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90后”院士,别人用计算器还赶不上他心算快

小德 德先生 2019-10-09

人工智能进入2.0时代,你还在原地等待?

点击图片立即上车!

有这样一位“90后”,他是我国炼油工程技术的奠基人,如今92岁高龄,依然在能源科技前沿攀登不停,他的人生是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壮大最好的见证。


在抗战的烽火中,他立下了科技报国的志向;在枯燥的实验中,他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科研的突破;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他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催化裂化高层次人才。他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矢志不渝,勇攀高峰,耄耋之年又指导攻克世界性难题的先进事迹,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


为了出国考察国外流化催化裂化先进技术,陈俊武仅突击学习两个月,就能用西班牙语阅读资料和为同去的同事进行笔译;陈院士一般不使用计算器,别人用计算器还赶不上他心算快……这些陈俊武的轶事,是他的学生和同事多年来津津乐道的话题。


从20多岁开始搞创新,一天也没有安静过

1927年,陈俊武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父早年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走科技实业救国的新学之路。由于良好的家庭文化熏陶,陈俊武从小就受到了系统的自然科学启蒙教育。中学时期,父亲又把他送进了师资优秀、校规甚严的教会学校。自幼练就心算和速记天赋,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学生时代,陈俊武曾经目睹日本侵略中国时的野蛮残暴。也正因为亲历过那段屈辱的历史,陈俊武对国破山河痛彻肺腑,毕生都在为国为民的道路上孜孜以求。


1944年,他考取了北京大学工学院,很多人以为这源于他中学时期对化学知识近乎痴迷的学习和研究。其实不然,当时陈俊武痴迷于药学,因为家族中多人曾患肺结核,由于缺乏药物及有效的治疗,他的几个兄弟及妹妹先后被此病夺去生命。年少的陈俊武暗自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研制出治疗那些所谓不治之症的特效药。


少年时代的陈俊武

高中时期,他自学了药学的相关知识,还将自己的所学整理出几份刊物,共计50余万字。每份“期刊”都按正规杂志格式设计,日期、目录、插图一丝不苟。仅1943 1945年间,他就汇编成了10多本关于维生、药用植物和香料化学等专著小册子,均用工整的蝇头小字书写,化学式和图形非常规范。


在填报大学志愿时,陈俊武还是将自己想要填报的药学专业换成了应用化学。一方面寻求科技报国,服务于国家建设;另一方面为了学到安身立命的本领,追求更好前程。


大二时,学校组织学生到抚顺参观,在那里陈俊武第一次见到了日本人留下的人造石油厂,宏大的气势和先进的设备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石油工业落后、处处受制于人的窘况对他产生巨大冲击,当时他就暗下决心:石油工业才是英雄用武之地!


大学毕业后,陈俊武本可以留在条件较好的沈阳工作,但他心怀振兴石油石化工业的梦想,主动要求到生活条件艰苦的抚顺,从事人造石油项目设计与生产。历经北洋政府、日伪统治、国民党统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陈俊武满腹的才华才有了用武之地。


建国初期,面对技术资料匮乏,生产条件简陋的现实,勤奋好学的陈俊武一头扎进车间,把自己学过的理论和眼前的装置设备仔细对照、摆弄琢磨,弄不清的问题就向专家请教,向老工人师傅学习,经常忘了晨昏暮晓,衣服上经常油渍斑斑。


陈俊武对石油行业的热爱与执着,从两次战争威胁中可见一斑。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我国东北局势骤然紧张,一些人借机离开了。23岁的陈俊武深知可能会有性命之忧,但他却舍不得丢下自己的石油梦想。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此时的陈俊武受石油工业部委派,正在古巴洛佩兹炼油厂考察学习原油炼制技术,他所在的城市随时有被毁灭的危险。即便如此,有重任在身的陈俊武仍和同事们没日没夜地搜集资料。在他结束考察回国后,行李箱中全是自己精心整理的资料和笔记,没有一件从国外捎回来的特产。这些珍贵的资料,使我国的炼油技术向前推进了20年。


不断创新,让金花灿烂开放

60年代初,陈俊武正是而立之年,他因缘际会了一个时代的跨越。大庆油田的发现,结束了“中国贫油”的历史。但这并不等于可供人们使用的石油产品的自给。当时中国仅有的几家炼油厂仍采用四十年代的落后技术,在炼油新技术领域,新中国面临的几乎是一片空白。


针对炼油工业落后的设备和技术,石油部提出了石油产品立足国内,攻下号称“五朵金花”的流化催化裂化等五项炼油新工艺的目标。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了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设计师。


