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期荐读 2024年第1期|“高端交流平台”内涵、构建思路与关键问题——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构建研究项目论证会综述

林鑫 杜莹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24-09-16

图源 | Internet


林鑫 杜莹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9


  摘 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了“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这一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息息相关的战略任务。为进一步推动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构建的研究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召开了学术研讨会议。会上,曾建勋教授依托课题研究作了专题报告,阐述了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与内容框架,14位来自高校、馆所、科协和企业的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探讨了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的内涵及构建思路,提出了高端交流平台构建中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学术资源库 科学交流平台 信息交流 科技情报


引用格式

林鑫,杜莹.“高端交流平台”内涵、构建思路与关键问题——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构建研究项目论证会综述[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4,14(1):146-1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出了“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下面简称“高端交流平台”)的战略部署,并将其与科技创新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大数据中心和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等并列作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科技信息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推进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完成,学界和业界快速行动,积极开展了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并取得初步进展。为进一步推动高端交流平台构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华中师范大学依托曾建勋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2ATQ006),于2023年9月25日—26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构建研究项目论证会。会上,曾建勋教授依托课题研究作了专题报告,阐述了项目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与内容框架;之后,夏立新教授、孙坦研究员、陈建龙教授、陈超研究员、陈传夫教授、苏新宁教授、潘云涛研究员、袁伟教授、汪东波研究馆员、梁冰研究员、钱庆研究员、武虹研究员、李勇研究员、张建勇研究馆员等14位来自高校、馆所、科协和企业的专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探讨了高端交流平台的内涵及构建思路,提出了高端交流平台构建中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



1

项目背景与内容框架

会上,曾建勋教授首先阐述了高端交流平台构建任务提出的历程和时代背景,分析了我国科学交流平台建设的现状与高端化发展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汇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构建研究”的内容框架。

1.1 项目研究背景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同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要“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此后于2021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采纳了这一建议,将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任务列入“第四章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之后,党和国家对这一工作持续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要加强学术资源库建设,更好发挥学术文献信息传播、搜集、整合、编辑、拓展、共享功能,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信息平台”;在2023年2月21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

回望高端交流平台构建这一重大任务提出的过程,可以发现其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其一,我国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仍然严重依赖国外科技文献与科技信息资源[1-2];其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科技安全风险急剧上升[3];其三,开放科学成为国际潮流,使得依托开源开放渠道进行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采集更具有现实可行性[4];其四,数字化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出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为高端交流平台构建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5-6]

经过多年来的文献资源与科技信息平台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涵盖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发布、文献保障、科技情报分析的、不同类型的科学交流系统平台,具备了向高端交流平台升级发展或支撑新型高端交流平台建设的初步基础。但是,我国多数科学交流平台是上世纪末甚至是近些年才开始创建的,与国际上主流的高端交流平台相比,仍然存在多方面的差距。其一,科技期刊、预印本、知识仓储、会议论坛等原创科研论文发表发布平台的质量不高,且以中文资源为主,从源头上制约了科学交流的效率和质量[7]。其二,我国外文科技文献保障缺乏系统完整性和充分均衡性,资源加工的深度不足,支撑高效交流的数据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其三,尚未形成自主可控的科技情报计算分析平台体系,科技信息分析挖掘严重依赖国外工具平台,从而使得基于深度分析挖掘的科学交流能力受限、安全风险陡增[8]。其四,科技信息业务链条发展不均衡,科技情报产业体系尚待培育,以开源开放为核心的产业生态还未形成,使得国家、文献情报机构、企业主体、科研用户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不够健全。其五,近年来高端交流平台建设、升级方面的国家投入不足,使得CALIS、NSTL等机构难以有效发挥公益性行业机构在高端交流平台建设方面的引领能力。

1.2 项目研究框架与内容

曾建勋教授认为,国家科研论文与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建设,需要满足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战略要求,与开放科学背景下科技信息交流模式相适应,形成涵盖科技信息全生命周期的平台体系布局;探索多主体协同的平台建设模式,完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同时开展行业生态机制建设,探讨与新时期科技情报事业相融合的高端交流平台可持续发展路径。因此,项目组将研究内容设置为以下5个方面。

