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0亿国产芯片巨头从美股退市,让我们认识了这位一生只做“中国芯”的老人

小德 德先生 2019-10-09

△点击上图,门票免费领取!

近一段时间,美国的一些做法又让华为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其间华为相继启动各种"备胎"计划还有B计划。


正当我们为美国对华为的打压禁售而愤愤不平,为国产芯片的前途命运担忧的时候,“中芯国际”传出重大好消息。在华为遭封锁的第5天,中芯国际宣布今年能够大规模的生产14纳米的芯片,并且良品率高达95%。


虽然华为目前大部分合作的企业是台积电,而且也是属于中国的企业,但是其最大的股东来自于美国华尔街,而且属于台企,因此由于一些原因。对于台积电我们也不能寄托全部的希望。而作为完全属于中国人控股的公司,中芯国际的这次突破无疑是给华为一针强心剂。让其"备胎"计划可以顺利的进行。


说到中芯国际,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


他身怀一颗“中国芯”,在半导体行业举步维艰之时,义无反顾投身芯片产业。被封杀、被打压,人生三起三落他初心不改,古稀之年开始第五次创业。


他,就是在中国芯片产业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张汝京。

落叶归根中国心

1948年,张汝京出生在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没满周岁就在襁褓中随父母去了台湾。他的父亲早年从事冶金行业,是台湾早期冶炼技术领域的灵魂人物。她的母亲毕业于金陵女大,非常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从小要求儿子刻苦学习,学好本事报效国家。


张汝京在台湾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1970年,他从台湾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留学美国,于1974年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工程学硕士学位,1977年进入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工作。


20世纪70年代,半导体集成电路成为尖端电子产品的心脏,越来越广泛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当时,美国“德州仪器”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张汝京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步入其“芯片生涯”。



“德州仪器”,张汝京从研发设计工程师做起,一边工作,一边攻读博士学位。1986年,他在南卫理公会大学获得了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回想起在“德州仪器”工作的时光,张汝京觉得自己受益匪浅。他所在的研发部门的顶头上司是集成电路的发明人,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张汝京在他的实验室里工作了4年,不仅学到了许多过硬的本领,也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


1986年,张汝京从美国回到故乡河北,那是他第一次回到祖国大陆。他看到大陆发展IC产业潜力很大,同时也看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一种责任感油然而起。张汝京语重心长地说:“我尽管在海外工作了很长时间。但是,我一直想着自己是中国人,一直祈愿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德州仪器”工作期间,张汝京负责在全球各地建立芯片制造工厂,但唯独没有在中国内地办厂。老父亲临终时“你什么时候到内地建厂?”的询问让张汝京更加伤感。他知道,这些在半导体行业的华人精英,越是表现出色,中国的半导体行业与国外的差距就越大。


于是在1997年,已经工作满20年的张汝京提前从“德州仪器”退休,回到无锡参与6英寸圆晶厂的改建,后因为投资方希望他们先在台湾设厂,时机成熟再到内地。在此安排下,他于1998年2月回到台湾,担任世大半导体的总经理,并明确提出在大陆投资的计划。


在张汝京看来,台湾在70年代就开始在芯片半导体方面投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具有大陆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果能把芯片代工这一块引进大陆,让大陆能在这一领域迅速地追赶上世界水平,那国家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就会急起直追。


2000年6月,中国政府颁布了鼓励软件、集成电路发展的18号文件,从中央到地方全力支持芯片产业的发展。张汝京和几个伙伴回到大陆实地考察,最终拍板,在大陆投资的第一步,确定在上海。


大展宏图芯片梦

2000年,张汝京在上海创办中芯国际,吸引了大批与张汝京同样怀揣梦想的人。但当时没有人认为他会成功,因为半导体制造行业也被业界戏称为做到一半就会“倒”的行业。主要原因在于,这是一个需要巨额资金密集投入,大量高科技人才集群工作的行业。巨额的资金和大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形成这个行业巨大的进入壁垒。


业界巨头台积电和联华电子在行业中已经修成具有竞争力的规模优势,只有上规模的企业才能生存,这甚至已经成为新进入者难以摆脱的魔咒。


但再大的困难都不能阻却张汝京回归的脚步。经过努力,张汝京疏通了去大陆建厂的有关环节,并放弃了台积电的巨额股票,卖掉了在美国的多处房产,带着90岁的老母,9岁的幼子,搬到了上海浦东。


IC产业的变化,犹如天上的云彩,行情瞬息万变。当年年初,这一行业是处于景气高峰,可是到10月份却步入了低迷。张汝京不仅没有恐惧,反而觉得低迷时期采购设备便宜,是个加紧建设步伐的好机会。于是,他一下子就买了先进的0.13微米制程机成套设计。更让张汝京感到幸运的是,建厂期间,全球半导体行业处于景气低迷时期,而工厂竣工后,却马上赢来了新的景气高峰。


从2000年8月1日打下第一根桩,到2001年9月25日中芯国际正式建成投产,前后只用了13个月,创立下了世界最快的记录。第一片8英寸、25微米以下线宽的芯片缓缓下线的那一刻,阳光打在张汝京的脸上,张汝京的眼光凝聚在芯片上——那上面承载着他的梦想,大陆IC制造业的新希望。



为了在大陆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芯片生产厂。2002年,张汝京用相合理的价格收购了摩托罗拉天津半导体芯片厂,还募集了6.3亿美元筹备海外上市。2004年,迅速发展的中芯国际作为IC产业的一颗新星,在香港和美国两地挂牌上市。


