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NM的OKR,大坑,得把人逼疯!
原创不易,求分享、求一键三连
两个故事
你的OKR是什么
之前还在B站时,我这边刚成立了一个闭环业务团队,跟Leader汇报想法时,他问了一个问题:你团队的OKR是什么?
当时我还是个野路子,管理靠秀操作,没有形成系统。而之前接触OKR,多是应付HR,对其认识比较有限。
而Leader这个你的OKR是什么,显然不能随便应付,所以Leader这个你的「OKR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呢?
评价标准是什么
去年也会做公司的「产品文化」,组织了一次长达半年的「项目竞赛」,跟CEO交流的时候他问了一些问题:
项目的「验收标准」是每个队自己设计还是由谁设计?
标准每个队自己给,组委一起确定,两个原因:
1 完全由组委帮他定就是拍脑袋;
2 完全由他们自己确定他们就怎么简单怎么来,没挑战;
项目最终由谁判断输赢?
会由公司最厉害的两个人,成为导师辅导两个队伍,是队伍的比拼,也是导师的角力;
队员比执行,导师比辅导;
然后由一级部门负责人充当专家评委。
那么这里问题就来了:
1)项目标准的难易会直接影响结果的判定;
2)如果标准的设计不具备「傻瓜判断」清晰度,那么就对评委「拨开迷雾见本质」的能力要求非常高;
综上,这次赛制本身的成败关键在于,项目标准有没有足够的「公允度」与「清晰度」,评委有没有足够能力去弥合「标准的缺失」。
前松后紧,还是严进宽出,取决于标准和评委这两个参数。
数据指标
前面故事无论是部门OKR还是验收标准都涉及一个关键词:「数据指标」
再之前我们探讨了要建立高管能理解的数据指标:
但一来就建立全局的「数据指标系统」是很困难的,真实的情况是:
各个部门有一套自己的数据系统; 部门之间的数据能力参差不齐; 全局的数据建设一盘散沙;
我们期待的过程是:
「建立数据指标」——>「数据开始有指导作用」——>「数据可说话」——>「数据驱动」
但其中最难的部分反而是:「建立数据指标->数据开始有指导作用」之间,这中间要「对齐太多的认知」,「抚平太多的阻碍」!
有没有简单的方式能更快的达成一致呢,还真有......
他就是OKR!
什么是OKR
与OKR的孽缘
在B站期间,技术部(150人)OKR实践的操盘手;
而后在新产研团队(200人)持续实践半年多后,整体效果还行;
最后在公司(2000人)推行OKR,过程中有一些自己的心得;
首先OKR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事物,这几年在各个团队重复实践、半死不活、死灰复燃,「一腔热情」而又「效果平平」,这是为什么?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问自己一个问题,OKR到底是什么?
OKR是什么
先来一段官方的回答: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标与关键成果法。
是一套帮助我们明确目标,并且有一套跟踪完成情况的工具,一个基础的OKR格式是这样的:
Objective:“我们想做什么?”
Key Result:“我们如何知道是否达成了目标的要求?”
Key Action:“为了达成结果,有哪些行动?”
Key Action:
Key Result:
这里以Uber的OKR为例,更直观的展示:
Objective 目标:招募更多的司机
所有地区的司机基数提升20% 所有活跃地区司机的平均工作时长提升至每周90小时
我们可以认识到,当前Uber的急迫点是更多的司机做服务,而不论的提升各个地区司机的基数,还是提升固定基数司机的工作时长,都能达到他们的目标。
案例很简单,这么简单的工具没理由会在各个团队反复横跳,所以「个人理解」OKR是什么呢?