(1)立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端交流平台理论研究。立足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要求,全面解读高端交流平台的提出背景和战略要义;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动的“科技脱钩”现实,诠释高端交流平台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典型科技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与服务差距,探讨高端交流平台建设目标与功能定位;设计既“安全可控”又“开放融合”的科技信息交流体系。

(2)基于开放科学架构的高端交流平台构成要素研究。立足开放科学的演进路径与发展趋势,研究高端交流平台构建的组成要素;研究科技信息资源(数据)有序整合、软硬件设施(系统)互通聚合、信息能力(服务)融合、知识组织算法(工具)创新组合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手段;研究高端交流平台资源、服务无缝衔接数字科研管理过程的方案,勾画科技信息高端交流的产品构成、服务功能与平台体系。

(3)基于科技信息生命周期的高端交流平台体系布局研究。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在不同层面的服务需求,分析高端交流平台整体布局及不同层面的构建目标,研究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高端交流平台服务框架;立足原创科研论文国内首发,探寻科研论文发布发表平台的体系构成;面向公益服务,探究科技文献集成保障平台的构成机理;基于信息深度组织,剖析科技信息整合平台的分析功能;基于情报智能计算,探索科技情报监测预警平台的系统目标。

(4)基于统筹规划的高端交流平台构建模式研究。面对公益及产业等多样化的应用需求,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系统研究不同平台所需构建目标;针对不同服务主体,探索不同性质主体构建平台的实施路径,充分发挥体制制度及市场配置作用各自优势;探索高端交流平台适应政产学研的多主体协同创新模式,设计立体化、多层次产品体系,推进特色化精准信息服务。

(5)基于科技情报新视野的高端交流平台生态机制研究。跳出传统科技情报工作范畴,探讨科研人员信息汇交和论文出版的规范要求和激励措施,推进多方面信息资源集成化、规范化、开放化管理,更好地服务科研人员;着眼于“大情报观”,探索跨系统、跨领域、跨学科地的平台间种群培育、竞合、版权利益、标准化、数据和服务融合的联盟机制,推动科学交流、信息流通和知识传播;探索科技信息高效流动途径,着眼于高端高效的科技信息交流生态机制,推动科技情报工作平台化、智能化、智慧化发展。



2

高端交流平台内涵及总体构建的思路

为完成高端交流平台构建的战略任务,需要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高端交流平台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立足我国的体制机制、平台基础、现实困境进行总体思路设计。

2.1 高端交流平台的内涵

围绕“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这一核心概念,除了曾建勋教授进行系统阐述外,陈建龙、袁伟、李勇、汪东波等专家也进行了深入探讨,解读重点了“国家”“科技信息”“高端”“交流”的内涵。其中,“国家”明确了高端交流平台的构建应当是国家出面协调和支持的,面向全国、全社会提供服务,为国家科技创新提供支撑,正如陈建龙教授所强调的“主体是国家,不是一个省,不是一个行业,某个领域,不是谁都可以用‘国家’名义”;“科技信息”则说明交流的内容较为广泛,包含政策法规、新闻动态、机构人员、产品信息等类型,以及科学信息和技术信息两类主题;“交流”则明确了平台的功用目标是促进信息的交换、传播,包括不同的主体、不同的形式等,潘云涛和袁伟两位专家还分别强调“交流不局限于保障”“交流是互动型的”;高端则对交流平台的质量提出了要求,包括平台汇聚资源的高质量、平台应用技术的高水平、平台提供服务的高体验、平台交流方式的高效率、平台交流内容的高适应性、参与交流用户群体的高层次等[9-10]

