、现象、方法论和自我的五方面学术对话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如何提升国内案例研究质量的问题。展望未来,由于案例研究方法在当前中国管理学界的主流地位和极强适用性,我们期望看到更多高质量的案例研究可以发表在国内和国际一流期刊上。通过对当前中国管理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和理论构建,不仅能够为管理实践的发展提供经验和教训,也为拓展现有管理理论或构建新理论提供基础,从而共同推动国内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致谢:本文最早来源于第一作者于2018年在“青年学者案例研究特训营”中所做的主题报告《案例研究:一场对话之旅》,之后又在2018年和2020年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案例研究论坛”、2019—2021年的“青年学者案例研究特训营”等学术会议中进行过多次报告。感谢《信息资源管理学报》编辑部和浙江工业大学萧文龙教授、李一然博士促成本文的写作与发表。



参考文献

[1] Li L,Su F,Zhang W,et al.Digital transformation by SME entrepreneurs:A capability perspective [J].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18,28(6):1129-1157.

[2] Huang J,Henfridsson O,Liu M J,et al.Growing on steroids:Rapidly scaling the user base of digital ventures through digital innovation[J].MIS Quarterly,2017,41(1):301-314.

[3] Tan B,Pan S L,Lu X,et al.The role of IS capabil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sided platforms:The digital ecosystem strategy of Alibaba.com[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15,16(4):248-280.

[4] Leong C,Pan S L,Newell S,et al.The emergence of self-organizing E-commerce ecosystems in remote villages of China:A tale of digital empowerment for rural development [J].MIS Quarterly,2016,40(2):475-484.

[5] 毛基业,李亮.管理学质性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南开管理评论,2018,21(6):12-16.

[6] 王永贵,李霞.中国管理案例研究40年——系统回顾、问题反思、对策建议与展望[J].南开管理评论,2022,25(6):4-16,28,17-18.

[7] 毛基业,陈诚.案例研究的理论构建:艾森哈特的新洞见——第十届“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6)”会议综述[J].管理世界,2017(2):135-141.

[8] 王冰,齐海伦,李立望.如何做高质量的质性研究——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7)综述[J].管理世界,2018,34(4):140-145.

[9] 毛基业,李高勇.案例研究的“术”与“道”的反思——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3)综述[J].管理世界,2014(2):111-117.

[10] 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1] Shepherd D A,Suddaby R.Theory building:A review and integration [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7,43(1):59-86.

[12] 李亮,刘洋,冯永春.管理案例研究: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13] Bartunek J M,Rynes S L,Ireland R D.What makes management research interesting,and why does it matte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1):9-15.

[14] Tihanyi L.From “that’s interesting” to “that’s important”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20,63(2):329-331.

[15] Colquitt J A,George G.Publishing in AMJ-part 1:Topic choi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1,54(3):432-435.

[16] Besson P,Rowe F.Strategizing information systems-enabled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A transdisciplinary review and new directions[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12,21(2):103-124.

[17] Eisenhardt K M,Graebner M E.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25-32.

[18] Pratt M G.From the editors:For the lack of a boilerplate:Tips on writing up (and reviewing) qualitative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9,52(5):856-862.

[19] Yin R 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M].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2009.

[20] Siggelkow N.Persuasion with case stud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20-24.

[21] Li L,Du K,Zhang W,et al.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government-led e-commerce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An activity theory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19,29(4):914-952.

[22] Tan B,Pan S L,Chen W,et al.Organizational sensemaking in ERP implementation:The influence of sensemaking structure[J].MIS Quarterly,2020,44(4):1773-1809.

[23] Reimers K,Li M,Xie B,et al.How do industry-wid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s emerge?A life cycle approach[J].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14,24(5):375-424.

[24] Eisenhardt K M.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4):532-550.

[25] Su F,Mao J Y,Jarvenpaa S L.How do IT outsourcing vendors respond to shocks in client demand?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J].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4,29(3):253-267.

[26] Glaser B G,Strauss A L.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M].Chicago:Aldine Pub.Co.,1967.

[27] Strauss A,Corbin J.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M].Newbury Park,Calif.:Sage Publications,1990.

[28] Gioia D A,Corley K G,Hamilton A L.Seeking qualitative rigor in inductive research:Notes on the Gioia methodology[J].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2013,16(1):15-31.

[29] Du W D,Mao J Y.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clients’ trust through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in online service markets for digital entrepreneurs:A process model[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18,27(4):296-310.

[30] Suddaby R.From the editors:What grounded theory is not[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4):633-642.

[31] Geletkanycz M,Tepper B J.Publishing in AMJ-part 6:Discussing the implic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2,55(2):256-260.

[32] Guo X,Reimers K,Xie B,et al.Network relations and boundary spanning: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e-ordering in the Chinese drug distribution industry[J].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4,29(3):223-236.

[33] Cui M,Pan S L,Newell S,et al.Strategy,resource orchestration and e-commerce enabled social innovation in rural China[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17,26(1):3-21.