OKR即大坑
我们之前探讨过什么是方法论:
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或达到一个目标的过程中,会使用很多方法、策略,这些方法、策略就是方法论
OKR其实就是一套实践方法论:
OKR是是一套非常完善的方法论,其三大主旨是:
强调改变,提出目标 构建关键步骤,设置「衡量标准」 构建环境,持续执行
之前提出过方法论评价模型,不可能三角:
1)足够简单,复杂的事物难以传播;
2)足够适用,他适用的场景是否足够广;
3)足够有效;
三个属性很难兼顾,多数方法论追求简单、适用两个属性。
足够简单,又要足够适用,所以方法论会被「抽象」得足够精炼,「隐藏」很多特定环境下的「细节」,那么在有效性上会打折扣。
我们在实际使用一个方法论多半会增加细节,降低适用性,以便他更有效,OKR的使用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从OKR的示例来看,相当简单,但真实使用时却困难重重,这是因为OKR本来就是一个「大坑」
OKR为了便于推广,提供的实践案例只有结果没有过程,也没有细节,一旦使用这个工具,相当于踏入「陷阱」,你不得不持续完成以下工作:
1)搜集大量信息比如完善的SWOT分析;
2)进行大量探讨研究以便得出科学的「KR衡量指标」;
3)OKR是越多人使用威力越大的工具,所以你得卷入更多OKR使用者;
综上,OKR这个方法论事实上是为了解决以下问题:
1)提出正确的团队目标;
2)建立团队级数据指标;
3)推平部门墙;
以上随便哪个问题都不是可以简单解决的,而且OKR还顺手想解决下「项目管理」、「人才运营」、「信息通道」的工作,野心不可谓不大!
所以,只是看见OKR简单的事例,就觉得真香的同学,还是算了吧,这个坑很难填平的!
为什么追捧OKR
如果说OKR是大坑,为什么这么多团队还在追捧他,难道这些团队Leader傻吗?
这些Leader当然不傻,团队都有惰性,思考以下场景:
1)你发现各部门的黑盒越发严重,想要建立指标系统诊治,但又怕各个部门反弹太过,于是给部门负责人来一句,我们使用OKR吧,岂不顺滑?
2)你发现部门墙确实严重,部门间的目标很难拉齐,现在公司大了,靠硬推的方式显然不行,于是给部门负责人来一句,我们使用OKR吧,岂不顺滑?
所以,好的Leader善于「顺势而为」,他们只是借着OKR这个幌子去执行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数据指标体系」、「打破部门墙」、甚至是组织结构变化......
「OKR实践好」的团队往往具备不错的「数据应用能力」和「合作共赢」文化。
反向可以认为,「数据指标建设混乱」和「部门墙高耸」的团队「很难」运用好OKR工具;
如果本身团队一团糟,以为使用OKR就能成功,看不到团队本身问题所在,那就是痴人说梦!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团队反复执行、「反复失败」的原因,要么是「决心不够」,要么的本身的「问题太大」
如果后续你去Owner团队的OKR实践,首先就要跟一号位讨论清楚一个问题:
到底要用OKR解决什么问题,团队当前最大的阻碍是什么,OKR本身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如何使用OKR
OKR受益者
如何创建OKR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跟团队的规模和素质有莫大的关系,所以OKR的创建是不一致的,但不变的是OKR核心的宗旨:
OKR的意义是帮助团队培育目标导向与结果意识,并且加强跨部门合作。
进一步可以帮我们识别团队中隐藏的潜力股(人才),并且给他们塑造表现自己的舞台。
以人为本的翻译就是:
团队中核心的人才会提出帮助团队前进的目标并获取资源执行;
而比较功利的说法是:
提出好的OKR并且成功获得资源执行的人会成为团队核心人才,这里的需要我们注意的点是:
① 好的OKR需要善于思考并且真实了解团队痛点的人提出
② 团队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只有好的OKR才会获取资源并执行下去