鉴于科技信息交流贯穿于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全过程,而在知识生产、流动、扩散、转移、评价等不同环节,以及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集成创新等不同任务背景下,用户对交流的内容、方式、对象等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高端交流平台不应是单一的信息系统,而是由各层次、各领域、各系统、各形态的系列信息平台共同构成的交流体系。既应有以科研论文、研究报告、专利、标准、图书等为主的基础性科技文献保障交流平台,也应有涵盖科技文献与科学数据、仪器设备、工作流、科技实体、软件工具、实验及教材课件等资源类型的多门类科技信息服务门户;既应有语义型的知识服务平台,也应有计算型信息分析系统;既应有扫描式的信息跟踪系统,也应有智库型的情报监测平台;既应有数据资源整合系统,也应有计量评价工具,还应有可视化展示平台;既应有以延时、异步交流模式为主的系统平台,也应有促进用户间实时、准实时交流的系统平台。

2.2 高端交流平台构建研究与实践的基本思路

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立足我国科学交流平台建设的基本现实,为加快形成布局完善的高端交流平台体系,需要采用“一条主线、两个结合、六个注重”的总体思路。

(1)一条主线。高端交流平台构建研究与实践应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路线。陈建龙教授强调,需要在开展平台构建实践探索基础上进行学理化归纳、分析,形成相关理论成果;陈超研究员则强调,“需要虚实结合完善顶层设计,点面结合地促进行业实践”。

(2)两个结合。高端交流平台构建研究与实践中,一要实现新建与转型升级相结合,既新建有特色的创新性信息交流平台,又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对现有平台进行整合集成和高端化升级,而不是完全的另起炉灶;二要实现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既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以系统思维方式统筹规划,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各类高端交流平台建设主体的有效联动。潘云涛、钱庆、夏立新、陈超等多位专家都强调了这一观点。

(3)六个注重。高端交流平台构建涉及到数据资源、交流模式、平台建设、行业生态、体制机制、资金保障等,相关研究与实践中需要结合各方面的特点找准关键点。第一,数据资源方面,应注重国家政策与技术手段的联动,提升科研论文和各类科技信息资源采集的全面性、完整性、及时性及深度加工能力,并有效规避知识产权问题的掣肘。第二,交流模式方面,应立足新的信息环境、技术环境和用户环境进行创新,兼顾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机制,既重点满足国内产学研跨界交流需要,又能够疏通国际循环交流通道。第三,平台建设方面,应注重以工程化促进流程规范化,将高端交流方案转化为切实可行的途径;深入贯彻落实需求驱动、体验驱动的原则,提升高端交流平台的可用性、易用性;持之以恒、与时俱进、突出特色,不断适应技术革命和市场需求。第四,行业生态方面,应注重有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环境和治理机制建设,形成多元、开放、协同、共享的自适应生态体系。孙坦、袁伟、武虹、汪东波、陈超等专家都特别强调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第五,体制机制方面,既要注重跨部门、跨机构的协同,又要能处理好多对矛盾关系。潘云涛研究员强调,需要重点关注“产业与公益、基础保障与增值服务、社科与科技、安全与开放、新技术引发的机遇与挑战、开源架构与封闭架构”等多对重要关系的处理。第六,资金保障方面,既需要国家加大投入,设立高端交流平台建设专项,又需要强化社会投入和市场税收、金融等政策的支持,推进作为数据生产要素的知识资产流通。孙坦研究员强调,“我们的技术是有的,但是没有转化成创新行动,因为没有项目资助,科学院系统、医科院系统、CALIS也没有新增的研发经费,无法把技术探索固化、转化成平台或者产品”;钱庆研究员也强调,“资金投入跟研发结合在一起,是交流平台建设非常必要的条件”。



3

高端交流平台构建研究与实践中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

高端交流平台建设尽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资源、技术、系统基础,但建设过程中仍有诸多难题需要进一步突破,既包括宏观指引层面的,也包括具体落实层面的,还包括组织保障层面的,概括起来包括科学交流模式设计、顶层设计、资源建设、服务创新、关键技术研发、信息安全、构建模式、体制机制、生态建设等九大问题。

