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个五年,快速到P7获取年薪50w

叶小钗 叶小钗 2022-06-28

原创不易,求分享、求一键三连

之前写了一篇个人经历介绍

34岁回顾人生,也怕中年危机!

有人觉得很有帮助,有人觉得很啰嗦,但更多的是吐槽「太长了」,尼玛读完需要一个小时,谁还愿意读?

所以这里特意将他拆成三篇,今天是第一篇:建立学习正循环框架。

尿分叉有感

最近发生一件令人感到恐惧的事情:早上撒尿的时候,尿TM分叉了!

心中一惊,恍然不觉上个月已经度过了34岁生日!突然就来到了程序员过不去的槛:「35岁危机」

一时间很多画面在脑中闪回,我的职业生涯竟来到了「最后一年」

如果你刚毕业在犹豫选「大公司或者小公司」,那么此文对你或许会有一定帮助;

如果你正在经历技术「转型」管理期的「阵痛」,那么此文对你或许会有一些帮助;

如果你正在经历焦虑的「中年危机」,那么我们可以一起诉诉苦。

三个阶段,三个重点

回顾工作生涯,可以将它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关注的重点会有所不同:

成长模型&工作价值观

第一个五年,需要建立正确的成长模型以及工作价值观;

正常情况下,职场新人成长速度会非常快,这是因为这个时期多数困难只要靠自身「努力」就能完全解决。

所以新人需要快速找到最适合自己成长的方式,尽快达到这个阶段能够达到的「瓶颈」,一般是5年左右可以达到这个阶段的尽头。

其次,新人是一张白纸,容易被各种引导,大家需要有效的识别工作中的负能量,离这些「烂人」「破事」远一点,没什么好处:

工作3年是工作价值观形成最重要的时期,很多人会被错误引导,在第5年就变成了老油条;

也有很多聪明人看到了一些「捷径」,最后价值观出了问题,老是幻想捷径,结果得不偿失。年轻人一定要注意甄别,别被带偏

正确的成长模型能够帮助你快速进步,正确的工作价值观能延长你的成长周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是工作初期最重要的事情。

知己所长&知己所好

第二个五年,找到你适合做什么,并确认你真的适合;

这个时候精要主义的方法论就很适用了(之前一个阶段不太适用):

经过不断的能力成长、势能增加,你终于获取了真正的「选择」能力:

你有一定信息量和决策能力去做选择,你也会想找到既适合、又喜欢、还赚钱的事情,谁不想笑着把钱赚了呢?

所以,第二个五年最重要的两件事,首先是找到自己喜欢并且适合自己的事情,其次你需要验证你是否真的适合,因为这条路走下去可能是一条不归路,不可不慎。

独立思考

第三个五年,独立思考能力尤为重要,尽快建立自己的思维闭环;

到第三个五年,能力、心态已经得到社会的毒打,经过了一层又一层的淬炼,完全可以担当大任,专业领域方面,不在话下;心态方面可上可下。

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会觉得技术、管理似乎也就那么回事的,但所面临的困难却比原来更大、更抽象了。

这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多数是无据可依,就算有相似的案例,也会因为环境不同而无法得到启示,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独立思考,要求我们捕风捉影,很费脑子,所以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尤为关键。

Leader告诉你10%的想法,你得抛开Leader的影响,自己补足到40%,再与Leader拉扯到60%,最终自己论证到90%乃至100%!

独立思考对应的是战略能力,所谓战略能力,就是清晰描述未来的能力,你描述的越具体,那么未来就会越清晰!

而所有对未来的描述只是形成想法,形成想法只是第一步,还需要搞定团队接受这个想法,公司给予资源去验证这个想法,最终还要说服真实的世界接受这个想法,道阻且跻。

总结

总结下来,第一个五年大半属于秀操作阶段,不断成长自身即可;

第二个五年需要找到自己最适合做什么,前期的沉淀会对你今后的选择提供莫大的帮助;

再后一个五年开始步入为团队、为真实世界提供解法的阶段,对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求很高。

小钗现在处于第三个五年的起步阶段,正在左右横跳中!