所以OKR最终可能会演化成团队人才的培育,和团队资源的合理使用,这也是为什么说:
OKR可以作为团队人才运营的核心工具
如何创建OKR
目标Objectives要回答的是“What”的问题,所有的目标其实都是对未来的预测;
关键结果KR要回答的是“How”的问题,O要意图清晰,KR最好能遵循SMART原则,O讲究定性,KR讲究「定量」。
有了以上理论后,个人提出OKR一般是两个方向:
① 解决自身职业生涯问题,这个一般是有晋升需求——升职加薪
② 解决团队中的痛点,这个一般会涉及到产品项目的落地 or 规范制度的落地 or 组织架构的变化等「工作痛点」
目标的提出需要巨大的信息量和对行业深刻的认识,关键路径的提出需要解决故事二的疑问:
1)别人如何能读懂你的衡量指标;
2)别人如何认可你的衡量指标达成程度;
OKR案例
小蓝有手机成瘾症,每次手机脱手他都会坐立不安,他没办法不检查自己每一条传进来的信息,这已经令他非常头疼了。
小蓝经常在工作会议上偷偷读信息,这让小蓝的同事很不爽;在团队聚餐的时候小蓝也在低头回信息,根本不能把注意力用到聚餐的谈话中。
不仅如此,有一次因为他开车看信息差点撞上护栏,小蓝知道自己需要戒掉这种成瘾症,因为这已经影响他的正常生活了。
非常简单的案例,是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戒除手机成瘾症,我们的目标可以是:
O:摆脱信息焦虑感,还我一个正常的生活
有了目标后,便可以设置KR,首先可能想要设置一个激进的KR:
KR:不合适的时间使用手机的次数降为0次
不到20个字,却有不少问题,首先什么是「不合适」需要定义,没有明确的定义就执行不下去。
所以需要定义什么是不合适的时间,并且为不合适的时间进行分级:
睡觉前-不合时宜指标5分 与人聊天时-不合时宜指标6分 开车时-不合时宜指标10分
这里有个疑问,我们为什么不直接设定再也不使用手机这种KR?
那是因为这种决定,肯定彻底解决了手机成瘾的问题,但是这个不科学,只要感性部分觉得一件事不科学。
比如并不会让我的生活更快乐,不使用手机反而会让我们的生活更不正常,那么这种KR是正确但不可执行的。
要让这个OKR可执行,需要让他深刻的意识到手机的不当使用对生活造成了多大的困扰,所以可以提出这个KR:
KR:梳理总结手机使用不当的场景100例
同样需要对什么是不当使用场景做定义,比如是:
① 回顾过去在不当场合阅读10条信息,对自己真有用的是概率是多少
② 与同事交流,搜集大家对在聊天时候对方使用手机的感受10例
③ 在网上搜集资料,整理因使用手机发生的悲惨交通事故10例
有了以上的KR后,我们会清晰的认识到,之前使用手机的场景是多么的不合适,再辅以第一条KR制定的规则,便可以轻易的戒除手机成瘾症,至少再也不会开车时候使用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OKR,可以看到OKR的核心是:
1)找到正确的KR;
2)清晰的定义KR,让他满足SMART原则;
执行时候有个点要注意:
KR一定要跟目标相关,并且可能随着目标有所变化。
否则开始是「目标牵引」,做着做着又演变成「指标牵引」,最后哪里错了都不知道
如何对齐OKR
OKR的对齐会涉及到不同的团队,多数团队直接在这里就「失败」了,最常见的软性死亡是多数人「应付交差」。
如果没有奖惩辅助和「尚方宝剑」是相当困难的,当然就算有以上东西对于Owner的「心智」和「坚韧度」要求也极高。
以百人团队为例,这个规模的团队会提出100-150个OKR,一个简单的事情一旦涉及的人足够的多,那么就会很复杂,这里可以的执行方式(每个团队这里实施有差异,不能生搬硬套)是:
一、「提出OKR」所有人(包括一级部门负责人和二级部门负责人)的OKR在一个时间点提出来
将所有的OKR在一个地方公布出来,引导形成OKR域
二、制定「顶级OKR」
之前说过,好的OKR一定会包含两个特质解决团队痛点,那种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格局高远令人振奋的OKR本身就会像一个黑洞一样自带吸力。
根据五维能力模型,“leader”的OKR大概率会更加的高远,所以其他OKR DRI(OKR直接负责人)会以“抱大腿”的方式朝他靠拢。