3.1 科学交流模式设计问题

促进以科技创新为目标的交流是高端交流平台构建的根本目标,因此高端交流平台的功能体系与交互机制设计应当以契合科技人员的交流模式为准绳,在吸纳、保留科学交流实践中已经形成的有效模式基础上进行优化创新。李勇、袁伟、苏新宁、武虹等专家认为,应针对当前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与专家交流机制不畅通、科研人员尤其是高水平专家间的有组织交流不足、科学交流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领域国内外交流不畅等现实痛点,开展针对性的科学交流模式创新。夏立新、潘云涛、张建勇等专家认为,还应立足AIGC、大模型等新技术的涌现和发展预期,进行技术驱动的科学交流模式创新,以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对科学交流效率提升的潜力。

3.2 顶层设计问题

高端交流平台建设是一项规模庞大、技术复杂的重大工程,仅依靠自底向上的自组织模式也难以实现效率与效益的平衡,因此需要突破高端交流平台构建的顶层设计问题。首先,要进行高端交流平台的多视角审视,形成高端交流平台构建的目标图景。梁冰研究员提出,除了从图情视角外,还可以从政府部门、科研、出版等角度进行审视,统筹规划高端交流平台的体系布局,覆盖科技创新的全流程、科技信息产业链的全链条、科学交流的全模式。其次,需要坚持从国家全局出发进行顶层设计。梁冰、张建勇、汪东波、陈超等专家一致认为,由高校承担这一项目具有独特优势,能够跳出部门或单位的视角,从国家层面上进行总体规划,研究相关机关部门的重点分工,设计跨部门协同机制及沟通协调机制,以便于形成合力。最后,需要立足国情进行顶层设计。梁冰研究员指出,“国外高端交流平台基本从底层经过多年经营,是市场以及市场跟政府协调衍生下的产物。我国还是需要从国情出发,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强化政府主导,研究如何从国家顶层去贯彻”。

3.3 资源建设问题

资源建设一直是图书情报领域研究与实践关注的重点方向,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积累了较为丰富全面的资源内容体系,但为更好支撑高端交流平台构建,还需要着重突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外文资源建设问题。钱庆研究员指出,“一旦出版商断供,那我们的数据来源也将受到重大影响,现在跟PubMed谈长期保存,无法谈拢”;张建勇研究馆员指出,“科技论文这个方面还是很薄弱,需要加强国产化或者本土化长期保存”。其二、开放网络环境下高质量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效采集问题。陈传夫教授强调,科研论文资源建设要加强时效性,缩短论文发表、数据库加工等环节带来的时滞,以更高效地跟踪国际科技前沿;李勇研究员提出,“从数亿的科研论文中怎么把其中的高水平论文汇集起来,把高质量科技信息汇集全,就涉及到评价的问题”。其三、国内科研成果的全面、及时开放问题。孙坦研究员指出,“社科基金、自科基金、科技部资助的以及各大部委资助的项目,数据应该强制存缴”;钱庆研究员认为,“现在项目验收时,只认可正式发表的论文”,导致通过预印本平台发布的积极性不足。其四、海量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的碎片化、结构化加工问题。孙坦研究员提出,应推进回溯数据的本地化、碎片化、结构化,做成预训练语料库、知识库;苏新宁教授强调“把文章进行片面化、片段化、章节化,是非常重要的”。其五、知识组织工具、成果的深度应用问题。苏新宁教授提出,“既然要做到高端的信息服务,那就需要在知识组织上体现图书情报的专业特色”,推进主题词表、分类法等工具的大规模应用。