接下来开始介绍小钗的第一个阶段。

选择+努力≈运气

小钗家里其实很穷,所以非常感谢这个社会,大学期间奖学金帮了很大的忙。

而且大学环境很是公平,评价一个人也更加多维,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这里我们探讨《精要主义》的核心观点,关于选择:

我认为多数人是没有选择能力的;

比如小县城的高中生毕业生,不会考虑先选城市再选专业,他们的选择完全是因为某个莫名其妙的特殊喜好;

而他们的父母的视野多半在公务员、教师、石油类稳定的工作,所以就算有建议多数时候也无效。

以小钗为例,选择软件工程,完全是因为「运气好」

但人穷也会有一些好处,他们特别容易拥有努力的特质,并且很容易达到「更努力」的成就,这群人从小就「能卷」

所以从大学中期开始,开始过得很滋润,靠做项目赚了不少零花钱,还拥有了女朋友这种珍贵宝物,后面也很容易找到了工作,开启了第一个五年。

携程无线,运气峰值

十分幸运,小钗的前几年经历了三个大公司:腾讯、携程、百度。

腾讯所在部门是一个分公司的小团队,里面多是工作五年以上的老同事,这种分公司的小团队,发育不好容易变成「养老院」,不适合小朋友待,但作为一个跳板还是很不错的。

第一年结束我就从成都腾讯换到了上海携程,事后回顾,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决定,足以影响一生。

初入无线

13年的携程和竞争对手打的很厉害,抢夺移动市场嘛,为扭转局势公司成立无线事业部去打这场仗,从福利策略、人才策略全部开绿灯,我愿称那年的无线为最强!

运气非常好,团队有很多优秀、亲切的同学,十分有活力、跟之前的氛围有天壤之别,这个期间也认识了很多大佬。

携程无线事实上可以作为成体系优秀团队的标杆,只不过由于视野局限性,关注点全部放在了技术本身,对于团队运转机制、关键流程设计、文化氛围打造,全无关注,但对当时的自己,也许也是好事。

建立循环框架

当时每个人有一块自己的领域,所以多数人更倾向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但「努力是穷人的底色」嘛,下班后就跑去学习团队大哥的代码,不懂的就使劲问,也不会有人觉得烦,了不起吃个饭嘛!

也是从那个时候养成写博客的习惯,这里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正循环学习框架」

工作中出现大量问题->与同事讨论解决方案->解决这些问题->晚上(周末)写博客复盘->整理知识结构->再与大佬讨论

毫不夸张的说,携程的一年相当于自己之前的三年,这归功于整套正循环框架的建立。

机会来袭

能力不错,态度又好,天天追着团队大佬叫大哥,谁又会讨厌这种小伙子呢?

于是在接下来成立框架组时,我成了最好的人选,框架组被设计为实现携程移动框架、解决团队疑难杂症。

所以,我可以看见的框架更完整了,可以解决的问题也更高端了,要服务的部门也更多了,于是认识的人也渐渐多了,势能慢慢起来了。

可以简单认为势能=影响力

整个视野在正循环过程中变得逐渐开阔,个人也拿了连续10个月的优秀员工,那段岁月十分开心。

逐渐暴露的问题

随着业务疯狂发展,每个人的视野不一样,但就算是一线员工,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团队一些问题:

1)加班后遗症;

连续加班导致的团队疲惫,让整个团队都笼罩在火药味当中,最直观的感受是同事之间会因为一点小事被点燃,但事后大家又会感到懊恼,这些都是太过劳累导致。

2)人才运营速度跟不上;

业务扩展太快所以新人扩展速度也十分迅速,可能当时大Leader也没想到竟然扩展如此之快,这很有些打乱团队节奏。

新人涌入后也会有一些新老摩擦,毕竟融合需要一个过程,最主要的是新人比例过高导致的结果是培训跟不上、导师跟不上,所以其实是有大量「资源在空转」

但以上问题给个小半年时间就能很好的化解,但这个时候外部环境却发生了重要变化,竞争对手被「打败了」

这里的打败有很多因素,市场选择是重点

于是在公司角度来说,无线部门的使命结束了?于是接下来的动作是将无线事业部分拆到了公司其他团队。

建立价值观

从现在的视野来看,分拆是一个很好的决策,因为无线团队的整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部门,无线事业部可以认为是公司打造的一个经典案例——「经济特区」