注意:OKR实际也是一种整合资源的工具,强调的是执行,如果不能获取资源被执行的OKR是没有意义的
三、「精炼顶级OKR」
一旦确定顶级OKR以及其子OKR后,便需要进行一次OKR精炼,将各个KR分散下去,由此形成一个成组织有层次性的OKR集
四、「刷新」后形成「OKR层级」
但是也一定会有一部分OKR是与顶级OKR没关系的,里面的OKR会有以下特点:
① 能解决团队的问题,令人惊奇小而美的OKR,是“大腿”们没考虑到而确实存在的“特定问题”解决方案
这种OKR就算团队没有人的OKR与他关联,但是会自发的吸引一些同学形成组织,如果没有形成组织,需要团队给予其一定资源形成组织,作为部门二级OKR甚至提升为顶级进行支持
② 团队可能遇到的问题,需要解决但不紧迫的OKR,“大腿们”能想到,但是觉得不是现阶段团队的痛点的OKR
这类OKR由团队小伙伴自发联合,形成二级乃至三级OKR
③ 个人成长类OKR
④ 个人爱好类OKR
⑤ 其他OKR
上面三类OKR直接使用OKR域的方式进行连接,每周OKR同步会,哪里有进展便由对应DRI出来同步情况
形成的OKR集合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一些问题
对于刚开始实践OKR的团队来说,多数同学对OKR的理解比较浅,无论是提出OKR还是对齐OKR都是一件效率低下的事情,管理力量介入可能会「导致走偏」,但是却能有效的「提高效率」,比如这样引导:
一、以小部门为单位,部门同学先输出OKR形成OKR列表
二、小部门OKR提出自己的OKR,开始部门对齐,形成小部门一级OKR与二级OKR
初期负责人最后提出OKR是担心组员被引导全部跟着负责人的OKR走,将OKR变成了KPI
三、小部门负责人直接以部分的形式对齐OKR,形成大部门的顶级OKR与一、二级OKR
四、大部门负责人提出自己的OKR,小部门负责人开始进行对齐及「刷新」形成整个部门的OKR列表
整个对齐方式与上述的流程大同小异,但是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① 一线同学工作压力大,觉得OKR是负担,提出OKR这点都成问题,整体实施会流于形式
关于这点,需要大团队系统的处理,一来是帮助一线同学认识到OKR的好处,二来是及时梳理业务,保证一线同学有10%-20%的一个空余时间
真实情况是,组织并不会期望所有人解决问题,能有20%的人成为大脑,其他人能成为很好的执行者就行了
② 部门之间的目标不一致问题
OKR鼓励自下而上,现状是一线同学是有行政归属,而OKR的落地需要实际的资源,部门之间目标如果确实不一致容易导致OKR执行不下去。
这个是一个问题,其实也不完全是一个问题。翻译过来这个问题的本质是:
我的OKR得资源不到支持,不能落地怎么办?
如果一个OKR得不到支持,未必要定位自己OKR问题在哪,而是要看顶级OKR成功的条件是什么,需要从最开始的根源思考问题:
① 你的OKR是不是振奋人心(你是不是善于思考)
② 你的OKR是不是实际解决了团队的痛点?
③ 你的OKR是否提供了清晰的解决路径
如果你的OKR有以上特质,那么他大概率会成为顶级OKR获得资源的。
关于OKR实践,还有一些其他策略,但是也是因团队而异,每个团队必须自己去切实走完OKR实践过程。
如何跟踪OKR
OKR发布结束后便进入实施阶段,需要进行三个阶段的Review:
① 每周同步会,作信息同步,OKR执行教练跟进辅导,OKR-DRI参与即可
② 每月夸夸(审查)会,月秀肌肉环节,增强OKR团队信心指数,OKR-DRI参与即可
③ 季度汇报会,季度周期最重要环节需要对OKR进行总结、评分,全员规模
周同步会
周同步会是最为频繁的Review方式,而且因为参与人数众多会非常耗费精力,所以统一的周会汇报模板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OKR周会Review的周报是这样的:
汇报规则为:
① 如果项目第一DRI不在,则由项目第二DRI参与汇报,尽量不让其Leader代为同步信息
② OKR会议只说OKR相关事件,不展开细节讨论,细节会后相关人进行专项讨论
③ OKR-Review周会会议标准为
【右上象限】当前OKR的总体进展?