3.4 服务创新问题

立足我国科学交流平台建设的基本现实,为形成与高端交流平台相适应的高端化服务体系,需要推进面向智能化、知识化、高效化服务的高端化转型。其一,需要开展用户的类型细分及高端交流需求研究。陈建龙教授强调“高人(即权威专家)的目的又不一样,他们要发现新人、培养新人”;潘云涛研究员提出“真正的科学家的群体不需要这种广泛、普通的文献服务,一般有自主的专属领地,直接去盯着‘小文献、小情报’;李勇研究员指出,“这么多年来,我们还无法完全把握用户创新发展的需求,进而制约了我们的服务成效”“一般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对科研论文原文的需求并不是那么紧迫,希望能够把这些论文、资源中包含的新知识通过技术手段提炼出来”。其二,需要开展知识化、智能化的服务功能创新。陈传夫教授提出,高端交流平台应该能够回答“科技类卡脖子技术到底在哪里、做到什么程度,突破性技术能否预测”等问题;苏新宁教授提出,“我们既然是高端的平台,对中外文的成果要能够进行自动化比较分析,给出国内外差距、特点,甚至给科研人员指明研究方向”。其三,需要开展面向实时、高效、有组织交流的服务功能创新。苏新宁教授建议构建支持行业专家进行交流的虚拟空间;李勇研究员提出“开展高端科研人员的汇集及其组织化,让他们围绕国家或者省域区域的重点任务进行实时交流”;袁伟教授强调“要通过互动型交流,把科学家的新思想沉淀下来,然后再释放出去,为广大科学工作者、为社会、为企业去服务,这个平台才有灵魂、才能落地、才有未来”;武虹研究员提出,“既然叫高端交流,那么就要精、准、快”,解决交流的时效性问题。

3.5 关键技术研发问题

为实现高端交流平台的自主可控,提升科学交流服务的质量,需要突破基础设施建设、面向海量数据的技术实用性升级、新技术应用等关键技术问题。其一,需要研究面向海量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的实用技术方案。尽管图书情报学科围绕信息组织、抽取、分析、挖掘、服务利用、系统集成已经开展了多方面的技术探索,但如何提升海量数据环境下的技术实用性仍需要进一步突破。苏新宁教授指出,“不论是分类法、主题法,现在都没有真正应用到大型平台上,还在延续手工标引、分类,不论是知网还是万方、维普,这些分类都是表面的,都没有真正发挥分类技术和主题技术的价值”。其二,需要研究新技术应用问题。在探讨以ChatGPT为代表的语言大模型技术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时,潘云涛研究员强调“不能像计算机领域的部分专家所认为的那样,大模型训练不需要标注、标引,只需要数据即可,要关注大模型的底层逻辑”;孙坦研究员提出要关注“如何开源架构、结合新的人工智能,在应用平台上加大创新”。

3.6 信息安全问题

高端交流平台构建与运行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安全问题。潘云涛研究员指出“相关部委调研中,对科研人员标识系统反响特别强烈”,担心会影响国家科技安全;陈传夫教授也强调“安全问题如果不解决,再好的平台,其结果也是谁都不敢启用”;张建勇研究馆员强调要注重国家安全与开放的平衡;汪东波研究馆员也提出“信息安全不可小觑,是数据开放的核心问题”,建议从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信息安全治理机制、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

3.7 构建模式问题

为提升既有系统平台高端化转型升级及高端交流平台新建的效率和质量,需要在公益性平台与产业化平台双轨制的总体建设思路下,分级分类开展最佳实现模式探索。其一,需要开展案例研究。梁冰研究员提出应“参考国外的相关成功经验和案例,剖析其转型升级的过程、关键举措,总结其转型升级中的经验教训”。其二,系统辨识影响既有科学交流平台高端化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与主要障碍。梁冰研究员强调要搞清楚“第一是我们服务谁,第二谁来做服务,第三是服务什么内容”;钱庆研究员结合NSTL的实践,认为“不同类型的整合、不同系统的整合难度很大”,实践中需要重点关注协同机制建设。其三,针对新建高端交流平台,探讨不同性质主体构建平台的实施路径。夏立新教授提出,“商业公司、公益性机构、行业组织等不同性质的主体,应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平台建设模式”。

3.8 体制机制问题

高端交流平台构建离不开政府部门指导和参与,从已有的交流平台高端化转型与新建实践来看,也存在一些亟需优化完善的体制机制问题。其一,需要研究跨部门议事协调机制问题。潘云涛研究员认为部门内及部委间的政策协调问题,是当前推进预印本平台建设与运行需要突破的重要问题。其二,需要研究资源共享、开放中的体制机制问题。孙坦研究员提出“在数据层面上,需要探讨合作机制建设”;为提升资源建设的全面性,武虹研究员也强调“所有的破题应该首先从机制上着手”。其三,研究面向高端交流平台建设的制度协同问题。孙坦、钱庆、陈传夫、汪东波、陈超等专家都很关注这一问题,并提出应围绕科技评价中的预印本认可机制、研究成果和研究数据的强制呈缴与开放机制、科技作品的版权登记确认机制、元数据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等开展进一步研究。其四,需要研究科技信息产业的国家治理问题。陈传夫教授提出,“CALIS、NSTL、万方、CNKI等都为国家信息服务做出巨大贡献,国家也需要支持这些机构健康发展、规范运行”。