1965年陈俊武(后排右二)与同事在抚顺石油二厂催化裂化装置前合影

流化催化裂化是炼油的关键工艺技术,陈俊武深知肩头担子的份量。那时我国还没有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陈俊武和同事也没有一个人见过催化裂化装置。而这类装置当时在全世界也不过几十套,技术被层层封锁。


陈俊武和大家面对的资料,是几位同事在国外考察时带回的几张流程和“两器”的部分图纸。他们查阅了当时近十年的英、俄等国的文献资料,反复琢磨,讨论方案,分析计算,昼夜苦干,在摸索中完成了初步设计。


历经四年多的卧薪尝胆、艰苦攻关,1965年5月5日,我国第一套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抚顺石油二厂建成投产,催开了我国炼油工业新技术的“第一朵金花”。


它打破了当时国外对炼油深加工技术的垄断,为中国炼化工业争得了荣誉。为纪念这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至今抚顺石油二厂北催化车间门前仍立有一块石碑,上书“中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1965年5月”字样。


此后,经过陈俊武和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催化裂化技术现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有150余套不同类型的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接近1.5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催化裂化大国。


1982年陈俊武与同事在兰州50万吨同轴催化裂化装置前合影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用煤炭替代石油能源,在内外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我国没有发现大庆油田之前,陈俊武研究的就是从煤和页岩油中制取石油的课题,他们那一代人开了我国煤炼油的先河。


由陈俊武指导设计的甲醇制低碳烯烃工业化实验装置,在2006年通过了国家级技术鉴定,其装置规模和技术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万吨级甲醇制低碳烯烃工业化实验装置。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实现低碳烯烃原料的多元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从上世纪50年代探索煤炼油开始,用了五十年,他又走回了煤炼油。在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陈俊武生命的意义在璀璨地升华。


“著书、立说、育人”

1990年,陈俊武退居二线,但是这位在石油炼化技术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老专家并没有离开石油行业。他开始悉心为石油行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他说,事业是永恒的、没有止境的,不是一代人能实现的,特别是在科技领域,我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成长的,我有责任提高年轻人的水平,让他们站在我的肩膀上向前迈进。


虽然已年过花甲,依旧精力充沛。“我今后主要干三件事:著书、立说、育人。”他考虑的不是该如何享受退休生活,而是自己为推动中国石油炼制工业发展再做些什么。这三件事里,著书是第一位。


催化裂化技术自19世纪90年代被发现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探索发展。1938年世界上建成第一座催化裂化装置后,关于催化裂化的论述可以说已经汗牛充栋。但是,没有一个人,没有一部著作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催化裂化进行过一次全面的综合和系统的总结。


由陈俊武主编的专业书籍

陈俊武觉得,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之间应该架起一座桥。


陈俊武要为催化裂化专著构架独具特色的体系,他和同事们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催化裂化之集大成—系统性;最先进的技术—新颖性;理论上的百花齐放—学术性;指导生产实际—实用性。他们给书取名为《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


这本170万字的煌煌巨著,系统总结了世界范围内催化裂化技术的发展,介绍了我国催化裂化技术的工业实践和我国学者的贡献。这是国内首部催化裂化专著,在世界上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集大成式的著作。


2004年,该书再版,年近八旬的陈俊武宝刀不老,继续担任主编。除了自己写作,还要做大量的组织协调和统稿工作。


年过九旬的陈俊武仍每天坚持工作

知识是力量之源,人才是创业之本。面对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大潮,面对国外大企业来势汹汹的竞争,陈俊武想到的是人才。


在他看来,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科学技术的高峰是陡峭的。一个人的贡献可能成为明日黄花,而有人接力的持续攀登才是可贵的。“我在精力充沛的年纪没有意识到这一点,60岁以后开始有了一件心事,就是如何‘育人’。”


主持人敬一丹为陈俊武(左)颁发感动石化人物奖

陈俊武把自己数十年积累探索的经验和理论浓缩聚合,为的是让后来者站在他的肩上,再登上一级科学高峰的台阶。他甘愿把自己当作人梯,让众多有志者踩着他的肩膀,向着理想的顶峰大步攀登。在陈俊武的精心培育下,他的许多弟子已成为催化裂化工艺技术开发领域的佼佼者。


春风有信,其华必盛。陈俊武用他那颗扶持新秀的拳拳之心在播种希望,播种未来。



2018年

德先生已经陪您走过n多日夜


2019年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成长

给您带来最好的体验

▼▼▼▼▼

新的一年

您对德先生有什么意见与建议

欢迎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

我们将从参与者中抽取3位

送上精美奖品




推荐阅读


 点击购买《中国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