【左上象限】这个优先级列表能确保我们的OKR完成吗?团队的能力可以完成OKR吗?需要谁帮助我们?谁有能力帮助我们?
【左下象限】我们接下来打算怎么发力?技术部知道运营部马上要做什么吗?
【右下象限】我们的团队已经超负荷了吗?我们的系统是否存在什么隐患?是否有潜在风险正在酝酿?
OKR周例会主要是评估目标的进展,但是会议不太在意结果是否达成,而是更关注信息的分享和同步,识别出阻碍进展的问题和风险,同时要求团队保持聚焦,并且预测进一步的进展对于结果的影响。
OKR周例会上进行的跟踪和关注,主要以主观方式进行,不需要数据的支持(季度汇报是必须的),过程和结果也不需要太严谨。
月(审查)夸夸会
月夸夸会可以每月召开,也可以是季度中期做一次。
夸夸会周不进行OKR周同步会,月夸夸会需要各个OKR做阶段性进展描述,需要明确表现出OKR所取得的进展,如果一些OKR进展不如预期,OKR执行教练组需要帮助他们「做一轮刷新」
比如:分析这个OKR是不是目标过于“大”了,要不要放“小”点,或者在跨团队资源上有什么堵塞性的困扰,需要组织help。
月夸夸会是一次“炫耀”性的会议,可以激励团队,或者一次优化性质的会议,可以做OKR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OKR的变化都要做好信息同步,确保协作方知情,如果有工具支持更好,但是这里不苛求。
季度汇报会
季度汇报会是非常重要的节点,会要求所有的OKR DRI准备好PPT,为他们准备好舞台,让他们在整个部门面前秀出自己的成绩,这样做的意义是:
① 将成功展示给所有人,让大家知道自己所处的团队这个周期做了什么
② 通过OKR汇报,大家可以知道一个OKR执行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失败的教训是什么
③ 好的OKR会成为团队的标杆,起到引导的作用
这个时候也需要对各个OKR进行评分,实践过程中对OKR进行了3个维度的评分(评分标准每个团队根据自身来,不要盲目套用):
① KR结果得分
KR按照设定的评分规则,0.3为及格,0.7为优异很难达到,1.0为几乎不可能达到
② 目标设定得分
1 冷漠;2 平淡;3 还行;4 小激动;5 很受鼓舞
③ 执行难度
1 很简单;2 容易达成;3 有难度;4 比较难;5 很困难
这里由组织出三组评委,依次对目标以及执行难度、KR做评分;
所有的结果无外乎两种:比预期好的和比预期差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OKR得分过低,说明可能是因为热衷于突破的同学,过于乐观,目标过高;
OKR得分过高,都逼近1.0分,意味着目标设置过低,可能并不是我们追求的;
最佳得分是0.6~0.7之间,有一定挑战,能达成或逼近达成,得分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基于得分的沟通和交流。
最后的话
今天介绍了OKR的本质和一些OKR实践的具体动作,本质部分是个人认知,未必全面;动作部分是团队实践,不能生搬硬套。
其实OKR是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真的实践得宜,公司有几件重要的事情,公司不同的事情占据多少资源,都是可以算出来的。
进一步来说,还可以测算OKR ROI,一套完善的考核体系也可以出来,比如飞书整个一套OKR工具,因为全员使用,以上数据是很容易拿到的。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希望对各位有用。「原创不易,多多分享」
想要更多交流可以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