3.9 生态建设问题

为推动高端交流平台的价值实现与长期健康发展,多位专家提出要跳出传统科技情报工作范畴,从生态角度开展相关利益主体及外部环境的治理。孙坦研究员特别强调“最关键的是解决开放创新的生态问题”。研究推进中,专家们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需要研究生态运行机制问题。陈超研究员强调,“支撑高端交流平台运行的生态体系应是国家-市场-社会三元的”,应研究三类主体在高端交流平台建设与运行中的定位,梳理不同类型主体之间、同类主体间的生态关系。其二,需要研究高端交流平台建设联盟问题。孙坦研究员提出“可以由NSTL、CALIS,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以及武大、南大和华中师大等高校联合组建新技术和新产品创新开发联盟”,以更好推进高端交流平台建设。这一观点得到了潘云涛、钱庆、梁冰等专家的认可,并建议围绕联盟的宗旨定位、业务范围、会员组成、运行模式、工作机制等问题展开进一步研究,为实现基于联盟的高端交流平台构建提供支撑。其三,需要研究高端交流平台的运营盈利模式问题。袁伟教授提出要加强“高端交流平台未来的持续发展机制研究”,武虹研究员也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很重要”,并以超算平台的例子进行了佐证。



参考文献

[1] 曾建勋.基于高端交流平台的科技情报事业发展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2,48(3):15-24.

[2] 曾建勋,杨代庆.关于扭转我国科技论文外流局面的政策性思考[J].编辑学报,2020,32(6):600-604.

[3] 林鑫,罗宇,邹玲.面向高水平自立自强的科技情报工作发展思考[J].情报科学,2023,41(7):8-13.

[4] 刘细文.对国家高端交流平台内涵及其意义的思考[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1,6(1):3-4.

[5] 陆伟,刘家伟,马永强等.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J].图书情报知识,2023,40(2):6-9,70.

[6] 张智雄,于改红,刘熠等.ChatGPT对文献情报工作的影响[J].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23,7(3):36-42.

[7] 张智雄,黄金霞,陈雪飞等.科技预印本库的政策动向与政策挑战[J].中国科学基金,2019,33(3):219-228.

[8] 张运良.科技情报工作中的文献资源风险问题研究[J/OL].情报杂志:1-6[2023-12-0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67.G3.20230914.1409.018.html.

[9] 赵志耘.深刻理解和诠释“高端交流平台”的内涵与战略意义[J].数字图书馆论坛,2021(3):1-2.

[10]李广建.对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的理解及研究建议[J].图书与情报,2021(6):1-4.


(收稿日期:2023-12-21)



作者简介

林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字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Email:xinlin@ccnu.edu.cn;

杜莹,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信息组织与检索。

*原文载于《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4年第1期,欢迎个人转发,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 引用格式

林鑫,杜莹.“高端交流平台”内涵、构建思路与关键问题——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构建研究项目论证会综述[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4,14(1):146-152.


往期 · 推荐

当期目录 | 2024年第1期

当期荐读 2024年第1期 | 三角引用关系中文献位置的差异对比研究

当期荐读 2024年第1期 | 技术标准对企业关键技术自主化的影响机制研究——来自民营企业的微观证据

当期荐读 2024年第1期 | 社群认同视域下的iSchools联盟知识结构探测与社群发现

当期荐读 2024年第1期 | 面向“十四五”规划建设目标的社会公众开放政府数据利用行为比较研究


▲点击访问信息资源管理学报小程序

制版编辑 | 王伊杨

审核 | 于   媛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微信号

xxzyglxb



分享、在看与点赞

只要你点,我们就是朋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