有人说芯片利润巨大,简直就是自动印钞机。但是,也有尝试过失败的人说,半导体,做到一半就倒地。创造硅谷奇迹的英特尔董事长安迪·格鲁夫对从事这个行业有一句名言,那就是偏执狂才能生存。


张汝京一生从事半导体事业,感受很深:“我感受到这个事业,一是拼钱,二是拼人。没钱不行,造一个厂就需要20亿美元。没人更不行,半导体不是一个人能做成的,需要许多人的合作。”


刚到上海时,张汝京对熟悉的朋友们说,现在到世界各地,made in China的东西到处都有,唯独半导体,中国与国际领先水平相差二三十年,我们应该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许多海外游子也是怀着这样的情怀,来到中芯的。第一批从海外回来的人才,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只拿海外三分之一的薪水,减薪最多的只拿海外八分之一的薪水。在张汝京看来,中芯今天的成绩,要归功于为祖国服务的信念,归功于稳固的核心团队。


钱,要用在发展事业上

芯片生产企业,称得上是家大业大。一条流水线,动辄上亿。然而,张汝京买仪器设备出手大方,但日常管理却十分节俭。他总是对身边的人说,钱,要用在发展事业上。


掌管着几十亿美元资产的张汝京,过着类似“清教徒”的生活。他在内地的第一辆车是旧式桑塔纳,几年之后当这款老爷车不得不下岗时,张汝京换成小排量的菲亚特。而他每次到北京,都住在中芯生活区的宿舍,在生活区建好之前,他甚至就住在厂区南侧的铁皮屋,连旅馆都不去住。


在任何一件细小的事情上,张汝京都要求员工精打细算到极致,以至于许多人会因此受不了。对于中芯国际动辄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这些钱也许算不了什么,张汝京要灌输的是这种节俭的理念。


张汝京与员工一起吃盒饭

张汝京的“节俭”,不仅仅对自己对部属,即使对“大佬”也不例外。有一次,“中芯国际”召开董事会,来的都是投资几十亿美元的大老板。张汝京却把他们安排在浦东一个“僻静安全”的小宾馆里。


有的老板住惯了高星级的宾馆,对这样的安排感到“忍无可忍”,竟然自寻住处去了。有部属问他,这样做这些大佬会不会不高兴?负责接待的部门非常担心,到客人那里去征求意见。那些董事的回答竟然出乎意料,说张汝京不乱花钱,我们投资就更有信心了。


为了培养中国的半导体事业人才,张汝京舍得花钱。他招聘了大批国内名校学生加盟中芯,支持设立了张江园区博士后流动站和浦东电子技术培训中心。他希望通过培训,以老带新,促进大陆新一代半导体人才迅速成长。“中芯”还与北大、清华合作,在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了研究生院;与复旦、交大合作,开设了硕士研修班,每年有几百名员工前往深造。张汝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营造和开发一流的中国半导体技术研究环境,培养出一大批中国的优秀半导体工程师。


三起三落,从头再来

张汝京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莫过于他与台积电老板张忠谋之间的恩恩怨怨。张汝京加入“德州仪器”的时候,张忠谋已是德州仪器的资深副总裁。张忠谋是张汝京的老板的老板的老板的老板。


或许从张汝京离开台积电,带走台湾数百名工程师起,就注定张忠谋和台积电不会放弃对他的“关注”。


张汝京主导下高速发展的中芯国际又迎来了老同事与老对手张忠谋,这次他祭出的“大旗”是专利侵权。



2003年8月,在中芯国际即将在香港上市的关键时刻,遭到了竞争对手台积电在美国加州的起诉,就商业机密等问题要求赔偿10亿美金。2005年2月,双方达成庭外和解。1年零7个月后,台积电再次状告中芯国际违反和解协议。


2009年9月台积电胜诉。2亿美元赔偿金、10%的公司股权,让这场打了6年的官司,成为中国半导体行业最惨烈的一战。而最惨痛的代价是,张汝京必须辞职,离开了他付诸心血一手承办、一路奔跑长达九年的中芯国际。


从中芯离职后,或许受伤太深,张汝京没有留在半导体产业,而是选择进入LED领域,成为了一个“投资人”,并用3年时间投资了3家LED企业,涵盖了LED上游衬底材料、芯片和下游照明应用领域。不过自始至终,他的心就没从半导体上离开过。


2014年,沉寂了5年的张汝京第三次创业,在上海创办了新昇半导体公司。但三年后,公司董事会宣布他不再担任董事长职务。三次创业,三次出局。很多人都认为,张汝京的创业之路已经走到了尽头。


对于这4次创业,张汝京事后看的很淡:“台湾创业是因缘际会,创立中芯是为了填补内地没有先进的集成电路代工的空白厂,投资是为了过渡,新昇则是因为内地没有完整的硅片产业。”


曾经的芯片建厂高手,如今古稀之年的张汝京又回来了。2018年4月1日,张汝京联合青岛澳柯玛成立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投资额约150亿元。计划2019年一期投产,2022年满产。项目建成后可实现8英寸、12英寸芯片、光掩膜版等芯片产品的量产。


这一次,张汝京的“从头再来”,照样是敢为人先,即便年逾古稀,却依旧精神矍铄,而这也更像是为了给自己的半导体职业生涯做最后一次交代。



2018年

德先生已经陪您走过n多日夜


2019年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成长

给您带来最好的体验

▼▼▼▼▼

新的一年

您对德先生有什么意见与建议

欢迎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

我们将从参与者中抽取3位

送上精美奖品




推荐阅读


 点击购买《中国人工智能2.0发展战略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