[34] Du W,Pan S L,Wu J.How do IT outsourcing vendors develop capabilities?An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perspective on a multi-case study[J].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20,35(1):49-65.

[35] Aguinis H,Solarino A M.Transparency and replicabil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The case of interviews with elite informan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9,40(8):1291-1315.

[36] Pratt M G,Kaplan S,Whittington R.Editorial essay:The tumult over transparency:Decoupling transparency from replication in establishing trustworthy qualitative research[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20,65(1):1-19.

[37] Goh J C L,Pan S L,Zuo M.Developing the agile IS development practices in large-scale IT projects:The trust-mediated organizational controls and IT project team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s [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13,14(12):722-756.

[38] Huang P Y,Pan S L,Ouyang T H.Developing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apability for operational agility:Implications from a Chinese manufacturer[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4,23(4):462-480.

[39] Huang J,Newell S,Huang J,et al.Site-shifting as the source of ambidexterity:Empirical insights from the field of ticketing[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14,23(1):29-44.

[40] Du W D,Pan S L,Zhou N,et al.From a marketplace of electronics to a digital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DEE):The emergence of a meta-organization in Zhongguancun,China[J].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18,28(6):1158-1175.

[41] Tan F T C,Pan S L,Zuo M.Realising platform operational agility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enabled capabilities:A resource-interdependence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19,29(3):582-608.

[42] Du W D,Pan S L,Leidner D E,et al.Affordances,experimentation and actualization of FinTech:A blockchain implementation study[J].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19,28(1):50-65.

[43] Miles M B,Huberman A M.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An expanded sourcebook[M].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1994.

[44] Pan S L,Tan B.Demystifying case research:A structured-pragmatic-situational (SPS) approach to conducting case studies[J].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2011,21(3):161-176.

[45] Shao Z,Feng Y,Hu Q.Effectiveness of top management support in enterprise systems success: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 of fit between leadership style and system life-cycle[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6,25(2):131-153.

[46] Langley A.Strategies for theorizing from process data[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4):691-710.

[47] 王凤彬,张雪.用纵向案例研究讲好中国故事:过程研究范式、过程理论化与中西对话前景[J].管理世界,2022,38(6):191-213.

[48] Xiao J,Xie K,Hu Q.Inter-firm IT governance in power-imbalanced buyer-supplier dyads:Exploring how it works and why it lasts[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3,22(5):512-528.

[49] Liu L,Feng Y,Hu Q,et al.From transactional user to VIP:How organizational and cognitive factors affect ERP assimilation at individual level[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1,20(2):186-200.

[50] Cornelissen J.Editor’s comments:Developing propositions,a process model,or a typology?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of writing theory without a boilerplat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7,42(1):1-9.

[51] Chong A Y L,Lim E T K,Hua X,et al.Business on chain: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five blockchain-inspired business models[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19,20(9):1308-1337.

[52] 黄江明,李亮,王伟.案例研究:从好的故事到好的理论——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理论构建研究论坛(2010)综述[J].管理世界,2011(2):118-126.

[53] Grant A M,Pollock T G.Publishing in AMJ-part 3:Setting the hook[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1,54(5):873-879.

[54] 毛基业,苏芳.质性研究的科学哲学基础与若干常见缺陷——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8)综述[J].管理世界,2019,35(2):115-120,199.

[55] 井润田,孙璇.实证主义vs.诠释主义:两种经典案例研究范式的比较与启示[J].管理世界,2021,37(3):198-216,13.

[56] Cui M,Pan S L,Cui L.Developing community capability for e-commerce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A resource orchestration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19,29(4):953-988.

[57] Klein H K,Myers M D.A set of principles for conducting and evaluating interpretive field studi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J].MIS Quarterly,1999,23(1):67-93.



作者简介

李亮,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数字化战略、数字时代的社会问题、案例研究方法论,Email: lil-iang2013@uibe.edu.cn;

王铭旭,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数字时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原文载于《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3年第3期,欢迎个人转发,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 引用格式

李亮,王铭旭.案例研究的学术对话之旅:以信息系统领域为例[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3,13(3):112-123.


往期 · 推荐

当期目录 · 专刊 | 2023年第3期 “面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研究方法应用与实践”

当期荐读 2023年第3期 | “粉丝福利”的经济学分析:考虑主播长期声誉的直播电商价格谈判研究

当期荐读 2023年第3期 | EID事件情境下情绪对信息分享行为的动态影响——人格特质的调节作用

当期荐读 2023年第3期 | 国内基于二手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前沿热点与理论运用

当期荐读 2023年第3期 | 平台经济反垄断对社区团购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基于感知价格和期望不一致的视角


▲点击访问信息资源管理学报小程序


制版编辑 | 王伊杨

审核 | 于阿媛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微信号

xxzyglxb





分享、在看与点赞

只要你点,我们就是朋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