模式已经被验证的话,那么就该为公司升阶做贡献。

所以将无线团队的优秀团队分到各个部门去做关键岗位的Leader,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后,对于整个公司的文化融合,团队协作,机制推行,技术统一都有莫大的帮助。

但对于当时的愣头青来说,这是个难以理解的决定,散伙饭时几个小伙伴甚至直接哭了出来,而我被分到了公司的框架团队。

在这个周期里面,我会不由自主的「放大」一些团队问题,甚至刻意的设想团队对立,整个人表现的都很丧,在一次和老板张雪峰吃饭的时候表现的尤为明显。

于是下来后被玮叔当面教育了一顿:「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

你连你的同事都搞不定,还能做点其他什么事呢?

后来调整了心态,跟老大哥交流了很多,最终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

处于顺境的时候,自然意气风发,那么当我们处于逆境中的时候,就应该自暴自弃、消沉不已吗?

时至今日,我有点什么疑惑的地方都经常喜欢请教老大哥们,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其实在抓技术的同时,协调推动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现在很多业务都是几个部门在做。举个例子,大前端框架建设这个事,如果没有推动的话,极有可能iOS一套东西,Android一套,前端自成一套,这种对整个公司来说是一种浪费。

第一阶段的尾声

工作的前几年最重要的是增长自己的能力,塑造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能力增长正循环能帮你快速进步;良好的工作价值观能延长你的成长周期,两者缺一不可。

一旦你发现自己的正循环模型不起作用时,那可能是两个原因:

1)你的能力已经达到一个瓶颈,需要迭代循环框架以适应更高的要求;

2)你的心态出现了问题,需要调整;

如果以上两者皆不是,那么应该考虑换个环境,并且迅速的换个环境,这也到了我的抉择点,当时有三个选择:天猫、百度、饿了么。

雪峰之前是我们的大Leader,有过几面之缘,他在携程的势能很高,所以饿了么的初创团队有很多携程的老面孔,但当时饿了么规模太小,根本不看好他们,最终我的脸被打肿了...

如果当时选择天猫,可能会走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的道路,虽然那时候已经有一些社会阅历,但还是因为女朋友上海的工作而选择了百度。

百度这边是一个新团队,我在这里有足够的话语权实践之前的架构思想,算是一个架构能力的验证的阶段。其他同学也很愿意配合我,所以那段时光也非常开心。

团队关系方面,跟深蓝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兄弟,明月和功伟后面也发展的很不错,但初期听他们去了一家叫「拼多多」的不知名公司的时候,我为他们深深的叹息,最后却变成了我为自己深深的叹息!

在这个周期我在成都买了第二套房,一家中型公司的CTO武哥直接来上海邀请我回成都,于是没考虑太多也就回去了...

第一阶段结语

前五年的成长瓶颈往往靠自身努力就能解决,所以一定要快速成长达到这个阶段的天花板,这个阶段多一点真诚、少一些套路;

多关注一点个人成长、少关注一些物质收益,将心思放到能力成长上,会对你之后产生莫大的帮助!

最后,第一个五年,也许会是程序员最快乐的时光,纯粹的工作写代码,为解决一个BUG而开心,为书写一段代码而自豪,这种满足感很容易把握也很真实。

大家不要看我现在的文章多以管理也业务为主,其实曾经我是个技术博主:

https://www.cnblogs.com/yexiaochai/

在最初的5年工作里,写了200多篇技术博客,也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

这里要表达的一个点是:

将当前的事情做好再去思考中远期的事情,第一个阶段就是不断自我刷新,好好做技术,好好增长自己,对于一般人是最快的「捷径」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希望对各位有用。「原创不易,多多分享」

想要更多交流可以加群:

也可以加入知识星球免费提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