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铁成为国家名片,却在一项关键技术受制于人!85岁的他痛下决心:让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叫得响亮

小德 德先生 2021-12-04

新书预售,点击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购买


2018年底,中国高铁通车里程达3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里程三分之二以上,商业运营时速350公里,达世界最高。中国高铁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高铁技术迅疾跨入世界领先行列。


然而,我国能造出世界最好的高速列车、建设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具备整装上路、整装出海的能力,却在车轴等少数关键技术上依赖洋枪洋炮。西方企业为了保持技术优势,往往对出口设备、技术有所保留,这对中国高铁未来发展形成了潜在制约。


高铁成为中国的“国家名片”,但却在关键技术上大量依赖进口,损失的不仅是真金白银,更是整个国家形象。


对此,已经85岁高龄的胡正寰院士不答应。虽然年过八十,胡正寰依然工作在科研、生产第一线。他表示,今后还有工作可做,如利用新工艺生产火车轴。


85岁高龄的胡正寰

南北奔波,“误”入正途


1934年7月,胡正寰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出生后仅一年的胡正寰便随家人南迁。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胡正寰作为家中幼子从小被严格要求,成绩一直十分优秀。1945年夏天,胡正寰小学毕业。随后,胡正寰跟随父母历经几个月的周折从成都前往武汉。


少年时期的胡正寰,走过了南北三座城市。生于书香世家,长于动荡华夏,中国从沉睡走向觉醒,胡正寰也从青涩走向成熟。


胡正寰高中毕业证书


1952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当时国家最缺的是两样东西:一个是粮食,一个是钢铁。经历了少年奔波,目睹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个现实,怀着满腔热血的胡正寰毅然报考刚刚成立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机械系,成为北科大首届学生。


离开家乡踏上北上之路的胡正寰既有对外来的向往与好奇,也充满了忐忑与不安。那时的他并没有想到,北京会成为他事业的起点,也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正是这一次选择,让他从此与钢铁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里的胡正寰敏而好学。在同学眼中,他是认真学习的典范,第一个起床,第一个吃早饭,第一个到教室占座。有时他在同学眼中又显得特立独行,那时高校学生喜欢跳舞,但胡正寰一次都没有参加过。相反,体育运动才是他的最爱。


胡正寰大学时在工厂实习照片


1954年胡正寰到鞍钢无缝钢管厂实习,这里的一台斜轧机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胡正寰看着钢管从运转的斜轧机中不断旋转、前进,直至滚出成形,他开始试想可否运用相同或者相似的原理在此基础上轧出不同的部件?


带着这份启发与思考,胡正寰回到学校继续冶金机械的专业知识学习。这件事是他走上斜轧之路的一个小却很重要的契机。他曾回忆:“应该说那次的实习,对无缝钢管厂的了解,是启发我以后搞斜轧的基础。”


作为从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毕业的第一批冶金机械人才,胡正寰留在冶金机械教研室任教。自此,开始了在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58年,一本名为《机器制造中的横轧》的苏联书籍引起了胡正寰的注意,书中有一节介绍了当时世界上一项最新的工艺:轧制技术——用轧制的方法生产钢球。这是胡正寰第一次接触到轴类零件轧制技术。


当时我国只能通过锻压或者切削的方法获得钢球,原料的利用率只有60%。胡正寰意识到,如果这项工艺可以应用在机械零件制造业中,必将成为一项具有“革命性”的工艺。


据此,胡正寰向北京钢铁学院提出轧制钢球新工艺的课题,从此胡正寰正式踏入轴类零件轧制技术的大门。


当时也曾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不搞钢铁冶金正业而搞机械制造钢球,是不务正业,误入歧途。而胡正寰认为,自己是“误”入了正业。


那时谁也不会想到,轴类零件轧制技术能为我国工业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胡正寰也因此成为中国轴类零件轧制技术的开创人。

从零开始,“百日”成形


胡正寰提出轧制钢球新工艺课题的时间是1958年6月,此时距离课题研究截止时间,也就是“十一”献礼的时间只有百余天。


时间紧促只是其中的难题之一,给研发造成最大阻力的是当时背景下国外对中国的科技封锁,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既无交流也无引进,而国内对轴类零件轧制技术的研究近乎为零。


胡正寰和他的团队,要靠着一本苏联书籍中得来的参考在一百天的时间内从零开始研发出一种新技术。即便是这样的阻力,胡正寰也没有退缩。


利用60多天的时间,胡正寰和同事们制造出两台轧机。终于在1958年9月13日,新研制出的轧机成功轧制出来几颗预期的钢球。胡正寰和同事们在“十·一”国庆节圆满完成了献礼任务。


1958年斜轧机的试制成功不仅预示着钢球轧制新工艺实施推广的希望,更代表了中国迈出零件轧制技术研发与推广的第一步。


斜轧新技术的生产效率总体是原来锻压生产的5倍以上,设备成本也大幅度下降,凸显了与原有技术相比极大的优越性。至此,为斜轧工艺而奋斗的胡正寰,开始了他艰辛而又硕果累累的科研生涯。

迎难而上,守得云开


成功的激动与喜悦甚至让胡正寰忽略了即将要遇到的困难,经历了几次挫折后,他才真正意识到,科技转化生产力远比想象中困难很多,而实验室试验的成功与工业投产的成功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在轧制钢球成功之后的十年时间,他都不断地对生产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十年的光阴,让胡正寰尝到了科技转化路上的心酸,知道了持之以恒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要在这条路上做出成绩的决心。


1969年,经历了十年的艰辛付出之后,胡正寰终于克服了科技转化生产力中的难题,北京矿冶研究院与北京钢铁学院协作试验成功斜轧直径20mm轴承钢球,并用于生产,并为这项技术在其它零件上的广泛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零件轧制工艺投产后,经济效益显著。1987年,胡正寰成为“国家高效零件轧制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着力做起轴类零件轧制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胡正寰(左二)观看轧出的汽车轴零件


到目前为止,在国内27个省市推广零件轧制生产线近300条,出口美国、日本、土耳其等国16条,已累计生产500多万吨,产值400多亿元,经济效益显著。


协助企业建成零件轧制专业化工厂20多家,为企业研究开发并投产的零件品种达500多种,包括汽车、拖拉机、摩托车等的轴类零件与球磨机、轴承、电镀铜中的球类零件等,我国因此成为世界上开发并投产品种最多的国家。

 

谈到这些成绩,胡正寰很谦虚地讲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定为“国际先进,某些方面领先”。

 

胡正寰获得了国内外的众多荣誉和称赞,但是他仍然没有停息自己的脚步。

 

列车车轴担负着高速列车快速奔驰的重担,安全性极其重要,正因为此,关于高铁车轮和车轴的生产技术,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拥有和掌握的,这项核心技术只掌握在少数国家几个企业手里。

 

胡正寰正带领他的课题组迈向轴类零件轧制的另一个“世界高峰”——高铁列车主动轴的楔横轧技术。

 

高铁列车主动轴在零件长度、结构、机械性能上与以往任何零件相比对他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如果攻下这个难关,就意味着我国可以摆脱高铁主动轴对国外的生产依赖。

 

胡正寰对这项难题的攻克满怀信心,他说:“要让中国制造在世界上叫得响亮,我就从用楔横轧技术生产高铁列车主动轴开始!





推荐阅读


 点击订购《区块链理论与方法》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